| 研究生: |
曾恕梅 Tzeng, Shuh-Mei |
|---|---|
| 論文名稱: |
十八,十九世紀東南亞「華人公司」型態之研究:以西婆羅洲與新馬地區為例 |
| 指導教授: |
鄭永常
Cheng, Wing-She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4 |
| 中文關鍵詞: |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東南亞 、華人史 、義興公司 、蘭芳公司 、華人公司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2 下載:2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八世紀末的西婆羅洲與十九世紀的新加坡、馬來亞地區,分別是荷蘭與英國的殖民地。歐洲人來到這些資源豐富的處女地,對於開發之後的利潤有很高期望。但是面對已存在的蘇丹控制土產〈如胡椒〉交易,歐洲人商業經營方式,對於蘇丹是不管用的;歐洲人面對開發東南亞的難題,意外因為華人參與而有了解決。勤勉刻苦且善於溝通的華人,成為荷蘭人開闢西婆羅洲內陸金礦的先鋒部隊,而英國也歡迎大量華人,進入檳榔嶼和新加坡這些新開埠地區,因此這些地區形成了華人聚落。
在歐洲人的招募與華人在原鄉生存困難壓力下,華人大批前往西婆羅洲與新馬地區,為了因應環境挑戰以及賺取更多利益,華人聯合組成了一種獨特的團體稱為「公司」(Kongsi)。這種公司不同於今日商業法人公司,因為「華人公司」所經營的業務不單純只是生意買賣,還利用隱密暗號涉及人身的控制。對於其成員而言,公司不僅僅是一個工作場所或是合作夥伴,而且是休戚與共之生命共同體。十八世紀的西婆羅洲與十九世紀的新馬地區華人移民發展,與「華人公司」的演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公司是為了解決華人自身的問題,或爭取更多利益而組成的團體。而本研究以「華人公司」的型態變遷為主題,由此了解華人對於當時東南亞社會的貢獻與影響。
none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明清史料》丁編第三冊,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出版,1987。
丁曰健輯,《治台必告錄》,台北:大通書局重印,1980。
王大海著《海島逸誌》,香港:學津書店重印,1991年。
王連茂、葉恩典整理《泉州 台灣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江日昇,《台灣外記》,台北:大通書局重印,1980。
李鍾鈺,《新加坡風土記》,北京:中華書局重印,1985。
徐繼畬,《瀛寰誌略》,上海:上海書店重印,2001。
張廷玉,《明史》,卷323,婆羅條,台北:鼎文書局重印,1972。
張燮,《東西洋考》,台北:商務書局重印,1965。
脫脫,《宋史》,列傳卷489,外國五---勃泥,台北:鼎文書局重印,1979。
愛漢者等編,黃時鍵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楊炳南撰,謝清高口述,《海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葉羌鏞,《呂宋記略》,收錄在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與地叢鈔(補編、再補編)》(台北:廣文書局,1964)第六冊。
趙汝适,《諸蕃志》,台北,廣文書局,1969。
檀萃,《滇海虞衡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魏源,《增廣海國圖志》,台北:珪庭出版社,1948。
二、 報刊
《叻報》1887年-1907年。(新加坡國立大學館藏)
三、工具書
忠司總編,《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書局印行,2000。
許寶華、宮田一郎合編,《漢語方言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時間不詳。
華僑協會主編,《華僑大辭典》,台北:華僑協會總會編印,2000。
劉居然、王復泰編修,《馬來亞語‧漢語辭典》,台北:名山出版,出版時間不詳。
劉添珍編著,《常用客話字典》,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2。
蔡俊明編著,《潮洲方言詞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中心,出版時間不詳。
四、專書
J.JdeGroot,袁冰凌譯,《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6。
W.J.Cator,王雲翔、蔡壽康等譯,《荷屬東印度華人的經濟地位》,廈門:廈門大學出版,1988。
今堀誠二,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馬來西亞:檳城嘉應會館,1974。
巴素,《馬來亞近代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王日根,《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商務出版社,1994。
王賡武,張奕善譯註,《南洋華人簡史》,台北:水牛出版社,2002。
田汝康,《中國帆船與對外關係論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田英成,饒尚東合編,《砂勞越華族論文集》,砂勞越:華族文化協會,1992。
朱杰勤,《東南亞華僑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朱杰勤主編《華僑史論文集》(二),廣州: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1981。
朱煜善,《海外華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何炳棣,《中國會館史》,台北,學生書局,1966。
吳俊才著,《東南亞史》,台北:正中,1976。
吳華,《柔佛州華族組織概述》,馬來西亞:陶德書香樓,2002。
吳華,《柔佛新山華族會館志》,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1977。
吳華,《馬來西亞華族會館史略》,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1979。
吳華,《新加坡華族會館志第一冊》,新加坡:南洋學會,1975。
吳華,《新加坡華族會館志第二冊》,新加坡:南洋學會,1975。
吳華,《新加坡華族會館志第三冊》,新加坡:南洋學會,1977。
吳鳳斌主編,《東南亞的福建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吳鳳斌主編,《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吳劍雄,《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允晨書局,1999。
