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子千 Lee, Tzu-Chian |
|---|---|
| 論文名稱: |
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發展:台灣南韓之比較 Social Mov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
| 指導教授: |
丁仁方
Ting, Jen-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6 |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運動 、公民社會 、政治過程論 、資源動員論 、政治機會結構 |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Movement, Civil Society, Political Process Approach, Resources Mobilization Model,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將社會運動作為公民社會發展的環節之一,藉由對過去社會運動的探討,對公民社會的現況及未來發展進行比較與評估。亞洲四小龍的台灣與南韓,具有日本殖民、儒家文化、反共產主義、分裂國家,以及威權體制及其伴隨的經濟成長,與民主化歷程等相同要素,因此,本文研究根據最具相似性系統設計,選擇兩國作為個案比較對象,透過台灣與南韓伴隨威權轉型到民主化過程中的社會運動脈絡,對兩國公民社會發展進行探討。透過政治過程論與資源動員論,運用政治機會結構的概念,作為瞭解政府體制對於社會運動所構成的外在結構因素,以及內、外在因素相互影響下,對組織本身所產生的變化。
本文發現,威權轉型時期,雖然兩國統治菁英對社會抗議皆存有歧見,但在處理態度上卻有所差異。在社運動員過程中,兩國雖皆與政治反對勢力有所掛勾、合作,使社會運動具有泛政治化的現象,不過,台灣的社會運動卻較南韓相對政治化。台灣與南韓分別在1987年因解嚴與六二九宣言,使民間社會終於獲得結社自由,過去的社會運動團體部份走向「機構化」成為非政府組織。隨著民主化,社會運動在關懷議題上亦有所演變,與國家的關係上亦從過去激烈的衝突零和關係,到近期民主鞏固階段所出現的合作、團結,體現網絡治理的趨勢,公民社會共同擔負起提供公共服務的工作。
在本文試圖對兩國公民社會未來發展作出預測時發現,無論台灣或南韓,學者均對於過去公民社會對民主化所作之貢獻給予肯定,同時,在國家進入民主鞏固的階段後,亦更加重視公民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公民社會未來發展將面臨的三大挑戰:自身組織的維繫、自主性與公共性、社群網絡的關係。
The thesis regards the social movement as one of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links based on the past social movement discussions to the civil society's pres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and the appraisal. As two of the Asian four dragons, Taiwan and South Korea, both of which have been colonized by Japan and influenced by the Confucianism, against the communism and experienced the national fission, the authority system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democratization as well as other essential factors.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most similar systems design and chooses these two countries as comparison object. It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 society through the social movement evolution during the authority reforms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On the ground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 Approach, the Resources Mobilization Model and the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we will try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ve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governmental system.
The thesis figured out: first,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the authoritarian rule, the elites in two countries adopted different methods for social protest, but their social movements of both countries often collaborated with the opposition and were generally politicized, especially in Taiwan. Second, the past social movement associations trend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becom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ince Taiwan rescinded martial law and South Korea promulgated its declaration of 629 in 1987. Third, the democratization has changed the social movement’s concerned issue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from the zero game to the cooperation. The last even provides the public service together with the State.
When we attempt to estimate the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we realize that all scholars agre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he civil society to the democratization. Meanwhile, they estimate the civil society will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onsolidated democracy stage. In the future, the civil society will confront three new challenges: the maintenance of their organization, their independence and publicity,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social network.
