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鴻賢 Chen, Hong-Hsien |
|---|---|
| 論文名稱: |
DNA資料庫與隱私權之保障 Database of DNA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
| 指導教授: |
陳俊郎
Chen, Jing-L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4 |
| 中文關鍵詞: | DNA 、人權團體 、資料庫 、隱私權 、合憲性 、法律保留原則 、比例原則 、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 |
| 外文關鍵詞: | DNA, groups of human rights, database, privacy, constitutional, legal reservation, proportionability, Computer-Processed Personal Information Law |
| 相關次數: | 點閱:291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於民國88年2月3日由總統公布,並於公布1年後施行,賦予行政機關蒐集DNA資料之法律基礎。
然而隨著多元化社會的蓬勃發展,對於個人隱私權之維護更是異於往常,因而有部分人權團體認為,經由DNA強制採樣蒐集個人DNA資料作為「強化身分辨識」及「強化犯罪偵辦」之用,侵害到人民隱私權,顯有違憲之虞。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於瞭解該項措施是否具合憲性。
本研究從侵害的類型及「法律保留原則」與「比例原則」,探討政府蒐集與使用DNA之合憲性與否,從研究中發現:首先在侵害態樣比較方面而言,並未符合美國法律學者William L. Prosser 所提出的4種侵害隱私權之類型包括:一、侵害他人私生活的寧靜(即對於原告隱藏、獨居或私人事務的隱私權侵害)。二、宣揚他人私生活的秘密。三、使他人處於公眾誤解的地位。四、擅用他人特點作商業廣告。換言之,DNA資料蒐集與使用非屬這4種侵害之範圍,但屬於資料隱私權之範疇,係屬「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規範之標的,因此個人對於資料具有自主性之權利,可依「法律」賦予之權利阻止其侵害之發生。
其次在「法律保留原則」方面係以「法律」明確規範,符合「形式要件」;另外在比例原則方面,蒐集與使用DNA資料之目的雖為「強化身分確認」與「強化犯罪偵辦」,係為了維持社會秩序與增進公共利益符合「目的性原則」;但在「必要性」之原則上,倘能經由當事人同意更能符合該原則,因對於一般性的身分確認及強化犯罪偵辦,似有其他更輕微之手段可達成其目的;最後在「衡量性原則」方面,因DNA資料的蒐集、使用對人民所造成之傷害程度,並未超過犯罪偵辦及身分確認所獲得之利益,也符合該項原則。基於上述理由,本文認為DNA資料的蒐集與使用是否具合憲性還有討論空間。
The regulation of DNA sampling was amended and promulgated on Feb 3, 1999. This law empowers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 legal basis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DNA.
Along with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a diversified society, protec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is emphasized more than ever. Consequently, certain groups of human rights consider citizens’ privacies would be violated in the name of “identification reinforcement” and “strengthening criminal investigation” via collecting personal DNA data. In addition, such act also violates the Constitutio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is measure is constitutional or not.
The type of infringe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legal reservation” and “proportionability” will be used to investigate if the governmental behavior of collecting and use of DNA is constitutional. It is discovered in the research that in the first place, four types of privacy violation presented by William L. Prosser, an American legal scholar, did not show up. These four type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1.intrusion upon the plaintiff's seclusion or solitude, or into his private affairs; 2. public disclosure of embarrassing private facts about the plaintiff; 3. publicity which places the plaintiff in a false light in the public eye and 4. appropriation, for the defendant's advantage, of the plaintiff's name or likeness. In other words, collection and use of DNA data are not in the scope of the aforementioned four violation types; nevertheless, they belong to the range of information privacy, which is the target specified by the Computer-Processed Personal Information Law. As a result, an individual is entitled to preventing his/her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being infringed independently according to the Law.
Furthermore, the law is specifically regulated from the aspect of legal reservation, which conforms to the formal el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portionability, the purpose of collecting and using DNA data is “identification reinforcement” and “strengthening criminal investigation” though; however, social order can be maintained and public interest will be enhance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jective principle. If a consent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involved party, the principle of necessity will be fulfilled more perfectly since there seems to be other gentler means to achieve the end of identification and criminal investigation.
