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嘉文
Lau, Ka-Man
論文名稱: 〈曹沫之陳〉異文研究──以《上博簡》與《安大簡》為例
A Study of Variant Characters in Cao Mo Zhi Zhen by ShangBo Bamboo and AnDa Bamboo
指導教授: 高佑仁
Kao, You-R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78
中文關鍵詞: 〈曹沫之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異文文字考釋
外文關鍵詞: Cao Mo Zhi Zhen, ShangBo Bamboo, AnDa Bamboo, Polygraphy, Word Interpret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82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異文現象之角度來討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中的〈曹沫之陳〉之用字表現形式。這兩個版本的〈曹沫之陳〉在內容上基本內容,可是在文字構形、遣詞用字等問題上卻出現頗多差異,這些差異有助我們解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陳》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且釐清學者以往所提出的考釋意見或提出新說以準確理解〈曹沫之陳〉之文本內容。
    本文內容大可分為八大段,第一、「莊公問政」;第二、「論問陳、守邊城」;第三、「論三教」;第四、「為親、為和、為義」;第五、「論用兵之幾」;第六、「論敗戰、盤戰、甘戰、苦戰」;第七、「論善攻、善守」;第八、「論三代之所」。考釋內容主要集中在句子中所使用的字詞或不同的文字構形作討論對象,以釐訂文字及俾使文通字順。

    This study, after collecting polygraphy and its performances in Cao Mo Zhi Zhen by ShangBo Bamboo and AnDa Bamboo. Polygraphy refers to the commonly seen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 transcribing the same word with different Chinese characters in unearthed texts. The content of the two versions is basically the sam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of characters and sentence. These differences help us resolve the remaining issues of Cao Mo Zhi Zhen by ShangBo Bamboo and make new opinions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Cao Mo Zhi Zhen.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anuscripts. The next chapter is employed to transform the interpretation of bamboo characters.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目的 2 第二節、研究材料概述 3 第三節、文獻回顧 4 第四節、研究方法 6 第貳章、〈曹沫之陳〉題解及釋譯 7 第一節、題解 7 第二節、《上博簡》釋文 8 第三節、《安大簡》釋文 13 第四節、語譯 18 第參章、〈曹沫之陳〉校釋 22 第一節、「莊公問政」章 22 第二節、「論問陳、守邊城」章 45 第三節、「論三教」章 56 第四節、「論為親、為和、為義」章 87 第五節、「論用兵之幾」章 113 第六節、「論敗戰、盤戰、甘戰、苦戰」章 130 第七節、「論善攻、善守」章 180 第八節、「論三代之所」章 198 第肆章、結論 204 第一節、研究成果 204 第二節、未來展望 209 徵引書目 210 附錄一:字形對照表 224 附錄二:〈曹沫之陳〉錯訛字表 365 後記 369

    (古書依時代排列,其餘據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西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陳昌治本為底本。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經韻樓原刻為底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東漢〕劉珍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嘉慶2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南梁〕顧野王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根據張氏澤存堂本影印。
    〔梁〕皇侃撰,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涵芬樓所藏宋刊《六臣注文選》影印。
    〔唐〕陸德明撰,黃焯斷句:《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等撰,沈錫麟整理:《群書治要》,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梅堯臣等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北宋嘉祐十四行本。
    〔北宋〕王安石撰,劉成國點校:《王安石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宋〕洪興祖撰,黃靈庚點校:《楚辭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宋〕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梅膺祚撰:《字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上海辭書出版社所藏清康熙二十七年靈隱寺刻本。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念孫撰,張靖偉、樊波成、馬濤等點校:《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劉淇著,章錫琛校注:《助字辨略》,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張玉書等編纂,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王念孫撰,徐煒君、樊波成、虞思徵、張靖偉點校:《讀書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吳大澂、丁佛言、強運開輯:《說文古籀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錢繹撰集,李發舜、黃建中點校:《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二、今人著作(包括專書、網絡論文、期刊、論文集)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于省吾主編,姚孝逐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山東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張海波整理:《銀雀山漢墓簡牘集成〔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年),頁17。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王蘊智:《字學論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王叔岷撰:《古籍虛字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叔岷撰:《斠讎學:補訂本;校讎別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永昌:《清華簡文字與晉系文字對比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王震集解:《六韜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王子楊:〈甲骨金文舊釋「競」的部分字當改釋為「麗」〉,《出土文獻》第1期(2020年),頁24-36。
    王勇:〈釋安大簡《曹沫之陳》「邦家以忧」、「明詑於鬼神」、「吾言氏不女」〉,武漢網,(2023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bsm.org.cn/?chujian/9018.html。
