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邵每招
Shao, Mei-chao
論文名稱: 論1940年代《南方》中新舊文學論爭的起因與發展
About bottoms and advance of the debate between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ure in《Na-fang》of the year 1940
指導教授: 陳培豐
Chen, Pei-F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新舊文學論爭漢文鄭坤五林荊南
外文關鍵詞: Nag-fang, Han-Wen, Zheng ku-wu, Lin jing-nan
相關次數: 點閱:74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37年4月廢止漢文欄後,漢文文藝通俗雜誌《風月報》於1937年7月申請復刊通過,然在時局日華親善口號下,《風月報》的漢文因而也成為殖民者政策宣傳運用工具,而《南方》時期,更是生成以漢文為主的「興亞文學」。然而在「振興東亞」、「日華親善」口號旗幟下,在《南方》以為主的漢詩通俗文藝/漢詩文社群,仍具有別於戰爭動員、皇民化、興亞文學的論述,甚或不同文學的因應之道,因此筆者冀望透過《南方》,觀看官方如何以漢文作為一種國策力量的滲透與媒介,在《南方》雜誌上由林荊南和鄭坤五為主掀起為期一年半的「新舊文學論爭」(1941.6~1942.12),來相對國策力量,繼而檢討所生成的起因與發展。本文重點在探討「漢文」於廢止漢文欄後在《風月報》扮演的意義,進而透過《南方》新舊文學論爭,觀察迥異於殖民者的國策宣傳的漢文工具性意義外,在論爭過程激活與討論,所釀成的不同主張路線,爾後林荊南創刊《南國文藝》和鄭坤五書寫台灣歷史小說《鯤島逸史》,彼此展衍不同的實踐之道等過程。

    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the columns written in Han-Wen in April of the year 1937, the folk Han-Wen iterature and art magazine《Feng-yue-bao》got permission to resume publication in July, 1937.Eve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non-politics” to resume publication; however,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China-Japan amity at that time turned th《Feng-yue-bao》 articles into a tool of the political promotion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ists. Moreo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fang》, the magazine became literature of “the rise of Asia” that mostly written in Han-Wen .While the watchwords were “to revive eastern Asia” and“China-Japan amity”, about bottoms and advance of the debate between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ure started mainly by Lin jing-nan and Zheng ku-wu and remained for one and a half years (1941.6~1942.12) to ignore the power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o review the cause and the influence.Through “《Nan-fang》magazine, I’d like to see how the government took Han-Wen as the medium of the power of national policy, and if the community of folk Chinese poetry, literature and art that largely based on《Feng-yue-bao》and the latter 《Nan-fang》still contained heterotopia from military mobilization, emperor people, and the rise of Asia literature, or other literary solutions. The matter of this paper is to treat about the meaning of Han-Wen in《Feng-yue-bao》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the Han-Wen columns, and through the debate between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ure in《Na-fang》of the year 1940, to observe not only the effect differs from the functional Han-Wen for political promotion, but other literary contentions and directions led by disputant progress. After the disputation, publication of 《Na-guo-wen-yi》 started by and the Taiwan historical novel 《Kun-dao-yi-shi》 written by Zheng ku-wu are the extension in practice.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與回顧 2 第三節 方法論 8 第四節 章節架構 9 第二章 殖民地國策下的漢文意涵 第一節 1937年「廢止漢文欄」、「廢止漢文科」11 1、廢止漢文欄、漢文科潛在的背後 11 2、普及下的漢文觀-積極漢文實踐與漢文工具性、實用性 19 第二節 《南方》時期漢文意義面臨轉變過程 25 1、《風月報》倖存之因 25 2、《南方》時期的漢文意義 29 第三節 小結 40 第三章 第一次新舊文學論爭的起因與討論 第一節 《南方》新舊文學論爭的起因 41 1、漢詩文問題的承起 41 2、「新舊文學優劣論」、共同推動時代輪子的聲浪 43 第二節 論爭中「漢文」議題的思考 47 1、詩的文體、內容之辯 48 2、漢文科廢止後「漢文」的動向討論 53 第三節 新舊問題的衍生 56 第四節 小結 61 第四章 第二次新舊文學論爭-發展.文藝改革 第一節 環繞著書寫的語言型式 63 第二節 新文學的時代寫實與在來漢文的鄉土本位 71 第三節 文壇改革論述的提出與實踐 76 1、文學改革論述的提出 76 2、文學實踐 79 第四節 小結 85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書目 91 附錄(一) 1940年代《南方》新舊論爭 98 附錄(二)《南方》編輯狀況 120 附錄(三)《南方》雜誌社發行的單行本 121 附錄(四)《南方》(133~188期)、《南方詩集》(189~190期)發禁.休刊.削除狀況一覽 122 表目錄 【表一】漢文授課時數 17 【表二】《風月》到《南方》發行主旨 29 【表三】1940年代《南方》中新舊文學論爭比例 62

