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舒涵
Chang, Shu-Han
論文名稱: 論析跨文化劇場之理論與實踐 -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為例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cultural Theater - Take French Musical “Romeo et Juliette-de la Haine a l’Amour” and Taiwanese Opera “Other Shore Flower” for Examples
指導教授: 朱芳慧
Chu, Fan-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跨文化劇場跨文化改編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歌仔戲《彼岸花》音樂劇與歌仔戲之比較
外文關鍵詞: Intercultural Theate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Musical” Roméo et Juliette-de la Haine a l’Amour, Taiwanese opera” Other Shore, Comparisons between Musical and Taiwanese Opera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選定歌仔戲與西方音樂劇作論述,以跨文化劇場理論為基礎,再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兩版本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兩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在中西劇場所呈現的不同風貌。
    本文共分五章,首章梳理跨文化劇場之源流與理論,以及臺灣跨文化劇場改編現況,第二、三章進入劇目分析,從戲劇文本與劇場實踐兩方面,個別論析音樂劇與歌仔戲兩版本的改編成果,以檢視對莎翁原著戲劇衝突的繼承與轉化,並印證其作為跨文化劇場之特質。第四章則將以上兩版本加以對照與比較,包含主題思想、情節改編、戲劇結構與衝突、角色形象以及音樂、燈光、舞臺等等劇場要素,藉此透視中西文化差異,以見兩版改編成果之異同,以及各自立足於現代化與跨文化的藝術成就。第五章總結臺灣戲曲跨文化改編成果,歸納改編詮釋的類型與問題,並且對傳統戲曲的跨文化改編,豎立創新的參考指標。

    This thesis is focus on the French Musical“Roméo et Juliette-de la Haine a l’Amour”and the Taiwanese Opera“Other Shore Flower”.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theater i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s between two drama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theater.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I organize the origin and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theater, and the situation of intercultural theater in Taiwan.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I start to analyze the dramas from texts to practices. From the achievements of two versions, I will survey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dramatic conflict in original Shakespeare, in order to verify the features of intercultural theater. In the forth chapter, I contract and compare the main thoughts, the plot adaptations, the dramatic structure, the image of characters and the theater including music, light, stage etc. in two versions to vie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hievements of two versions, and the individual accomplishment in modern and intercultural art. In the fifth chapter, I conclude the achievements of Taiwanese Opera i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nduce the types and problems of adaptation, and establish the innovative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opera’s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緒論…………………………………………………………………………1 第一章 跨文化劇場概論…………………………………………………25 第一節 西方跨文化劇場理論與實踐……………………………………25 一、 跨文化劇場源流……………………………………………………25 二、 西方當代跨文化劇場論述…………………………………………28 