    王瑜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瑜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國史料三篇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王挺斌:《戰國秦漢簡帛古書訓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周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1980─198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田煒:《西周金文字詞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田煒:〈釋侯馬盟書中的「?」〉,載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簡帛文獻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會議論文集》,頁44-46。
    田煒:〈論秦始皇「書同文字」政策的內涵及影響──兼論判斷出土秦文獻文本年代的重要標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3分(2018年),頁404-434。
    石小力:〈上古漢語「茲〉用為「使」說〉,《語言科學》第6期(2017年),頁658-661。
    石小力:〈清華簡第七冊字詞釋讀札記〉,《出土文獻》第11輯(2017年),頁245。
    石小力:〈釋戰國楚文字中的「軌」〉,《「首屆漢語字詞關係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9年),頁81-85。
    石小力:〈清華簡《參不韋》概述〉,《文物》第9期(2022年),頁52-55。
    白於藍:〈《曹沫之陳》新編釋文及相關問題探討〉,《中國文字》新31期(2006年),頁117-134。
    白於藍編著:《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儒藏.精華編》第28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美〕白一平、〔法〕沙加爾著,來國龍、鄭偉、王弘治譯:《上古漢語新構擬》,香港:中華書局,2022年。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
    李銳:〈《曹劌之陣》釋文新編〉,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5日)。取自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690.htm。
    李銳:〈《曹劌之陣》重編釋文〉,簡帛研究網,(2005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741.htm。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叄)》,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李零:〈中國歷史上的恐怖主義:刺殺和劫持〉,《讀書》第11期(2004年),頁9-17。
    李零譯注:《孫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李鵬輝:〈談安大簡《詩經》中的「褭」及其相關字〉,載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戰國文字研究》第1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83-92。
    李鵬輝:〈據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曹沫之陳》談上博簡相關簡文的編聯〉,《文物》第3期(2022年),頁80-84。
    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李存智:《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李松儒:〈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對讀三則〉,《出土文獻》第12輯(2022年),頁184-187。
    李松儒、單育辰:〈談安大簡《詩經》中的一些文字問題〉,載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徐在國主編:《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年),頁19-23。
    李家浩:〈釋「弁」〉,載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391-394。
    李家浩:〈上博楚簡《曹沫之陳》「復盤戰」一段文字義疏〉,載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徐在國主編:《戰國文字研究》第5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2年),頁49-68。
    李豪:〈結合古文字和文獻用字論「兕」「弟」「雉」等字的上古聲母〉,《出土文獻》第1期(2021年),頁140-145。
    李守奎:《漢字闡釋十二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吳在慶撰:《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吳鎮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吳鎮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1期(2005年),頁345-366。
    沈培:〈說古文字裏的「祝」及相關之字〉,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19-29。
    沈培:〈《詩‧周頌‧敬之》與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對應頌詩對讀〉,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327-357。
    沈奇石:〈《曹沫之陣》與傳世軍事文獻合證兩則〉,《中國文字研究》第37輯(2023年),頁53-57。
    余廼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定稿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有祖:〈上博楚竹書(四)札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735.htm。
    金宇祥:〈《上博五‧弟子問》「飲酒如啜水」及其相關問題〉,《成大中文學報》第67期(2019年),頁41-51。
    周生春撰:《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周祖謨校:《廣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周鳳五:〈曶鼎銘文新釋〉,《故宮學術季刊》第2期(2015年),頁2-13。
    周立昇、趙呈元、徐鴻修、錢曾怡、董治安、葛懋春編著:《商子匯校匯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661.htm。
    孟蓬生:〈「竜」字音釋—談魚通轉例說之八〉,復旦網,(2012年10月31日)。取自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956。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林清源:〈北大漢簡《周馴》訛字及相關問題檢討〉,《漢學研究》第4期(2022年),頁290-311。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林澐:《林澐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林義光原著,林志強標點:《文源:標點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邴尚白:〈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注釋〉,《中國文學研究》第21期(2006年),頁5-38。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編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
    季旭昇主編,陳霖慶、鄭玉姍、鄒濬智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季旭昇主編,袁師國華協編,陳思婷、張繼凌、高師佑仁、朱賜麟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簡(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季旭昇:〈從《新蔡葛陵》簡談戰國楚簡「娩」字──兼談《周易》「女子貞不字」〉,載王建生、朱歧祥主編:《2004年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頁71-85。
