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學承 Wang, Hsueh-Cheng |
|---|---|
| 論文名稱: |
不懈的嘗試-王昭藩建築作品之研究 Unremitting Attempts - A Study of Chao-Fan Wang's Architecture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吳秉聲
Wu, Ping-S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4 |
| 中文關鍵詞: | 建築師 、臺灣戰後建築 、王昭藩 |
| 外文關鍵詞: | architect, Taiwan post-war architecture, Chao-Fan Wa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6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臺灣戰後第二代建築師王昭藩作為研究對象,並且以王昭藩設計作品中之嘗試性為題,藉由分析王昭藩整體建築生涯不同時期建築作品之設計特徵,以及其創作背後與建築教育、時代背景等層面之關聯,歸納出王昭藩建築嘗試之脈絡與時代之間歷時性之變化。本研究透過:時代背景之變遷、建築教育之影響、設計實踐之特徵等三面向,探討王昭藩建築師設計作品彼此間之關聯性,並且以歷時性的架構梳理王昭藩的設計生涯。
首先關於時代背景的變遷,政治與社會環境變遷主要藉由競圖活動影響王昭藩各時期所設計的建築類型。王昭藩的執業生涯歷經臺灣戰後初期物資匱乏的年代,隨後包含美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解嚴等社會環境與政治方面的重大變動。王昭藩所設計的建築類型也隨著環境變遷,從公署建築與基礎設施,延伸到後來的文化設施、校舍建築以及不動產開發等領域。而不同使用類別具有不同空間特質與設計需求,且牽涉到設計者對於該類型建築的態度與看法,藉此可以看出王昭藩對於不同類別建築物設計之考量。
其次為建築教育與事務所經歷,主要形塑王昭藩各時期的建築觀念,對王昭藩的設計嘗試基礎影響相當大。臺灣省立工學院作為王昭藩的建築教育啟蒙,是王昭藩接觸現代主義建築概念的開端,加上畢業後在基泰工程司的工作經驗,使王昭藩初期的建築設計均呈現新布雜建築的特色。隨後王昭藩前往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就讀,並且因為學院的教學方式而形成以實作為主的設計方式。在美國山崎實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經驗也讓王昭藩接觸到當時日本新傳統主義觀念,進而影響王昭藩回國後的建築設計特色。
最後則是王昭藩的設計實踐,其建築作品多隨當下的建築思潮而改變設計嘗試方向,並且藉由王昭藩建築師的經驗累積不斷進行修正。從初期以學校教學的手法與學習前輩建築師之經驗,摸索具現代主義觀念的建築造形。到中期以美國經驗設計簡化的造型元素,嘗試出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空間觀。晚期受到時代與設計經驗累積,轉向思考傳統農村建築特色,並且以後現代建築手法結合自然環境與建築空間之關係。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aiwan's post-war architects, Chao-fan Wang.By focusing on the attempt of Wang's design works, and analyzing the design feature of his architectural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 architectural career,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creation and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society, we summarize the temporal changes between Wang's architectural attempts and the times.
This study is organized into three areas: society changes in different eras, the context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the features of design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s architectural works, and to sort out Wang's design career in an ephemeral framework.
First,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mainly through competition activities, influenced the types of buildings designed by Wang'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career, and different use categori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and design needs, and also involve the designer's attitude or view on that particular type of building, so it can be seen that Wang's considered the design in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Wang's practice has been through the post-war era of material shortage in Taiwan, followed by major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olitics, including U.S. ai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ival Movement, and declaring martial law, which also allowed Wang to design the types of buildings from the initial office buildings and infrastructure to the later cultural facilities, school build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state.
Second, th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mainly shaped Wang's architectural concepts in different periods, 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basis of Wang's design attempts. The Taiwan Provincial Engineering College served as the inspiration for Wang's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was the beginning of his exposure to modernist architectural concepts. Later, Wang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study at the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and because of the teaching style of the Academy, he developed a design style based on practical work. The experience of working at the architectural firm of Minoru Yamazaki in the United States also exposed Wang to the Japanese concept of neo-traditionalism, which in turn influenced Wang's architectural design characteristics upon his return to Japan.
Lastly, Wang's design practice has changed with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thought, and has been constantly modified by his experience as an architect.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school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evious architects, he explored the modernist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form. In the middle stage, he used American experience to design simplified form elements and tried to create a spatial view that blend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late stage, 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and design, and turned 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e, and to integ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space with post-modern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1.專書
Allan Temko. (1985). A Guide to 150 Years of Chicago Architecture. Paris: Paris Art Center.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81). Chicago: Vision and Image, Beyond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Verona, Italy.