第二節 臺灣的跨文化劇場改編…………………………………………36 一、 國外導演來臺的跨國改編…………………………………………37 二、 國內劇團本身的在地改編…………………………………………39 第三節 戲曲的跨文化改編………………………………………………42 第二章 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49 第一節 原著劇本-莎翁《羅密歐與茱麗葉》…………………………50 一、 創作背景……………………………………………………………50 二、 主題意識……………………………………………………………51 三、 戲劇衝突與情節結構………………………………………………52 第二節 音樂劇的改編呈現………………………………………………55 一、 音樂劇之源流………………………………………………………55 二、 情節結構分析………………………………………………………57 三、 對原著情節的刪修內容……………………………………………62 四、 角色設定……………………………………………………………64 第三節 劇場風華…………………………………………………………67 一、 衝突內涵的對立呈現………………………………………………67 二、 音樂設計與舞蹈編排………………………………………………73 三、 燈光與服裝設計……………………………………………………76 四、 舞臺調度與設計……………………………………………………78 第三章 臺灣歌仔戲《彼岸花》…………………………………………84 第一節 歌仔戲源流與發展………………………………………………85 第二節 《彼岸花》劇本改編……………………………………………87 一、 主題內涵……………………………………………………………87 二、 對原著之情節刪修…………………………………………………88 三、 戲劇結構分場解析…………………………………………………92 四、 人情義理的強化……………………………………………………95 五、 人物塑造……………………………………………………………99 第三節 劇場實踐…………………………………………………………103 一、 音樂設計……………………………………………………………104 二、 燈光與舞臺設計……………………………………………………109 第四章 音樂劇與歌仔戲兩劇版本之文化內涵與劇場藝術比較………113 第一節 兩劇版本之文化跨越……………………………………………114 一、 中西文化特質之差異………………………………………………114 二、 主題思想的繼承與轉化……………………………………………116 三、 情節改編的特色比較………………………………………………117 四、 戲劇結構-直線/圓形……………………………………………118 五、 戲劇衝突-衝突/矛盾……………………………………………120 六、 角色形象之轉化……………………………………………………122 第二節 兩版劇場藝術之比較……………………………………………133 一、 比較音樂劇與歌仔戲………………………………………………133 二、 兩版音樂設計之異同………………………………………………139 三、 燈光、服裝之場景對照……………………………………………141 四、 舞臺設計之比較……………………………………………………144 第五章 跨文化改編的成果與展望………………………………………147 第一節 地方社會與文化觀照……………………………………………147 第二節 從原創到改編的多元詮釋………………………………………151 一、 改編詮釋的類型……………………………………………………151 二、 改編詮釋後的問題…………………………………………………153 第三節 全球化與地方化的戲劇展望……………………………………161 結論 ………………………………………………………………………165 參考文獻……………………………………………………………………169 中文書目……………………………………………………………………169 西文書目……………………………………………………………………177 附錄一:表格 表一:【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舞臺調度說明】… 179 表二:【莎翁原著與法版音樂劇場景分幕對照表】…………………… 182 表三:【莎翁原著與法版、臺版角色名稱對照表】…………………… 185 表四:【莎翁原著與臺版歌仔戲場景分幕對照表】…………………… 186 表五:【莎翁原著與兩劇版本之情節大要】…………………………… 189 表六:【三劇比較圖】…………………………………… ………………190 附錄二:訪談記錄 演員許亞芬訪談紀錄 ………………………………………………………191 附錄三:圖版整理 …………………………………………………………196

    中文書目
    一、 專書論文與譯本
    John Tomlinson作;鄭棨元、陳慧慈譯:《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7。
    PAR表演藝術雜誌編輯部編:《鄭和1433 羅伯.威爾森與優人神鼓的跨文化奇航》,臺北:中正文化中心,2010。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1996。
    王唯:《戲劇原理與評析》,臺北:小報文化,1996。
    王婉容:《布魯克》,臺北:生智,2000。
    王墨林:《臺灣身體論:王墨林評論集1979-2009》,臺北市:左耳文化出版,2009。
    尼可遜 William Nickerson 撰;李慕白譯:《西洋戲劇欣賞》,臺北:幼獅,1979。
    生安鋒:《霍米巴巴》,臺北:生智文化出版,2005。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2008。
    朱炎主編:《美國文學‧比較文學‧莎士比亞:朱立民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書林,1990。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國家,2012。
    朱靜美:《意象劇場:非常亞陶》,臺北:揚智,1999。
    克里斯多夫.巴爾梅(Christopher Balme)著;耿一偉譯:《劍橋劇場研究入門》,臺北:書林:2010。
