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文明
Wang, Wen-Ming
論文名稱: 以過度反應觀點探討注意股票投資組合之報酬率
The Portfolio Return Study of the Monitoring Stock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reaction
指導教授: 林軒竹
Lin, Hsuan-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Finance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6
中文關鍵詞: 注意股票過度反應投資組合報酬
外文關鍵詞: monitoring stocks, overreaction, portfolio return
相關次數: 點閱:9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以股價過度反應觀點探討注意股票投資組合之報酬率,研究對象為台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於民國95年1月1日至101年12月31日間被公告為注意股票之公司。運用注意股票與台灣50基金作配對買賣操作,若個股是因為股價上漲而被宣告為注意股,則賣出個股買進台灣50基金,反之若個股是因股價下跌而被宣告為注意股票時,則作買進個股賣出台灣50基金,若公告中無特別提出股價上漲或下跌,則視同股價上漲,作賣出個股買進台灣50基金作套利操作,之後於第二個、第五個、第十個、第二十個、第四十個、第六十個及第一百二十個交易日確認操作的累積報酬率。

    我們將整體注意股票作累積報酬率研究,以及將注意股票依「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或通知注意交易資訊暨處置作業要點」第四條中的款項分門別類來做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以整體注意股票、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及第六款交易異常被公告為注意股票的長期累積報酬率為負,顯示這些股票的股價即使以受到證交所公告為注意股票,其股價仍反應不足,在被公告為注意股票後短期股價漲跌方向或許有變化,但長期的股價仍延續原有的方向。而以符合第七款交易異常(累積週轉率異常)的注意股票其長期累積報酬率為正,且隨著操作時間的增加而累積報酬率增大,顯示累積週轉率異常的注意股票,其股價在注意股票公告後下跌,且隨著時間的增加,下跌的幅度擴大造成累積報酬率增大,而這符合過度反應假說的預期,即在注意股票公告前股票的成交價格被高估,公告一段時間後股價開始下跌。所以,我們將能透過同時買進台灣五十基金賣出第七款注意股票來得到正的報酬。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ortfolio return of arbitraging monitoring stoc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reaction. We choose the monitoring stocks that were announced between January, 2006 and December, 2012 to do a pair trading with Taiwan Top50 Tracking Fund and check the accumulated return. The monitoring stock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categorized into the circumstances of Article 4 defined by Taiwan Stock Exchange Corporation Directions for Announcement or Notice of Attention to Trading Information and Dispositions. The empirical findings show that only does the accumulated return of the 7th circumstance (a stock with a significantly high cumulative turnover rate) correspond to the overreaction argument and increase with time. Others show that the monitoring stock prices are under reaction.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過度反應假說與相關文獻 7 第二節 警示股票相關文獻 9 第三節 證券交易所注意股票作業程序 11 第四節 文獻回顧小結 1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13 第一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期間 1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13 第三節 變數定義與衡量 1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7 第一節 全部注意股票進行套利操作 17 第二節 近期個股股價漲跌幅度百分比異常 17 第三節 長期股價漲跌幅度百分比異常 18 第四節 收盤價漲跌百分比異常且單日成交量異常放大 19 第五節 收盤價漲跌百分比異常且單日週轉率過高 20 第六節 收盤價漲跌百分比異常且集中度過高 21 第七節 近期日平均成交量較最近一段期間之日平均成交量明顯放大 21 第八節 累積週轉率明顯過高 22 第九節 最近一段期間累積之收盤價漲跌百分比異常,且券資比明顯放大 23 第十節 綜合討論 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27 中文參考文獻 29 外文參考文獻 31 附錄一: 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或通知注意交易資訊暨處置作業要點 (民國 101 年 12 月 27 日 修正) 32 附錄二: 敘述性統計資料 41

    吳麗瑩(1988) ,76年台灣股價變動之過度反應檢定,企銀季刊,第十二卷第二期,頁38-53。

    林煜宗、洪祥文(1988),台灣股票市場投資者過度反應之研究,證券管理雜誌,8 月:頁2-10,9 月:頁2-13。

    林淑玲、葉銀華、吳壽山、黃建龍(2003),股市監視制度影響之研究--市場流動性效果暨流動性與超額報酬之關聯,中山管理評論,11:1,頁137-175。

    林麗冠(2010) ,警示宣告對於個股價量衝擊之研究-以上櫃股票為例,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佩琦(2010) ,上櫃警示股價量衝擊之研究,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偉峰、蕭朝興、林浚業(2003),”漲跌停限制下的「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再驗證”,第四屆 全國實證經濟學研討會。

    姚秉榮、郭文忠(2003) “台股指數選擇權市場之過度反應探討”第四屆 全國實證經濟學研討會。

    馬黛、陳效踐(1995),「台灣股市異常交易監視制度與股價行為研究」,中國財務學刊,第三卷第一期 :頁69-93。

    馬黛、高儀慧、季秀(2001),「證交所監視作業中公布注意標準與處置措施效果之評估」,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63-81。

    郭玟秀、陳仁龍、楊文城(2010) “台股指數期貨市場日內過度反應之研究”管理科學研究,vol.6,No.2,頁77-89。

    絲文銘(1994),”股票市場過度反應與風險變化關係之探討”,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24期,頁1-40。

    陳錦村、林哲正(1997),「檢測台灣股市監視制度之穩定機制-訊息傳遞效果」,亞太管理評論,第二卷:頁17-39。

    陳麗如(2010),” 以媒體效應探討股市過度反應現象”,東海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葉銀華、鄭文選(1997),「監視制度對雜訊交易與報酬波動性影響之實證研究」,證券金融,第五五卷:頁41-66。

    楊晴雯、溫育芳(2012),”國內股市投資人對購併事件過度反應之研究”, Asian Finance Association (Asian FA) and Taiwan Finance Association (TFA) 2012 Joi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劉玉珍、劉維琪、謝政能(1993),台灣股票過度反應之實證研究,臺大管理論叢,頁105-146。

    De. Bondt. W.F.M. and R. Thaler, 1985,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ournal of Finance 40, pp.795-805.

    De. Bondt. W.F.M. and R. Thaler, 1987, “Further Evidence On Investor Overreaction and Stock Market Seasonality.”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2, No 3.pp.557-581.

    Fama, E. F.(1976), Foundation of Fina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Chapter 5, pp.134-137

    Kahneman, D. and M. W. Riepe ( 1998),”Aspects of investor psychology”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pp.52-65.

    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 1979),”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Vol.47,pp.263-291.

    Keynes, J. M.(1964),”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vestment and Money,” London: Harcovrt Brace Joranorich.

    Shiller ,R. J. ( 1984),”Stock prices and social dynamic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Vol.2,pp.457-498.

    Shleifer, A. (2000),Inefficient Market, Oxford: Oxford U. Press .

    Shleifer, A. and R. Vishny ( 1997),”The limits to arbitrage,” Journal of finance,Vol.52,pp.35-55.

    Thaler , R. H.( 1999), “The end of behavioral finance,” 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November-December),pp.18-27.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4-09-15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