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宇衛
Chang, Yu-wei
論文名稱: 甲骨文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之祭祀研究
The Ocacle Bone Inscription: Royal and Non-royal Inscriptions In Wu-Ding Period
指導教授: 沈寶春
Shen, Bao-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6
中文關鍵詞: 祭祀非王卜辭王卜辭武丁
外文關鍵詞: non-royal oracle (非王卜辭), Wuding(武丁), royal oracle (王卜辭), worship (祭祀)
相關次數: 點閱:253下載: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武丁時期的宗族祭祀問題,因而先行對甲骨斷代做一說明,歸納出屬於武丁時期的卜辭,進而再釐析「王卜辭」、「非王卜辭」的差異,以建構宗族中大宗、小宗的命題。
    關於王卜辭、非王卜辭的祭祀,則以祖先祭祀部分能反映出宗族的階層,因而本論文可粗分三大部分,陳述如下:
    首先,由於祭祀對象設限在「祖先祭祀」部分,故祭祀對象上又可依祖先的性質細分「先公」、「先王」、「先妣」、「兄輩與其他」等四類,依此細目下,搜羅王卜辭以及各非王卜辭出現的祭祀對象類型,經由祭祀次數揭露幾項問題,如商王直系面向,且羌甲在當時不為直系的立場;再而比對各非王卜辭祭祀對象,顯示擁有祭祀較早先公先王者,其從宗族分出的時間為早,相對而言,以花園莊、午組、子組的序列為分出的早晚,突出武丁時期祖先的祭祀已然存在宗法。
    其次,在各祖先祭祀對象下,統攝出祭祀動詞類型,不以過去「祭名」、「祭儀」的分類,而採以「祭祀動詞」的語法學觀點,就祭祀動詞於卜辭句法中的地位,予以分類探索,再而透過王卜辭及各非王卜辭所屬的祭祀動詞進行比對考察,發覺部分祭祀動詞為王卜辭與各非王卜辭間所共有;少數祭祀動詞則存於非王卜辭之中,不見存於王卜辭,顯示出階層觀念。另外,王卜辭與各非王卜辭亦保留自身獨有的祭祀動詞,不與他族相同的特質。
    繼祭祀對象、祭祀動詞的奠立,關於祭祀之下的牲品、時間、地點亦屬焦點。牲品中又以種類、數量、來源為主,關於種類,粗非六類討論;數量方面,王卜辭盛於各非王卜辭;來源中,則以進貢部分反映出大小宗的地位觀點。祭祀時間則分以祭日、卜日、時段言之,王卜辭與非王卜辭於卜日則多半在祭祀對象干日前一至二日舉行,而祭日多採祭祀對象干日當日祭祀之,顯示此一禮法存於殷商整個宗族中,至於時段方面,記載較少,多以「夕」時段進行。祭祀地點則透過權力劃分作「宗廟」、「王畿」、「氏族方國」梳理,以明宗族祭祀權力範圍。
    透過三大部分的解析,誠然可見殷商武丁當時宗族間確實存在某些禮法面向,並為後世所沿用,清楚地表示上古史的禮制非初起於周制,其實許多周代禮法可能襲自殷商而來。

    This essay probes the problem of ancestral worship during the Wuding Period (武丁時期). I first discuss the issue of periodization in reference to the inscriptions on tortoise shell or ox shoulder bones (甲骨斷代) to identify the oracles that belong to the Wuding Period. In addition, the oracles are examined to differentiate the “Royal Oracles” (王卜辭) from the “Non-royal Oracles” (非王卜辭)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hypothesis of an Elder Branch (大宗) and a Younger Branch (小宗) in a patriarchal clan.
    The ceremonies recorded in the “Royal Oracles” and “Non-royal Oracles,” suggests that ancestral worship reflected the hierarchy of a patriarchal clan. This essay will include three sections:
    First, as the object of worship is limited to “ancestral worship,” ancestor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ancestral fathers,” (先公), “ancestral emperors” (先王), “ancestral mothers” (先妣), and “ancestral elder brothers, and others” (兄輩與其他). With these categories, the recipients of worship recorded in the Royal Oracles and Non-royal Oracles are examined to identify the ancestral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frequency of worship, issues related to the rituals is further isolated. For example,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people only worshipped their direct ancestors; Qiangjia did not belong to that direct line. Then, the recipients of worship recorded in the Royal Oracles and Non-royal Oracles a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to prove that the worship of ancestral emperors appeared earlier than the worship of ancestral fathers. In addition, the delineation of these two forms of worship appeared in the earliest tim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ancestral worship. Comparatively speaking, from the sequential periods of Huayuanzhuang (花園莊), Wuju (午組), and Zhiju (子組), the exact era, earlier or later, of the worship can be deduced. This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e Wuding Period, the ancestral clan system (宗法) had already existed.
