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宥君 Chen, You-Chun |
|---|---|
| 論文名稱: |
臺灣當代佛教歌仔戲《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演繹之研究 Representing Contemporary Taiwanese Buddhist Opera: A Case Study of “Emperor of Liang Jeweled Repentance” and “Compassionate Samadhi Water Repentance”. |
| 指導教授: |
朱芳慧
Chu, Fan-Hue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MA Program in Drama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7 |
| 中文關鍵詞: | 河洛歌子戲團 、許亞芬歌子戲劇坊 、《梁皇寶懺》 、《慈悲三昧水懺》 |
| 外文關鍵詞: | Holo Taiwanese Opera Troupe, Yafen Taiwanese Opera Troupe, “Emperor of Liang Jeweled Repentance”, “Compassionate Samadhi Water Repentan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5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古佛教文化及故事入戲時常見,乃至於時空跨越至當代,佛教的公案、傳奇,豐富了戲劇的創作及內容。自2007年臺灣河洛歌子戲團演出佛教故事《梁皇寶懺》,受到觀眾熱烈反響,開啟了臺灣歌仔戲一段禪意炫風。河洛歌仔戲團成功的搬演,使得各劇團嘗試不同的創作與演出。例如2008年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搬演《慈悲三昧水懺》、2009年《良臣遇灶神》、2011年《阿闍世王》;2009年唐美雲歌仔戲團搬演《宿願浮生》等佛教作品。
本論文以三個章節核心論述,首先整理河洛歌仔戲團、許亞芬歌子戲劇坊的創團背景與發展歷程,接著分析2007年河洛歌仔戲團《梁皇寶懺》與2008年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慈悲三昧水懺》兩個劇目的佛教原著經典到兩劇歌仔戲之改編風格、人物角色及舞台設計,闡述兩劇宗教性與戲劇性編導創作思維,以及兩劇對於觀眾的宗教淨化、戲劇療癒及觀眾審美。
希望本論文研究能夠提供佛教戲劇、佛教歌仔戲學界與劇團的一些貢獻。
Since ancient times, Buddhist culture and stories have frequently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even extending across historical timelines to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Buddhist parables and legends have enriched the creative content of theater. In 2007, Taiwan's Holo Taiwanese Opera Troupe staged the Buddhist story “Emperor of Liang Jeweled Repentance”, receiving enthusiastic responses from audiences,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a wave of Buddhist-themed opera in Taiwan. The successful performance by Holo Taiwanese Opera Troupe inspired other troupes to explore various Buddhist-themed productions, such as Yafen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Compassionate Samadhi Water Repentance” in 2008, “The Good Minister and the Kitchen God” in 2009, “King Ajatashatru” in 2011; and Tang Mei Yun Taiwanese Opera Company’s “Entwined Fates” in 2009.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wo main chapters: the first outlines the founding backgrounds and development of Holo Taiwanese Opera Troupe and Yafen Taiwanese Opera Troupe,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adaptation styles, character interpretations, and stage designs of “Emperor of Liang Jeweled Repentance” (2007) by Holo Taiwanese Opera Troupe and “Compassionate Samadhi Water Repentance” (2008) by Yafen Taiwanese Opera Troupe.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religious and theatrical creative concepts behind the two performances, as well as their impact on audience's religious purification, theatrical healing,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sear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academic field of Buddhist drama, Buddhist-themed Taiwanese opera, and theater productions.
一、中文書目(以出版年代由舊至新排列)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年。
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52–253。1983年。
張庚。《戲曲藝術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陳宗樞。《佛教與戲劇藝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3年。
郭 朋。《中國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曾永義。《戲曲經眼錄》。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2年。
梁伯龍、李月。《戲劇表演基礎》。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年。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釋慧嚴。《臺灣佛教史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魏道儒。《佛教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周安華。《戲劇藝術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朱芳慧。《游藝戲曲 淺論中國戲曲的演進與發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2006年。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年。
黃美序。《戲劇的味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朱芳慧。《當代戲曲新觀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
