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鄒孟珍
Tsou, Meng-Chen
論文名稱: 優生保健法修法準備過程之觀察
Observation of Revision Process of Genetic Health Law
指導教授: 林秀娟
Lin, Shio-Jean
胡淑貞
Hu, Susan C.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醫學院 - 公共衛生學系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5
中文關鍵詞: 修法過程優生保健法
外文關鍵詞: Genetic Health Law
相關次數: 點閱:98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優生保健法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法案,自2001年修法開始至今仍未完成其修法準備過程。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文獻整理、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觀察來得知優生保健法修法準備之流程、釐清修法準備過程中的爭議點、瞭解政府與各團體所扮演的角色與其立場、比較優生保健法在70年代立法與90年代修法準備討論時的爭議內容以及探詢優生保健法修法的政策模式。
      本研究發現優生保健法在修法準備過程當中,經歷行政程序有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專家委員會、核心委員會以及優生保健諮詢委員會;衛生署的法規會以及署務會議;還有行政院的法規會以及院務會議。另外在有外部人士參與的還有公聽會以及「尊重生命全民運動大聯盟」面見署長的兩次會議。在不同的會議中,主要受到爭議的議題仍然圍繞著人工流產事項,包括有現行法條第九條第六款的存廢、人工流產諮商、思考期、法案名稱、青少女人工流產問題以及配偶同意權等。在這些議題當中,也與70年代優生保健法立法時以國家人口與優生考量有顯著的不同。研究也從菁英模式、團體模式、漸進模式和系統模式來對修法準備過程做一描述,此次修法準備參與者仍然以菁英來作主要的決定者,而宗教、婦女團體則為主要的利益團體,同時外在的時間因素與選舉政治考量,都是影響修法準備時間的重要因素,至於行政單位所希望以保守態度來面對的漸進修法模式,也因為生命權與選擇權兩者壁壘分明而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而行政單位也無既定立場,使得法案沒有辦法以這樣的模式來進行。
      最後,本研究建議行政單位應儘速確立其修法目的與其策略主軸,同時在年底立法委員改選的這段空檔加強執行面的研究,並在選舉告一段落之後,加強社會大眾的關注,使草案儘速排入議程。也建議在將來的各項修法準備過程中,應增加公民參與的機會,使法案能顧及各個社會的面向。至於未來研究部分,建議對我國其他法案之修法準備過程或者國外修法準備過程做一比較研究,而此次修法準備中的各項議題,也建議有相關研究來輔助其決策,並且建議行政機關設立相關指標,在政策執行之後,能夠針對相關政策做一評估。

    non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人工流產之主要爭議 5 第二節 立法提案與其程序 6 第三節 政策分析模型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3 第二節 觀察時間 13 第三節 資料收集 13 第四節 資料分析 1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16 第一節 修法提案準備分析 16 第二節 其他相關草案版本 23 第三節 媒體報導 25 第四節 1984年優生保健法立法討論內容 26 第五結 修法準備中的爭議 31 第五章 討論 39 第一節 修法準備過程 39 第二節 修法準備之政策模式 40 第三節 70年代立法與90年代修法之討論內容 43 第四節 本次修法準備過程中的爭議 44 第六章 建議與未來研究 45 第七章 參考文獻 47

    陳美華. (1995). 從露對威德案論墮胎權-自由女性主義及其超越. 政治大學, 台北市.
    Dye, t. R. (1999). 公共政策新論 譯自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9th ed. (羅清俊, Trans. 1 ed.). 台北市: 韋伯文化.
    楊惠君. (2004, 5月22日). 法律空窗期 「黑牌」人工生殖多. 聯合新聞網.
    Green, A.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Health Plan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P., D. (1972). Abortion i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42(1), 61-68.
    James P. Lester, J. S. J. (2001). 公共政策 (陳恆均, Trans.). 台北市: 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水波, 張世賢 (1982). 公共政策. 台北市: 五南.
    NP., B. (1994). Reproductive health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riorities and needs. Patient Education & Counseling, 23(3), 203-215.
    Rebecca J. Cook, B. M. D., Laura E. Bliss. (1999).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Abortion Law from 1988 to 1998.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9(4), 579-586.
    Rosenberg, G. N. (2003). The Hollow Hope, 落空的期望 (高忠義, Trans. 1 ed.): 商周出版社.
    Sihvo, S. H., E. Kosunen, E. Koponen, P. (1998). Quality of care in abortion services in Finland.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logica, 77(2), 210-217.
    曾孟琮. (1984). 我國優生保健政策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台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 (1999). 台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志. 台中縣: 台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
    立法院法制局. (2002). 立法原理與制度. 台北市: 立法院法制局.
    立法院秘書處. (1984). 立法院公報,法律案專輯,第71輯,內政(27)-優生保健法案. 台北市: 立法院秘書處.
    彭文林. (1999). 論墮胎-一個由充足理由律和道德形上學觀點的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5, 101-122.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 from www.doh.gov.tw
    葉曙. (1994). 墮胎(俗稱打胎)之世界鳥瞰. 中華民國病理學會會刊, 145-165.
    國民健康局 (Writer) (2003). 優生保健法修法總說明.
    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 (2002). 「民國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之成果報告.
    衛生統計資訊網. from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生命統計/9101.htm
    羅傳賢. (2002). 立法程序與技術. 台北市: 五南.
    郭國斌. (2000). 從美國墮胎議題的爭議論「生命權」與「自由權」台北市.
    優生保健法,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總統 (88) 華總 (一) 義字第 8800084060 號令公布第 9 條條文 (1999a).
    優生保健法,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總統 (88) 華總 (一) 義字第 8800303420 號令公布第 2、3 條條文 (1999b).
    曾濟群. (2001). 國會立法與程序 (1 ed.). 台北市: 台灣書店.
    鎮天錫 (1983). 人口政策的形成與檢討. 台北市: 聯經.
    顧燕翎. (1990). 墮胎合法化議案(台灣篇):從墮胎到人工流產-社會關係及婦運策略分析 (Vol. 3). 台北市: 女性人研究室.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8-1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