    一、文獻資料
    .《台灣民報》,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23~1930年
    .《昭和新報》,昭和新報社,台灣大學圖書館微捲,1933~1938年
    .《新高新報》,新高新報社,台灣大學圖書館微捲,1929~1938年
    .《風月報.風月報.南方》,台北南天書局複刻,1935~1944年
    .《南國文藝》孤本,吳三連史料基金會館藏
    .《詩報》,台灣大學館藏,1933~1944年
    .《華文大阪每日》,1940~1943年

    二、 專書
    .尾崎秀樹,《近代文學傷痕》,東京:勁草書局, 1971年6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3月。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7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1997年6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集2》,高雄:春暉出版,1999年2月。
    .吳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南市圖,1999年6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2000年9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2000年9月。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文藝評論集 第三卷》東京:綠蔭書房,2001年。
    .李郁蕙,《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去邊緣化的軌跡》,台北:前衛, 2002年7月。
    月。
    .黃美娥主編,《日治時期台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上)》,台北市:文獻會,2003年2月。
    .施懿琳主編,《國民文選.傳統漢詩文卷》,台北:玉山社,2004年6月。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2004年3月。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6月。
    .陳淑容,《一九三O年代台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以及其餘波》,台南:南市圖,2004年12月。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8月。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香,2006年1月。
    .陳培豐,《「同化」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2006年11月。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2007年1月。

    三、 相關台灣以及日本相關近代史

    (1) 日本

    .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譯,《日本近代政治史》,台北:桂冠,1990年2月。
    .朱廷光 ,《法西斯體制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5年4月。
    .鶴見俊輔,《戦時期日本精神史》東京:岩波,2001年4月。
    .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台北:桂冠,2002年7月。
    .子安宣邦著、陳緯芬等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3年7月。
    .肯尼斯.韓歇爾(Kenneth G Henshall)著、李忠晉譯,《日本史:從石器時代到超級強權》台北:巨流,2003年2月。
    .王屏著,《近代日本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書局,2004年3月。
    .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中國:長春,2004年9月。

    (2) 台灣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1978年9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3年9月。
    .井出季和太,《南進台灣史考》,台北:南天,1995年1月。
    .陳俐甫,《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研究》,台北:稻鄉,1996年7月。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97年5月。
    .吳密察,《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0年9月。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4年2月。

    四、 理論

    .班納迪克‧R‧奧哥曼‧安德森(Benedict R.O’Gorman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4月。
    .Partha Chatterjee講座、陳光興編,〈論後殖民民主中的公民社會和政治社會〉《發現政治社會》,台北:巨流,2000年12月。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結論〉《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2001年1月。
    .拉康著、褚笑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三聯,2001年1月。
    .車文博主編,《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中國上海:三聯,2001年12月。
    .泰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2002年4月。
    .艾德華.薩伊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2003年10月。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3年10月。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台北:巨流,2003年10月。
    .戴維.弗里斯比著,許鈞、周憲主編,《現代性的碎片》,北京:商務,2003年12月。
    .敏米(Albert Memmi)《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 2004年1月。
    哈羅德.伊薩克著、鄧伯宸譯,《族群》,台北:立緒,2004年11月。
    .孫歌,《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5月。

