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沛文
Cheng, Pei-Wen
論文名稱: 許獬及其作品研究
The study of Syu-sie and his work
指導教授: 陳益源
Chen, Yi-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8
中文關鍵詞: 民間故事八股文科舉制度明代金門
外文關鍵詞: Ba-Gu writ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folktale, Min dynasty, Kinman
相關次數: 點閱:160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是古代金門文人在科舉、仕宦上表現最為耀眼的時期,其中,生於萬曆年間的後浦人士許獬,是金門史上唯一的「會元傳臚」。許獬一生僅三十七年,但他的人格與著述,在金門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鄉賢」、「文章泰斗」、「許同安」等稱呼,就是人們對他在形象和文章上的稱譽。現今在金門仍可採錄到眾多許獬的傳說,這又反映了許獬在民間歷久不衰的傳奇色彩。
      許獬可說是金門歷史上的奇葩之一,歷來關於許獬的記載與研究,多致力於其科舉成就和理學思想,至於家庭、交遊、人格與文風等方面則著墨不多。為了全面洞悉許獬,本論文結合人格考察與作品賞析,並透過民間傳說的描述,嘗試掌握這位同安聞人的生活面貌與完整形象。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壹章〈緒論〉交代研究動機,評述前人研究成果,闡發論文研究方法。第貳章〈許獬其人其事〉,先談時代背景,了解明代的歷史社會與古代金門的建置與發展,其次探討許獬的家世、生平與宦途。
      第參章、第肆章,為許獬九部作品的討論。第參章〈許獬作品考述(上)〉,先考述其較晚出的個人集──《叢青軒集》;第肆章〈許獬作品考述(下)〉,分三節依序考述《許鍾斗文集》、《四書闡旨合喙鳴》、《八經類集》、《四書崇熹註解》、《九九草》、《存笥稿》《垂世草》《易解》等八部作品,最後再從他人所選編的許獬制義作品,觀察許獬在制義上的特殊成就。
      在第伍章〈許獬的人格思想與傳世形象〉中,先分析許獬形象中的正、負面特質,再從許獬立足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在民間的傳說與多元形象,完整地把握他在人間的傳世特色。第陸章〈結論〉則為本論文研究所得成果及未來展望。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In Chaper one,“Interduction”,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discuss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and the methodology is explicated. In Chaper two, that is,“Syu-sie(許獬) and his life”, the background of Min dynasty is discussed so as to perceive the history and society,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Kinman. Moreover, Syu-sie’s hamily, life, and official career are also mentioned.
       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our, Syu-sie’s nine works are discussed .In Chapter three, that is,“The first part of the research of Syu-sie’s work”, his latest literary work Cong Cing Syuan Ji (叢青軒集) is examined. In Chapter four,“The second part of the research of Syu-sie’s work”, the other eight works are explor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Syu Jhong-dou Wen Jji (許鍾斗文集), Sih Shu Chan Jhih He Huei Ming(四書闡旨合喙鳴), Ba Jing Le Ji (八經類集), Sih Shu Chong Si Jhu Jie (四書崇熹註解), Jiou Jiou Cao(九九草), Cun Sih Gao(存笥稿), Chuei Shih Cao(垂世草), and Yi Jie(易解) .As for the final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Syu-sie’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Ba-Gu writing is observed from the collected Ba-Gu writing.
