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鳳氣至純平 Fugeshi, Jumpei |
|---|---|
| 論文名稱: |
中山侑研究──分析他的「灣生」身分及其文化活動 Studies in Nakayama Susumu : Analysis of His “WANSEI” 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
| 指導教授: |
陳培豐
Chen, Pei-F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1 |
| 中文關鍵詞: | 大眾 、動員 、邊緣 、灣生 |
| 外文關鍵詞: | mass, mobilization, boundary, Wansei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2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殖民地時期台灣,在文學界、戲劇界,和記者、無線廣播台等媒體界這些廣泛的範圍活躍的中山侑為研究對象。父親在日本統治初期來台,中山侑在台灣出生並成長,是所謂的灣生。青年時期對於作為自己根據的日本內地抱著不小憧憬,但後來逐漸將位於帝國日本邊緣的台灣作為自己的故鄉而認同。他認為台灣文化界甚為貧困而感到憂心,為此致力於雜誌的創辦、劇團的設立。青年時期赴日本東京從事下層階級兒童社會教育的他,強烈意識到藝術活動中接受者的重要性,且認為應該培養台灣大眾擁有鑑賞藝術的眼光以促進台灣文化的向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助宣傳教化、動員的娛樂開始受到重視,尤其在戲劇方面中山侑的指導能力得到肯定而擔負許多重要的工作。作為吸引大眾的手段而受到中山重視的地方色彩,和當局提倡地方文化的創造的政策一致,也反映於他的作品。
本文為求將他的想法、思想的變遷確切的刻劃出來,將逐一介紹他的作品、其行為及言論,再者以此時代背景為據加以探討。
This thesis i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Nakayama Susumu who was an author, playwright, journalist and broadcaster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Nakayama’s father came to Taiwan for his work in the early colonial period. As a foreigner, Nakayama was born and raised in Taiwan, people called that “Wansei”(灣生). During his early years, he had certain expectations about where his home country, but as time went by he started to think of Taiwan as his adopted home. Seeing the lack of resources in Taiwan’s cultural, he was devoted to establish many art-related activities, also to publish magazines. When Nakayama stayed in Tokyo to help promoting proletarian children’s education, h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a knowledgeable audience and how essential it was to cultivate artistry in Taiwan’s general public. His idea of building an artistic environment, having more Taiwanese people to experience the artistic cultural scen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own culture. During World War II, Japanese government started to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ultivation, and heavily advertised on it. Nakayama had since been confirmed about his leadership, and he was responsible for a lot of important assignments. Following the national policy of emphasizing local culture, his works reflected these colors that had also been alluring for the general audience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try to introduce his thoughts, artistry and works into a discussion of a colonial background.
一、戰前資料
【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
《台灣新民報》
《興南新聞》
《台灣新聞》
《台南新報》
【期刊】
‧啟文社後台灣文學社《台灣文學》
‧台灣文藝家協會《文藝台灣》
‧台灣文學奉公會《台灣文藝》
‧《台灣新文學》
‧《民俗台灣》
‧《台灣時報》
‧《台灣公論》
‧《台灣地方行政》
‧《台灣警察時報》
‧《社會事業の友》
‧台灣教育會社會教育部《薰風》
‧《兒童街》
‧《華麗島》
‧《台灣藝術》
‧《理番誌稿》
‧《風月報》
‧《南方》
‧《理蕃の友》
‧《親民》,第2卷,1937年11月
【其他】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台灣》,東京,岩波書店,1934年
‧龍瑛宗,〈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改造》,1937年4月號
‧謝春木,《台灣人は斯く觀る》,台北,台灣民報,1930年5月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33年12月
‧ 庄司總一,《陳夫人》,東京,通文閣,1940年11月(本文利用復刻版,台北,鴻儒堂出版社,1991年6月)
‧ 林進發,《台灣統治史》,台北,民眾公論,1935年8月
‧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台灣史》,東京,寶文館,1927年9月(本文參考復刻版,台北,成文,1985年3月)
‧ 濱田秀三郎,《台灣演劇の現狀》,東京,丹青書房,1943年5月
二、近人著作
中文著作
【專書及學位論文】
‧ 小森陽一著,陳多友譯,《日本近代國語批判》,中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台北,前衛,2002年10月
‧ 大原美智,《坂口子研究 日人作家的臺灣經驗》,成大歷史所碩論,1997年6月
‧ 王昭文,《日治末期台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台灣》、《台灣文學》、《民俗台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清大歷史所碩論,1991年7月
‧ 王詩琅,《艋舺歲時記》,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年6月
‧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12月
‧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台大戲劇所,2002年1月
‧ 伊藤金次郎著,(財)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台灣不可欺記》,台北,文英堂,2000年4月
‧ 邱坤良,《日據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舊劇與新劇(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6月
‧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年3月