    五、 博碩士論文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班論文,1994年6月。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論文,2000年6月。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川路祥代,《殖民地台灣文化統合與台灣傳統儒學社會》,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2年7月。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陳春美,《決戰《南方》-戰爭體制下的新舊文學論爭》,台北師範師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1月。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台中靜宜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六、 相關論文

    .廖漢臣,〈新舊文學論爭-台灣文壇一筆流水帳〉《台北文物》3:2、3:3,1954年8月20、21日。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教育研究〉《思與言》16:3,1978年9月。
    .劉遠智,〈台灣詩社的淵源與流行〉,《台北文獻》,台北市文獻會,59~60期合刊,1982年6月。
    .張夢機,〈專題企劃:傳統詩社的過去現在未來〉《文訊》18期,1985年6月。
    .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47:3 ,1997年9月。
    .邱敏捷,〈論日治時期台灣語言政策〉,《台灣風物》,48:3,1998年9月。
    .王順隆,〈日治時期台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台灣風物》49:3,1999年12月1日。
    .廖振富,〈林幼春研究〉收於《台灣文學學報》第一期 台北:政治大學,2000年6月。
    .淺野豊美,〈近代日本的「條約改正」與台灣殖民地法制之初步建構〉《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8月。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合撰,〈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1927~1947)〉收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 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 2000年12月。
    .葉連鵬,〈重讀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論戰-起因、過程與結果的再思考〉《台灣文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2月。
    .楊永彬,〈從《風月報》到《南方》-論析一份戰爭期的中文文藝雜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6月。
    .林莊生,〈日本政府在台灣如何禁止漢文〉,《台灣文學評論》5:3。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7,2004年12月。

    七、 研討會論文

    .黃美娥,〈北台第一大詩社:日治時期的瀛社及其活動〉《第六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3月。
    .黃美娥,〈醒來吧!我們的台灣文壇-再議1941年至1942年間台灣新舊文學論戰〉(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研討會宣讀論文,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2002年4月13日),後收於《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3年。
    .河原功,〈1937年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學的狀況:圍繞報紙廢止漢文欄與禁止中文創作諸問題之探討〉,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主辦,2002年11月22-24日。
    .施懿琳〈決戰時期台灣漢詩壇的國策宣傳與異聲-以《南方雜誌》(1941~1944)為觀察對象〉,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3年10月。
    .柳書琴,〈《風月報》中的同文論述: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中正大學「文學傳媒與文化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1月。
    .柳書琴,〈從官製到民製:自我同文主義與興亞文學(Taiwan,1937-1945) 〉,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2003年11月。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收於『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6月19~20日,台中靜宜大學主辦。
    .陳培豐,〈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斷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收錄於《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2006年。
    .吳叡人,〈他人之顏:民族國家對峙結構中的「皇民文學」與「原鄉文藝」〉,收錄於《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
    .廖振富,〈論連橫與櫟社之互動與決裂〉「2005年台中學研討會」,2005年12月,台中中興大學主辦。
    .柯喬文〈日治前期漢文傳媒與現代性研究-台灣文社與《台灣文藝叢誌》〉收於《2005台中學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3月。

    八、 作家作品集

    .連雅堂作、姚榮松導讀,《台灣語典》,台北:金楓,1987年。
    .張恆豪編,《台灣作家全集-賴和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1日。
    .秦賢次編,《張我軍評論集》,台北:北縣文化,1993年6月。
    .羊子喬編,《郭水潭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2月。
    .鄭坤五著,《鯤島逸史》,高雄縣:文化中心,1996年5月。
    .施懿琳編,《林荊南作品集》,彰化:彰縣文化,1998年12月。
    .謝國興著,《陳逢源:亦儒亦商亦風流》,台北:允晨文化,2002年6月。
    .林翠鳳主編,《鄭坤五研究第一輯》,台北:文津出版,2004年11月。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8-31公開
    校外:2008-08-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