    吳大品著;徐昌明譯:《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從思維哲學歷史比較出發》,香港:中華書局,2009。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
    李立亨:《Theatre:我的看戲隨身書》,臺北:天下遠見,2010
    李達三、劉介民主編,《中外比較文學研究》第一冊(上、下),臺北:學生書局,1990。
    杜定宇:《英漢戲劇辭典》,臺北:建宏,1994。
    汪又絢:《舞臺美術的幻覺與非幻覺的誘惑》,北京:北京大學,1997。
    汪曉雲著:《中西戲劇發生學》,臺北:國家,2010。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2006。
    亞莉安.莫虛金.法賓娜.巴斯喀著;馬照琪譯:《亞莉安莫虛金:當下的藝術》,臺北:中正文化中心,2011。
    周雲龍:《越界的想象:跨文化戲劇研究(中國,1895-1949)》,廈門:廈門大學,2010。
    周寧:《比較戲劇學:中西戲劇話語模式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3。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著;耿一偉譯:《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臺北:中正文化中心,2008。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著;陳敬旻譯:《開放的門:對於表演與劇場的思考》,臺北:書林,2009。
    林克華、王婉容:《舞臺光景-林克華的設計與沉思》,臺北:遠流,2003。
    林岷:《歷史與戲劇的碰撞》,臺北:歷史智庫,1996。
    林勃仲、劉還月:《變遷中的臺閩戲曲與文化》,臺北:臺原,1993年10月。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2006。
    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2008。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香,2007。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臺北:行政院新聞局出版,聯經,2000。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臺原,1997。
    邱莉慧、吳是虹、簡秀芬:《劉鐘元與河洛歌子戲團》,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2011。
    邱瑗:《Show Time!:音樂劇的9種風情》,臺北:音樂時代 ,2006。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1992。
    威廉.亞契爾著:《劇作法》:北京:中國戲劇,2004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交通大學,2009。
    段馨君:《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Airiti Press,2010。
    紀蔚然:《誤解莎士比亞》,臺北:印刻:2008。
    夏寫時;陸潤棠編:《比較戲劇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8。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與解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2006。
    耿一偉主編:《劇場關鍵字》,臺南:臺南人劇團,2008。
    耿一偉等著:《喚醒東方歐蘭朵:橫跨四世紀與東西方文化的戲劇之路》,臺北:中正文化中心:2009。
    耿一偉著,《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光的無限力量》,臺北:中正文化中心:2009。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文學,2006。
    張夷等:《音樂劇魅影》,臺北:明天國際,2006。
    張旭、文碩著:《音樂劇導論》,上海:上海音樂,2004。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1998。
    曹順慶等著:《比較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2003。
    梁實秋編:《莎士比亞誕辰四百紀念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70。
    莎士比亞著;方平譯:《羅密歐與茱麗葉》,臺北:木馬,2003。
    莎士比亞著;梁實秋譯:《羅密歐與茱麗葉》,臺北:遠東圖書,1997。
    郭英德:《優孟衣冠與酒神祭祀-中西戲劇文化比較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1994。
    陳玟惠:《曲韻悠揚:臺灣傳統戲曲歌仔戲》,臺北:麗文文化,2010。
    陳芳編:《劇場事–8「戲曲易容術專題」》,臺南:臺南人劇團,2010。
    陳漢金等:《鐘樓怪人-浪漫、激情、狂放的搖滾史詩》,臺北:音樂時代,2006。
    陸潤棠:《中西比較戲劇研究-從比較文學到後殖民論述》,臺北:駱駝,1998。
    彭鏡禧主編:《發現莎士比亞:臺灣莎學論述選集》,臺北:貓頭鷹,2004。
    曾永義:《臺灣傳統戲曲》,臺北:東華書局,1998。
    曾永義:《臺灣傳統戲曲之美》,臺北:晨星,2003。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1988。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1997。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1990。
