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韞心 Huang, Yun-Hsin |
|---|---|
| 論文名稱: |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報告的拘束力 The Binding Authority of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s of Gender-Related Incidents on Campus |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Di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9 |
| 中文關鍵詞: | 不確定法律概念 、判斷餘地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報告 |
| 外文關鍵詞: | Uncertain Legal Concepts,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ommittee, Investigation Reports of Gender-Related Incidents on Campus |
| 相關次數: | 點閱:82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性別平等教育法奠基於憲法保障的平等權、教育基本權以及性自主權等基本權利,建構了以教育為本的制度框架,旨在促進性別地位的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及維護人格尊嚴,並逐漸完善校園性別事件處理機制。在性平法中,強調調查與懲處、分離原則,性平會作為校園性別事件的專責單位,負責校園性別事件的調查與認定,然而於實際運作中,性平會的調查報告往往已對事實認定及後續處理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我國行政法院也多以性平會的專業性、獨立性及法律授權專屬性為由,認定性平會享有判斷餘地,法院對其調查報告應予以尊重。為分析以上議題,本文將探討校園性別事件中運用的不確定法律概念之類型、定義,以及我國實務及學理上對於專家委員會及判斷餘地的探討,歸結出基本權保障及行政自我決定的折衝下,賦予專家委員會判斷餘地的因素,並進一步釐清性平會是否享有判斷餘地,使法院需尊重其調查報告,最後,本文將對我國性平會之運作現況提出修法建議,以期完善我國校園性別事件之處理機制。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is founded on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such as the right to equality,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nd the right to sexual autonomy. This Act establishes a framework focused on advancing substantive gender equality, eliminating discrimination, and upholding human dignity, while progressively refining the processes for addressing gender-related incidents in schools. Central to the Act is the principle of separating investigation from punishment, with the Gender Equity Committee designated as the specialized body responsible for investigating and determining facts in campus-related gender incidents. However, in practice, the committee's investigative reports often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fact-finding and subsequent case resolutions. Taiwan's Administrative Courts frequently acknowledge the committee's discretion, citing its professionalism, independence, and exclusive legal mandate, suggesting that courts should defer to its findings. To explore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ypes and definitions of indeterminate legal concepts used in school gender incidents, alongside their treatment in Taiwan's judicial practic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It further seeks to identify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courts should respect the Gender Equity Committee's discretion, particularly in bal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with administrative self-governance. Lastly, the paper offers legislative recommendations aimed at enhancing the current operations of the Gender Equity Committe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gender-related incidents in schools.
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台北:五南,1996年。
吳庚/盛子龍,《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2020年10月,增訂16版。
李建良,《行政法基本十講》,台北:元照,2017年9月,7版。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2020年9月,8版。
李惠宗,《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2014年2月,2版。
林明鏘,《歐盟行政法-德國行政法總論之變革》,台北:新學林,2009年12月。
翁岳生,《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台北:元照,1987年4月。