Dale Allen Gyure. (2017). Minoru Yamasaki: Humanist Architecture for a Modernist World.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 Helen, d,(1980).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Harry Francis Mallgrave, (2005). Modern Architectural Theory A Historical Survey,1673-1968.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rynabrams. (1983). Design in America the Cranbrook vision, 1925-1950. New York: Abrams,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and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offman, Dan. (1994). Architecture studio :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1986-1993 / introduction and project essays. New York: Rizzoli
Igor Marjanović.,Katerina Rüedi Ray. (2010). Marina City:Bertrand Goldberg's urban vision.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John Wesley,Heinrich,Johnson,Philip. (1973). Conversations with architects.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Jones, Cranston. (1961). Architecture today and tomorrow. New York: McGraw-Hill
San Francisco Planning Department. (2018). Historic Context Statement : Japantow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Whiffen, Marcus. (1969). American architecture since 1780 : a guide to the styl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巿:自立晚報。
王玉雲(1981)。《中正文化中心落成紀念特刊》。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王昭藩(1998)。《王昭藩創意畫》。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王惠君主持(2007)。《國定古蹟監察院白蟻防治計畫相關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北市:監察院。
司法院(2014)。《法院的故事》。臺北市:司法院。
司法院史實紀要編輯委員會(2007)。《司法院史實紀要 第五冊》。臺北市:司法院史實紀要編輯委員會。
何政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臺北巿:藝術家出版。
吳玉成編(2004)。《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六十週年紀念系友訪談錄》。臺南市:成大建築系文教基金會。
吳煥加(1993)。《雅馬薩奇》。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呂以寧、王玲玉、林敏哲(譯)(2015)。《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臺北市:六合。(Ching, Francis D. K.,2014)
阮慶岳、王增榮(2021)。《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臺北市:田園城市。
徐明松、王俊雄(2008)。《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新北市:木馬文化。
殷寶寧(2019)。《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國立成功大學(2018)。《臺南市登錄歷史建築原臺灣省立成功大學總圖書館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臺南市:成功大學。
黃世孟主持、國立臺灣大學(1993)。《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館建築計畫報告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工作小組。
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工作小組(1991)。《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報告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工作小組。
張妙瑛、林玫君、林建宇、劉進枰、李炳昭等(2009)。《臺灣體育史》。臺北市:五南。
陳美利主持(2010)。《允執其中 行諸蒼黎: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創立十週年紀念》。臺中市: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傅朝卿(編)(1995)。《賀陳詞教授作品集》。臺南: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傅朝卿(1996)。《光復後臺南市現代建築》。臺南市:臺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課
傅朝卿(2004)《叱吒臺灣建築風雲:走過一甲子的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臺南市: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臺南市:臺灣建築史學會。
孫全文(譯)(1975)。《近代建築史》。臺北巿:臺隆。(Jurgen Joedicke.,1959)
黃世孟(1993)。《臺灣的學校建築<<大學篇>>:1981-1991》。
黃世孟(2005)。《校園規劃理念與實踐-從臺灣大學到高雄大學》。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1946)。《陳長官治臺一年來言論集》。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薛化元(2013)。《臺灣開發史》。臺北市:三民。
體育司(1974)。《體育司成立一周年工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2.期刊文章
Bertrand Goldberg. (1986). Rich Is Right. Dans La Ville. 3,4.
Time(1963). Art: The Road to Xanadu. Time.
檢自: http://content.time.com/time/subscriber/article/0,33009,874696,00.html
丁榮生、陳香瑩(1994)。〈在東抄西抄的建築環境中建立定力〉。《建築師》,第231期。頁132-133。
王立甫(1979)。〈訪吳明修〉。《建築師》,1/2月號。
王立甫、李乾朗、郭肇立(1985)。〈光復後的臺北建築〉。《臺北建築》。頁36-49。
王昭藩(1984)。〈善導寺設計有感〉。《建築師》,第112期。頁48-51。
王昭藩(1985)。〈金華街公教宿舍〉。《建築師》,第127期。頁68-73。
王昭藩(1987)。〈一位建築師的心底事〉。《建築師》,第154期。頁93-94。
王昭藩(1991)。〈國父紀念館第二春〉。《建築師》,第194期。頁83-84。
王昭藩建築師事務所(1987)。〈高雄市中正體育場與技擊館〉。《建築師》,第154期。頁95-99。