       In Chapter five,“Syu-sie’s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 image”, his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first.Then, his personal image is fully explained from his historical status, folktale, and multidimensional images. As for the sixth chapter,“Conclusions”, the findings ane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are highlighted.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述…(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貳章 許獬其人其事…(5) 第一節 時代背景…(6) (一) 明代歷史社會與考試制度…(6) (二) 明代金門之建置與發展…(14) (三) 明初至萬曆以前金門人入朝仕進情況…(18) 第二節 家世、生平與宦途…(21) (一) 家世…(21) (二) 生平…(27) (三) 宦途…(42) 第參章 許獬作品考述(上)…(63) 第一節 《叢青軒集》的來歷及其與《許鍾斗文集》的相承關係…(65) (一) 《叢青軒集》的來歷…(65) (二) 《叢青軒集》與《許鍾斗文集》的相承關係…(69) 第二節 《叢青軒集》體裁與內容…(83) (一) 賦部、詩部…(83) (二) 文部…(94) 第三節 《叢青軒集》的文學思想……(119) (一) 淵源與核心…(119) (二) 作品之歷史意義…(127) 第肆章 許獬作品考述(下)…(134) 第一節 《許鍾斗文集》…(136) (一) 成書背景…(136) (二) 版式與體例…(138) (三) 評價…(139) 第二節 《四書闡旨合喙鳴》…(141) (一) 成書背景…(141) (二) 著述體例…(142) (三) 注釋方法…(146) (四) 流傳情形…(148) (五) 此書定位與價值…(150) 第三節 其他…(156) (一) 《八經類集》…(156) (二) 《四書崇熹註解》…(158) (三) 《九九草》…(163) (四) 《存笥稿》、《垂世草》、《易解》…(168) (五) 他人選編的許獬制義作品…(169) 第伍章 許獬的人格思想與傳世形象…(182) 第一節 許獬的人格思想…(183) (一) 正面特質…(183) (二) 負面特質…(193) 第二節 許獬的傳世形象…(199) (一) 立足史上之地位…(199) (二) 在民間的多元形象…(203) 第陸章 結論…(209) 參考書目…(215) 附錄一 許獬墨跡 (一)(明)顧炳《歷代名公畫譜》…(222) (二)(明)程大約編撰《程氏墨苑》三之一〈玉柱玄霜〉〈異魚吐墨〉…(222)    (明)程大約編撰《程氏墨苑》三之二〈石室觀書〉〈夢人遺墨〉…(223)    (明)程大約編撰《程氏墨苑》三之三〈鼎黃耳〉〈仙居樓閣〉…(223) 附錄二 圖表 (一)圖 【圖一】許獬思想體系圖…(155) 【圖二】《許鍾斗文集》體裁分配…(224) (二)表 【表一】金門建制沿革…(15) 【表二】珠浦許氏統一字行表…(22) 【表三】珠浦許氏十世到十三世未統一字行表…(23) 【表四】珠浦許氏家廟、宗祠一覽…(23) 【表五】《叢青軒集》與《許鍾斗文集》目錄編排對照表…(69) 【表六】《叢青軒集》與《許鍾斗文集》各卷相承關係…(70) 【表七】《叢青軒集》與《許鍾斗文集》總體對照表…(71) 【表八】《叢青軒集》與《許鍾斗文集》標題比較表…(81) 【表九】(明)湯顯祖編《湯許二會元制義》與(明)閔齊華編《九會元集》選文對照表…(174) 【表十】許獬作品收錄情況…(225) 附錄三 許獬年表…(226)

    一、古籍(依時代順序排列)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
    (秦)呂不韋輯:《呂氏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9月)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2月)
    (漢)王充原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漢)孔安國:《尚書》十三卷(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2月)
    (漢)應邵:《風俗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晉)張華注:《禽經》,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四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7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1月)
    (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1月)
    (唐)房玄齡撰:《晉書斠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6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2月)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12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1月)
    (宋)朱熹:《四書集注》,中華書局據吳縣吳氏倣宋本校刊(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3月)
    (明)王衡撰:《王緱山先生集》,明萬曆間太倉王氏家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3月)
    (明)何喬遠:《閩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明)李光縉:《景璧集》,明崇禎十年溫陵諸葛義刊本
    (明)沈守正:《雪堂文集》十卷附錄一卷,明崇禎沈尤含等刻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偉文圖書局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9月)
    (明)沈一貫輯:《新刊國朝歷科翰林文選經濟宏猷》十六卷、續一卷、甲辰一卷,明萬曆廣慶堂刻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明)吳芝編:《皇明歷科四書墨卷評選》不分卷,明萬曆間坊刻本
    (明)林時對:《荷牐叢談》,臺灣文獻史料叢刊一五三(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10月)
    (明)洪受:《滄海紀遺》(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8年1月)
    (明)胡宗憲:《籌海圖編》,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許獬:《叢青軒集》(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1年8月)
    (明)許獬:《四書闡旨合喙鳴》(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
    (明)許獬:《許鍾斗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明)許獬:《許鍾斗文集》,遼寧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洪夢錫等刻本
    (明)閔齊華編:《九會元集》,明天啟元年烏程閔氏刊朱墨套印本
    (明)陳懋仁:《泉南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張邦侗:《司光集》,淺草文庫
    (明)張弘道、張凝道:《皇明三元考》,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張弘道、張凝道:《科名盛事錄》,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
    (明)程大約編撰:《程氏墨苑》,墨譜十二卷、詩文八卷,明萬曆間程氏滋蘭堂刻彩色套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
    (明)湯顯祖編:《湯許二會元制義》,明萬曆間刻本,中央圖書館縮印
    (明)湯賓尹:《睡庵先生評選歷科鄉會墨卷》不分卷,明末坊刻本,甲寅夏日睡庵存稿(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85年)
    (明)蔡獻臣:《清白堂稿》(金門:金門縣政府,1999年11月)
    (明)蔡復一:《遯庵蔡先生文集》,明繡佛齋抄本
    (明)熊開元:《魚山剩稿》,《清人別集叢刊》影印清刻本,收於歷代學人撰:《筆記小說大觀》四十三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9月)