    季旭昇:〈據《上博二‧子羔》釋《毛詩‧魯頌‧閟宮》「上帝是依」〉,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聊城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第八屆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6-14。
    季旭昇:《季旭昇學術論文集》,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
    姚孝逐、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施瑞峰:〈作爲同時證據的諧聲、假借對上古漢語音系構擬的重要性——一項準備性的研究〉,《出土文獻》第13輯(2018年),頁422-432。
    侯瑞華:〈《曹沫之陳》對讀三則〉,武漢網,(2022年9月5日)。取自http://www.bsm.org.cn/?chujian/8782.html。
    侯瑞華:〈試說安大簡《曹沫之陳》簡30从衣从土之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2022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bsm.org.cn/?chujian/8845.html。
    俞紹宏、張青松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洪颺、于雪:〈安大簡《詩經》「懷(褭)」字及相關諸字〉,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編:《古文字研究》第34輯(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頁329-332。
    馬承源主編,陳佩芬、潘建明、陳建敏、濮茅左編撰:《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瑞〕高本漢著,聶鴻音譯:《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高師佑仁:〈《曹沫之陣》「早」字考釋──從楚系「來」形的一種特殊寫法談起〉,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77-185。
    高師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高師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高師佑仁:《《清華伍》書類文獻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8年。
    高師佑仁:《清華柒《越公其事》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高師佑仁:〈談《曹沫之陳》「民有寶」一段釋讀〉,《中國文字》總第9期(2023年),頁101-109。
    高師佑仁:〈安大簡《曹沫之陳》補釋〉,(待刊於《興大人文學報》)。
    唐佳、肖毅:〈楚簡「戔」字補釋〉,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2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頁27-48。
    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羨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孫合肥:《戰國文字形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徐俊剛:《非簡帛類戰國文字通假材料的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徐在國:〈說「咠」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學報》第12輯(2022年),頁88-91。
    袁瑩:《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袁金平:〈說安大簡《曹沫之陳》釋為「早」的字〉,載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徐在國主編:《戰國文字研究》第7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3年),頁66-73。
    袁金平:〈據安大簡《曹沫之陣》「咠」字異體談春秋金文「印燮」的讀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23年),頁78-81。
    曹錦炎:《披沙揀金:新出青銅器銘文論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
    陳偉:〈郭店簡〈六德〉校讀〉,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395-398。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667.htm。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陳劍:〈清華簡字義零札兩則〉,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頁190-203。
    陳劍:〈據《清華簡(伍)》的「古文虞」字說毛公鼎和殷墟甲骨文的有關諸字〉,載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5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7年),頁262-286。
    陳劍:〈試為西周金文和清華簡《攝命》所謂「粦」字進一解〉,《出土文獻》第13輯(2018年),頁29-39。
    陳劍:〈簡談安大簡中幾處攸關《詩》之原貌原義的文字錯訛〉,載鍾柏生、季旭昇主編:《中國文字》2019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頁12-17。
    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斯鵬:〈楚簡「史」、「弁」續辨〉,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400-405。
    陳斯鵬:《卓廬古文字學叢稿》,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
    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修訂本)》,上海:中西書局,2022。
    陳斯鵬:〈談談安大簡《曹蔑之陣》中的幾處訛字〉,載中國文字學會、南通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字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22年),頁82-90。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東周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四冊零札〉,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275-279。
    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
    陳民鎮:〈略說清華簡《五紀》的齊系文字因素〉,《北方論叢》第4期(2022年),頁51-58。
    陳世輝:〈牆盤銘文解說〉,《考古》第5期(1980年),頁433-435。
    陳曦集釋:《吳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陳正賢:《秦文獻用字的時代特徵》,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22年。
    陳厚任:〈清華簡政論類文獻研究──以《邦家處位》、《天下之道》、《治政之道》、《治邦之道》為材料〉,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2023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120. 郭國權:《河南淅川縣下春秋楚墓青銅器銘文集釋》,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郭錫良編著:《漢字古音手冊(增訂重排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范常喜:〈《上博六‧競公瘧》簡9「勿」字補議〉,武漢網,(2007年7月29日)。取自http://www.bsm.org.cn/?chujian/4888.html。
    范常喜:《簡帛探微——簡帛字詞考釋與文獻新證》,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范常喜:〈安大簡《曹沫之陳》札記二則〉,載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文學院主辦:《戰國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頁48-58。