‧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1961年
‧ 呂赫若,《呂赫若日記》,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 林茂生著,林詠海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台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12月
‧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一九三○~一九四五)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年3月
‧ 松尾直太,《濱田隼雄研究──日本統治期臺灣1940年代的濱田文學》,成大歷史所碩論,2001年6月
‧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2003年2月
‧ 彼得‧布魯克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3年10月
‧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大歷史所碩論,1994年6月
‧ 柳書琴,《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清大中文所博論,2001年7月
‧ 施乾著,李天贈譯,《孤苦人群錄》,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6月
‧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1994年6月
‧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年5月
‧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中文版,未出版
‧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台大歷史所碩論,1998年6月
‧ 陳明台,《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1987年4月
‧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研究》,靜宜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年7月
‧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遠流,1999年9月,新版
‧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大中文所博論,2000年6月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2月
‧ 森宜雄、吳瑞雲,《台灣大地震 ─1935年中部大地震紀實─》,台北,遠流,1996年4月
‧ 程佳惠,《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台北,遠流,2004年1月
‧ 新垣宏一著、張良澤編譯,《華麗島歲月》,台北,前衛,2002年8月
‧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台北,人間,1995年3月
‧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鄉,2000年8月
‧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合譯,《人生的三稜鏡──一位傑出台灣女作家的自傳》,台北,前衛,1995年3月
‧ 《楊逵全集 第十三卷》,台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
‧ Elleke Boehmer(博埃默)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1998年
‧ 霍布斯邦、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謝艾潔,《鄧雨賢音樂與我》,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 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譯,《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1998年
【單篇論文】
‧ 王昭文,〈殖民體制下的社會改革理想實踐--以日治時代的愛愛寮為例〉,《輔仁歷史學報》,第14期,2003年6月
‧ 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一九二八-一九四五)〉,《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期,2002年5月
‧ 近藤正己,〈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第30期,1988年10月
‧ 何義麟,〈日治時期台灣廣播事業發展之過程〉,《台灣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大歷史系,2000年9月
‧ 周婉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台灣、朝鮮和滿州的「國史」教育〉,《台灣史研究》,第10卷1期,2003年6月
‧ 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6月,靜宜大學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第七章〉,《聯合文學》,187期,2000年5月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第八章〉,《聯合文學》,191期,2000年9月
‧ 陳映真,〈西川滿與台灣文學〉,《西川滿與台灣文學》,台北,人間,1988年5月
‧ 曹介逸,〈日據時期的台北文藝雜誌〉,《台北文物》,第3卷2期
‧ 郭千尺,〈台灣日人文學概觀〉,《台北文物》,第3卷3期
‧ 許佩賢,〈從戰爭期教科書看殖民地「少國民」的塑造〉,《台灣風物》,46卷1期,1996年3月
‧ 趙勳達,〈大東亞戰爭陰影下的「糞寫實主義」論爭──西川滿與楊逵為中心〉,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6月,靜宜大學
‧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共識與歧見─尋找三○年代台灣文學研究的新詮釋框架─〉,國立成功大學台文系第三屆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04年6月
日文著作
【專書】
‧又吉盛清,《日本植民地下の台灣と沖繩》,沖繩,あき書房,1990年
‧下村作次郎,《文學で讀む台灣》,東京,田畑書店,1994年1月
‧川村湊,《異鄉の昭和文學》,東京,岩波書店,1990年10月
‧小林英夫,《「大東亞共榮圈」の形成と崩壞》,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75年12月
‧ 山口守編,《講座 台灣文學》,東京,國書刊行會,2003年3月
‧ 山邊健太郎編,《現代史資料二十一 台灣一、二》,東京,みすず書房,1971年3月
‧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文藝評論集》全5卷,東京,綠蔭書房,2001年4月
‧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日本人作家作品集》,第5卷,日本,綠蔭書房,1998年7月
‧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集成 》10卷至14卷,東京,綠蔭書房,2003年2月
‧ 中島利郎、黃英哲編,《周金波日本語作品集》,東京,綠蔭書房,1998年3月
‧ 中島利郎、吉原丈司編,《鷲巢敦哉著作集》,全五卷,東京,綠蔭書房,2000年12月
‧ 中島利郎、林原文子編,《『台灣警察協會雜誌』『台灣警察時報』總目錄》,東京,綠蔭書房,1998年8月
‧ 井東襄,《大戰中に於ける台灣の文學》,東京,近代文藝,1993年10月
‧ 內川芳美,《現代史資料四○ マス・メディア統制 一》,東京,みすず書房,1973年10月,頁16、17
‧ 本多秋五,《增補 轉向文學論》,東京,未來社,1964年6月
‧ 西川長夫,《增補 國境の越え方》,東京,平凡社,2001年2月
