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敦揚
Huang, Dun-Yang
論文名稱: 遊蕩在界線叢生之中:臺灣當代小說中的主體認識與重建
Wandering in the Growing Boundaries: Subject Recogn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蘇敏逸
Su, Min-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界線主體〈賽伯格宣言〉臺灣當代小說
外文關鍵詞: Boundaries, Subject, A Cyborg Manifesto, Taiwa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166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唐娜‧哈洛威(Donna J. Haraway, 1944-)〈賽伯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作為核心研究方法輔以六本小說文本。理論結合臺灣當代小說文本的同時,也試圖看見小說家如何回應整個當代的認同問題。這些文本包括:神小風(1984-)《少女核》(2010年出版)、李維菁(1969-2018)《人魚紀》(2019年出版)、胡淑雯(1970-)《太陽的血是黑的》(2011年出版)、張亦絢(1973-)《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2015年出版)、吳明益(1971-)〈黑夜、黑土與黑色的山〉(2019年出版)、夏曼‧藍波安(1957-)《天空的眼睛》(2012年出版)。
    本文將章節分成「看見界線的束縛與主體的重構」、「抵抗多重的界線:崩解與持續建構」、「跳脫界線的框架:重新建構自我與連結他者」。依序探討:一、被排除在界線之外的主體如何看見界線的存在,以及探討主體跨越僵化界線的可能性。二、分析成為賽伯格主體之後如何持續尋找改變、連結其他的可能性,以抵抗界線帶來的種種問題。三、如何將視線看向界線之外,體認自我與他者與世界是相互依存關係,從而有了跳脫界線框架的可能性,並重新建構自我與連結他者。
    本文並非主張消除「界線」的存在,而是為了更進一步展現這些僵化的「界線」背後的意識形態,並指認出在這當中被排除在外的「賽伯格主體」如何在這些「界線」之間行動,從而試圖動搖這些僵化的界線。最後在擴大過往對於「人」的定義同時,也展現主體在這界線叢生的世界中找到生存的方式。

    The chapters are divided into "Seeing the Boundari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Resisting Multiple Boundaries: Disintegration and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and "Breaking Free from the Frame of Boundaries: Reconstructing the Self and Connecting to the Other". The following ar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1. How the subject excluded from the boundary sees the existence of the boundar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ubject crossing the rigid boundary. 2. How to continue to search for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e and connection after becoming a Cyborg subject, in order to resist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boundary. 3. How to look beyond the boundaries and recognize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self, the other and the world, so as to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break away from the boundaries and reconstruct the self and the other.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4 一、理論概述4 二、文本研究1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各章內容概述16 第二章 看見界線的束縛與主體的重構18 第一節 界線的僵化、混淆、與重構──神小風《少女核》18 一、界線的僵化:家庭與同儕關係19 二、在界線混淆之中尋求救贖24 三、潛伏的界線與逃避的自我27 四、負起重構界線的責任31 第二節 界線的禁錮、排除與主體的重構──李維菁《人魚紀》 37 一、界線的禁錮:控制37 二、界線的排除:規則44 三、自我主體的持續建構54 第三章 抵抗多重的界線:崩解與持續建構61 第一節 「界線」的崩壞與重構──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61 一、界線的劃分:排除與遺忘62 二、界線的崩解:立足點的追尋68 三、介入界線之間:抵抗與重構78 第二節 自我主體的重構與抵抗界線之間的主體壓迫──張亦絢 《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87 一、大歷史下界線的兩種力量:束縛與隱形87 二、界線之間主體的救贖與壓迫93 三、抵抗界線的束縛與隱形104 第四章 跳脫界線的框架:重新建構自我與連結他者111 第一節 界線之外自我主體的重構──吳明益〈黑夜、黑土與黑色的山〉111 一、界線之外,愛的可能?112 二、自我主體的再建構:雨蟲與記憶116 第二節 跨越界線的束縛,連結多元的可能性──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121 一、界線的支配122 二、自我主體的再建構130 第五章 結論138 參考書目141

    一、 小說文本
    吳明益:《苦雨之地》,臺北: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2019年。
    李維菁:《人魚紀》,臺北: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2019年。
    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神小風:《少女核》,臺北:寶瓶文化,2010年。
    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二、專書
    王國安:《小說新力:台灣1970後新世代小說論》,臺北:秀威經典,2016年。
    林建光、李育霖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
    林建光、楊乃女主編:《後人文轉向》,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8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
    張君玫:《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擁抱玫瑰少年》,臺北:女書文化,2006年。
    (比)珊妲‧慕孚(Chantal Mouffe)著、孫善豪譯:《回歸政治》(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臺北:巨流圖書與國立編譯館合作翻譯發行,2005年。
    (法)卡繆(Albert Camus)著,嚴慧瑩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法)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Wacquant, L.D.)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美)艾莉斯‧楊:《正義與差異政治》,臺北:商周出版,2017年。