    Thus, concerning different recipients of ancestral worship, research on the verbs regarding ancestral worship are concluded not by using the “Worship Name” (祭名), or “Ritual Manners” (祭儀), etc to categorize the ceremony. Instead, th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f “verbs for worship” (祭祀動詞) is employed. In addition, the position of verbs for worship in the oracle’s grammar is studied closely for further categorization. The verbs employed for worship in the Royal Oracles and the Non-royal Oracles a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to discover which parts of the verbs are used in both the Royal and Non-royal Oracles. A small number of the verbs appear in the Non-royal Oracles only, and never in the Royal Oracles, manifesting the concept of hierarchy. Furthermore, both the Royal Oracles and Non-royal Oracles retain their own verbs for worship, differing from the verb usage in other clans.
    After clarifying the problems of the recipients of worship and the verbs for worship, the issue of offerings, time, and place of worship are focused upon. The type of offering, number, and origin are the major foci. The type of offering generally falls into six issues. Quantity, which is mentioned more often in the Non-royal Oracles than Royal Oracles. Origin, whether the offerings are tribute paid or not, reflects the status of the ancestors. Time of worship, the worship date, oracle date, and time of day, whether it is performed one or two days prior to the 15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 (干日). If the date of worship date is mainly on the 15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 it indicates that the custom was firmly established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Records are scarce regarding the time of day, however, most of them were carried out at “dusk” (夕). As to the place of worship, there was the “Ancestral Temple” (宗廟), Capital Suburb (王畿), and the Feudal Lands (氏族方國).
    Discussions in these three parts will hope to verify some aspects of the customs in the Wuding Period of Shang Dynasty,with the customs used in later times. In addition, it is clear that customs in ancient history did not originate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In fact, many customs in Zhou Dynasty were inherited from Sha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一、 武丁分期斷代的確立——          組(含子、午組)與歷組斷代與分期……..2 二、  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的界定……………………………………10 三、  甲骨材料的整理………………………………………………11 四、  祭祀範圍的界定………………………………………………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13 第四節 相關研究資料……………………………………………...........14 第二章 武丁時期王卜辭、非王卜辭祭祀對象之類型..…………….19 第一節 武丁時期王卜辭的祭祀對象……………………………………19 一、 先公………………………………………………………………19 二、 先王——兼談祭祀先王的特質…..……………………………..23 三、 先妣……………………………………………………………....32 四、 兄輩祭祀與其他………………………………………………....35 五、 武丁時期王卜辭祭祀的合祭型態………………………............37 第二節 武丁時期非王卜辭的祭祀對象…………………………………44 一、 子組的祭祀對象………………………………………………….44 二、 午組的祭祀對象………………………………………………….45 三、 婦女類、劣體類、圓體類的祭祀對象………………………….49 四、 花東甲骨的祭祀對象…………………………………………….51 第三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對象之異同………………….55 一、 非王卜辭間祭祀對象之對照…………………………………….55 二、 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對象之異同…………………………….58 第四節 附論……………………………………………………………….65 一、「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談功臣之祭……………………...65 二、武丁時期「土、河、岳、兕」之形象研探…………………….69 第三章 武丁時期王卜辭、非王卜辭的祭祀動詞…………………….78   第一節 武丁時期王卜辭之祭祀動詞…………………………………….80 一、 單個祭祀動詞…………………………………………………81 (一) 甲類祭祀動詞………………………………………..…81 (二) 乙類祭祀動詞…………………………………………..88 (三) 丙類祭祀動詞…………………………………………..95 (四) 未定的祭祀動詞………………………………………..107 二、 兩個祭祀動詞及以上的連用………………………………….112 第二節 武丁時期非王卜辭之祭祀動詞…………………………………..118 一、  子組的祭祀動詞...………………………………………...........119 二、  午組的祭祀動詞………………………………………………..120 三、 圓體類、劣體類、婦女類的祭祀動詞………………………..125 四、 花東甲骨的祭祀動詞…………………………………………..128 第三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動詞的異同…………………..147 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共見並意義重疊的祭祀動詞…..147 二、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存在歧異的祭祀動詞…………..150 (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僅共見的祭祀動詞…...150 (二) 非王卜辭自身共見的祭祀動詞……………………...150 (三) 王卜辭與非王卜辭各自獨有的祭祀動詞…………...150 三、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連祭」的異同………………...151 (一) 兩個祭祀動詞及以上的緊密連祭…………………...151 (二) 兩個祭祀動詞及以上的分開連祭…………………...153 第四章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牲品、日期、地點之探討………………………………………………………………………..156 第一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牲品…………………….