Final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measurement principle, the injuries to the citizens resulted from collection and use of DNA data do not exceed the profit obtained for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dentity, which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 Thus, it is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asons there should be more space for constitutional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collection and use of DNA data.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1、Alderman Ellen&Kennedy Caroline著,吳懿婷譯,隱私的權利(The Right to Privacy),1版,商周出版社,台北,1997年。
2、Drlica Karl著,周業仁譯,DNA的14 堂課,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Lewin Benjamin著,余龍、江松敏、趙壽元編譯,曾正、王峰校訂,基因VⅢ,合記圖書出版,2007年9月。
4、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春風煦日學術基金,2007年 6月。
5、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2007年9月。
6、白崇彥,刑事鑑識概論(第12章),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7年。
7、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翰蘆圖書,2004年。
8、吳志光,歐洲人權公約的監督機制—以歐洲人權法院判決之執行及暫時性權利保護為核心,收錄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元照出版,2004年。
9、李念組,案例憲法Ⅲ(上):人權保障的內容,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
10、李念組,案例憲法Ι:憲法原理與基本人權概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11、李昌鈺、提姆西‧龐巴、瑪琍琳‧米勒著,李俊億譯,犯罪現場<李昌鈺刑事鑑定指導手冊>,商周出版,2003年。
12、李俊億,DNA鑑定—PCR—PCR in Forensic DNA Analysis,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1998年。
13、李俊億,DNA鑑定在法庭科學之應用,政大法學評論,第57期,1997年6月。
14、李俊億,刑事鑑識實務-DNA鑑定-於86年律師節法律座談會(二),律師雜誌9月號,第216期,1997年。
15、李俊億,科學辦案中的「DNA鑑定」,神探再現:科學辦案特展專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3年。
16、李俊億、謝幸媚、蔡麗琴,刑事鑑識概論(第13章),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7年。
17、李惠宗,憲法要義,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
18、李銘義、于蕙清、吳大平、吳明孝、林信雄著,憲法與人權,新學林出版,2007年9月。
19、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2月。
20、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全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
21、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月旦法學雜誌,1997年。
22、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社,台北,2000年。
23、李震山,基因資訊利用與資訊隱私權之保障,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元照出版,2004年。
24、李鴻禧,資訊、憲法、隱私權,憲法與人權,頁484,1991年。
25、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出版,2004年9月。
26、林正焜、洪火樹著,認識DNA:下一波的醫療革命,商周出版,2005年。
27、林茂雄,刑事鑑識概論(第14章),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7年。
28、林鈺雄,DNA:挑戰法律的科學巨人<法庭上的DNA>,商周出版,1999年。
29、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元照出版,2004年9月。
30、翁岳生,資訊立法之研究,行政院研究會,台北,1985年。
31、許志雄,月旦法學教室1公法學篇,初版,元照出版公司,台北,2000年。
32、許志雄,隱私權之保障,月旦法學教室(1)公法學篇,初版,元照出版公司,台北,2000年9月。
33、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現代憲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34、許育典,憲法,元照出版,2008年2月。
35、陳英淙、黃惠婷,法治國之警察理念與權限,元照出版,2007年6月。
36、陳逸民,憲法與人權,新文京開發出版,2004年。
37、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三民書局,2005年。
38、程曉桂,指紋採證與實務,書佑文化事業,2000年
39、黃炎東,中華民國憲法新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40、黃朝義,刑事訴訟法,一品文化出版,2007年8月。
41、黃朝義,刑事訴訟法《制度篇》,元照出版,2002年8月。
42、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五南出版,2001年8月。
43、張永明,隱私權與資訊公開作為基本人權之法律地位,監聽法VS. 隱私權,政大傳播學院研究發展中心,台北,2001年。
44、楊金水編著,何國傑審校,基因體學Genomics,藝軒圖書出版,2004年。