高鳳仙,《性侵害及性騷擾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19年2月,2版。
莊國榮,《行政法》,台北:元照,2020年9月,6版。
許育典,《學校法制與學校行政》,台北:元照,2014年6月。
許育典,《憲法》,台北:元照,2023年9月,13版。
許澤天,《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台北:新學林,2020年7月,2版。
陳敏,《行政法總論》,台北:新學林,2016年9月,9版。
陳慈陽,《行政法總論》,台北:翰蘆圖書,2005年10月,2版。
黃錦堂,《行政組織法論》,台北:元照,2021年4月,2版。
董保成,《行政法新論》,台北:元照,2022年10月。
蘇滿麗,《校園性別事件 : 理論概說與處理實務》,台北:元照,2013年9月,四版。
––––––,《校園性別事件救濟理論與爭議實例概述 : 正當法律程序》,台北:元照,2014年3月。
(二) 論文集
李建良、〈行政的自主餘地與司法控制-翁岳生教授對「行政裁量及不確定法律概念」理論實踐的影響〉、收於:葉俊榮主編、《法治的開拓與傳承-翁岳生教授的公法世界》、台北:元照、2009年1月、頁273-347。
林佳和、〈論勞動法領域中的委員會決定與判斷餘地〉、收於:李震山、林佳和主編、《勞動與法論文集Ⅱ-勞動與工法、全球化與勞動人權》、台北:元照、2014年10月、頁175-216。
林明鏘、〈行政法院對都更程序與判斷餘地審查評析-兼評行政法院永春都更判決〉、收於:謝哲勝/林明鏘/李仁淼主編、《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台北:元照、2018年11月、頁183-210。
翁岳生、〈行政的概念與種類〉、收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台北:元照、2020年7月、4版、頁1-38。
翁岳生、〈論「不確定法律概念」與行政裁量之關係〉、收於:氏著、《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自版、1987年10月、頁55-115。
許育典,〈從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與案例探討救濟程序爭議〉,收於:司法院編,《行政訴訟制度相關論文彙編》,9輯,台北:司法院,2019年12月。
陳清秀、〈依法行政與法律適用〉、收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台北:元照、2020年7月、4版、頁197-282。
焦興鎧、〈大專校園性騷擾所引起之法律爭議及其防治之道-美國經驗所提供之啟示〉、收於:氏著、《性騷擾爭議新論》、自版、2003年、頁263-309。
焦興鎧、〈美國最高法院與工作場所性騷擾之爭議〉、收於:氏著、《性騷擾爭議新論》、自版、2003年、頁87-183。
黃囇莉,〈是情趣?還是騷擾?-談性騷擾的理念與迷思〉,收於:何珮瑩編,《性別研究簡單說1》,台北:臺灣科大性平委員會,2008年12月。
羅燦煐,〈校園性別事件防治回顧與前瞻〉,收於:吳星宏主編,《生根‧深耕為自己的樣子驕傲》,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高級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2022年1月。
(三) 期刊論文
王毓正,〈論環境法於科技關連下之立法困境與管制手段變遷〉,《成大法學》,12期,2006年12月,95-150頁。
王銘勇,〈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處分之司法審查範圍-以認定事實為核心〉,《公平交易季刊》,15卷第4期,2007年10月,頁129-168。
吳志光,〈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結果之執行-以教師法之相關規定為核心〉,《教育暨資訊科技法學評論》,7期,2021年,頁183-200。
吳志光,〈教師法中不適任教師之認定與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解釋與適用〉,《教育法學評論》,4期,2019年12月,頁91-110。
吳志光,〈教師法中不適任教師之認定與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解釋與適用〉,《教育法學評論》,4期,2019年12月,頁91-110。
吳志光,〈簡評性平三法之修正〉,《萬國法律》,252期,2023年12月,頁2-14。
吳佳樺,〈論刑事法上強制道歉之合憲性〉,《法學叢刊》,55卷第3期,2010年7月,頁129-175。
李仁淼,〈不適任教師之範圍與法律明確性〉,《月旦法學教室》,122期,2012年11月15日,頁59-67。
李仁淼,〈不適任教師機制與教師之救濟制度-以教師法108年修法為中心〉,《教育法學評論》,6期,2020年11月,頁113-130。
李建良,〈論多階段行政處分與多階段行政程序之區辨-兼評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1603號判決〉,《中研院法學期刊》,9期,2011年9月,頁271-332。
李庭芝,〈假扮騎士的獄卒-校園性犯罪的權勢黑暗面〉,《人本教育札記》,361期,2019年,頁21-30。
李淑菁,〈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之概念釐清與討論〉,《社區發展季刊》,130期,2010年,頁120-129,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李惠宗,〈從基本權功能論司法獨立與訴訟平等權〉,《東海大學法學研究》,9期,1995年9月15日,頁121-149。
李惠宗,〈經濟行政法中不確定法律概念之研究〉,《東吳公法論叢》,7期,2014年7月,頁3-46。
汪子錫/呂豐足,〈校園性別事件的類型框架及防治檢討探析-以教師涉案為中心〉,《中國行政評論》,27期,頁126-159。
辛年豐,〈從機關獨立到獨立機關-論公平交易委員會的現在與未來〉,《公平交易季刊》,19卷第2期,2011年4月,頁151-182。
林錫堯,〈不確定法律概念與判斷餘地〉,《財稅人員進修月刊》,55期,1987年2月,頁19-20。
柯耀程,〈強制猥褻與性騷擾之界限〉,《月旦法學教室》,68期,2008年6月,頁16-17。
徐偉群,〈回歸「強制」概念-利用權勢猥褻性交罪的解釋與立法批判〉,《台灣法律人》,20期,2023年2月,頁1-29。
涂予尹,〈論獨立機關的獨立性與其立法監督〉,《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9卷第4期,2020年12月,頁1845-1914。
翁岳生,〈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餘地與獨占事業之認定〉,《法令月刊》,44卷第11期,1993年,頁3-7。
張志偉,〈行政自主餘地-以德國行政法學之判斷餘地理論為檢視重點〉,《財產法暨經濟法》,52期,2018年6月,頁93-138。
張志偉,〈專家知識作為行政決定的關鍵因素-以委員會組織之判斷餘地類型為檢視對象〉,《東吳法律學報》,31卷第1期,2019年7月,頁1-52。
張志偉,〈釋字第709號解釋影響下的都更條例修法-以更新地區劃定與都更事業概要核准階段為觀察重點〉,《財產法暨經濟法》,57期,2019年9月,頁77-114。