……..156 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品種類…………………………..156 (一) 武丁時期王卜辭的牲品種類……………………………..157 (二) 武丁時期非王卜辭的牲品種類…………………………..159 (三)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在牲品種類的異同………..162 二、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牲品數量之異同…………………..163 (一) 犧牲類……………………………………………………..163 (二) 粢盛類……………………………………………………..167 (三) 秬鬯類……………………………………………………..167 (四) 玉類………………………………………………………..167 (五) 鼎簋類……………………………………………………..167 (六) 人牲類……………………………………………………..167 三、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牲品來源…………………………..167 (一) 豢養………………………………………………………..168 (二) 捕獵………………………………………………………..169 (三) 進貢………………………………………………………..170 (四) 種植釀製…………………………………………………..171 (五) 其他………………………………………………………..171 第二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日期與時段…………………..172 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的祭祀卜日………………………..173 (一) 武丁時期王卜辭的祭祀卜日……………………………..173 (二) 武丁時期非王卜辭的祭祀卜日………………………..…175 (三)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的卜日比較…………………178 二、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的祭祀祭日…………………………179 (一) 武丁時期王卜辭的祭祀祭日………………………………179 (二) 武丁時期非王卜辭的祭祀祭日……………………..……..180 (三)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的祭祀祭日比較…………....182 三、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時段異同………………………182 第三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的祭祀地點…………………………184 一、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於「宗廟」的祭祀…………………185 二、 武丁時期王卜辭於「王畿」的祭祀………………………………186 三、 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於「氏族方國」的祭祀……………187 第五章 結論………………………………………………………………...……190 參考書目………………………………………………………………...…….........192 附表(一)「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甲骨材料表」…..……………………205 附表(二)「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對象表」..………………………218 附表(三)「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牲品種類與數量表」…………..235 附表(四)「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卜日表」………………………..248 附表(五)「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祭祀祭日表」………………………..261

    (一) 專書
    (1)民國以前(依年代排列)
    《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出版社,1999)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1)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92.8)
    (2)民國以後(依作者筆劃排列)
    [德]麥克‧阿蓋爾(Michael Argyle)著、陳彪譯、高師寧校:《Psychology and Religion:An Introductuon(宗教心理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日]伊藤道治:《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第一部分第一章〈祖靈觀念的變遷〉
       (日本,創文社,1975)
    [日]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本文篇),《序論》第
        二章,1960年。
    [日]島邦男撰,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釋文》(第六分冊)(昆
      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頁1606。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1988)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11第四次印刷)
    《殷契駢枝全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
    王國維:《靜安先生遺書》(臺北:商務印書館,缺)
    方述鑫:《殷虛卜辭斷代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白于藍:《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朱歧祥:《殷虛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吳俊德:《殷墟第三、四期甲骨斷代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
    《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2005)
    沈培:《殷墟甲骨文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沈之瑜:《甲骨文講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3)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8)
    李學勤、彭裕商:《殷虛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易建平:《部落聯盟與酋邦——民主‧專制‧國家:起源問題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1)。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
    孟世傑:《先秦文化史》(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3再版)
