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結果:共8820筆資料 檢索策略:and "黃瑞明".advisor (模糊)
個人化服務 :
排序:
每頁筆數:
已勾選0筆資料
1
本論文主要是透過文學的形式、文學書寫的取徑,了解外在環境對文學的影響。試圖從比較白色恐怖餘威籠罩下的60年代與解嚴後百家爭鳴的80年代了解女性書寫或女性議題,是如何隨著時代有著什麼樣的波動或轉折...
2
本論文共分七章,旨在探討郭松棻作為一位後殖民情境下成長的台灣作家,其自1983年至1997年間所發表的作品中的寫作動力、身分觀、以及其在文學史中的意義。 本論文共分三大部分來探討郭松棻的思想與...
3
江文也雖然在日本國內頻頻得獎,甚至以《台灣的舞曲》代表日本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藝術音樂競賽組得到肯定,但江文也依舊有著創作上想要尋求不同走向的意圖。齊爾品的來日,無疑是更強化了江文也往東...
4
林文月的散文創作,從七○年代迄今已跨越了三十五個年頭。她出版了十冊散文集,至今仍持續創作。她同時從事學術研究、翻譯及散文創作,三種文筆都同樣是「持續的認真」。她的散文風格受到文學活動、文化背...
5
本論文以「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小說》為考察對象」為題,來呈現出台灣解嚴後直至九○年代中期兩位女性小說家平路與李昂的思考路徑,她們質疑過去戒嚴時期的單一歷史觀和意...
6
將藉由此論文重新探討,與定位日治時代台灣作家翁鬧以及他的作品特色,並進一步蒐集日本相關資料,來釐清翁鬧生平與其新出土作品,以及當時日本、台灣文壇的新感覺派之關係。 回顧前人研究成果,可知以往論...
7
《台灣新文學》(1935~1937)見證了戰前三○年代台灣文學成熟期的發展,其重要性僅次於《台灣文藝》(1934~1936),雖然如此,評論者葉石濤卻認為《台灣新文學》比起同期的《台灣文藝》...
8
八○年代是台灣自戰後以來,所經歷最重大改變的歷史階段,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八○年代對於往後台灣歷史的發展,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關鍵性角色。 以八○年代的文學現象分析,來詮...
9
none
10
歷來對於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之研究,台籍作家研究對象主要鎖定於新文學之父賴和、普羅文學家楊逵、進入日本中央文壇之龍瑛宗及呂赫若等人。其文學的共同面向是反映殖民地台灣現實處境的寫實主義(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