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子羚
Chen, Tzu-ling
論文名稱: 技優甄審制度進入高職類科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A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Career Self-Efficacy Developing Proces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SRATATS: A Case of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 李坤崇
Li, Kun-c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敘說研究生涯自我效能技優入學學生
外文關鍵詞: the SRATATS, narrative analysis, career self-efficacy
相關次數: 點閱:97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經由高雄市技藝技能優良甄審制度,進入職業學校及高級中學附設職業類科的學生,其整合與建構生涯自我效能訊息線索之歷程,及生涯自我效能個別差異之發展。
    採用質性之敘說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方式,以學生主觀敘說的角度來分析,透過資料歸納、分析、類比和綜合等過程中,將訪談之現場文本閱讀,逐漸建構研究文本,並透過研究文本重述故事與詮釋意義。在五位敘說者個別的文本討論後可知:
    一、學生選擇踏入技藝教育學程主要有如下六項原因:(1)嘗試新的學習機會,(2)殺時間、找樂趣,(3)實踐生涯想法,(4)找尋歸屬感,(5)習得技藝技能,以及(6)對傳統學科缺乏興趣。
    二、『成功經驗』與『重要他人』為技優入學學生生涯自我效能整合訊息之主要來源。
    三、技優入學學生,在高職階段面臨『學科基礎不如同儕』、『選讀科系的落差』、『同儕競爭的壓力』、以及『未來升學進路的考量』等適應問題。
    四、技優入學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促進其生涯『積極信念』與『正向行為選擇』。
    五、技優入學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的類化作用有三種不同程度之類化情境,分別為『領域特定』、『技巧特定』、以及『無特定情境』。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and constructing career self-efficacy message cues of Selection and Recommendation Admission for Technically and Artistically Talented Students (SRATATS) in Kaohsiung C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are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The study uses narrative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depth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To analyze from the subjective view of students’ telling,the researcher wants to construct the literature graduall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nalog, generalizing, analyzing, and synthesizing materials. Besides,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retell the story and interpret its meanings through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s:
    1.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1)an attempt on new learning opportunities, (2)looking for fun, (3)the practice of career ideas, (4)to find a sense of belonging, (5)learning skills (6)lack of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students chose to participate in Technical Art of Education Program.
    2.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and “Significant others” are major sources of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message of the SRATATS.
    3. The SRATATS encounter some adjustment problem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life, such as “prerequisite achievement isn’t as good as classmate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major subject”, “competitive pressure between classmates”, and “thinking about the path-access of advancing a higher school”.
    4.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of the SRATATS promotes their own “career positive beliefs” and “career positive behaviors”.
    5. “Domain-specific”, “Skill-specific”, and “General situation” are three various degree situations in the analogical change of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of the SRATATS.

    目錄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青少年生涯發展理論之探究 9 第二節 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理論之探究 13 第三節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之探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40 第五節 信賴度之建立 42 第四章 敘事的開展 44 第一節 小雅的敘事 45 第二節 小建的敘事 55 第三節 小齡的敘事 65 第四節 小羽的敘事 76 第五節 小炫的敘事 84 第六節 敘說文本分析 91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10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4 第二節 教育實務之建議 107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0 附錄ㄧ 高雄市97學年度(上)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行事曆 117 附錄二 高雄市97學年度(下)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行事曆 118 附錄三 高雄市97學年度(上)國中自辦式技藝教育開班覽表 119 附錄四 高雄市97學年度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高職預定開設職群一覽表 121 附錄五 高雄市97年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學生技藝競賽項目ㄧ覽表 123 附錄六 訪談同意書 125 附錄七 技優入學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發展歷程訪問指南 126 附錄八 反思日記 128 表目錄 表一 生涯自我效能意涵彙整 17 表二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彙整 20 表三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課程大綱 26 表四 技藝教育相關議題研究彙整 33 表五 受訪者基本資料 37 表六 參與者回饋 43 表七 小雅敘事的理解 54 表八 小建敘事的理解 64 表九 小齡敘事的理解 75 表十 小羽敘事的理解 83 表十一 小炫敘事的理解 90 表十二 加入技藝教育的初衷 91 表十三 自我效能的主觀建構來源 92 表十四 生涯自我效能類化情境 94 表十五 高職生活適應問題 95 表十六 敘說文本一 96 表十七 敘說文本二 97 表十八 敘說文本三 98 表十九 生涯自我效能轉變 100 圖目錄 圖一 Super之生涯彩虹圖 10 圖二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之區別顯示 13 圖三 自我效能來源 15 圖四 自我效能基本概念模式 16 圖五 自我效能決策模式 19 圖六 資料蒐集與分析步驟 41 圖七 技藝教育學習生涯自我效能發展圖示 103