一、 中文
David Potter、David Goldbalt、Margaret Kiloh、Paul Lewis原著,王謙、李昌麟、林賢治、黃惟饒:《民主化的歷程》(Democratization)(台北:韋伯,初版,2000年5月)。
Donatella della Porta, Mario Dianel,苗延威:《社會運動概論》(Social Movement: An Introduction),(臺北:巨流,初版,2002年9月)。
Lester M. Salamon,王名:《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國際指數》(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Volume Two),(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2007年1月)。
Lester M. Salamon,賈西津、魏玉:《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2007年12月)。
丁仁方:〈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的相互建構─日本與台灣近年組織性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台灣民主季刊》,4卷2期(2007年6月),頁1-31。
丁仁方:〈台灣組織性公民社會比較架構與指標的建立〉,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專案委託計畫(2008年9月)(G97041)。
丁仁方:〈多層次民主治理與台灣公民社會建構策略〉,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補助計劃(2005年12月)(794117)。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二版,1999年3月)。
王甫昌:〈社會運動〉,《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初版,1999年9月)。
石忠山:〈當代韓國政黨政治的發展與挑戰〉,瞭解當代韓國民主政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2010年9月17日。
朴允哲:〈韓國社會運動的動員模式與政治社會性格:以新興社會運動為分析對象〉,《亞太研究論壇》,22期(2003年9月),頁1-16。
朱立熙:《國家暴力與過去清算:從韓國518看台灣228》,(台北:允晨,初版,2007年)。
朱立熙:《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台北:三民,初版,2003年7月)。
江明修 主編:《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台北:智勝,初版,2009年11月)。顧忠華:《解讀社會力》,(台北:左岸文化,初版,2005年4月)。
何明修、蕭新煌:《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初版,2006年12月)。
何明修:〈公民社會的限制─台灣環境政治中的結社藝術〉,《臺灣民主季刊》,4卷2期(2007年6月),頁33-65。
何明修:〈民間社會與民主轉型:環境運動在台灣的興起與持續〉,《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張茂桂、鄭永年 主編),(台北:超自然主義,初版,2003年2月),頁29-67。
何明修:〈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台灣社會學刊》,第30期(2003年6月),頁1-49。
何明修:〈社會運動的制度化〉,「組織、認同與運動者:台灣社會運動研究」小型研討會,中研院社會所,2001年6月21日,頁1-45。
何明修:〈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7期(2004年12月),頁33-80。
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臺北,三民,初版,2005年6月)。
吳介民:〈解除克勞塞維茲的魔咒:分析當前社會改革運動的困境〉,《台灣社會學》,第4期(2002年12月),頁159-198。
吳介民:《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吳維寧:《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以解嚴後民間教改運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李台京:〈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1期(2001年7月),頁107-139。
李酉潭:〈台灣民主化經驗與中國民主的未來:以杭亭頓的理論架構分析之〉,《遠景基金會季刊》,8卷4期(2007年10月),頁1-47。
李碧涵:〈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12期,1994年,頁245-282。
官有垣、杜承嶸:〈台灣民間社會團體的組織特質、自主性、創導與影響力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49期(2009年12月),頁1-38。
官有垣:〈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臺大社工學刊》,4期(2001年6月),頁163-201。
林宜慧:《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公民社會之研究(1987-2006)》,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8月。
林若雩:《新加坡、台灣、南韓的政治市場與威權轉型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2月。
林御翔:〈台灣農業金融改革與社會運動:以「一一二三與農共生」運動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40期(2005年6月),頁99-136。
林德昌:《公民社會、民主政治與永續發展: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策略研究》,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補助計劃(2004年)。
林德昌:《台灣公民社會指標之研究:兼論青年公共參與》,行政院青輔會(2005年)。
邱重崴:《形塑中的東亞(日、韓、台)公民社會:全球治理之理論與實證研究初探》,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金啟恩:《臺灣與韓國政治事件之比較分析─以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7月。
胡 佛、朱雲漢、文正仁:〈台灣與南韓民主化過程中的國際面向分析〉,《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田弘茂、朱雲漢 主編),(台北:業強,初版,1997年10月),頁458-514。
胡藹若:〈從資源動員理論的觀點論臺灣婦女體制外的政治參與〉,《復興崗學報》,83期(2005年6月),頁281-306。