    曾永義:《戲曲經眼錄》,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會,2002。
    曾道雄:《歌劇藝術之理念與實踐》,臺北:揚智文化,1995。
    游素凰:《廖瓊枝歌仔戲唱腔藝術探討》,臺北:學海,2004。
    黑格爾(G. F. Hegel)撰,朱孟實譯:《美學》,臺北:里仁,1986。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臺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中:晨星,2002。
    趙如琳譯著:《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臺北:東大,1977。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
    劉美菁:《歌仔戲概論》,臺北:學海,1999。
    慕羽:《百老匯音樂劇:美國夢和一個恆久的象徵》,臺北:大地,2004。
    慕羽:《西方音樂劇史》,上海:上海音樂,2004。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2005。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2000。
    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國家,2011。
    蔣國男:《百老匯音樂劇》,臺北:翌偉國際,1998。
    蔣國男:《百老匯掃瞄》,臺北:翌偉國際,1998。
    蔣國男:《劇說青春之歌》,臺北:音樂向上,2007。
    鄧時忠:《大陸臺港比較文學理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
    鄭春苗:《中西文化之比較》,北京:語言學院,1994。
    鄭樹森、周英雄、袁賀翔:《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文化,1986。
    錢仁康、張有剛、尹紅、陳暘、李南編著:《歌劇的體裁》。臺北:五南,1999。
    錢苑、林華:《歌劇概論》,上海,上海音樂,2003。
    戴雅雯 (Catherine Diamond);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臺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 (1988-1998)》,臺北:書林,2000。
    鍾明德:《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臺北:書林,2007。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1999。
    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1992。
    顏元叔:《莎士比亞通論:悲劇》,臺北:顏元叔,1997。
    羅勃‧愛德蒙‧瓊斯(Robert Edmond Jones)著,王世信譯:《戲劇性的想像力》,臺北:原點,2009。

    二、 期刊論文
    朱芳慧:〈「杜蘭朵」跨文化劇場改編之研究〉,《戲曲學報》第八期,2011,頁153-178。
    朱芳慧:〈臺灣跨文化戲曲改編劇目研究-以河洛歌子戲《彼岸花》為例〉,《藝術論衡復刊號》第3期,2010,頁285-302。
    朱芳慧:〈西方名家「跨文化劇場」研究〉,國際傳統戲曲學術研討會,彰化:彰化縣政府文化局,2011,頁190-205。
    朱芳慧:〈論析《慾望城國》之改編過程與藝術成果〉,《藝術論衡》復刊號第2期,2009,頁1-20。
    吳興國:〈從傳統中走入莎翁世界〉,《中外文學》第14期11月,1986,頁50-52。
    呂健忠:〈臺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中外文學》第二十三卷,第七期2月,1994,頁27-45。
    呂健忠:〈戲曲舞臺上的伊底帕斯-從《孽緣報》看跨文化改編的困境〉,《中外文學》第二十四卷,第六期11月,1995,頁149-155。
    李秋玫:〈音樂大融爐 鑄造法蘭西奇蹟-從搖滾到世界音樂 法式音樂劇追英趕美〉,《表演藝術》,172號,4月,2007,頁30-32。
    李羿伶:〈論海山戲館《惡女嬌妻》的文化實踐〉,《臺藝戲劇學刊》,第4期9月,2008,頁69-89。
    李寶春:〈新編京劇《弄臣》編、導、演闡述〉,《異地與在地研討會論文集》,2011。
    周以謙:〈淺談歌仔戲「器樂」及創作〉,《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頁135-139。
    周慧玲:〈環境劇場加「跨文化」表演:《奧瑞斯提亞》劇場初探〉,《表演藝術》36,1995年10月,頁22-28。
    周慧玲:〈環境劇場加「跨文化」表演─《奧瑞斯提亞》劇場初探〉,《表演藝術》56期,1997,頁22-28。
    帕翠斯‧帕維(Patrice Pavis)著、曹路生譯:〈邁向一種戲劇中的互聯文化主義理論〉,《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4-19。
    林于竝:〈鈴木忠志《特洛伊女人》當中的東西方交會〉,《戲劇研究》第7期,2011,頁173-198。
    林幸慧:〈靜水流深的韻味,談《彼岸花》的「第三者」角色-李金龍〉,《表演藝術》,2001,頁61-62。
    林采韻:〈巴黎星空下 搖滾香頌的美好時代〉,《表演藝術》,175期,7月,頁32。
    林璄南:〈挪借《威尼斯商人》:試論《約/束》的改編策略與引所引發的問題〉,《戲劇學刊》,第14期,臺北:臺北藝術大學,1999,頁85-108。
    林顯源:〈對現今歌仔戲觀察的六點建議〉,《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頁27-45。
    邱乙珊:〈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到《彼岸花》---- 兼談跨文化改編〉,《臺灣人文》,第7號12月,2002,頁189-201。