    商承祚編著:《石刻篆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日〕淺野裕一:〈上博楚簡〈曹沫之陳〉的兵學思想〉,簡帛研究網,(2005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760.htm。
    連劭名:〈戰國楚竹書叢考〉,《文物春秋》第4期(2016年),頁22-35。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張新俊:〈據清華簡釋字一例〉,復旦網,(2011年6月29日)。取自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573。
    張俊成:《齊系金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張秀華:〈《曹沫之陳》「 」「詑」釋義〉,《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23年),頁101-104。
    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張振謙編著:《齊魯文字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
    張師光裕:《澹煙疏雨:張光裕問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張富海:〈據古文字確定幾個魚部一等字的開合〉,《文獻語言學》第6期(2018年),頁157-161。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修訂本)》,上海:中西書局,2023年。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許富宏校注:《尉繚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尉侯凱:〈說「退」、「後」〉,武漢網,(2019年10月9日)。取自http://www.bsm.org.cn/?chujian/8148.html。
    尉侯凱:〈「甸」還是「封」?〉,《中國語文》第2期(2023年),頁230-234。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湯志彪編著:《三晉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校勘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程燕:〈「坐」、「跪」同源考〉,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古文字研究》第29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641-643。
    程邦雄、錢晨:〈安大簡《曹沫之陳》〉裏的「 」〉,《古漢語研究》第3期(2023年),頁2-7。
    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單育辰:〈談晉系用為「舍」之字〉,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161-168。
    單育辰:〈從戰國簡《曹沫之陳》再談今本《吳子》、《慎子》的真偽〉,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1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頁91-98。
    單育辰:《甲骨文所見動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單曉偉:《秦文字疏證》,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黃德寬:〈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概述〉,《文物》第9期(2017年),頁54-59。
    黃德主編,徐在國副編,夏大兆編著:《商代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黃德寬主編,徐在國副編,汪學旺編著:《西周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黃德主編,徐在國副編,吳國昇編著:《春秋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黃德寬主編,徐在國副編,徐在國、程燕、張振謙編著:《戰國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黃德主編,徐在國副編,單曉偉編著:《秦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黃懷信修訂,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黃師聖松:〈《左傳》、《國語》、《周禮》「賦」之具體內容考論〉,《中正漢學研究》第2期(2021年),頁128-150。
    黃一村:《清華簡(壹—拾)用字差異現象與文本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22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4年。
    董珊:〈「弌日」解〉,《文物》第3期(2007年),頁58-60。
    董珊:《簡帛文獻考釋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曾憲通、陳偉武主編,林志強、胡志強編撰:《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賈連翔:《戰國竹書形制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為中心》,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賈連翔:〈試析戰國竹簡中的「辡」及相關諸字〉,載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文字、文獻與文明——第七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2018年),頁181-191。
    楊樹達:《詞詮》,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楊柳:《楚系簡帛文字「同義形符替換」現象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楊濬豪:《古文字聲符變化與上古音系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21年。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出土文獻與古典學重建〉,《出土文獻》第4輯(2013年),頁1-18。
    鄔可晶:〈金文「儔器」考〉,載曹錦炎主編:《古文字與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西湖論壇(2021)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頁1-16。
    鄔可晶:〈古文字中舊釋「散」之字辨析〉,載李淑萍、王欣慧總編輯:《第33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國文字學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22年,頁397-315。
    廖名春:〈讀楚竹書《曹沫之陳》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640.htm。
    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平安:《文字‧文獻‧古史:趙平安自選集》,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
    趙平安:〈清華簡第六輯文字補釋六則〉,《出土文獻》第9輯(2016年),頁183-189。
    趙平安:〈從「咠」字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巴方」〉,《文獻》第5期(2019年),頁62-75。
    趙振鐸校:《集韻校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趙培:〈「貳」的古今字形及其相關考論〉,載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漢語文獻研究所主辦:《出土文獻綜合集刊》第5輯(成都:巴蜀書社,2017年),頁121-139。
    趙曉斌:〈荊州棗紙簡《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與清華簡《越公其事》〉,《清華戰國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11。
    趙曉斌:〈荊州棗紙簡《齊桓公自莒返於齊》與《國語‧齊語》《管子‧小匡》〉,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21輯(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頁100-106。