    (明)鄭元勳:《媚幽閣文娛》(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4年2月)
    (明)魏學洢:《茅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謝肇淛撰:《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6月)
    (明)顧炳:《歷代名公畫譜》(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明)顧祖訓原編,吳承恩增補,(清)陳枚續補:《狀元圖考》,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彙輯:《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0月)
    (清)孫毓修編:《涵芬樓秘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1月)
    (清)方苞輯:《欽定四書文‧欽定隆萬四書文》四十一卷,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李調元輯:《制義科瑣記》,附(清)新建陶福履述:《常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8月)
    (清)林焜熿等纂修:《金門志》(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6年7月)
    (清)金埴:《不下帶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4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
    (清)孫維祺輯評:《明文得》,清康熙47年金陵兩衡堂刻本,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新華經銷)
    (清)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
    (清)清高宗敕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2年11月)
    (清)梁章鉅:《制義叢話》(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3月)
    (清)梁章鉅撰,干亦時點校:《歸田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長沙:岳麓出版社,1996年2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清)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收於:《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清)楊士聰撰:《玉堂薈記》(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8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合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乾隆泉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0月)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民國金門縣志》二四卷,1921年10月修,據上海圖書館藏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0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6年4月)
    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編:《明代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先正、王振維、洪春柳、黃書文、陳秀端等合著:《金門詩文歌謠選析》(金門:金門縣立社教館,1999年11月)
    王溢嘉:《夢的世界》(臺北:野鵝出版社,1983年8月)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7月)
    弗雷澤(Frazer,J.G.)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江柏煒:《金門歷史建築的故事》(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江柏煒:《庶民生活的空間美學》(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江柏煒:《閩粵僑鄉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金門: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2004年9月)
    江柏煒:《城市的身世:金門後浦城的建築故事》(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
    何綿山:《閩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何綿山:《八閩文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宋元強:《狀元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月)
    李仕德:《十七世紀的海上金門》(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4年月)
    李學增修,吳錫璜纂:《同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
    李錫隆編:《深耕密植 文化豐年》(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3年)
    李錫隆編:《金門文化年鑑》(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3年)
    李增德計畫主持:《金門人文采風:金門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金門: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年1月三版)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型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吳培暉:《金門聚落風情》(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吳島:《滄海紀遺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吳經雄:《唐詩四季》(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林繼平:《明學探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2月)
    林學增等修,吳錫璜纂:《廈門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
    周偉民:《明清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周振甫、冀勤編著,錢鍾書原著:《談藝錄導讀》(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5月)
    周振甫:《周易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4月)
    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編印:《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1992年)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編:《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1968年2月)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編印:《金門先賢錄》第一輯(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0年5月)
    金門縣政府編修:《金門史蹟源流》(金門:金門縣政府,1987年)
    金榮華整理:《金門民間故事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97年3月)