    柯銘峰:〈臺灣歌仔戲「音樂設計」與「編腔」概念〉,《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頁123-131。
    紀蔚然:〈跨文化之正解與誤讀-臺灣劇場改編西方正典之實驗意義〉,《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2008,頁51-72。
    胡耀恆:〈西方戲劇改編為平劇的問題〉,《中外文學》第15期11月,1987,頁77-81。
    書明:〈地方戲曲向音樂劇靠攏之我見〉,《中國戲劇》496期,1998,頁8-10。
    秦嘉嫄:〈傳統化的現代劇場-歌仔戲在後殖民的脈絡中〉,《紀念俞大綱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8月,頁443-445。
    馬克林(Mackerras),宋維科譯:〈中國地方戲曲改編莎士比亞〉,《中外文學》,第二十八卷,第一期,1999,頁20-31。
    高詩婷:〈河洛歌子戲《太子復仇》與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之比較研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8期10月,2007,頁133-151。
    張逸帆:〈臺灣專業劇場的西洋戲劇挪用〉,《東海學報》,第40卷第1期,1999,頁107-129。
    郭亮廷:〈專訪編劇紀蔚然 談改編《艷后和她的小丑們》〉,《表演藝術》,2012,231期
    陳芳:〈哈姆雷的戲曲變相〉,《戲劇研究》,第3期,2009,頁147-192。
    陳芳:〈豈能約束?-「豫莎劇」《約/束》的跨文化演繹〉,《戲劇學刊》第14期,2011,頁63-83。
    陳芳:〈新詮的譯趣:「莎戲曲」《威尼斯商人》〉,《戲劇研究》第8期,2011,頁59-90。
    陳芳:〈跨文化改編的「務頭」:以莎戲曲為例〉,《戲劇學刊》第10期,1999,頁479-171。
    陳彬:〈國樂加入歌仔音樂的伴奏〉)《表演藝術》,第40期,1996年2月,頁94-96。
    陳淑芬:〈莎士比亞翻譯與「跨文化劇場」交流-以臺南人劇團「莎士比亞工作坊《奧塞羅》呈現為例」〉,《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2卷第1期,2008,頁99-120。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之近況及其因應之道〉,《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1996,頁41-44。
    游庭婷:〈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表演藝術》,第87期,2000,3月,頁28-33。
    黃建業:〈本文的背叛與忠實的詮釋——兼談三個希臘作品的演出〉,《表演藝術》11,1993年9月,99-102。
    黃楓浩:〈音樂劇當橋梁 傳達「愛」與「包容」-專訪《羅密歐與茱麗葉》作曲家皮斯葛維克〉,《表演藝術》,175期,7月,2007,頁36-38。
    楊恩典:〈談當代傳奇劇場《樓蘭女》的跨文化改編〉,《臺藝戲劇學刊》,第5期9月,2009,頁245-261
    楊惠君,〈給《奧瑞斯提亞》一個機會〉,《表演藝術》第39期(臺北:中正文化中心,1996,1月),頁84-85。
    賈亦隸:〈劇本的創作與改編〉,《文壇》,第277期,1983,頁158-166
    廖俊逞:〈Amier!愛吧!《羅密歐與茱麗葉》-英國古典戀情&法式流行曲風強力登臺〉,《表演藝術》,172號,4月,2007,頁24。
    劉南芳:〈色呈繽紛!花落何方?評河洛歌子戲團《彼岸花》〉,《表演藝術》,第101期,2001,頁63-64。
    劉南芳:〈追求戲曲藝術的個性─ 臺灣歌仔戲發展上的幾個基礎〉,《當代》 131 期,1998,頁34-45。
    劉南芳:〈當今臺灣歌仔戲改編的挑戰:從即興到定本〉,《戲劇學刊》,第4期,頁105-131。
    劉南芳:〈試論臺灣歌仔戲唱詞中民間傳統的特徵〉,《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期, 2006,頁177-216。
    蔡欣欣:〈九0年代臺灣歌仔戲表演藝術之探討〉,《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卷一》,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2000,頁112-123。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八○年代以來之發展〉,《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文建會,1997,頁57-82。
    蔡欣欣:〈新世紀(2000-2005)臺灣歌仔戲的自我發聲〉,《美育》,第152期,2006,頁30-33
    蔡振家:〈從政治宣傳到戲劇妝點-1958-1976年京劇現代戲的詠嘆與歧出〉,《戲劇學刊》第十期,頁113-147。
    蔣星煜:〈比較戲劇的可比性問題〉,《中外文學》,第24卷,2期,1995,7月
    鄭培凱:〈慾望城國的慾望是什麼?〉,《當代》,第60期,頁110-117。
    聶光炎:〈當傳統戲曲走入現代劇場〉,《表演藝術》,第81期,1999,頁95-97
    藍劍虹:〈跨文化的生成與想像-臺灣跨文化戲劇改編的徵候閱讀〉,《臺灣現代劇場的複數史觀國際學術研討會》,未出版,2010,頁107-148。
    蘇子中:〈尤金諾.芭芭與南管戲:劇場的第三類接觸?!〉《中外文學》第38卷,第二期6月,2009,頁9-27。

    三、 碩博士論文