    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277-281。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釗主編,鄭健飛、李霜潔、程少軒協編:《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编》,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劉釗主編,陳劍副主編:《傳承中華基因──甲骨文發現一百二十年來甲骨學論文精選及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劉洪濤:〈上海博物館藏楚二合「虞」官印考釋〉,《文史》第2期(2016年),頁269-272。
    劉洪濤:〈《方言》「散,殺也」疏證〉,《語言科學》第1期(2017年),頁1-5。
    劉洪濤:《形體特點對古文字考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頁210-217。
    劉嘉文:〈《安大簡(二)‧曹沫之陣》中的「盤」字補說〉,武漢網,(2022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bsm.org.cn/?chujian/8796.html。
    劉嘉文:〈談《安大簡(二)‧曹沫》之形近訛字二則〉,武漢網,(2023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bsm.org.cn/?chujian/9165.html。
    劉嘉文:〈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土田陪敦」注解商榷〉,《道南論衡──政大中文2022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載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23年),頁97-114。
    劉新全:〈據《左傳》校讀《曹沫之陣》「復盤戰」問對〉,載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簡牘研究中心:《第二屆簡牘學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3年),頁352-359。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
    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叄)《良臣》的「大同」——兼論姑馮句鑃所見的「?同」〉,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415-418。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滕勝霖:〈安大簡《曹沫之陣》「盤」補說〉,載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徐在國主編:《戰國文字研究》第7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3年),頁74-75。
    鄧佩玲:〈戰國楚簡所見「 」及其相關字形〉,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中國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古文字研究》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頁458-463。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駢宇騫編著:《銀雀山漢簡文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錢玄同著,楊佩昌整理:《錢玄同:國學文稿》,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年。
    駱珍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九)》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字根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駱珍伊:《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22年。
    禤健聰:〈上博楚簡釋字三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733.htm。
    禤健聰:〈楚簡文字與《說文》互證舉例〉,載王蘊智、吳艾萍、郭樹恒主編:《許慎文化研究——首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2006年),頁308-319。
    禤健聰:〈釋戰國文字的「叕」〉,《古籍研究》第2期(2007年),頁185-188。
    禤健聰:〈楚簡釋讀瑣記(五則)〉,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370-375。
    禤健聰:《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濮茅左:〈《孔子詩論》簡序解析〉,載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頁9-50。
    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
    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謝明文:〈說耑及相關諸字〉,《文史》第3輯(2020年),頁5-18。
    謝明文:〈吳虎鼎銘文補釋〉,《出土文獻》第2期(2022年),頁51-58。
    蔡一峰:〈《清華簡(伍)》字詞零釋四則〉,載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6春夏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9-35。
    魏汝霖註譯:《黃石公三略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jianbo.sdu.edu.cn/info/1011/1715.htm。
    簡欣儀:〈清華陸〈鄭文公問太伯〉與《左傳》人名蠡測〉,《淡江中文學報》第48期(2023年),頁121-150。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羅振玉撰:《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鍾兆華:《尉繚子校注》,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年。
    鍾柏生、黃銘祟、陳昭容、袁師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嚴志斌、謝堯亭:〈格姬簋銘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第9期(2023年),頁74-79。
    蘇師建洲:〈《上博楚簡(四)》考釋六則〉,載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31期(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頁155。
    蘇師建洲:《《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蘇師建洲:〈戰國文字「殷」字補釋〉,復旦網,(2011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574。
    蘇師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蘇師建洲:〈《上博五‧弟子問》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2分(2012年),頁185-228。
    蘇師建洲、吳雯雯、賴怡璇合著:《清華二《繫年》集解》,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蘇師建洲:〈《清華六》文字補釋〉,武漢網,(2016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bsm.org.cn/?chujian/6684.html。
    蘇師建洲:〈試論「禼」字源流及其相關問題〉,載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5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頁545-573。
    蘇師建洲:〈安大簡《詩經》字詞柬釋〉,載季旭昇編:《孔壁遺文二集》上冊(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3年),頁33-44。

    三、網路資料
    武漢網簡帛論壇:〈安大簡《曹沫之陳》初讀〉。取自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8&extra=&page=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