45、葉俊榮、雷文玫、楊秀儀、牛惠之、張文貞合著,天平上的基因-民為貴、Gene為輕,元照出版,2006年。
46、詹姆斯‧華生著,陳雅雲譯,DNA:生命的秘密,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2006年。
47、廖福特,歐洲人權法,學林文化,2003年。
48、鄧學仁、嚴祖照、高一書,DNA 鑑定:親子關係爭端之解決,元照出版,2006年。
49、憲法精義,鍾秉正、蔡懷卿,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50、賴錫欽,鑑識採證實務,洪記印刷有限公司,台北,1999年。
51、蕭文生,自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街頭監視錄影設備裝設之問題<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元照出版,2004年。
52、霍華德‧科曼、艾利克‧史威森著,何美瑩譯,法庭上的DNA,商周出版,1999年。
53、駱宜安,刑事鑑識學,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二、期刊
1、DNA採樣與犯罪防治—從法治國刑法觀點以論,鄭昆山,月旦法學雜誌,第167期,2009年4月。
2、王勁力,淺論刑事DNA資料庫之擴建與人權保障—以我國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修正方向探究,月旦法學,第176期,2009年4月。
3、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6期,頁22,2007年7月。
4、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中),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7期,頁28,2007年8月。
5、呂文忠,DNA證據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兼評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3997號及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93年度上更(二)字第7號刑事判決,檢察新論,第2期,2007年。
6、吳信華,基本權利的體系思考,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頁122-130,2003年。
7、吳俊毅,德國刑事訴訟法中DNA鑑定樣本採取相關規定之介紹。
8、李惠宗,行政法入門,月旦法學月刊,頁31,1998年1月。
9、李惠宗,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衡突-愛滋病學同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期,頁162-166,1999年。
10、李震山譯,西德聯邦與各邦統一警察法選擇草案,警學叢刊,第16卷第3期,頁111-122,1986年。
11、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
12、林水鎮,論人權之保護及其改進意見,法律評論,第50卷第12期,頁12-13,1984年。
13、林存德,資料庫的安全控管,Run Pc,第57期,頁293,1998年。
14、林安邦,德國「資訊自主權」之概念在我國法律上之應用,公民訓育學報,第12輯,頁111,2002年。
15、林祝興 楊國鴻,應用視覺式秘密分享技術的電子現金系統,網際網路技術學刊,第2卷第1期,頁76,2001年。
16、林鈺雄,不自證己罪原則之射程距離-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回顧與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2007年4月。
17、林建志,從資料庫管理看資訊安全,通訊雜誌,第106期,頁10-12,2002年。
18、唐淑美,刑事DNA資料庫之擴增與隱私權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3期,2005年12月。
19、唐淑美、李介民,我國司法實務有關DNA鑑定對刑事犯罪認定有效性之分析,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1 期,2004年12月。
20、陳運財,刑事程序DNA證據之研究,成大法學,5 期,2003年 6月。
21、陳河泉,隱私權在我國法制之規範現況與未來展望,全國律師,第5卷第6期,頁23-26,2001年。
22、陳家駿,談資訊高速公路與資料庫著作權(上),電工資訊雜誌,第51期,頁84-87,1995年。
23、程明修,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三)資訊自決權-遺傳基因訊息,法學講座,第19期,2003年7月。
24、莊怡軒,推動顧客關係管理之隱私權管理,能力雜誌,第556期,頁138-142,2002年。
25、張玉滿,淺談資料庫系統,豐商學報,第1期,頁170-176,1995年。
26、傅雅秀,資訊隱私權,書府,第13期,頁45-46,1992年。
27、曾士熊,資料庫的基本概念(四),計算中心通訊,第10卷第11期,頁90-91,1994年。
28、黃三榮,個人資料之保護-兼評我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資訊法務透析,頁44-45,1998年。
29、黃雅軒,淺談「生物認證」技術,電腦與通訊,第96卷,頁65-73,2000年。
30、黃惠婷,德國刑事訴訟法第81g條去氧核醣核酸分析,警察法學,第7期,2008年11月。
31、楊教和,隱私權在美國之起源與發展,輔仁法學,第2期,頁78-79,1983年。
32、廖哲賢,指紋的應用沿革及其生理結構,刑事科學,第49 期,頁1 34-138,2000年。
33、蔡秋明,舉證責任-兼論刑事被告之地位及其舉證義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年。
34、劉一賜,關注自己的網路隱私權,網路通訊雜誌,第94期,頁65-71,1999年。
35、劉麗雲,論資料庫是否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之問題,電子技術,第139期,頁175-176,1997年。
36、劉麗雲,論資料庫是否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之問題,機械技術雜誌,第152期,頁213-214,1997年。
37、劉江彬,電腦與隱私權之保護,法學叢刊,第31卷第2期,頁62,1986年。
38、劉靜怡,資訊社會的政府、個人與電子商務-從國民卡計畫的省思出發,月旦法學,第43 期,頁42,1998年。
39、劉靜怡,網路社會的資訊隱私權保護,二十一世紀,第63期,頁18,2001年。
40、羅元雅、柳國蘭,英國DNA建檔制度,中華民國鑑識科學學會會刊,第5期。
41、羅元雅、柳國蘭、程曉桂,歐美刑事DNA資料庫簡介,刑事科學,第62期,2007年3月。
42、蘇義雄,歐洲人權保護之研究,中興法學,第8期。
三、論文
