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蕭鴻坤 Xiao, Hong-Kun |
|---|---|
| 論文名稱: |
深開挖工程解壓井之研究 |
| 指導教授: |
蔡錦松
Cai, Jin-S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73 |
| 中文關鍵詞: | 解壓井 、深開挖 |
| 外文關鍵詞: | deep-excav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3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目的在透過探討深開挖工程穩定分析,針對解壓井之設置對消解上舉水壓力之功效,在解決上舉破壞問題時,確實能發揮其一定之效能;對於南部濱海城市沖積地層本身即為砂質、粉質之複層土,土層狀況十分複雜,開挖深度超過20m以上,若未設置解壓井即易發生上舉及湧水破壞。
由「國泰人壽高雄國際商業大樓新建工程」案例研究得知經由解壓井之設置使擋土壁之貫入深度安全係數由0.974提升至1.5以上,上舉力安全係數由0.91提升至1.2以上,精確地控制了施工之不安全性,並因此節省施工成本。解壓深井之抽水最易產生地表不均勻沉陷而影響鄰房,但是在嚴密之監測控制下仍能維持在容許值之下,本案例因抽水引致之沉陷為0.6公分至3.4公分對建築物影響很小。在進行地下室構築時,對基礎底部土層之地下水壓回升變化之控制,能預防地下室構築期間,筏基底面之土層孔隙水壓回升過快,而發生之地下室浮起現象。在計算解壓井方面可先從土層分佈之了解,界定受壓水層位置,再配合現場抽水試驗,決定抽水位置及深度,然後以Thiem和Sichard公式計算決定抽水量及抽水井之大小及數量;配合現場狀況選擇適當位置,以配置最適當之解壓深井,始能以最快速、簡單之計算獲得最佳之效果。
﹝1﹞姚義久,地下工程實務(一),現代營建雜誌社,第29~40頁, 1994。
﹝2﹞謝旭昇、王崑瑞,「地下室開挖地下水之處理」,地工技術,第六十三期,第5~14頁,1997。
﹝3﹞陳福成、楊麗文,「地下水問題概述」,地工技術,第十二期,第4~13頁,1985。
﹝4﹞蔡茂生,「現地抽水試驗案例探討」,地工技術,第三十五期,第69~84頁,1991。
﹝5﹞黃立煌、秦中天,「深開挖施工地下水控制」,地工技術,第六十三期,第15~22頁,1997。
﹝6﹞闕河淵、黃南輝、郭金源,「台北盆地地下水分佈與施工降水影響之探討」,地工技術,第六十三期,第23~32頁,1997。
﹝7﹞蔡錦松、張家齊,「台北盆地深開挖之可能破壞模式與機制」,地工技術,第五十四期,第15~24頁,1996。
﹝8﹞蔡錦松,「軟弱地盤深開挖工程之案例檢討-台北基河路經驗」,地工技術,第四十五期,第5~12頁,1994a。
﹝9﹞蔡錦松,「軟弱地盤深開挖工程之穩定分析-台北基河路案例」,地工技術,第四十五期,第13~22頁,1994b。
﹝10﹞王繼盛、李耀明,「軟弱地盤地質改良對深開挖工程之影響工程案例檢討」,地工技術,第七十五期,第15~28頁,1999。
﹝11﹞楊永康、陳紹魁、蘇鼎均,「基礎深開挖鄰房保護評估及安全監測成果案例檢討」,地工技術,第七十五期,第29~40頁,1999。
﹝12﹞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2001
﹝13﹞王繼盛、李耀明,深開挖工程與建築物保護分析設計實務,現代營建雜誌社,第35~44頁,1994。
﹝14﹞林宏達、廖洪鈞、歐章煜,深開挖工程設計與施工實務,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133~134頁,2001。
﹝15﹞歐章煜,深開挖工程-分析設計理論與實務,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141~195頁,第205~230頁,第343~385頁,2002。
﹝16﹞林耀煌,高層建築,基礎開挖施工法與設計實例,第八章,地下水處理方法,長松出版社,第551~660頁,1984。
﹝17﹞蕭達鴻,「高雄地區建築工程地質分析與研究Ⅱ-兼探鹽埕區土壤工程特性」,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委託研究報告,1992。
﹝18﹞沈茂松,「高雄地區擋土開挖損鄰事件的原因探討與對策研究」,土木水利,第二十三卷,第一期,第33~51頁,1996。
﹝19﹞沈茂松,「深開挖之地下水處理與災變防治研究-高雄地區擋土開挖損鄰事件案例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刊,第二十七卷,第一期,工程技術篇,第118~134頁,2000。
﹝20﹞沈茂松,「深開挖之地下水處理與災變防治研究-高雄地區擋土開挖損鄰事件案例研究」,深開挖之高雄經驗論文集,第39~62頁,2000。
﹝21﹞沈茂松,「高雄地區擋土開挖抽水設計儲留係數回饋分析」,土木水利,第二十八卷,第三期,第101~125頁,2001。
﹝22﹞萬鼎工程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國際商業大樓基地補充地質調查分析工作報告書」,1993。
﹝23﹞立崴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國泰人壽高雄國際商業大樓新建工程深開挖大地工程問題分析及檢核報告書」,1998。
﹝24﹞立崴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國泰人壽高雄國際商業大樓新建工程深開挖安全監測系統分析總結報告」,1999。
﹝2 5﹞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實用開挖擋土支撐工程設計手冊」,2002。
﹝26﹞Das, Braja M., Advanced Soil Mechanics, Taylor & Francis Pub., Washington DC, U.S.A., 1997.
﹝2 7﹞Hsieh, P. G. and Ou, C. Y.,” Shape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profiles caused by excavatio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35, NO. 6, pp. 1004-1017, 1998.
﹝2 8﹞Jacob, C, E., On the flow of water in an elastic artesian aquifer, Transaction, America, pp.574-586, 1940.
﹝2 9﹞L. Otta, M. Pactucek and R. P. Goughnour , Permaneut Ground Anchors-Stump Design Criteria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1982.
﹝30﹞Ou, C. Y., Hsieh, P. G. and Chiou, D. C.,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during excavatio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30, pp. 758-767, 1993.
﹝31﹞Peck, R.B., “Deep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in Soft Ground,”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Mexico City, State-of-the-Art Volume, pp225-290, 1969
﹝32﹞Sichart, W., Das Fassungsvermogen von Rohrbrunnen, Julius Springer, Berlin,Germany, 1928.
﹝33﹞Theis, C. V.,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wering of the piezometric surface and the rate and discharge of a well using ground water storage,”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6th Annual Meeting, 1935.
﹝34﹞Thiem, G., Hydrologische Methoden, JM Gephardt, Leipzig,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