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語柔 Lin, Yu-Jou |
|---|---|
| 論文名稱: |
臺南市高級中學前導學校彈性學習之探究 A Study on Alternative Learning of Pioneer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湯堯
Tang, Ya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9 |
| 中文關鍵詞: |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 、108課綱 、彈性學習 、前導學校 |
| 外文關鍵詞: |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alternative learning, pioneer school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3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是臺灣最新的一波教育改革,將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連貫起來,並對教科書、課程內容、入學方式、升學評量等各面向都帶來劇烈的改變與衝擊。108新課綱總綱首次將「彈性學習」納入高中教育階段正式課程中,《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更詳述「彈性學習時間」課程之規劃說明與實施規範,賦予各類型高級中等學校巨大的挑認與任務。本研究關注臺灣課程改革方向是否與香港、新加坡與日本等鄰近地區未來課程發展趨勢一致,以及彈性學習時間如何從課綱抽象敘述轉化至高中校園內實踐。採用質性研究訪談法,訪談對象包括普高、技高、綜高三型態學制的行政主管7人,探究臺南市各類型前導高級中學目前彈性學習時間發展的多元樣貌。
歸納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六點研究發現:
(一)「主動學習」、「重視個體」、「因應變動」是港、新、日未來課程發展趨勢。
(二)「自發學習」、「適性發展」是高中彈性學習的核心精神與宗旨。
(三)彈性學習課程規劃經歷「主規劃處室分工」、「檢視自身條件基礎」以及「分配學校可用資源」三大階段,要找到最適合自己學校的運作模式。
(四)彈性學習課程規劃可歸納為「彈性課程為主」與「自主學習為主」兩大模式。
(五)彈性學習課程實施困難分為「0學分設計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資源有限難以滿足學生需求」、「相關行政配套至今尚未完備」、「不同學制體系下之個別困境」四大類。
(六)彈性學習課程推動關鍵有「全面理解並支持108新課綱」、「對外尋求夥伴團隊合作」、「對內溝通協調取得支持」三點。
最後,彙整研究結論與發現,分別對各高級中等學校、教育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tre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aiwan is consistent with nearby regions, and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ternative learning in pioneer senior high schools of Tainan city vi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have led to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s: (1)"Promote actively involved in learning", "Cater 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all individuals", and "Developing adaptability to new situations" are the future trend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hich consists with Taiwan, in Honk Kong, Singapore and Japan. (2) "Encourage spontaneous learning" and "Promote student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s" are the core spirit and purpose of altern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3)The curriculum planning of altern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went through three major stages: "Assign work of administrative office in senior high school", "Weigh and analyze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the school"and " Allocate available school resources ". Every senior high school must determine the most suitable implementation mode on the basis of school conditions and student needs. (4)The implementation of altern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wo modes: "Alternative curriculum contain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contains alternative curriculum". (5) The difficulty of implementing alternative learning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0 credit design affects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alternative learning. ", "Limited resources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ssociated administrative supporting measures have not been completed ", and "Individual dilemmas under different school systems". (6)The key to promoting altern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are"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Find partner schools", and "Get support via in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一、 中文部分
于紅霞、何志波(2010)。素質教育改革:從量到質的轉變—談新加坡“少教多學”教育改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5),73-76。
王乙康(2018)。新加坡教育部長談教改演講。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16版)。臺北市:五南
卯靜儒(2009)。課程改革:研究議題與取徑。臺北市:學富文化
田孟心(2019)。減少考試、停止學校排名 新加坡教改轉向:學習不只是一場競賽。天下雜誌,685。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7546
田振榮、余政賢、李大偉、林沂昇、林佳慧、洪詠善、范信賢、秦葆琦、徐昊杲、許宛琪、張淑惠、曾祥榕、楊俊鴻(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余政賢(2014)。為什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在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要保留彈性學習課程呢?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89。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89&content_no=2213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縣: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璧純(2018)。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做什麼」?。教育脈動,15,13-19。取自http://teric.naer.edu.tw:443/wSite/ct?ctNode=655&mp=teric_b&xItem=2048136
呂玟怡(2012)。九年一貫彈性學習節數的個案研究:以基隆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3y2wq
我要十二年國教聯盟(2009)。「我要12年國教聯盟」基本論述。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go12edu/wo-yao-shi-er-nian-guo-jiao-lian-meng/-wo-yao12nian-guo-jiao-lian-meng-ji-ben-lun-shu
李政賢(譯)(2018)。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原作者:John W. Creswell, Cheryl N. Poth)。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2016)
李政勳、吳惠花、朱玉君、盧娟娟、林機勝、徐俊雄、古信鳳、呂金榮(2018)。迎接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實施,學校如何執行推動?。教育脈動,15,126-128。取自http://teric.naer.edu.tw:443/wSite/ct?ctNode=655&mp=teric_b&xItem=2048136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含諭(2017b)。從九年一貫課程到十二年國教課程探討教師教育的策略因應之道。臺灣教育,704,35-37。
林秀勤、鄭雅丰、顏寶月(2019)。論彈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經驗創造價值,思維影響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5-8。
林明煌(2008)。從日本《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探討其教育變革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40,49-84。
林明煌(2009)。日本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與其內容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1,61-96。