范 雲:〈從政治人到階級人: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工運領導〉,《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臺北:巨流,2000年),頁177-230。
倪炎元:《南韓與台灣威權政體轉型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6月。
高承恕:〈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宋文裏 合編),(臺北:巨流,初版,1994年7月),頁9-19。
張茂桂:〈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志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4期(1994年秋季),頁33-66。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初版,1989年4月)。
曹俊漢:〈公共行政全球化的意涵及其發展〉,《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7期(2003年7月),頁99-124。
游盈隆:《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初版,1997年10月)。
馮瑞傑:《台灣市民社會與民主化之研究(1980-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黃世明:《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多元化與社會團體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初版,2006年12月)。
黃茜如:〈國家自主性與民間社會:相關理論與研究的介紹〉,《中國論壇》,331期(1989年7月),頁72-79。
楊國樞:〈「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宋文里 合編),(台北:巨流,初版,1994年7月),頁311-325。
劉阿榮 等編:《華人文化圈的公民社會發展》,(台北:韋伯,初版,2007年12月)。
劉華真:《社運組織自我維持的邏輯─消基會、婦女新知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潘永強:《馬來西亞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蔡文輝:《社會學》,(臺北:三民,五版,2002年8月)。
鄭 芸:〈西方公民社會形成原因探微─兼以中西方公民社會發展史比較談起〉,《學術論壇》,30卷10期(2007年10月),頁162-166。
蕭全政:〈台灣民主化對政府經濟和社會職能的挑戰與因應〉,《理論與政策》,13卷3期(1999年9月),頁1-18。
蕭全政:〈臺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初版,2001年1月),頁63-88。
蕭揚基:〈我國公民社會的形成發展與建立〉,《研究與動態》,8期(2003年6月),頁75-96。
蕭新煌:〈台灣的非政府組織、民主轉型與民主治理〉,《臺灣民主季刊》,1卷1期(2004年3月),頁65-84。
蕭新煌:〈台灣社會運動的挑戰與突破〉,《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蕭新煌、顧忠華 主編),(台北:巨流,初版,2010年8月),頁3-10。
蕭新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宋文裏 合編),(臺北:巨流,初版,1994年7月),頁21-46。
蕭新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自主性與資源分配〉,《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92年),頁9-32。
蕭新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與民間社會的興起〉,《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初版,1992年3月),頁89-119。
蕭新煌:〈民間社會的「反支配」性格─社會運動本質的界定〉,《中國論壇》,331期(1989年7月),頁60-64。
謝懷慧:〈台灣民主轉型中的市民社會-以1987~1994的台灣社會運動為例〉,《臺灣史料研究》16期(2002年),頁55-72。
瞿海源:〈盼告別無奈聯盟〉,《面對公與義:建構宏觀、 包容與分享的社會》,(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4月),頁232-237。
瞿海源:〈結社自由、團體參與、與民主〉,《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錢永祥、瞿海源、顧忠華 編),(臺北:桂冠,初版,2002年),頁197-236。
鄺芷人:〈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東海哲學研究集刊》,6輯(1999年6月),頁189-225。
蘇彥斌:《墨西哥的社會運動與民主化》,(臺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初版,2006年8月)。
顧忠華:〈公民社會在台灣的成形經驗〉,《解讀社會力》,(臺北:左岸文化,初版,2005年4月),頁192-223。
顧忠華:〈公民社會的價值觀─論「社會自治」的重建〉,《解讀社會力》,(臺北:左岸文化,初版,2005年4月),頁78-105。
顧忠華:〈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期(1999年12月),頁123-145。
顧忠華:〈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的時代意義〉,《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蕭新煌、顧忠華 主編),(台北:巨流,初版,2010年8月),頁11-24。
顧忠華:〈台灣非營利組織的自主性與公共性〉,《解讀社會力》,(台北:左岸文化,初版,2005年4月),頁134-191。
顧忠華:〈民間社會新典範的崛起〉,《台灣新典範》(蕭新煌 等編),(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初版,2006年1月),頁28-50。
顧忠華:〈社會運動的「機構化」:兼論非營利組織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張茂桂、鄭永年 主編),(臺北:超自然主義,初版,2003年2月),頁1-28。
顧忠華:《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初版,1999年2月)。
二、 英文
B. Guy Peters,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ory and Method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8).
Charles K. Armstrong, Korea Society: Civil Society, Democracy and The State, (London: Routledge, 2002).