    (美)柯采新(Cheshire Calhoun)著、張娟芬譯:《同女出走》,臺北:女書文化,1997年。
    (美)唐娜‧哈洛威(Donna J. Haraway)著、張君玫譯,《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美)茱蒂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蕭永群譯:《非暴力的力量》,臺北:商周出版,2020年。
    (美)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洪世民譯:《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美)凱瑟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著、賴淑芳、李偉柏譯:《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臺北:時報出版,2018年。
    三、單篇論文、書評與訪談
    李淑君:《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台灣文學學報》第三十六期,2020年6月。
    李筱涵:〈魯蛇少女的愛情美學:李維菁的戀愛少女跌跤三部曲〉《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2019年。
    季季:〈從廢墟中雕出的《台北人》變體——評介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文訊》316期,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12年02月。
    祁立峰:〈你是在大冒險吧? 神小風《少女核》〉,《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47,2011年3月。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年4月。
    邱貴芬:〈臺灣紀錄片的賽伯格主體演練〉《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
    紀大偉:〈資本主義,一個愛的故事──讀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印刻文學生活誌》,第96期,2011年8月。
    胡淑雯、莊瑞琳:〈胡淑雯專訪:人如何變態成人〉《字母LETTER:胡淑雯專輯》,新北:衛城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9月。
    張悅然:〈飛躍沒有圍牆的瘋人院〉,《印刻文學生活誌》96 期,2011年8月。
    陳昭瑛:〈論台灣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卷9期,1995年2月。
    廖朝陽:〈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 23卷10期。
    廖朝陽:〈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
    橋本恭子:〈書寫發現到的宏大溫柔:評《太陽的血是黑的》〉《字母LETTER:胡淑雯專輯》,新北:衛城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9月。
    蘇建華:〈Cyborg、Cyborg宣言與Cyborg研究〉《資訊社會研究》第十一期, 2006年7月。
    蘇建華:〈Cyborg、烏托邦:個人解放的騙局!?〉《資訊社會研究》第三期,2002年7月。
    四、學位論文
    王靜儀:《回歸與超越——夏曼‧藍波安與陳冠學散文中的書寫治療》,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吳萌菱:《從網路平臺發表看臺灣當代網路小說創作者發展》,臺中: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2012年。
    呂樾:《臺灣自然導向文學中的美學與倫理:以王家祥、劉克襄、吳明益為例》,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8年。
    李慈惠:《吳明益《睡眠的航線》之夢境書寫與歷史記憶》,臺南:成功大學臺 灣文學系碩博士在職專班,2010年。
    沈沛緗:《從屈從到協商——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暴力敘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林新惠:《拼裝的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臺北:政治大學臺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林筱娟:《覆述與複數:張亦絢小說中的性別主體》,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林肇豊:《台灣、香港本土論的發展與比較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邱圭麗:《吳明益小說中的記憶與空間書寫——以《睡眠的航線》、《天橋上的魔術師》和《複眼人》為例》,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9年。
    陳婉容:《吳明益自然書寫的主題、結構與拓展:從散文到小說》,嘉義: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2年。
    黃玉慈:《記憶與魔幻: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的主題思想與敘事美學》,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19年。
    黃依箐:《吳明益小說中的物事書寫研究(2007-2019)》,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9年。
    楊家慧:《吳明益小說中的魔幻書寫》,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20年。
    廖偉翔:《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中的動物書寫、戰爭傷痕與敘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18年。
    蔡佩家:《《太陽的血是黑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女性創傷敘事》,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蔡佩容:《「戰爭框架」與戰後倫理關係:吳明益小說中的戰爭書寫》,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9年。
    賴芸騫:《新世紀台灣女性作家創傷書寫研究-以鍾文音、郝譽翔、胡淑雯為 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五、網路資料
    洪茲盈:〈洪茲盈讀李維菁:人魚獻身,願換一生漂亮地走路〉,Open Book網
    站: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063,2020年12月28日。
    陳琡分:〈李維菁:純真與世故都是我〉,非常木蘭網站: http://www.verymulan.com/story/%e6%9d%8e%e7%b6%ad%e8%8f%81%e3%80%80%e7%b4%94%e7%9c%9f%e8%88%87%e4%b8%96%e6%95%85%e9%83%bd%e6%98%af%e6%88%91-55.html,2020年12月28日。
    黃宗潔:〈黃宗潔讀李維菁:往死亡的反方向走去〉,Open Book網站: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065,2020年12月28日。
    六、外文文獻
    Donna J. Haraway:”How like a leaf : an interview with Thyrza NicholsGoodeve”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