王昭藩建築師事務所(1988)。〈高雄市議會大樓〉。《建築師》,第168期。頁117-12。
王昭藩建築師事務所(1988)。〈監察院議事大樓競圖〉。《建築師》,第159期。頁80-83。
王昭藩建築師事務所(1988)。〈臺大農業綜合大樓〉。《建築師》,第167期。頁94-98。
王昭藩建築師事務所(1991)。〈國父紀念館防水工程〉。《建築師》,第195期。頁64-69。
王昭藩建築師事務所(199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新建辦公大樓〉。《建築師》,第231期。頁126-131。
吳光庭(1990)。〈傳統新變 探尋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建築語彙在臺灣的發展軌跡〉。《雅砌》,第43期。頁42-50。
李祖原(1970)。〈中華民國館設計之回顧〉。《建築與計劃》,第9期。頁38-43。
林慧文(1996)。〈建立民眾對住宅品質之價值判斷〉。《建築師》,第254期。頁144。
空間雜誌編輯室(1990)。〈國父紀念館斜屋頂整修設計〉。《空間》,第15期。頁18-21。
邱贊元(1980)。〈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工程檢討〉。《營建技術》,第3期。頁87-90。
南倩薇(1981)。〈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房屋市場月刊》,第94期。頁100-106。
建築師雜誌編輯室(1975)。〈高雄文化中心競圖專題報導〉。《建築師》,第104期。頁42-60。
殷契元(2000)。〈宇宙觀 創藝心-剖析王昭藩繪畫心境〉。《中國文物世界》,第181期。頁98-99。
秦孟光(1981)。〈善導寺新建工程-慈恩大樓〉。《房屋市場月刊》,第98期。頁71-73。
清水唯一郎(2013)。《議場の比較研究(1) 日本の国会議事堂と議場―民主主義を規定する枠組みとして―》。SFC研究所日本研究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ラボ,研究報告。
郭朝輝(1987)。〈體育場作品討論會〉。《建築師》,第154期。頁90-93。
陳格理(1984)。〈嘗試與突破-評善導寺慈恩大樓〉。《建築師》,第112期。頁52。
傅朝卿(1994)。〈1895-1994 臺灣現代建築一百年(五)1945-1965:復員與美援期的現代建築(下)〉。《炎黃藝術》,第63期。頁95-103
傅朝卿(2017)。〈從潮流突圍與詢主自我的臺北建築〉。《臺北建築》。頁36-49。
黃承令(1997)。〈商業辦公大樓的發展軌跡:七〇年代後的美國摩天大樓與現代主義的轉化〉。《建築師》,第268期。頁107-114。
黃健敏(1995)。〈貝聿銘臺灣情〉。《藝術家》,第240期。頁244-269。
廖浤書(1985)。〈房屋也要戴帽子〉。《當代建築》,7月號。頁69-70。
趙家琪(1991)。〈園藝界的綠手指-訪花卉專家李哖教授〉。《建築師》,第196期。頁111。
趙家琪、林惠文(1991)。〈建築界老頑童-王昭藩〉。《建築師》,第194期。頁85-88。
潘柏士(1998)。〈王昭藩現代畫〉。《中國文物世界》,第152期。頁121。
鄭梓(1995)。〈中央政府遷臺初期開創「半自治」之歷史探源(1949-1951)〉,《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研討集》,第四冊。頁424-427。
鄭梓。〈中央政府遷臺初期試行地方自治之歷史探源(1949-1950)〉,《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頁14。
聯合報編輯部(1985,6月26日)。「市長將發起「一切為區運」運動昨指示除技擊館外工程限明年五月完成 所有經費一次完成編列八月送議會審議」。《聯合報(地方版)》,第19版。
薛化元(2000)。〈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臺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討論〉。《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283-284。
魏漢陽建築師事務所(1991)。〈臺灣大學園藝系花卉研究室〉。《建築師》,第196期。頁113-116。
陳誠(1949)。〈地方自治與民主政治-對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講〉,《石叟叢書言論第21集》。頁92。
臺灣省立工學院(1947)。〈臺灣省立工學院概況〉。《臺灣省工學院院刊》,第3期。頁61-64。
3.碩博士學術論文
王增榮(1982)。《光復後臺灣建築發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石國宏(2001)。《戰後臺灣建築競圖中「建築樣式」與「文化表徵」關係之研究-以公共建築為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臺灣1980年代》。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君(2016)。《基泰工程司在臺灣發展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基福(1995)。《歷史性建築空間型態之再利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沈孟穎(2015)。《臺灣公共(國民)住宅空間治理(1910s-2000s)》。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思玲(1999)。《臺灣省立工學院之學院派建築教育承續途徑與結果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政勳(1998)。《王大閎建築作品中的營造性》。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若娟(2003)。《臺灣清水混凝土建築源流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青薰(2019)。《不連續的現代性-陳仁和的時代和他的建築》。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袁國華(1996)。《臺灣當代建築的後現代經驗(1980年代~1990年代)》,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炳宏(1993)。《臺灣現代建築地域主義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琳(1997)。《賀陳詞建築作品之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凱劭(1993)。〈臺灣建築的現代語言〉。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曾翔姿(2004)。《臺灣建築思潮於戰後現代化過程之發展研究(1945-2000)》。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瑋婷(2021)。《陳其寬建築中的「游」與「留白」》。銘傳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文紳(1997)。《現代折衷──賀陳詞建築之造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廖建彰(2001)。《建築神話-戰後臺灣「現代中國建築」論述的形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雅君(2006)。《移植現代性,建築論述與設計實踐-王大閎與中國建築現代化論戰,1950-70s》。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4.網路資料
Bertrand Goldberg基金會網站。
上網日期:2022年2月21日。檢自:http://bertrandgoldberg.org/works/timeline
Cranbrook Center for Collections and Research網站。
上網日期:2021年1月30日。檢自:https://center.cranbrook.edu/zoltan-sepeshy-0。
《王昭藩多元創藝網》網誌。
上網日期:2021年1月12日。檢自:http://www.cf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