吳劍雄主編,《海外華人研究》( 第二期),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2。
吳澤主編《華僑史研究論集》(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
宋旺相著,葉書德譯,《新加坡百年華人史》,新加坡:新加坡華人總商會出版,1993。
巫樂華,《南洋華僑史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巫樂華,《華僑史概要》,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李玉,《晚清公司制度建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李長傅,《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李長傅先生論文選》,廣州:濟南大學出版社,2001。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台灣:五南出版社,2003。
李業霖,《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出版,1997。
李學民、黃昆章,《印尼華僑史》,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豆建民,《中國公司制思想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周丹尼,黃順柳譯《砂勞越鄉鎮華人先驅》,新加坡:海華文教基經會,出版時間不詳。
周昭京,《潮州公館史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林孝勝,〈清朝駐星領事與海峽殖民地政府間的糾紛1877-94〉,柯林木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
林孝勝,《新加坡華社與華商》,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協會,1999。
林遠輝,張應龍,《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柯木林主編,《新馬歷史人物列傳》,新加坡:教育出版有限公司,1995。
唐羽,《台灣採金七百年》,台北:台北市錦綿助學基金會印行,1985。
徐正光主編,《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中央研究院,2000。
書蠱編,顧因明,王旦華譯,《檳榔嶼開闢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36。
秦寶琦,《清前期天地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8。
崔貴強,《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4。
張少寬,《檳榔嶼華人史話》,新加坡:燧人氏出版,2003。
張忠民,《艱難的變遷—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2。
張禮千,《檳榔嶼志略》,怡保:南華書局,1985。
莊吉發,《清代天地會源流考》,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1982。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94。
莊國土,《中國封建政府的華僑政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
莊欽永,〈慶德會〉收錄《新加坡華人史論叢》,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68。
莊欽永,《實叻峨嘈五虎祠義士新義》,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96。
連立昌,《擾攘社會三百年----三大幫會演義》,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陳育崧,《椰陰館文存》,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83。
陳育嵩、陳荊和,《新加坡華人碑銘集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0。
陳東有,《走向海洋貿易帶》,江西:江西高校出版,1998。
陳約翰,《砂撈越華人史》,台北:正中書局,1985。
陳達著,《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台北:商務印書館,1938。
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
麥留芳,《方言族群認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85。
麥留芳,《星馬華人私會黨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5。
傅吾康,陳鐵凡,《馬來西亞華人銘刻萃編第二卷》,吉隆坡:馬來西亞大學出版,1987。
彭家禮,《英屬馬來亞的開發》,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曾鐵忱,《新加坡史話》,新加坡:世界書局1972。
黃建淳,《新加坡華僑會黨對辛亥革命影響之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88。
黃堯,《新馬華人志》,香港:明鑑書局,1967。
楊進發,〈十九世紀新加坡華族的領導階層〉,《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
楊慶南編,《世界華僑華人歷史縱橫談》,廈門:廈門大學出版,1994。
楊慶南編,《世界華僑華人歷史縱橫談》,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溫斯泰德,姚梓良譯,《馬來亞史》,上海:商務書局,1959。
劉子政,《婆羅洲史話》,詩巫:拉讓書局,1964。
劉繼宜、束世澂合著,《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蔡少卿,《中國秘密社會》,台北:南天書局,1996。
鄭良樹,《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二),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86。
鄭資約,《東南亞地理志略》,台北:正中書局,1972。
鄭資約編,《東南亞地理誌略》,台北:正中書局,1991。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魯白野,《獅城散記》,新加坡,世界書局,1972。