‧ 西川滿,《自傳》,人間の星社,1981年3月
‧ 竹中りつ子,《我が青春の台灣─女の戰中戰後史》,東京,圖書出版,1983年5月
‧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灣の日本女性生活史,明治篇》,東京,田畑書店,1995年12月
‧ 池田浩士,《「海外進出文學」論‧序說》,東京,インパクト出版會,1997年3月
‧ 安田武,《定本戰爭文學論》,東京,朝文社,1994年5月
‧ 尾崎秀樹,《大眾文學》,東京,紀伊國書店,1994年1月
‧ 尾崎秀樹,《近代文學の傷痕》,東京,岩波書店,1991年6月
‧ 尾崎秀樹,《舊植民地の文學研究》,東京,勁草書房,1971年6月
‧ 河原功,《台灣新文學運動の展開─日本文學との接點》,東京,研文出版,1998年2月
‧ 佐藤卓己,《『キング』の時代》,第二版,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11月
‧ 李承機,《台灣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說─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論,2004年5月
‧ 垂水千惠,《呂赫若研究》,東京,風間書房,2002年2月
‧ 近藤正己,《總力戰と台灣─日本植民地崩壞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年2月
‧ 垂水千惠,《台灣の日本語文學》,東京,五柳書院,1995年1月
‧ 柄谷行人,《戰前の思考》,東京,文藝春秋,1994年2月
‧ 姜尚中編,《ポストコロニアリズム》,東京,作品社,2001年11月
‧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東京,三元社,2001年2月
‧ 陳文松,《青年の爭奪:一九二○年代植民地台灣における青年教化運動─文教局の設立を中心にして─》,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碩論,2000年12月
‧ 桑原武夫,《日本の名著》,東京,中央公論,1962年11月初版
‧ 張季琳,《台灣プロレタリア文學の誕生─楊逵と「大日本帝國」》,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論,2001年7月
‧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鴻儒堂出版社,2003年8月
‧ 游珮芸,《植民地台灣の兒童文化》,東京,明石書店,1999年2月
‧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第二版,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4月
‧ 藤井省三、黃英哲、垂水千惠,《台灣の「大東亞戰爭」》,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年12月
‧ マーク・ピーティー著,淺野豐美譯,《植民地─帝國50年の興亡》,東京,讀賣新聞社,1996年12月
‧ 台灣文學論及刊行委員會編,《台灣文學研究の現在》,東京,綠蔭書房,1999年4月
‧ 《新宗教事典》,東京,弘文堂,1990年3月
‧ 日本放送協會放送史編修室,《日本放送史(上)》,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65年1月
‧ 《復刻版 台灣出版警察報》,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2月
‧ 《よみがえる台灣文學─日本統治期の作家と作品》,東京,東方書店,1995年10月
‧ 《講座日本の演劇 六 近代の演劇 Ⅱ》,東京,勉誠社,1996年1月
【單篇論文】
‧ 山川均,〈植民政策下の台灣〉,《山川均全集 第七卷》,東京,勁草書房,1966年8月
‧ 山本武利,〈マスメディア論〉,《日本通史 十八 近代三》,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7月
‧ 山中恒,〈「少國民」たちの植民地〉,《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 七》,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1月
‧ 山路勝彥,〈「文明化」への使命と「內地化」──台灣植民地官吏の實踐〉,《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紀要》,84號,2000年2月
‧ 川村湊,〈「植民地」の憂鬱─埴谷雄高と楊逵〉,《社會文學》,13號,1999年6月
‧ 中島利郎,〈中山侑という人〉,《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研究序說》,東京,綠蔭書房,2004年3月
‧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灣研究の問題點─台灣總督府による漢文禁止と日本統治末期の台灣語禁止を例として〉,《歧阜聖德學園大學外國語學部中國語學科紀要》,第5號,2002年3月
‧ 中野敏男,〈總力戰體制と知識人〉,《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の文化史 七》,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9月
‧ 田村志津枝,〈台灣大眾の藝能のありさま〉,《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 七》,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1月
‧ 安田常雄,〈マルクス主義と知識人〉,《岩波講座 日本通史 十八 近代三》,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7月
‧ 池田功,〈小林勝における朝鮮──植民者二世屈折──〉,《明治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篇》第28集,1991年2月
‧ 北河賢三,〈戰時下の世相‧風俗と文化〉,藤原彰、今井清一編《十五年戰爭史 二》,東京,青木書店,1988年7月
‧ 吉見俊哉,〈帝都東京とモダニティの文化政治─一九二○‧三○年代への視座〉,《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の文化史 六》,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6月
‧ 阿部安成,〈養生から衛生へ〉,《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の文化史 四》,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2月
‧ 赤澤史朗,〈戰中、戰後文化論〉,《岩波講座 日本通史 十九 近代四》,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3月
‧ 林正寬,〈ピジン・クレオール研究略史〉,《一橋論叢》,第九十八卷一號,1987年7月
‧ 張文環,〈《台灣文學》の誕生〉,《台灣近現代史研究》,2號,1979年8月
‧ 森山重雄,〈轉向文學序說〉,《日本文學》,271號,1976年1月
‧ 黑田大河,〈「國民」統合の「聲」の中で「書く」こと〉,《戰時下の文學─擴大する戰爭空間》,東京,インパクト出版會,2000年2月
‧ 駒込武,〈一九三○年代台灣におけるミッション・スクール排擊運動〉,《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の文化史 七》,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9月
‧ 駒込武,〈異民族支配の「教義」─台灣漢族の民間信仰と近代天皇制のあいだ〉,《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 四》,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3月
‧ 駒込武,〈台灣イメージと帝國統合の論理〉,《共同研究 國定教科書における海外認識の研究》,1992年4月
‧ 磯田一雄,〈皇民化教育と植民地の國史教科書〉,《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 四》,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3月
【其他】
《台灣協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