    周鴻翔:《商殷帝王本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58)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10)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徐中舒:《川大史學.徐中舒卷》(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許進雄:《甲骨上的鑽鑿型態的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古文諧聲字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卜辭通纂》(臺北:大通書局,1976.5)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
    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陳夢家:《卜辭綜述》(臺北:大通書局,1971)
    陳年福:《甲骨文動詞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曹定雲:《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
    楊升南等著:《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9二版)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彭裕商:《殷墟甲骨斷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1994)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重印)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1)
    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
    劉淵臨:《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跡之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嚴一萍:《萍廬文集》第一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8)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1959)

    (二) 期刊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列)
    〈安陽殷墟五號墓座談紀要〉,《考古》1977年第五期,頁341-350。
    丁驌:〈扶〉,《中國文字》新五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12),頁9-24。
    于秀喜、賈雙喜、徐自強:〈甲骨鑽鑿型態與分期斷代研究〉,《古文字研究》第
    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頁345-379。
    卞仁〈也談殷卜辭中的上甲廿示〉,《考古》1993年第九期,頁852-857。
    王國維:〈古史新證〉,《國學月報》第二卷第8-10期,365-399,1927年;又《燕
    大月刊》第七卷第二期,1930年。
    王奇偉:〈論殷代的帝〉,《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三期,頁77-80。
    王光鎬:〈甲文「楚」字辨——兼論正、足不同源〉,《江漢考古》1984年第二期,
    頁52-63。
    王暉:〈殷商十干氏族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三期,頁25-40。
    王學榮:〈偃師商城廢棄研究〉,《三代考古》(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頁297-327。
    方述鑫:〈組卜辭斷代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
    2001),頁24-67。
    〈論「非王卜辭」〉,《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
    頁120-201。後收入《殷墟卜辭斷代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石璋如:〈「扶片」的考古學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3分(1985),頁405-484。
    〈殷墟穴窖坑層與甲骨斷代二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4分(1988),頁1087-1117。
    〈乙五基址與賓、層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1分(1990),頁77-117。
    白玉崢〈說祖庚〉,《中國文字》新六期,頁27-35。
    朱鳳瀚 〈論商周女性祭祀〉,《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8),頁129-135。
        〈殷墟卜辭所見商王室宗廟制度〉,《歷史研究》1990年第六期,頁3-19。
        〈論殷墟卜辭的「大示」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8),頁36-48。
        〈卜辭所見子姓商族的結構--關於『子族』、『王族』的組成關係及其他」,《殷墟博物院院刊》創刊號(1989),頁76-83。
    〈論祭〉,《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87-94。
    朱彥民:〈殷卜辭所見先公配偶考〉,《歷史研究》2003年第六期,頁3-19。
    〈卜辭所見「殷人尚右」觀念考〉,《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三期,頁3-13。
    朱歧祥:〈釋正--兼論周原甲骨的時代〉,《中正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1997.11),頁1-12
    朱歧祥:〈論花園莊東地甲骨用詞的特殊風格——以歲字句為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104-113。
    朱歧祥:〈由語詞系聯論花東甲骨的丁即武丁〉,《殷都學刊》2005年第二期,頁5-12。
    吳其昌:〈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三考〉,《燕京學報》第14期(1933),頁1-48。
    吳俊德:〈第四期卜旬辭的整理與應用〉,《臺大中文學報》,2001.12,頁5-40。
    吳薇薇、吳晉生:〈殷商君王世系鈎沉〉,《殷都學刊》1996年第三期,頁5-7。
    吳孫權:〈卜辭祭初探——殷人對兩種生產的關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二期,頁82-91。
    林澐:〈從武丁時代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8),頁314-336。
    〈小屯南地發掘與殷墟甲骨斷代〉,《古文字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頁111-154。
    林小安:〈武乙文丁卜辭補證〉,《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40-56。
    〈再論「歷組卜辭」的年代〉,《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一期,頁8-17。
    林宏明:〈從一條新綴的卜辭看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 京:中華書局,2004.10),頁86-90。
    孟蓬生:〈釋「」〉,《古文字研究》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267-272。
    李民:〈殷墟的生態環境與盤庚遷殷〉,《歷史研究》1991年第一期,頁111-120。
    李瑾:〈卜辭前辭語序省變形式統計——兼評「非王卜辭」說〉,《重慶師院學報》1982年第一期,頁79-95。
    〈卜辭「王婦」名稱所反映之殷代構詞分析——再評「非王卜辭」說〉,《重慶師院學報》1983年第一期,頁59-67、第二期,頁89-97。
    〈論「非王卜辭」與中國古代社會之差異——三評「非王卜辭」說〉,《華中師院學報》1984年第六期,頁57-68。