    中文文獻
    王淑俐(1985)。台北市縣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加強國民中學技藝教育辦法修正條文(2008)
    田秀蘭(1997)。各級學校的生涯輔導,載於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編著:生涯輔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學,25,55-72。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台北:師大書苑。
    吳寶嘉(2004)。萬紅叢中幾許綠:男性諮商員專業發展之性別經驗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技藝教育改革方案(2001)。台(90)技(四)字第90176445號函頒佈。
    李大偉(1986),技職教育測驗與評鑑。台北:三民。
    李坤崇(1996)。大學生心理需求困擾之訪談、評量與相關因素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NSC85-2413-H024-003)。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汪松霖(2002)。安平國民中學發展與改進技藝教育方案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台北:心理。
    周新富、賴鑫城(2004)。父母教育期望的理論與影響因素之探討。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301-326。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二版)。台北:空大。
    林建昌(無日期)。蝸牛與黃鸝鳥。2009年5月20日,取自http://album.ezpeer.com/album_dev/michael/show_ly.php?xx=p000131-a0022705-s004929-t001-c0&xx1=cc28b8bae0f96985a076c1553d1a249b。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金樹人(1990)。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金樹人,許宏彬(2003)。生涯諮商介入政策對國中學生認知複雜度與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2),99-120。
    侯雅齡(2008)。資優生安置集中好?或分散好?——來自學業自我概念發展觀點的思考。屏師特殊教育,16,10-18。
    胡幼慧(200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3)。台北:心理。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22,47-54。
    孫雯洳(2006)。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課程接受度與生涯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學,10,221-250。
    高雄市國民中學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就讀職業學校及高級中學附設職業類科實施要點(2008)。高市教一字第0970007335號函修正。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班學生技能競賽暨成果發表活動試辦要點(1994)。台(83)技字第00489號函頒佈。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實施要點(2004)。
    國民教育法(200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中心(2008)。技藝教育課程大綱。2008年6月20日,取自http://140.122.120.123/ntnutvc/doc/970620/15.pdf。
    康自立(主編)(2003)。技術及職業教育百科全書l.技職教育通論。技術及職業教育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撰,執行小組執行編輯。台北:教育部。
    張春興(1981)。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31-40。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郁雯(2008)。對比效應對學業自我概念之影響—發展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0(1),23-38。
    張添洲(1993)。踐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朝忠(2006)。分部式慈輝專班對中輟生在ㄧ般課程、技藝課程、及家庭觀念影響之質性研究-以台南縣永仁國中慈輝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局(2008)。高雄市97年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學生技藝競賽實施計畫。2008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edu.kh.edu.tw/downloads/document.jsp?directory=6527。
    教育部(2000)。技職教育白皮書。2004年6月8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8。
    教育部(2008)中等以上學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法。2008年3月12日,取自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202.asp。
    許淑穗、張德榮(1999)。生涯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影響之徑路分析。長榮學報,3(1),117-137。
    連廷嘉、黃俊豪(譯)(2004)。F. Philip Rice, Kim Gale Dolgin.。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學富。
    郭本禹、姜飛月(2003)。職業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東北師大學報,5,130-136。
    郭本禹、姜飛月(2008)。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定(1987)。生計決策訓練課程對高一男生生計決策行為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冠貝(1999)。重要他人期望對國小資優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茂全、郭正源(2000)。高職多元入學方案與技藝教育的因應之道。技藝教育,28,11-13。
    陸寄居蟹研究室(2003)。什麼是陸寄居蟹。2009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tonycoenobita.com/introduction.htm。
    曾瑞譙、徐恩妍、黃貞裕(2008)。國三畢業學生選填升學志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53,272-298。
    黃政傑(1999)。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黃政傑,李隆盛(1996)。技職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振文(2003)。影響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升學意願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雪瑛(2001)。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生涯團體對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瑛琪、戴嘉南、張高賓、連廷嘉(2005)。台灣青少年生涯團體諮商效果之整合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2,71-100。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朝祥(1990)。生計輔導-終身的輔導歷程。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錦登(2007)。生涯自我效能之探究。諮商與輔導,264,44-48。
    詹棟樑(2006)。青少年發展育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廖克玲(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台北:允晨。
    甄曉蘭(1996)。從典範轉移的再思論質的研究崛起的意義。嘉義師院學報,10,119-146。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Clandinin, D. J. & Connelly, M.。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蔡錚雲(譯)(2005)。德穆‧莫倫:《現象學導論》,台北縣:桂冠。
    鄭秀貞(2004)。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執行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懿瀛(日期不詳)。第一屆技能競賽。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資料來源:http://km.cca.gov.tw/myphoto/show.asp?categoryid=51。
    鄧佳茜(2002)。國中合作式技藝教育班學生社會行為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樹德家商技藝資源中心(2008)。97學年度國中技藝教育學程課程。2008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shute.kh.edu.tw/~generalize/www/1/skill%20two.htm。
    謝宏惠(1990)。大專生性別角色、場地獨立性、決策型態、生涯自我效能、生涯不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羅文基(1990)。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羅文基(2000)。生涯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技藝教育,30,9-11。
    羅文基, 朱湘吉, 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空中大學。
    英文文獻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Freema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84 (2),191-215.
    Betz, N. E. (2007). Career self-efficacy: Exemplary recent research and emerging direction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5, 403-422.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oehm, J. K., & Lyubomirsky, S. (2008). Does happiness promote career succes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6, 101–116.
    Brown, D.(1995). A values-based approach to facilitating career transitions.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4(1), 4-11.
    Creed, P. A., Doherty, F., & O’Callaghan, F. (2008). Job-seeking and job-acquisi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3, 195-202.
    Gi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L.(1951).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Gysbers N. C., Heppner M. J., & Johnston, J. A. (2003). Career Counseling Process, Issues, and Techniqu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Hackett, G.., & Betz, N. E .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8, 326-339.
    Lent, R. W.,& Hackett, G. (1987). Career self-efficacy: Empirical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 f Vocational Behavior, 30(3), 347-382 .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Sage
    Merriam, S. B. (2002). Assessing and evalua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ractice:Examples for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pp.18-36). CA:Jossey-Bass.
    Nota, L., Ferrari, L., Solberg, V. S., & Soresi, S. (2007). Career search
    self-efficacy, family support, and career indecision with Italian youth.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5, 181–193.
    Song, Z., Wanberg, C., Niu, X., & Xie, Y. (2006). Action-state orien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 of job search in China.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8, 490-503.
    Turner, S. L., & Lapan, R. T. (2005). Evalu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non-traditional career interests and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among middle-school adolesc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6, 516-531.

    下載圖示 校內:2019-07-21公開
    校外:2019-07-2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