    方尹綸:《臺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2009。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劇場應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良友:《河洛歌子戲團」劇本語言之研究》,2002。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于甄:《國樂樂師對當代歌仔戲音樂發展之影響探討》,2006年。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孟潔:《河洛歌仔戲舞臺演出本之研究-以《臺灣,我的母親》、《彼岸花》、《東寧王國》為例》,2006。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元真:《臺灣1991-2004年間「劇場歌仔戲」音樂設計手法探討──以河洛歌子戲團為例》,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佳棻:《論翻譯劇之精神分裂症-以《等待狗頭》、《淡水小鎮》、《莎姆雷特》為例》,2009,臺北藝術大學學術論文輯。
    張琬芬:〈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視覺符號分析〉,2010。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繻月:〈歌仔戲劇本中的臺灣意識研究—以《東寧王國》《彼岸花》《臺灣,我的母親》為例〉,2006。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
    許美惠:〈七0年代以來臺灣歌仔戲的現代性回應及其經營模式研究〉,2007。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澤寬:〈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2000。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卿:《歌仔戲和西洋歌劇之比較研究—以歌仔戲《七字調》和威爾第歌劇詠嘆調《啊!夢中的人兒》為例》,2011。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陳玟慧:《臺灣「現代劇場歌子戲」創作劇本研究--西元2001至2005年》,2006。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黃千凌:〈當代臺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2001。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安琪:《歌仔戲唱腔曲調的研究》,1982。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慎:〈歌仔戲歌唱藝術研究〉,2002。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鄭宜峰:《河洛劇團歌仔戲舞臺演出本之研究》,1997。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怡君:《「傳統與創新」—河洛歌子戲團的發展(1991-2011)》,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秀芬:《「改編」莎士比亞在臺灣—以李國修和紀蔚然為例》,2009。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其他:影片、節目冊、說明書、工具書、報章、網站
    《彼岸花》DVD與節目冊,河洛歌子戲團提供,國家戲劇院演出實錄,2001。
    《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Roméo et Juliette-de la Haine a l’Amour)》DVD與演出說明手冊,臺北:有象文化有限公司代理出版,2006。
    《奧瑞斯提亞》節目冊,臺北:當代傳奇劇場,1995。
    《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合唱譜,2005。
    安默兒 (Christine Ammer)著;貓頭鷹編譯組譯:《音樂辭典》,臺北:貓頭鷹,2004。
    王沛綸:《歌劇辭典》,北京:國際文化,1995。
    鴻鴻:〈熱鬧中難顯劇場性-評《奧瑞斯提亞》〉,《自由時報》(1995/11/6)。
    胡耀恆:〈評《奧瑞斯提亞》編導是成功樞紐,爭議焦點也在他〉,《聯合報》(1995/11/8 文化廣場)。
    林鶴宜:〈評戲論劇-戲曲河洛歌子戲團,《彼岸花》〉,《民生報》(2001/4/16)
    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法國官方網站
    http://www.romeoetjuliette.eu/ 2012/5/20
    法語音樂劇臺灣官方討論區http://www.veryaspect.com.tw/forum/forumdisplay.php?f=36 2011/6/15
    河洛歌子戲團官方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holoopera-new 2011/11/11
    維基百科-法語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m%C3%A9o_et_Juliette,_de_la_Haine_%C3%A0_l'Amour 2012/3/12
    曾慧誠:〈音樂劇演唱漫談-那音樂劇的唱腔是?〉http://chrismusicalworld.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6.html 2012/2/27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de la Haine a l’Amour)》博客來音樂館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31808 2012/1/07

    西文書目
    一、 專書
    Barba, Eugenio & Nicola Savarese, ed. A Dictionary of Theater Anthropology: The Secret Art of the Paerformer. London: Routledge, 1991.