    李先登:〈關於小屯南地甲骨分期的一點意見〉,《中原文物》1982年第二期。
    李學勤:〈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第三期,頁119-129。
    〈帝乙時代的非王卜辭〉,《考古學報》1958年第一期,頁43-68。
    〈關於組卜辭的一些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    
      2005二刷),頁32-42。
    〈小屯南地甲骨與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五期,頁27-33。
    〈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1977年第十一期,頁32-37。
    〈論殷代的親族制度〉,《文史哲》1957年第十一期,頁31-36。
    〈續釋「尋」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六期,頁8-11。
    〈一版新綴卜辭與商王世系〉,《文物》2005年第二期,頁62-66。
    李龍海:〈從商族的婚姻沿革及生活方式看商代的繼承制度〉,《殷都學刊》2001 
      年第三期,頁14-20。
    李宗焜:〈論殷墟甲骨文的否定詞「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
    本第4分(1995),頁1129-1149。
    〈卜辭所見一日內時稱考〉,《中國文字》新十八期,頁173-208。
    金祥恆:〈釋「灌」〉,《中國文字》第六卷(25冊),臺灣大學中文系編印,1967,
    頁2785-2810。
        〈釋〉,《中國文字》第五十冊,頁5515至5516。
    〈釋〉,《中國文字》第五卷(17冊),臺灣大學中文系編印,1967,
    頁1914-1918。
    〈殷商祭祀用牲之來源說〉,《中國文字》第二卷(8冊),頁843-848。
    周國正:〈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徵及有關句子的語法分析〉,《古文字學論
    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9),頁229-307。
    前川捷三著、范毓周譯:〈關於午組卜辭的考察〉,《古文字研究》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89-206。
    姚孝遂:〈吉林大學所藏甲骨選釋〉,《吉林大學社會學學報》1963年第四期,頁79-87。
    胡厚宣:〈殷虛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下)〉,《歷史研究》1959年第十期,頁89-110。
    〈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上篇),《文物》1974年第七期,頁79-80。〈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下篇),《文物》1974年第八期,頁56-57。
    〈釋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本2分,頁153-158。
    徐錫台:〈殷墟出土疾病卜辭的考釋〉,《中國語文研究》第七期(1985),頁15-20。
    徐兆仁:〈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223-229。
    徐寶貴:〈殷商文字研究兩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2),頁155-171。
    晁福林〈試釋甲骨文「堂」字並論商代祭祀制度的若干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一期,頁34-51。
    〈關於殷墟卜辭中的「示」和「宗」的探討——兼論宗法制若干問題〉,        
      《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三期,頁158-166。
    唐曉峰:〈卜辭「岳」之地望〉,《九州》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頁83-91。
    唐蘭:〈殷墟文字二記〉,《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頁    
      55-62。
    連劭名:〈商代祭祀活動中的壇位〉,《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
      局,2000),頁13-21。
        〈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
      頁49-66。
    張政烺:〈釋它示——論卜辭中沒有蠶神〉,《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  
      書局,1979),頁63-70。
    張桂光:〈卜辭祭祀對象名號解讀二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   
      中華書局,2004.10),頁45-50。
    張富祥:〈商王名號與上古日名制研究〉,《歷史研究》2005年第二期,頁3-27。
    張國碩:〈盤庚自何地遷殷探索〉,《中原文物》2003年第四期,頁46-52、67。
    張永山:〈從卜辭中的伊尹看「民不祀非族」〉,《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  
      中華書局,2000),頁1-5。
    張玉金:〈論殷商時代的祰祭〉,《中國文字》新三十期,頁1-30。
        〈論殷代的禦祭〉,《文史》2003年第三期,頁5-18。
    〈論甲骨文中表示兩事先後關係的虛詞〉,《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三期, 
      頁32-37。
    〈釋甲骨文中的「」和「」〉,《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一期,
      頁4-8。
    張秉權:〈殷代的祭祀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本3分,   
      頁445-487。
    〈祭祀卜辭中的犧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8本,頁
      186-215。
    張宇衛:〈以甲骨卜辭所記天文物候、農業再探殷商歲首問題〉,《第五屆中區文 
      字學討論會》,2006年5月6日,頁1-19。
    張玉強:〈卜辭中的殷人祭祖禮〉,《殷都學刊》1993年第一期,頁10-12。
    常玉芝:〈太甲、外丙的即位糾紛與商代王位繼承制〉,《殷墟博物院院刊》創刊
      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頁33-39。
    〈論商代王位繼承制〉,《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四期,頁59-68。
    常正光:〈甲骨文字的一字多形的問題〉,《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
      叢刊》第十號,頁53-61。
    郭振錄:〈小屯南地甲骨綜論〉,《考古學報》1997年第一期,頁23-56。
    郭新和:〈卜辭中的「告」〉,《殷都學刊》1999年第二期,頁45-50。
    陳劍:〈說花園莊東地甲骨文的「丁」——附釋「速」〉,《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  
      年第四期,頁51-63。
    陳夢家:〈古文字與商周祭祀〉,《燕京學報》19期(1936.6),頁91-156。
    陳年福:〈卜辭「御」字句型試析〉,《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二期,頁26-28。
    陳英梅:〈卯字本義及其相關語詞研究〉,《雲漢學刊》第十二期(2005.6),頁
      151-164。
    曹定雲:〈論武乙、文丁祭祀卜辭〉,《考古》1983年第三期,頁238-243。
        〈殷墟田野發掘與卜辭斷代〉,《考古學集刊》15輯(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頁174-188。