1、呂文忠,DNA證據在刑事案件運用之實證研究—以台北、士林、板橋地方法院訴訟轄區為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6年。
2、林欣苑,網路上隱私權保護途徑之分析,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3、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念-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形成方法,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第7章結論,頁2,1999年。
4、邱惠雯,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限制-從隱私權保護觀之探討,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5、洪榮彬,資訊時代之個人資料處理與個人資料保護-以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頁15以下,1993年。
6、紀佳伶,電子化/網路化政府資訊內容隱私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7、康清敬,台灣隱私權保護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8、陳宏達,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9、許恒達,科學證據的後設反省—以刑事程序上的DNA證據為例,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0、葉淑芳,行政資訊公開之研究-以隱私權益之保障為中心,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1、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12、熊愛卿,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13、趙顯彰,指紋資料庫與隱私權之保障,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4、戴惠妮,刑事DNA資料庫之建置與人權保障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電子媒體
1、簡榮宗,專文論述,網路上資訊隱私權保障問題之研究,權平法律資訊網,http://www.cyberlawyer.com.tw/alan4-08_4-3.html,2004年8月17日。
五、會議及座談會的會議紀錄
1、林子銘、梁昇凱、汪智揚等,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個人對資訊隱私權的認知,第10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冊,頁510-517,1999年。
2、林子儀,基因資訊與隱私權保護,基因科技之法律管制體系與社會衝擊研究研討會,台灣大學,台北,2000年。
3、監察院,監察院公報,第2310期,頁144-145,2001年。
貳、外文文獻
1、Butler M. John, Forensic DNA typing, academic, 2001.
2、Carling Duncan, Less privacy please, we’re british:Tigating crime with DNA in the U.K. and the U.S., Hasting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Winter 2008 Note.
3、Fradella F. Henry, From the Legal Literature, Criminal Law Bulletin, July-August 2007.
4、Hogan Alexandra Lina, Fourth amendment-guilt by relation: If your brother is convicted of a crime, you too may do time, Western New England Law Review, 2008 Note.
5、Inman Keith and Rudin Norah, An 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DNA analysis, CRC Press
6、Lew K. S. Jacqueline, The next step in DNA databank expansion?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DNA sampling of former arrestees, Hastings Law Journal November, 2005 Notes.
7、Lewis Schriner Lisa, The role genetic information plays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rizona Law Review, Summer 2005 Note.
8、May Eric, Who's Next?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DNA Databases in United States v. Kincade, Criminal Law Bulletin January-February 2007.
9、The police national DNA database: Balancing crime detection, human rights and privacy. A report for GeneWatch UK by Kristina Staley January 2005.
10、Thompson Timothy and Black Susan, Forensic human identification, CRC, 2007.
11、Tilton F. Allison, Expectation of privacy? How the circuits view post-conviction extractions of DNA: An examination of “Special Needs"and“General Balanc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n Criminal and Civil Confinement Winter, 2008.
12、Wah A. Kimberly, A new investigative lead: Familial searching as an effective crime-fighting tool, Whittier Law Review Summer 2008 Notes and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