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含章 Tsai, Han-Chang |
|---|---|
| 論文名稱: |
導引式簡答題網路出題學習策略對國小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s of Guided Short-Answer Online Student Question-Generation on Elementary Student Science Learning |
| 指導教授: |
于富雲
Yu, Fu-Y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44 |
| 中文關鍵詞: | 學生出題 、學習策略 、導引式簡答題 、自然科學習成就 、對自然科的態度 、出題自我效能 、出題能力 |
| 外文關鍵詞: | question-generation, science learning, scaffolding, self efficienc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2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三組不同教學處理(無導引出題、導引出題、延宕導引出題)對於四種不同學習成效(自然科學習成就、對自然科的態度、出題自我效能、出題能力)的影響,並進一步了解不同的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科能力不同(高、中、低)是否有交互作用產生。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高雄市復興國小五年級四個班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數為78人。實驗教學採用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于富雲教授根據先前研究成果,重新發展設計之「出題論理知識建構系統」,實驗教學時間為期十三週,每週一節課,每堂課40分鐘,其中扣除系統的說明與操作練習以及兩次月考和前後測量表收集時間,一共進行八次的出題活動。測驗工具包括:自然科學習成就測驗、對自然科的態度量表、出題自我效能量表、題目內容分析表。除了自然科成就測驗的前測資料(四下自然科總成績)在實驗前蒐集完畢,其餘的各項量表與成績皆在實驗進行中與實驗結束後進行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如下:無導引出題、導引出題與延宕導引出題三組在「自然科學習成就」、「對自然科的態度」、「出題自我效能」與「出題能力」上皆沒有顯著差異,且與學生學科能力不同(高、中、低)沒有交互作用。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教師教學、系統修改即未來研究的建議。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question-generation, guided question-generation, delayed- guided question-generation on science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self-efficiency on question-generation, question-generation ability. Furthermore,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learning strategy and students’ science ability was explored.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lasting for 13 week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78 fifth-graders from three classes of Fuh-Shing Element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ounty. A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was used in the study for 40 minutes in class each week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study. In addition to the training session data collection time, in total students used the system for question-generation eight times. Data analysis found neither main effects, no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any of the examined variables. Suggestions for teacher instruction, system enhance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于富雲、洪琮琪、劉佑興、葉家忠、葉德懷(2003)。網路出題互評瀏覽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學科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64,53-67。
于富雲、劉玉欣(付梓中)。學生出題策略與傳統練習策略對大學生學習成就、認知與後設任之策略使用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雅玄(1998)。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151-170。
王子華、王瑋龍、黃世傑(2002)。網路教學環境之後設認知策略--簽章回饋設計(FFS)對於大學生普通生物學網路學習之影響。視聽教育雙月刊,258,26-40。
王進成(2002)。應用鷹架學習理論及派翠西網路技術在網路化輔助學習模式之研究-以電腦硬體裝修丙級學科技能檢定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毛炳楠(2005)。國民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鷹架策略分析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瑞勉(譯)(1999)。L. E. Berk, & A.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3-14。
李美瑜(1993)。情境學習環境與非情境學習環境對物理概念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ICCE 93 國際電腦輔助教學學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科會科學教育處、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
汪榮才(1999)。國民小學自然科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教學成效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1-64。
李玉慶(2000)。自然科網路教學設計模式之研究─以國小「認識魚類」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承華(2002)。擬題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掌握數學文字題語意結構與解題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雅(2003)。探討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及其對小組教學中同儕互動的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長燦(2003)。發展對話與反省社群的國小數學教學模式之研究-Vygotsky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探討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曉嵐(2005)。非同步遠距教學鷹架學習互動模式之教學設計與探究-以國北師碩士學分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紋綺(2006)。鷹架國小學童英語科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佩樺(2008)。鷹架學生的數學學習-以資優生解連比的自發性解題策略為資產。國立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3),157-164。
吳淑琴(2001)。鷹架式遊戲團體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象徵遊戲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邱上真(1989)。後設認知研究在輕度障礙者教學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30, 12-16。
吳佳慧(2006)。國小三年級數與計算擬題教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台灣教育,510,23-29。
林志彥(1998)。教學策略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一位國中生物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娟(2001)。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玫紅(2000)。情境式留學英語非同步教材之研發:從英語教學文化面向出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慧真(2005)。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期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吉祥(2005)。提供鷹架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問題解決能力及概念學習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寀雯(2006)。以認知負荷理論探討國小社會教科書課文內容編排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表現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峻志(2007)。數學擬題教學策略對學生數學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郁芬、陳如琇(1996)。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29,23-31。
施思勤(2000)。運用團隊創意之傳遞式鷹架教學法研究-以單晶片專題製作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施頂清(199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教育實習輔導,21,15-20。
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嘉甄(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琮琪、于富雲、程炳琳(2005)。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新竹師院學報,20,219-244。