    凌純聲:〈中國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17期(1964),頁1-35。〈卜辭中社之研究〉,《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25、26期),頁1-13。
    黃劻華、張樹森、李瑞泉:〈試評「從子卜辭試論商代家族型態」兼論卜辭時代〉, 
      《中國文字》新三期,頁233-239。
    黃天樹:〈關於非王卜辭的一些問題〉,《陜西師大學報》1995年第四期,頁125-131。
    〈非王卜辭中「圓體類」卜辭的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科學
      出版社,1999.8),頁41-51。
    〈釋殷墟甲骨文中的「羞」字〉,《古文字研究》二十五輯(北京:中華
      書局,2004),頁20-25。
        〈花園莊東地甲骨中所見的若干新資料〉,《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
      版)2005年第二期,頁57-60。
    黃競新:〈王亥卜辭再探討〉,《成功大學學報》22卷 (人文社會篇)(1987),
      頁129-225。
    黃銘崇:〈甲骨文、金文所見以十日命名者的繼統「區別字」〉,《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4分(2005),頁625-710。
    黃德寬:〈釋〉,《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三期,頁53-57。
    彭林:〈殷代「兄終弟及」平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四期,頁63-70。
    彭裕商:〈也談歷組卜辭的時代〉,《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83年第一期,頁91-109。
    〈歷組卜辭補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68-121。
    〈卜辭中「土」、「河」、「岳」〉,《古文字研究論文集》,頁194-228。
    彭明瀚:〈卜辭取祭考〉,《殷都學刊》1995年第二期,頁9-10、28。
    賈洪波:〈殷墟卜辭集合神主「示」的叢識〉,《歷史研究》2004年第五期,頁 
      179-185。
    賈燕子:〈甲骨祭祀動詞句法語義研究〉,《殷都學刊》2004年第四期,頁96-99。〈甲骨文單祭祀動詞句型定量研究〉,《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三 
      期,頁100-107。
    楊升南:〈論殷墟卜辭中的「示」、「宗」說到商代的宗法制度〉,《中國史研究》
      1985年第三期,頁3-16。
    〈「殷人屢遷」辨析〉,見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頁185-222。
    〈商代人牲的身分的再考察〉,《歷史研究》1988年第一期,頁134-146。
    〈殷墟甲骨文中的邑與族〉,《人文雜誌》1991年第一期,頁89-95、9。
    〈殷契「河日」說〉,《殷都學刊》1992年第二期,頁5-8。
    〈新干大洋洲商墓中的銅鏵犁、商代的犁耕和甲骨文中的「犁」字〉,  
      《南方文物》1994年第一期,頁32-34。
    楊朝明:〈近人商周繼承制度研究之檢討〉,《管子學刊》1996年第二期,頁82-87。
    裘錫圭:〈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1),頁263-321。
        〈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甲骨文與殷商史》,頁23-32。
    鄒衡:〈試論殷虛文化分期〉,《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版)1964年第四期,頁
      37-58;第五期,頁63-90。
    詹鄞鑫:〈商代繼統法新探〉,《文史哲》2004年第五期,頁22-26。
    詹群慧:〈從《盤庚》看商晚期社會各階層及盤庚遷都原因〉,《殷都學刊》2002
      年第二期,頁8-11。
    趙林:〈商代宗教信仰的對象及其崇拜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七十二
      期,頁1-20。
    〈商代的雙宗法與交表婚〉,《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五十期,頁45-62。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
      局,1983),頁350-366。
    〈甲骨文行為動詞探索(一)〉,《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9),頁324-337。
    趙錫元:〈論商代的繼承制度〉,《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四期,頁25-39。
    齊文心:〈商殷時期古黃國初探〉,《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5.10),頁139-152。
    鄭振香、陳志達:〈論婦好墓對殷墟文化和卜辭斷代的意義〉,《考古》1981年第      
      六期,頁511-518。
    鄭慧生:〈從商代的先公和帝王世系說到他的傳位制度〉,《史學月刊》1985年第 
      六期,頁1-8。
    〈從商代無嫡妾制度說它的生母入祀法〉,《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四
      期,頁103-107。
    〈從「間」之釋說到商代的「間祀」〉,《史學月刊》1987年第三期,頁
      7-11。
    鄭宏衛:〈商代王位繼承之實質——立壯〉,《殷都學刊》1991年第四期,頁6-11、
      15。
    劉一曼、郭振錄、溫明榮:〈考古發掘與卜辭斷代〉,《考古》1986年第六期,頁  
      547-557。
    劉一曼:〈花園莊東地H3祭祀卜辭研究〉,《三代考古》(二)(北京:科學出版
      社,2006),頁428-449。
    劉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9),頁67-140。
    劉源:〈兼論早期卜辭中祭祀的性質——兼談歷組卜辭的時代〉,《南開學報》1998
      年第三期,頁8-12。
      〈商代祭祀所用犧牲的貢納與徵取〉,《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
      津古籍出版社,1999),頁117-128。
    劉桓:〈釋甲骨文、二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 
      2004),頁15-16。
    劉宗漢:〈卜辭伊尹示考〉,《文史》2000年第四輯,頁91-96。
    蔡哲茂:〈殷卜辭「伊尹示」考——兼論它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58本第4分,頁755-791。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字——兼談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
      法〉,《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一期,頁35-44。
    賴建業:〈殷墟西區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第一期,頁62-72。
    戴家祥:〈「社」、「杜」、「土」古本一字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
      華書局,2005二刷),頁189-194。
    嚴一萍:〈釋r,《中國文字》第五卷(18冊),頁1999-2003。
    〈釋「戈甲」),見《中國文字》新六期,頁89-93。
    〈釋沃丁〉,《中國文字》新六期,頁57-60。
    〈「說小外辛」〉,《中國文字》新六期,頁63-71。
    〈「歷組」如此〉,《中國文字》新八期,頁185-200。
    蕭楠:〈安陽小屯南地發現的「組卜甲」——兼論「組卜辭」的時代及其相
      關問題〉,《考古》1976年第四期,頁 238-239。
    〈略論午組卜辭〉,《考古》1979年第六期,頁510-514。
    〈論武乙、文丁卜辭〉,《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頁43-79。