劉慧芬。《戲曲劇本編撰三部曲—原創、改編、修編》。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江燦騰主編。《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臺北:五南圖書,2011年。
江燦騰。《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邱坤良。《劇場觀眾與到場信眾: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遠流,2013年。
張庚等。《中國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年。
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朱芳慧。《當代戲劇鑑賞與評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年。
康保成。《佛教與中國古代戲劇型態》。臺北:國家出版社,2017年。
鄭傳寅主編。《中國戲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徐亞湘、王金櫻。《島嶼歌戲:王金櫻世代》。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9年。
高行健、方梓勳。《論戲劇》。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法蘭西斯.霍吉(Francis Hodge)、麥可.馬克連(Micheal McLain)著,洪祖玲譯。《戲劇導演:分析、溝通與風格》(PLAY DIRECTING: Analysis, Communication, and Style, 7th Edition)。新北:揚智文化,2020年。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慈濟人文志業:法音宣流大愛清流》。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21年。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二、碩博士學位論文(以發表年代由舊至新排列)
鍾怡君。《「傳統與創新」—河洛歌子戲團的發展(1991-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11年。
許志鴻。《臺灣當代佛教歌仔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5年。
沈書宇。《臺灣現代劇場佛教歌仔戲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2018年。
林培殷。《許亞芬歌子戲唱腔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2018年。
傅裕惠。《邁向「正典化」之路:一九九〇年代以來臺灣現代劇場歌仔戲的美學政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戲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23年。
三、期刊論文(以發表年代由舊至新排列)
徐震貴。〈佛教對戲劇藝術形式的影響——《中國古代戲劇統論》節選〉,《上海戲劇》1996第4期,1996年,頁42–45。
釋大睿:〈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年,頁313–337。
釋道昱。〈慈悲三昧水懺淵源考〉,《正觀》第17期,2001年,頁139–151。
歐 仁。〈試論佛教對中國古代戲曲的影響〉,《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學學院,2006年,頁25–27。
王友良。〈佛教與歌仔戲〉,《明道文藝》第348期,2005年,頁96–104。
張作楷、柯銘峰。〈因果中的救贖——佛教經典大戲《梁皇寶懺》〉,《傳藝》,2007年,頁101–103。
朱紀忠。〈精緻歌仔戲——宗教、戲曲結合撼人心《梁皇寶懺》〉,《中國佛教》第51卷第5期,2007年,頁39–41。
白金銑。〈《水懺》與〈水懺序〉之關係三論〉,《正觀》第四十五期,2008年。
方 濟。〈略說《梁皇寶懺》的源起及其意義〉,《中國佛教》第52卷第12期,2008年,頁40–43。
曹麗蕙、徐文峰。〈許亞芬 體佛心境,隨安隨喜隨緣〉,《禪天下》第75期,2008年,頁82–85。
陳芝楹。〈戲曲世家攜手打造新戲——許亞芬VS.邱婷〉,《傳藝》第81期,2009年,頁56–61。
釋法緣。〈《梁皇寶懺》懺悔法門的重點與意義〉,《新世紀宗教研究》第7卷第3期,2009年,頁111–152。
黃夏年。〈慈悲水懺的理論特點與現代意義〉,《新世紀宗教研究》第7卷第3期,2009年,頁211–228。
林智莉。〈熱鬧場中 度化有緣:從明末清初佛教中人戲曲創作觀點看戲佛融通的可能性及其創作規範〉,《國文學報》第52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2年,頁145–176。
林智莉。〈明末清初淨土思想對戲曲的影響——以《歸元鏡》為探討〉,《戲劇學刊》第16期,2012年,頁89–117。
釋德傅。〈漢譯文本的當代應用及其轉化——從慈濟演繹經藏談起〉,《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4期,2012年,頁45–65。
王安祈。〈戲不夠,神仙湊〉,《傳藝》第106期,2013年,頁111–113。
熊九山。〈論劇場歌仔戲之佛教題材的呈現——以《慈悲三昧水懺》為例〉,《戲曲研究通訊》第10期,2015年,頁139–164。
林曉君。〈慈濟手語音樂劇及人文教育意義以「水懺」經藏演繹之美學實踐為例〉,《慈濟通識教育學刊》第10期,2016年,頁33–58。
盧蕙馨、鄺真泉。〈宗教療癒的「情入」與「理入」〉,《輔仁宗教研究》第三十二期,2016年,25-70頁。
王祥穎。〈高僧傳記如何改編成舞台劇——以《玉琳國師》為例〉,《文學新鑰》第28期,南華大學,2018年,頁1–34。
林智莉。〈二十一世紀初臺灣佛教歌仔戲演出現象與發展演變探析:以現代劇場歌仔戲為觀察對象〉,《戲劇研究》第29期,2022年,頁103–136。
李宗定。〈「人間佛教」以戲傳法的教誡示現——試論大愛電視歌仔戲《高僧傳:鑑真大和尚》之佛教教化內容與方式〉,《臺陽文史研究》第7期,2022年,頁29–52。
四、網路資料
郭士榛。〈許亞芬 落髮演出《慈悲三昧水懺》〉,《人間福報》,2008年6月15日。網址: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7106(檢索日期:2025年4月27日)
李委煌、嚴霖沼。〈【慈濟因緣】天地告急大懺悔 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經典》,2011年9月。網址:https://www.rhythmsmonthly.com/?p=11507(檢索四期:2024年11月6日)
林鶴宜。〈劇場變道場——談談這幾年的佛教歌仔戲〉,《表演藝術評論台》,2011年12月1日。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728d2ec7-c1fc-4940-a740-3a4bdbd27ea0(檢索日期:2024年9月18日)
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廣弘明集》卷二十六CBETA電子版: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2103_026(檢索日期:2024年10月23日)
臺灣民俗文化工作室。〈以歌仔戲弘揚佛法-河洛《梁皇寶懺》〉,河洛歌子戲團《梁皇寶懺》節目冊。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728d2ec7-c1fc-4940-a740-3a4bdbd27ea0(檢索日期::2024年11月5日)
吳進輝。〈許亞芬飾佛陀 用心才傳神〉,大愛全球資訊網,2014年8月22日。網址:https://reurl.cc/QEz9yp(檢索日期:2024年11月5日)
法鼓山。《慈悲三昧水懺》,法鼓山網路電子經書:https://sutra.ddm.org.tw/ebook/26/(檢索日期:2024年11月6日)
法鼓山。《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法鼓山網路電子經書:https://sutra.ddm.org.tw/ebook/03/(檢索日期:2024年11月6日)
五、影音資料
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慈悲三昧水懺》DVD。飛黃國際,2008年。
河洛歌子戲團:《梁皇寶懺》DVD。台聖,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