    洪春柳:《浯江詩話》(臺北: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洪春柳:《七鶴戲水的故事》(臺北: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6月)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西方正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唐蕙韻計畫主持,金門縣文化局主辦,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承辦之:《金門民間文學採錄與整理計畫期末報告整理成果──傳說及故事之部》,2006年春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許如中、陳槃編:《新金門志》(金門:金門縣政府,1959年)
    許如中:《金門縣志》卷上下(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鹿憶鹿:《中國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9月)
    郭堯齡編纂:《朱熹與金門》(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10月)
    陳宏天:《古籍版本概要》(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陳炳容:《金門的古墓與牌坊》(金門:金門縣政府,1997年8月)
    陳益源:《民間文化圖像──台灣民間文學論集》(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
    陳益源:《王翠翹故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2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5月)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火木:《金台史蹟源流考》(金門:金門縣立社教館,1997年6月)
    張榮強:《金門人文探索》(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85年9月再版)
    黃永武:《愛國詩牆》(尚友出版社,1981年)
    黃嘗銘編著:《篆刻年歷1051-1911》(臺北:真微書屋出版社,2001年4月)
    費振鐘:《墮落時代》(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溫仕忠:《浯江文集》(金門:金門縣立社教館,1999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
    葉鈞培編:《金門姓氏分佈研究》(金門:金門縣政府,1997年12月)
    葉慶炳、邵紅編輯:《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9月)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匾額人物》(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5年3月)
    楊清國:《金門教育史話》(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
    楊廷福、楊同甫編:《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編:《閩臺文化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蔡主賓:《蔡獻臣年譜》(金門:蔡主賓出版,2005年5月)
    趙令揚:《明清史集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年)
    樊樹志:《萬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型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鄭炳林:《敦煌寫本解夢書校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
    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
    盧美松、陳龍:《閩臺先民文化探源》(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謝重光、楊彥杰、汪毅夫著:《金門史稿》(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11月)
    顏立水:《金門與同安》(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 新華經銷,1988-1994年)
    譚達先:《中國的解釋性傳說》(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8月)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唐蕙韻:《金門民間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許敏華:《明清時代金門傳統婦女家庭生活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績鑫:《明代科舉探微──以同安許鍾斗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建騰:《金門蔡獻臣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邦鎮:《明代前期八股文形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6月

    四、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呂嘉健:〈地理環境對審美文化之影響〉,收入《文藝研究》,1995年4月,頁27-32
    林俊宏:〈南明盧若騰詩歌風格研析〉,收入《臺灣文獻》,2003年9月,54:3,頁249-273
    林繼平:〈從許著「四書闡旨合喙」論中庸德治主義理論的完成〉,收入《東方雜誌》復刊8卷3期,1974年9月,頁45-52
    林繼平:〈從孟子許著論孟子形上學之發展〉,收入《東方雜誌》復刊10卷2期,1976年8月,頁43-51
    林繼平:〈論語許著所展現孔子的形上思想〉,收入《東方雜誌》復刊11卷3期,1977年9月,頁38-48
    林繼平:〈大學思想價值之重估──許鍾斗「四書闡旨合喙鳴」評述之一〉,收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卷5期,1974年5月,頁11-18
    林繼平:〈評述論語許著說──天、命、性、道之意義與價值〉(上)(下),收入《人文世界》6卷3期,1976年7月,頁4-11;6卷4期,1976年10月,頁42-50
    林繼平:〈從許鍾斗著「四書闡旨合喙鳴」看理學家之釋中庸〉(上)(下),收入《人文世界》5卷4期,1975年10月,頁32-39;6卷1期,1976年1月,頁26-34
    范宜如:〈文學中的人地關係論述──以明代吳中地域為例〉,收入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國文學研究》(第四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頁147-167
    許績鑫:〈「會元傳臚」閩南第一人:許獬〉,收入江柏煒主編:《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4年3月,頁155-168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收入《漢學研究》,2001年6月,19:1,頁187-218
    彭國翔:〈周海門的學派歸屬與:《明儒學案》相關問題之檢討〉,收入《清華學報》,31:3,頁339-374
    楊肅獻:〈金門史的研究與寫作:評:《金門史稿》〉,收入《臺大歷史學報》,2004年12月,第34期,頁425-434
    黃繼持:〈明代中葉文人型態〉,收入趙令揚編:《明清史集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年),頁37-61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收入《聯合文學》,第96期,頁158-174

    五、其他

    金門珠浦許氏族譜編輯委員會編:《金門珠浦許氏族譜》(金門:金門縣許氏宗親會、金門珠浦許氏族譜編輯委員會編務發行執行小組出版,1987年4月)
    顏炳洳:〈才高八斗遭天妒--許獬〉,發表於「新金門資訊網」,2006年1月28日
    羅元信:〈金門藝文訪佚〉(一)~(四),登於:《金門日報》,2005年1月13日
    羅元信:〈明代金門前賢制義略覽——許獬、蔡復一、林釬〉,登於:《金門日報》,2004年11月16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2-1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