    〈再論武乙、文丁卜辭〉,《古文字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
      頁155-188。
    蕭良瓊:〈卜辭中的伊尹和伊尹放太甲〉,《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10),頁14-23。
    謝濟:〈武丁時另種類型卜辭分期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
      局,1981),頁322-344。
    〈甲骨斷代研究與康丁文丁卜辭〉,《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98-141。
    〈歷組卜辭武丁(晚)祖庚時代說質疑十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語言
      所學刊》第二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7-41。
    羅琨、張永山:〈論歷組卜辭的年代〉,《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0),頁80-103。
    羅琨:〈卜辭中的「河」及其在祀典中的地位〉,《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 
      京:中華書局,2000),頁13-21。

    (三) 專書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列)
    〈小屯南地甲骨鑽鑿型態〉,《小屯南地甲骨》第三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
    于豪亮:〈說俎〉,《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77-81。
    方述鑫:〈論殷墟卜辭中的示〉,《夏商文明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黃天樹、方稚松:〈甲骨綴合九例〉,岀自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漢字研究中心
    編:《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6),頁324-330。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6),頁259-277。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6),頁278-288。
    《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
    頁287-303。
    王震中:〈東山嘴原始祭壇與中國古代的社崇拜〉,《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索》(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頁353-368。
    〈商代王都的「社」與「左祖右社」之管見〉,《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索》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頁475-497。
    朱鳳翰:〈商人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頁57-79。
    朱歧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釋文》正補〉,《許錟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台
    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頁65-152。
        〈殷商自然神考〉,《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臺北:里
    仁書局,1998),頁445-461。
    〈釋 、執同字--兼論執、奴、伐的關係〉,《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8),頁352-359。
    辛德勇:〈說河伯〉,《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02.5),頁256-259。
    竺可楨:〈中國的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竺可楨全集》(上海: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7),頁444-473。
    金祥恆:〈論貞人扶的分期問題〉,《金祥恆先生全集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0.12),頁311-338。
    李民:〈《尚書‧盤庚》所反映的商代貴族和平民階級鬥爭〉,《尚書與古史研究》
      (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頁135-148。
    李學勤:〈帝乙時代的非王卜辭〉,《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頁
    70-76。
        〈殷墟甲骨兩系說與歷組卜辭〉,《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頁83-89。
    夏含夷:〈釋「御方」〉,《夏含夷古史異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
    82-92。
    胡厚宣:〈卜辭下乙說〉,《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1),頁282-301。
    〈卜辭中所見的殷代農業〉,《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1),頁595-810。
    高智群:〈甲骨卜辭所見商代出師祭儀〉,吳浩坤、陳克倫主編:《文博研究論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頁14-30。
    曹定雲:〈論上甲廿示及其相關問題〉,《殷商考古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6.1),頁121-156。
    〈論殷墟卜辭中的「上示」與「下示」——兼論相關的集合廟主〉,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編:《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紀念》(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5),頁289-297。
    曹定雲:〈論商人廟號及其相關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王仲殊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0)
    陳煒湛:〈「歷組卜辭」的討論與甲骨文斷代研究〉,《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3),頁83-105。
    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頁155-196。
    〈談王亥與伊尹的祭日並再論殷商王制〉,《中國青銅時代》(臺北: 
      聯經出版社,1983),頁197-222。
    〈說殷代的「亞形」〉,《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頁81-89。
    黃天樹:〈非王「劣體類」卜辭〉,《徐中舒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
      1998.10)後收入《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8),頁
      112-117。
    〈婦女卜辭〉,《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9.6);後收入《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8),頁
      118-132。
    〈殷墟甲骨文白日時稱補說〉,《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  