洪榮昭(2005)。E-learning 的發展與運用。台灣教育,631,2-10。
洪雪(2005)。鷹架理論對國小學童色彩運用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文鈺(1996)。不同擬題教學策略對兒童分數概念、解題能力與擬題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馬秀蘭、吳德邦(1999)。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師院 學報,13,371-410。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3。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25-30。
徐樁樑(2001)。鷹架學習理論在專業技術教學的成效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唐曉玲(2007)。多媒體演講式課程重點處之動態模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注意力的影響。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敏(1994)。維式「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503-526。
張景媛(1997)。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與其後設認知、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9,51-76。
張菀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40,43-52
陳嘉彌(1998)。自情境教學探討師徒式教育實習。教育研究資訊,6(5),21-41。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實現。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陳昱宏(1999)。從社會建構主義觀點看ㄧ個高中生物教室中的合作學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馨云(2001)。國小三年級英語故事教學中學習鷹架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明博、顏榮泉(2001)。不同程度之學習支持對網路化問題導向學習之影響。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GCCCE2001)/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ICCAI2001)論文集I,548-554。
曹純瓊(2000)。鷹架式語言教學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學習效果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春(2003)。應用網際網路輔助數學解題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 部數理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貞伶(2003)。國小補校教師言談鷹架類型之研究-以國語科教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家驊(2003)。從鷹架教學中介觀點探討動態評量在促進及評估個體學習潛能上之基礎與設計。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87-113。
莊美蘭(2003)。國一數學課程中擬題教學活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雪萍(2004)。電腦影像處理科技輔助視覺藝術概論教學對學生學習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定邦(2004)。鷹架教學概念在成人學習歷程上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康滋容(2005)。擬題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解題能力和擬題能力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萬春(2005)。應用鷹架理論輔助國小分數迷思概念課程效益之探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錦芬、曾泓璋(2005)。小組電腦擬題活動對英語字彙學習成就與學習情意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89-118。
陳育琳(2007)。數學同儕鷹架理論之發展與驗證。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章(2007)。擬題活動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對數學解題表現、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60,39-41。
曾明勤(2002)。應用網際網路輔助建構式鷹架教學之研究—以「研究方法」課程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俊惟(2003)。網路擬題練習在解分數加減法問題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月平(2004)。國小學童分數乘除文字題表徵轉換能力與後設認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郁雯(2005)。情境式問題導向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童冠榮(2005)。電腦輔助學生於出題中學習之系統設計與評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旺龍(2006)。應用『近側發展區理論』於學童網路線上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楊惠如(2000)。擬題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振嘉(2000)。鷹架理論在國小酸鹼化學網站的應用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家忠(2001)。出題與同儕評題支援系統之設計與評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雷敏君(2001)。多元智慧教學對學生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東鳴(2005)。國中生非同步網路教學提問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志隆(2005)。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提升學童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培渝(2006)。認知負荷、焦慮情境對英語閱讀成效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顯能(2003)。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信雄(198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
劉芳妃(1998)。合作擬題活動融入國一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立旭(2000)。組織氣候、組織學習與自我效能之關係。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振昌(2002)。以Hyperbook技術為基礎的國小英語教學系統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芳,楊淑晴(2003)。網路專業成長進修環境中鷹架輔助與學員互動品質之探究。資訊管理學報,10,121-146。
劉信亨(2004)。鷹架理論在國民小學三年級水墨畫教學的應用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炳輝、劉世雄(2004)。全球資訊網融入教學與其教學設計之應用--以鷹架理論發展教學設計EXPERT 模式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1,35-44。
蔡承憲(2006)。以寫作鷹架促進國小六年級學生專題理解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子雲(2008)。探討國小六年級資優生對速率問題之解題表現。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邦友(1995)。情境式電腦輔助教學學習軟體的研究與發展。視聽教育學報,1,113-154。
鍾雅琴(2001)。合作擬題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分數概念、解題能力與擬題能力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佩真(2004)。高二學生排列組合擬題活動對解題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財旺(2006)。適性化學習環境中學習者訊息處理能力與內容媒體型態的適配性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景文(2005)。合作擬題線上合作解題系統在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成就及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清水(1998)。認知心理學理論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發展與成效之影響。研習資訊,15(1),1-15。
羅豪章(2001)。鷹架理論在電腦輔助教學上之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2,20-30。
魏婉貞(2007)。國小兒童在數位學習環境之認知負荷探討 -以科學文章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懿生(1994)。高雄市高中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文義(2003)。情境式評量中的科學認知與科學應用能力及影響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輝基(2006)。應用鷹架理論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Blosser, P. E.(1984). Attitud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ERIC Clearing 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Bulletion, NO.1.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y, P.(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1),32-42.