    Bhabha, Homi,ed by Jonathan Rutherford. The Third Space: Interview with Homi Bhabha. Identity,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arence & Wishart, 1990.
    Carlo Caballero, Faure and French musical aesthetic ,The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c2001.
    Chris Blame ,Pacific Performances: Theatricality and Cross-Cultural Encounter in the South Seas Palgrave Macmillan:2007
    Chris Blame, Decolonizing the Stage: Theaical Syncretism and Post-Colonial Drama
    David Loosely ,Popular music in contemporary France:authenticity, politics, debate,New York :Oxford Berg, 2003.
    George Lyman Kittredge ed ;&rev. by Irving Ribner, Th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 William Shakespeare ; Waltham, Mass. :Blaisdell Pub. Co.,c1966.
    Hillegass, Clifton K.,Romeo and Juliet :notes, including preface, scene-by-scene synopses and commentaries, character sketches, critical notes, questions and answers,Lincoln, Neb. :Cliff's Notes,c1960.
    Homi Bhabah,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4
    J. Walker McSpadden, Operas and Musical Comedies, New York: Crowell, 1954
    James Reaney , John Beckwith,ed.Scripts :librettos for operas and other musical works,Toronto, ON :Coach House Books,c2004.
    Joe Calarco ,Shakespeare's R & J :an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 London :Methuen,2003.
    John Warrack and Ewan West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p.523-524
    Kennedy, Dennis& Yong, Li Lan. Shakespeare in Asia :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Cambridge, UK ; New York :2010
    Kennedy,Dennis Foreign Shakespeare :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Cambridge, USA, NY : 1993.
    Kott, Jan. Shakespeare, Our Contemporary. London: Methuen & Co., 1978.
    Laurence Maslon ; based on the documentary film by Michael Kantor,.Broadway :the American musical, New York :Bulfinch Press,c2004.
    Lichte, Fischer Erika. “In Search of a New Theatre: Retheatricalization as Productive Reception of Far Eastern Theatre.” The Show and the Gaze of Theatre: A European Perspective.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1997.
    Milly S.Barranger,Understanding plays, Boston :Allyn and Bacon,c1994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atrice Pavis, ed.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1996.
    Patrice Pavis, ed. Theatre at the crossroad of culture,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1991.
    Peter Brook,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New York :Parthenon Books,c1993
    Richard C. Norton,A chronology of American musical theater,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Schechner, Richard. Between Theater and Anthropology. Philadelphia: U of Penn Press, 1985.
    Schechner, Richard. Performance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Reprinted 2003.
    Schechter, Richard,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 intercultural studies of theatre and ritual, New York,1990.
    Sidney Lamb ,Karin Jacobson,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 New York, N.Y.:Hungry Minds,c2000.
    Thormley & Roberts)Thormley, G. C.and Gwyneth Roberts, An Outline of English Literature,London: Longman, 1996.
    William A. Everett, Paul R. Laird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Broadway musical ,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2008.
    William Shakespeare , and notes by K. Deighton ,Romeo and Juliet, London :Oxford U. P.,1928.

    二、 期刊
    Lo, Jacqueline and Gilbert, Helen.”Toward a Topography of Corss-cultural Theatre Praxis”The Drama Review,46.3(2002):31-5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