謝劍、鄭赤琰主編,《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94。
薩德賽,蔡百銓譯,《東南亞史上、下》,台北:麥田出版,2001。
顏清湟,《森美蘭史》,吉隆坡:世界書局,1962。
顏清湟,粟明鮮、陸宇生、梁瑞平、蔣剛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廣州:中國華僑出版社,1992)。
羅香林,《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公和國考》,香港:中國學社,1961。
嚴中平,《清代銅政考》,北京:中華書局,1957。
五、期刊
Steven Runcinan著,潘先仍譯〈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婆羅洲的活動〉,《東南亞研究資料》,(中國科學研究院東南亞研究所出版,1964) 第一期。
山田秀雄,《十九世紀後半期馬來亞錫礦業的發展》,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編《南洋資料譯叢》1986年第二期頁79-81。
天佑,〈馬來亞錫業史話〉,《南洋文摘》,第四卷第七期。
巴素,劉前度譯,<新加坡華僑早期歷史>,《華僑史論集》,台北,華僑協會,1997。
方流芳,〈公司辭義考:解讀語詞的制度信息—公司一詞在中英早期交往中的用法和所指〉,《中外法學》2000年,第三期,頁281。
王綿長,<論華僑與殖民者的界線和區別>,《華僑史論文集》,廣州,華僑歷史學會出版,1982。
市川信愛,<東南亞華僑經濟的一個側面---關於華僑“幫”問題的實地調查紀錄>,《南洋資料譯叢》總第62期,廈門:南洋研究所出版,1981。
戎撫天,<蘭芳大總制的興亡與意義>,《民族與華僑論文集》第二集,台北:中華學術民族與華僑研究所,1976。
余云波,<海外天地會淺說>,《會黨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1987。
李奕志,〈新加坡私會黨組織〉,《東南亞研究》,第六卷,頁90。
林開宗、莊英章,〈沙撈越石隆門客家人的十二公司與祖先崇拜〉,《海外華人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松浦章,<清代公司小考>,《清史研究》第二輯,1993,頁95-98。
長岡新治郎,倪文榮譯,〈西加里曼丹華僑社會的沿革與變遷〉《東南亞研究資料》,第三期,(中科院東南亞研究所出版,1962)。
張禮千,〈義興海山兩黨拿律血戰記〉,《南洋學報》第一卷第一輯。
許雲樵,〈柔佛的港主制度〉,《南洋文摘》,第20期,新加坡,南洋文摘出版,1961。
陳國偉,黃木錦,黃蘭翔,<十九世紀南洋城市中華人「公司」的空間>,《東南亞的變貌》,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位研究計劃出版,2000。
陳國棟,〈從四個馬來詞彙看中國語東南亞的互動:Abang、Kiwi、Kongsi、Wangkang〉,《漢文化與周邊民族》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出版,2003。
陳國棟,<書評:The Origins of Chinese Kongsi by Wang Tal ,Selangor Darul Ehsan : Pelanduk Publications Sdn Bhd . 199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出版,1997。
麥留芳,<方言群的分化與整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9期,1900。
斯蒂芬‧蘭西曼,潘先仍譯,<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婆羅洲活動>,《東南亞研究資料》總第十五期,中國:東南亞研究所出版,1964。
琳達‧Y‧C‧林,〈東南亞華人經濟活動〉,《南洋資料譯叢,第二期,總78期》,(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出版發行,1985)。
黃松贊,<試論新、馬華僑社會的形成和歷史分期>,《華僑史論文集》,廣州,華僑歷史學會出版,1982。
黃重言,<研究華僑史的幾點意見>,《華僑史論文集》,廣州,華僑歷史學會出版,1982。
黃富榮,謝品鋒,<新加坡應合館史略>,《南洋文摘》第四卷第八期,新加坡:南洋出版,1903。
楊進發,〈戰前新加坡的華人領袖〉,《南洋文摘》,第十卷,第五期,總第113期,1969年。
溫廣益,〈關於羅芳柏所建蘭芳公司的性質問題〉,《華僑華人歷史論叢》1985年第一期。
葉少萌,〈十九世紀星柔的貿易關係〉,《南洋文摘》,第75期,新加坡:南洋文摘出版,1967。
管林,<黃遵憲與海外華僑>,《華僑史論文集》,廣州,華僑歷史學會出版,1982。
潘醒農,〈回顧新柔潮人甘蜜史〉,《亞洲文化》,第四期,1986。
鄭惠明,<華民政務司史略>,《南洋學報》,第四卷,第一輯,頁54-59。
盧耀華,〈論1854年的新加坡大暴動〉,《亞洲文化》,第六期,1985。
顏清湟,〈新馬華人社會的階級結構與社會地位流動1800-1910〉,收錄於駱靜山編《馬來西華人史》,台北: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1984。
饒宗頤〈星馬華人碑刻繫年記略〉,《書目季刊》第五卷第二期,1967。
六、學位論文
出口哲男,《新加坡華人同鄉會與宗親會之研究》,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劉英傑,《新加坡華人會黨之研究》,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賴美惠,《新加坡華人社會研究》,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七、外文參考書
Yen Ching-hwang .Early Hakka dialect organizations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 1801-1900 ., ASINA CULTURE17 JUNE1993 , P106-126.
Wang Tal ,The Origins of Chinese Kongsi .Selangor Darul Ehsan : Pelanduk Publications Sdn Bhd . 1994.
Yuan Bingling .Chinese democracies a study of the kongsis of West Borneo 1776-1884.The Netherlands : Research School of Asian , African ,and Amerindian Studies,Universiteit Leide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