      出版社,2006.8),頁227-236。
    〈殷墟甲骨文所見夜間時稱考〉,《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
      苑出版社,2006.8),頁178-193。
    喻遂生:〈甲骨動詞介詞的為動用法和祭祀對象的認定〉,《甲金語言文字研究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12),頁98-109。
    〈甲骨文單個祭祀動詞句的轉換與衍生〉,《甲金語言文字研究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12),頁110-131。
    溫明榮:〈淺析卜辭中的「丁」〉,《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8),頁362-370。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段的初步研究〉一文,載於《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重印),頁296-342。
    趙誠:〈羌甲探索〉,《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5),頁165-174。
    齊文心:〈伊尹、黃尹為二人辨析〉,《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上冊附》(北京:中華書局,1992.4),頁197-202。
    鄭振香、陳志達:〈殷墟青銅器的分期與年代〉,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蔡哲茂:〈契生昭明辨〉,《訓詁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頁67-76。
    劉桓:〈說卜辭的「六大示」與「示」〉,《夏商文明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劉源:〈花園莊卜辭中有關祭祀的兩個問題〉,《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  
      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5),頁175。
    鍾柏生:〈《甲骨文簡論》卜辭分期「貞人同版關係」之商榷〉,《金祥恆教授逝世  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金祥恆逝世週年紀念論文集編輯小組,1990),頁17-31。
    黨相魁:〈釋甲骨文「」〉,《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9),頁20-24。

    (四) 會議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列)
    乃俊廷:〈論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與非王卜辭的親屬稱謂關係〉,《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11/19.20,臺灣私立東海大學,頁159-174。
    王蘊智:〈宜、俎同源證說〉,《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研究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頁763-786。
    王人聰:〈釋西周金文的「俎」字〉,《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研究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頁265-272。
    朱鳳瀚:〈讀安陽殷墟花園莊出土的非王卜辭〉,《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9),頁2111-219。
    李先登:〈考古地層學與歷組卜辭斷代〉,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頁332-334。
    沈寶春師:〈釋凡與「 凡ㄓ疒」〉,《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頁109-131。
    周聰俊:〈殷商古文字之告禮〉,《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頁129-142。
    姚志豪:〈說「奠俎」〉,《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11/19.20,臺灣私立東海大學主辦,頁349-373。
    范毓周:〈說我母〉,《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頁294-301。
    高江濤:〈殷人四方尊位探討〉,《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9),頁327-333。
    徐義華:〈從先臣之祭看古代的國家祭祀與鬼神觀念〉,《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9),頁306-313。
    郭新和:〈卜辭中的「饗」〉,《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9),頁354-358。
    陳健敏:〈論午組卜辭的稱謂系統及其時代〉,《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頁350-367。
    曹定雲:〈殷墟卜辭「」乃「敦」之初文〉,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165-177。
    黃天樹:〈重論關於非王卜辭的一些問題〉,發表於「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東海大學主辦,2005/11/19.20。後收入《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
      出版社,2006.8)。
       〈午組卜辭研究〉,《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  
      史哲出版社,1999.8),頁257-272。
    裘錫圭:〈論殷墟卜辭「多毓」之「毓」〉,《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頁450-458。
       〈釋殷墟卜辭中的、等字〉,《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術討論會論  
      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1993),頁73-94。
    蔡哲茂:〈說殷卜辭的「成」字〉,見《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鄭慧生:〈商代的禦祭〉,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496-505。
    羅慧君:〈論花東甲骨「歲妣庚牡又鬯」中「又」字的用法〉,發表於《甲骨學國
      際學術研討會》,2005.11.19/20,東海大學主辦,頁265-288。

    (五) 學位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列)
    李立新:《甲骨文所見祭名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史專
      業博士論文,2003年。
    孫叡徹:《從甲骨卜辭來研討殷商的祭祀》,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0年。
    陳佩君:《甲骨文「又」字句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鄭繼娥:《殷墟甲骨卜辭祭祀動詞的語法結構及其語義結構》,成都:四川大學博
      士論文,2004年。
    魏慈德:《殷墟YH127坑甲骨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0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7-01公開
    校外:2008-07-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