張麗卿,〈公平交易委員會之判斷餘地與行政裁量-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一○六三號與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一○四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46期,2007年6月,頁219-231。
盛子龍,〈行政法上不確定法律概念具體化之司法審查密度-德國實務發展與新趨勢之分析〉,《法令月刊》,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頁738-753。
許玉秀,〈強吻非強制猥褻?-評釋八十九年度偵字第五○九二號起訴、八十九年上字第三八四號上訴、九十一年度非字第一一八號非常上訴、八十九年度易字第一二六六號判決、八十九年度上訴字第三五六一號判決暨九十一年度臺非字第一六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90期,2002年11月,頁305-313。
許育典,〈「行為不檢有損師道」明確嗎?〉,《月旦法學教室》,121期,2012年10月,頁6-8。
許育典,〈禁止師生戀是否違憲?〉,《月旦法學教室》,112期,2012年2月,頁6-8。
許育典/凌赫,〈古蹟審議與判斷餘地〉,《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6期,2015年8月,頁115-150。
許育典/郭兆軒,〈「兒童及少年保護」的憲法建構:兼論我國網路內容分級規範的合憲性〉,《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7期,2011年3月,頁169-261。
許宗力,〈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4期,2012年12月,頁1685-1742。
許炳華,〈我國與美國競爭法制主管機關作為獨立機關之困境-從權力分立的面向觀察〉,《全國律師》,14卷第10期,2010年10月,頁75-100。
陳淳文,〈從法國法論獨立行政機關的設置緣由與組成爭議:兼評司法院釋字第613號解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8卷第2期,頁235-292。
陳清秀,〈行政訴訟事實審與法律審之界限-以德國財稅法之學說實務見解為中心〉,《法令月刊》,66卷第5期,2015年5月,頁1-37。
陳愛娥,〈大法官憲法解釋權之界限-由功能法的觀點出發〉,《憲政時代》,24卷第3期,1998年,頁170-222。
陳慧女,〈性侵害案件之事實認定應審酌校園性別平等事件調查報告:從案例檢視《性別平等教育法》第35條之規定〉,《全國律師》,22卷第4期,2018年4月,頁62-80。
傅玲靜,〈源自立法者授權之行政機關判斷餘地-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6年度訴字第1057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81期,2019年3月15日,頁5-14。
焦興鎧,〈我國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之建構-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條文之剖析〉,《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2期,2007年,頁41-90。
黃舒芃,〈「功能最適」原則下司法違憲審查權與立法權的區分-德國功能法論述取向之問題與解套〉,《政大法學評論》,91期,2006年6月,頁99-144。
黃舒芃,〈法律明確性原則的制度功能-評釋字第七○二號解釋對法律明確性原則之認定〉,《月旦裁判時報》,17期,2012年10月,頁5-14。
黃舒芃,〈法律授權與法律拘束:Hans Kelsen的規範理論對德國行政法上「不確定法律概念」拘束功能的啟示〉,《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3期,2010年06月,頁47-95頁。
黃源銘,〈教師「行為違反相關法令情節重大」案例暨相關問題探討:兼論教師申請再聘之審議運作〉,《清華教育學報》,35卷第1期,2018年6月,頁1-28。
黃源銘,〈教師涉及性別事件之法制變革與案例探討:以教師懲戒行使時效為中心〉,《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9卷第1期,2023年3月,頁1-29。
黃源銘,〈對「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所為決定之司法審查」-以委員會之運作與資訊審查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29期,2012年10月,頁167-243。
黃源銘,〈論專家學者參與公共事務之法律地位-以行政法與刑法觀點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5期,2010年9月,頁1-38。
黃銘傑,〈競爭法主管機關作為獨立行政機關之憲政組織定位及其正當法律程序-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之發展經驗與啟示〉,《政大法學評論》,103期,2008年6月,頁63-107。
黃錦堂,〈判斷餘地理論於公務員保障法之適用與檢討〉,《法令月刊》,60卷第9期,2009年,頁54-73。
黃囇莉/畢恆達,〈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期,頁91-139。
蔡聖偉,〈濫用權勢關係性交猥褻罪之適用〉,《台灣法律人》,25期,2023年7月,頁33-51。
蔡震榮,〈不確定法律概念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10期,1996年3月,頁43-68。
蔣駿,〈透視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處理之團體盲思〉,《中華行政學報》,12期,2013年,頁103-121。
羅燦煐,〈修復式正義之校園性騷擾處理模式〉,《法學新論》,24期,2010年7月,109-128頁。
羅燦煐,〈校園性別事件調查處理之近憂與遠慮〉,《婦研縱橫》,101期,2014年10月,45-53頁。
盧映潔,〈犯罪被害人保護在德國法中的發展-以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地位以及「犯罪人與被害人均衡協商暨再復原」制度為探討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4卷第3期,2005年5月,頁165-276。
盧映潔,〈強制猥褻與性騷擾「傻傻分不清」?-評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第五次決議〉,《月旦法學雜誌》,171期,2009年7月15日,頁215-228。
蕭文生,〈專業委員會與判斷餘地-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40號判決評析〉,《法令月刊》,68卷第5期,2017年5月,頁23-63。