Barak, M. and Rafaeli, S.(2004). On-line question-posing and peer assessment as means for web-based knowledge sharing in learning. Human-Computer Studies, 31, 84-103.
Belanich, J., Wisher, R.A. and Orvis, K.L.(2004). A question-collaboration approach to web-based learn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8-3, 169-185.
Choi, I., Land, S. M. and Turgeon A. J.(2005). Scaffolding peer-questioning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metacognition during online small group discussion. Instructional Science, 33, 483-511.
Cudmore, D.H. and English, L.D.(1998). Using intranets to foster statistical problem posing and critiquing in second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Dyson, A.(1990).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cept of change,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6(1),55-66.
Day, J. D., & Cordon,L. A.(1993).Static and dynamic measures of ability: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5(1),75-82.
Daley, B. J.(1999).Notice to experts:An exploration of how professional learn.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9(4),133-147.
Hodson, D.& Hodson, J.(1998).From constructivism to social constructivism:A Vygotsky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School Science Review,79(289),33-41.
Davey, B. and McBride, S.(1986). Effects of question-generation training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4,256-262.
Gardner, P. L. (1975). Attitude to science:A review.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 1-41.
Gauld, C.(1982).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science education:A crirical reappraisal. Science education, 66(1),109-121.
Germann, P. J.(1988).Development of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in school assessment and its us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in schoo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5(8),689-703.
Hanadyna, T. & shaughnessy, J.(1982).Attitudes toward science:Aquantitative synthesis. Science Education, 66(4),547-563.
Ikseon, C.,Susan, M. L. & Alfred, J. T.(2005).Scaffolding peer-questioning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metacognition during online small group discussion. Instructional Science, 33, 483-511.
King, A.(1989). Effects of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on psychology,14,366-381.
King, A.(1991).Effects of training in strategic questioning on children’s problem-solv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3(3),307-317.
King, A.(1994). Guid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the classroom:effect of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question and how to explai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2,338-368.
Larkin, M. J.(2001).Providing support for student independence through scaffolded instruct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 30-36.
Munby, H. A.(1983).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in Science Educatiion. Columbus, OH:SMEAC information Reference Center, Ohio State University.(ERIC:ED237347.)
Mayer, R. E.(1992).Thinking,probleming solving,cognition, NY:W. H. Freeman and Company.
McLellan, H.(1993).Evaluating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 D. M. Gayeski
(Ed.),Multimedia for learning,application,evaluation ,97-112.
Palincsar, A. S.,& Brown, A. L.(1984).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117-175.
Olde C. V. & Jong T. D.(2006).Scaffolding learners in designing investigation assignments for a computer simul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2, 63-73.
Pintrich, D. H.& Schunk, P. R.(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
Puntambekar, S., & Hubscher, R.(2005).Tools for scaffolding students in a complex learning environment:What have we gained and what have we missed?Educational Psychologist,40(1),1-12.
Rogoff, B., & Gardner, W.(1984).Adult guidanc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In B. Rogoff & J. Lave(Eds),Everyday cognition: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95-116.
Rosenshine, B., & Meister, C.(1992).The use of scaffolds for teaching higher-level cognitive strategi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7), 26-33.
Schunk, D. H.(1985). Self-efficacy and classroom learn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22, 208-223.
Suchman(1987).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nyder, K., Farrell, R. and Baker, N.(2000). Online mentoring:A case study involving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a technology-enabl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Proceedings of ED-MEDIA 2000,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chel R. (2002).Scaffold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 Adolesc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0500A, 1-13.
Rogoff, B.(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od, D., Bruner, J. S. and Ross, G.(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 89-100.
Wilhite, S. C.(1990). Self - 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selfassessment of memory ability, and study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college cours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696-700.
Winn, W.(1993).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Parades or Partenership?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41(1), 43-58.
Wilson, E. V.(2003). ExamNet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 augmenting face-to-face courses with student-developed exam ques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42, 169-185.
Wong, B. Y. L.(1985). Self-questioning instructional research:a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5-2, 22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