林明煌(2009)。日本中等教育課程改革的現況與特色。教育資料集刊,42,91-124。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施琇瑩(2019)。從前導學校經驗看新課綱的試行與推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1-4
柯華葳、曾世杰(2014)。教育改革是永遠的進行式:教改20年有感,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01。取自
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01&content_no=2396
洪建煉(2007)。國民小學彈性學習課程規劃實施及困境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m2jzh
洪詠善、林佳慧、楊惠娥(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自主學習之實踐探究。教育脈動,15,20-28。取自
http://teric.naer.edu.tw:443/wSite/ct?ctNode=655&mp=teric_b&xItem=2048136
洪詠善、盧秋珍(2017)。國中理解與實踐自主學習之案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78,30-45。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1999)。教育制度檢討:教育目標。取自https://www.e-c.edu.hk/tc/publications_and_related_documents/on4_1st3a.html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取自https://www.e-c.edu.hk/tc/publications_and_related_documents/rf1.html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2005)。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取自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cs-curriculum-doc-report/about-cs-curriculum-doc-report/report_c.pdf
孫興華、馬云鵬(2014)。兼具深度廣度:新加坡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外國教育研究,41(6),68-78。
高寶玉(2018)。香港自主學習的探索:融合東西方理念的嘗試。課程研究,13(1),29-53。
張可婷(譯)(2013)。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原作者:Hennie Boeije)。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10)
張添洲(2018)。技術型高中(高職)彈性學習時間的規劃與實施。商業職業教育,142,2-1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郭玉霞、劉世閔、王為國、黃世奇、何明軒、洪梓榆(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 活用寶典【HyRead ebook電子書版】。
取自https://ncku.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1042
陳以禮(譯)(2016)。教育扭轉未來:當文憑成為騙局,21世紀孩子必備的4大生存力。(原作者:Tony Wagner, Ted Dintersmith)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2016)
湯志民(2015)。後教改的教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市:學富文化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一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于珊(2014)。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9v877
黃立源(2005)。東部國民中學「彈性學習節數」實施現況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wcwx7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台北市:五南。
黃如玉(2002)。國小教師彈性課程設計之探討-以一位國小教師在「彈性學習節數的設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8dj7q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新北市:冠學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黃鳳欽(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彈性學習節數課程實施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8y63w
楊思偉(2006)。日本推動新課程改革過程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1),29-58。
楊思賢、林德成、梁偉倫、羅耀珍(2013)。課程改革與創新【HyRead ebook電子書版】。取自http://ncku.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104852
葉雯芳(2008)。台東縣國民小學彈性學習節數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臺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h8r5s
趙健雯(2002)。新加坡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6j52p
劉又嘉(2004)。澎湖縣國民小學彈性課程實施現況與問題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esr6u
劉欣宜、林佳慧。尋找新的可能~談國民中小學彈性學習課程的多元面貌。教育研究月刊,278,46-59。
歐用生(2005)。日本綜合學習課程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1-16。
歐用生(2009)。日本中學綜合學習課程的轉變。教育資料集刊,42,125-152。
蔡清田(2010)。課程改革中的「素養」(competence)與能力(ability)。教育研究月刊,200,93-104。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HyRead ebook電子書版】。取自https://ncku.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9204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HyRead ebook電子書版】。取自https://ncku.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46178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3),59-78。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5)。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取自
https://334.edb.hkedcity.net/new/doc/chi/curriculum2015/LS_CAGuide_c_2015.pdf
鄭文星(2002)。九年一貫課程之「彈性學習時間」的問題與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137-162。
鄭鴻哲(2017)。以解說為主的環境服務學習課程對提昇國中生科學素養之研究--一個十二年國教彈性學習課程的案例。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學碩專班碩士論文,臺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73y4a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2020學習指導要領上路 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報告。教育部電子報,751。
霍秉坤(2007)。香港通識教育科的理念與實施:社會層面與學校層面之間。教育曙光,55(2),104-121。
霍秉坤、黃顯華(2011)。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制定的過程與性質。課程研究,6(2),31-61。
霍秉坤、葉慧虹(2010)。香港課程改革十年回顧:脈絡視角的評析。課程研究,5(1),1-37。
鍾奇峰(2008)。新加坡分流教育體制及改革措施。池州學院學報,22(5),141-142。
簡菲莉(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高中自主學習建制化之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vx6u6
藍依勤、羅育齡、林聖曦(譯)(2015)。質性研究分析:系統取向(原作者:H. Russell Bernard, Gery W. Ryan)。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9)
顏振發(2008)。少教多學的啟動與落實。新加坡教育部學校司副司長(開幕致詞)。
羅寶鳳(2017)。因應時代改變的終身學習: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教育評論月刊,6(3),24-27。
二、 外文部分
Goh, C. B., & Gopinathan, S.(2008).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since 1965.
IN S.K. Lee, C.B. Goh, B. Fredriksen & J.P. Tan(Eds.), Toward a Better Future: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since 1965(pp.12-38).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5). 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2015: Making Reforms Happen.
UNESCO(2015). Education 2030: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 Ensure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文部科學省(2017)。学習指導要領「生きる力」。取自
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index.htm
文部科學省(2017)。学習指導要領の変遷。取自
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