蘇永欽,〈我國憲政體制下的獨立行政機關(上)〉,《法令月刊》,59卷,2008年1月,頁4-30。
(四) 學位論文
沈秀怡,《修憲後監察院職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凃姵吟,《處置高中職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之挑戰:性別事件非專業調查人員經驗》,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張政亮,《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停聘、不續聘與解聘制度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1月。
盛子龍,《行政法上不確定法律概念具體化之司法審查密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許文懷,《確認處分之研究-以行政法律關係具體化與行政訴訟類型為探討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陳旻青,《教師涉及校園性騷擾行為之懲處》。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6月。
劉鑫楨,《裁量處分與不確定法律概念之司法審查》。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五) 政府出版文獻
立法院公報處,《立法院公報》,100卷47期,2冊,2011年。
教育部,〈疑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通報件數統計〉,《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2024年5月。
廖義男,〈從大法官會議解釋論行政處分之概念及其效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1年12月。
(六) 研討會論文
傅玲靜,〈判斷餘地、行政裁量與計畫形成自由-以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757號判決為例〉,104年度雙北訴願實務研討會,2015年7月24日,新北市政府與台北政府主辦。
(七) 網路資源
李淑菁,〈如果連性平委員都沒有性別素養,校園怎麼性別友善得起來?〉,《天下獨立評論》,2019年6月21日,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4/article/8186,(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1日)
徐世榮,〈公共利益如何決定?該是翻轉「委員會決策機制」的時候了〉、《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6年4月29日、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46890、(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1日)。
國家人權委員會,〈猥褻也是性侵害、你的聲音、國家用心聽、請支持兒少安置機構與校園MeToo運動〉、《國家人權委員會》、2023年6月20日、https://nhrc.cy.gov.tw/News_Content.aspx?n=7479&s=1768、(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1日)。
郭育吟,〈MeToo催生新版性平三法3/8上路:修法後不可不知的10大要事〉、《勵馨基金會》、無日期、https://www.goh.org.tw/perspectives/metoolawamend/(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1日)。
陳德倫/許詩愷/張子午,〈我想盡我所能去嘗試改變-#MeToo浪潮下,大學性平會的正義極限與調查難題〉,《報導者》,2023年6月27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sexual-harassment-gender-equality-committee-of-universities,(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1日)
廖元豪,〈委員會治國誰來擔當?〉、《天下雜誌》,2011年4月13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500098、(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1日)。
二、 外文部分
Cochran, Augustus B., Sexual Harassment and the Law: The Mechelle Vinson Cas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4.
Chamallas, Martha.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Legal Theory. 3rd ed.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2013.
Fitzgerald, N. Louise F., and Lilia M. Cortina. "Sexual Harassment in Work Organizations: A View from the 21st Century." In APA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Vol. 2. Perspectives on Women's Private and Public Lives, edited by C. B. Travis and J. W. White, 215-234.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8.
Gruber, J.E. "A Typology of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Sexual Harassment: 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1990s." Sex Roles 26 (1992): 447-464.
MacKinnon, Catharine A. 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 A Case of Sex Discrimin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Olweus, Dan. "Bullying at school: Basic facts and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programme." Promotion & Education 1, no. 4 (1994):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