David C. Schak, and Wayne Hudson, “Civil Society in Asia.” In David C. Schak, and Wayne Hudson eds., Civil Society in Asia. (Hampshire, England: Ashgate, 2003), pp. 1-8.
Dong McAdam,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Hee- Yeon Cho, “Civil Society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Political Change of South Korea”,《亞太研究論壇》,21期(2003年9月),頁28-42。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The Growing Asia Pacific Concern among Taiwan’s NGOs”, 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the Asia Pacific Community, (Singapore :Co-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SEAS) and JCI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Asia Pacific Philanthropy Consortium (APPC),1995), pp.239-244.
Hye-Kyung Lee, “NGOs in Korea”, 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the Asia Pacific Community, (Singapore :Co-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SEAS) and JCI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Asia Pacific Philanthropy Consortium (APPC),1995), pp.161-164.
Hyuk-Rae Kim,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ransition: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South Korea”, The Pacific Review, Vol.13, No.4(November 2002), pp.595-613.
Hyuk-Rae Kim, “Unraveling Civil Society in South Korea: Old Discourses and New Vision”, in David C. Schak & Wayne Hudson ed., Civil Society in Asia (England: Ashgate, 2003), pp.192-205.
John D. McCarthy, Mayer N. Zald,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2 No.6(May 1977), pp.1212-1241.
Lester M. Salamon,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Vol. 73, No. 4 (July/August. 1994), p. 109-122.
Muthiah Alagappa, “The Nonstate Public Sphere in Asia: Dynamic Growth, Institutionalization Lag.” in Muthiah Alagappa ed.,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Asia: Expanding and Contracting Democratic Spa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454-477.
Sang-Hwan Lee, "The Role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 Processes and Protection Works: A Case Study of South Korea", Korean Studies at the Dawn of the Millennium, Monash Asia Institute of Monash University, 24-25 September 2001.
Sunhyuk Kim, “Civil Society in South Korea: From grand democracy movements to pretty interest groups?”,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Vol.15 Issue2(1996), pp81-97.
Sunhyuk Kim, “South Korea: Confrontational Legacy and Democratic Contributions” in Alagappa, Muthiah. ed.,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Asia: Expanding and Contracting Democratic Spa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pp.138-163.
Sunhyuk Kim, The Politics of Democratization in Korea: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02).
V. Finn Heinrich, Global Survey of the State of Civil Society: Volume 1-Country Profiles, (Kumarian Press, 2007).
Yun Fan, “No Civil Society, No Democracy.”, in Muthiah Alagappa ed.,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Asia: Expanding and Contracting Democratic Spa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164-190.
三、 網站資料
92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調查寶庫〉,網址: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community-92/treasury.htm(瀏覽日期:2007年8月5日)。
內政部:〈調查報告分析〉,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瀏覽日期:2007年8月18日)。
內政部民團體全球資訊網:〈全國性人民團體數〉,網址: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Form.aspx?FunID=e89adb5e8b5b4b81(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日)。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台灣社運集結!再出發!專訪蕭新煌〉,網址:http://www.ccw.org.tw/?p=3275(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日)。
蕭全政:〈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市民社會發展〉,《國策期刊》,「台灣民主化對中共的啟示」研討會(1996年7月)。網址: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42_2.pdf(瀏覽日期:2008年5月17日)。
蕭新煌:〈政治情勢逆轉 公民力量不能被逆轉〉,公民監督國會聯盟,2008年 07月 01日。網址:http://www.ccw.org.tw/?p=841(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日)。
顧忠華:〈台灣草根力量與社會進步〉,公民監督國會聯盟,2008年7月1日。網址:http://www.ccw.org.tw/?p=842(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日)。
顧忠華:〈非營利組織與第三部門研究的中間考察〉,《第三部門學刊》,1期(2004年),頁2。網址:http://soc.thu.edu.tw/acdamic/tsa/data%20of%20Taiwan%20sociology%20association/%B7s%B8%EA%AE%C6%A7%A8%5CGoochungwau-nsc.pdf(瀏覽日期:2008年5月3日)。
校內:2014-11-14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