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柏伶
Chen, Bo-Ling
論文名稱: 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
指導教授: 陳昌明
Chen, Cha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否定聲音後現代快感夏宇
相關次數: 點閱:75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夏宇的詩和夏宇一樣是個女人,可疑且可議,善妒、易感,早慧卻不太容易老去。她是仙人掌一般的女人,你不大需要費心照顧她,極少量的水,其實她只貪圖你的不慎和血,你並不責備那緘默的刺,只怪自己欺身迎合;她有時胖有時瘦,可是從不曾老去。

      她的愛情就是一個女人的愛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以情為身,不斷地試探、曳甲、捲入、翻身、出走,傷痕纍纍而實,她以愛為志。她的時間總是倒行逆施,人事經過如後退的風景,她卻也不似前行;或者該說那時間精緻如蛛網,一味張羅,卻無心捕捉,但惹得諸多迷途忘返者深陷其中。她的空間似乎是二維的,沙灘一樣,綿延而不站立,只是厚些,像皮膚上勞動的繭,那確實是空間,因為她讓自己住在裡面,所以她會說:「讓人著迷的不是它的建築而是它的癱瘓」。她的主題就是愛,就是人與人、物、宇宙,之間的經典關係,不過她不循蹈經緯的軸徑來說這一千零一夜,她女巫一般駕輕、騰空,就像卡爾維諾在備忘錄裡說的那樣穿梭著,她是一根針,也是一隻筆,所以成就了一件織物,還有詩。

      夏宇的詩是禮物。你可能想起牟斯,然而關於「禮」的倫理脈絡,於我而言早已無跡,只有「物」在把握著我,我們凝視彼此、相互傾注,這如同一個有機的生命,無法被橫斷地摘要。

    none

    第一章 績緒 第一節 研究動機:詩是什麼?∕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詩學是什麼?∕6 第二章 主義其次 第一節 刀刻的花紋:關於「女性主義」 一、<姜嫄>∕11 二、<頹廢末帝國Ⅱ> ∕15 三、<伊爾米弟索語系>∕18 第二節 癱瘓的建築:關於「後現代主義」 一、古繼堂∕21 二、林燿德∕26 三、楊小濱∕29 四、朱雙一∕38 第三節 彎曲是時間在形象上的一個詞根 一、同日而語∕43 二、給時間以時間∕45 三、貓輕微但水鳥是時間∕48 第三章 無法完成的否定 第一節 前言∕51 第二節 否定的次方∕51 第三節 把十四變做四∕55 一、時間的詭辯∕56 二、邊界漫漶∕58 三、靈魂與肉體的辯證∕62 四、愛的推斷∕65 第四節 結語∕67 第四章 快感派生美學 第一節 快感正名∕68 一、快感除罪化∕68 二、快感的內容∕69 三、快感與物質∕71 第二節 文本快感的雙重性∕73 一、埋葬與再生∕73 二、崇高與美∕77 三、建構與摧毀∕79 四、口語與詩化∕81 五、馴化與野生∕84 第三節 快感的眼睛與耳朵∕88 一、「聲音」快感∕88 二、「視覺」快感∕92 第四節 結語∕98 第五章 發聲練習 第一節 雜音、走音或耳鳴∕100 一、緒言∕100 二、內在的聲音∕101 三、聲音的形容∕107 四、小結∕112 第二節 聲音裡的小說性∕113 一、前言∕113 二、重音所虛擬的情節∕115 三、語崖的奧義∕121 四、「迴行」懸置的歧義∕125 第六章 結論∕131 附錄一:<十四首十四行>的各式讀法 一、口袋裡故事的碎片(一種讀法)∕137 二、意象(另一種讀法)∕139 三、聲音與節奏(再一種讀法)∕146 四、主題意識∕153 附錄二∕155 附錄三∕158 參考書目∕160

    一、詩集

    《備忘錄》,夏宇著,自資出版,1985年。
    《腹語術》,夏宇著,現代詩季刊,1991年。
    《摩擦‧無以名狀》,夏宇著,現代詩季刊,1995年。
    《Salsa》,夏宇著,唐山,1999年。
    《觸覺生活》,黃荷生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
    《波赫斯詩文集》,桂冠,1993年。
    《棄的故事》,駱以軍著,自費出版,沒有註明出版時間。
    《博爾赫斯文集•詩歌隨筆卷》,博爾赫斯著,陳東飆、陳子弘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
    《敲打樂》,余光中,九歌,1998年三版二印。
    《顧城詩全編》,顧城著、顧工編,上海三聯書店出版,2000年三刷。
    《完整的寓言》,楊牧,洪範,1998年二印。
    《新世代詩人精選集》,簡政珍主編,書林,1998年。
    《涉事》楊牧著,洪範,2001年。
    《海岸和河流的隊伍》詹澈著,二魚文化:台北市,2003年,
    《約翰‧阿什貝利詩選》上冊,馬永波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二、國內評論

    《詩論》,朱光潛著,正中,1962年初版。
    《和亞丁談里爾克》,程抱一著,純文學出版社,1972年初版。
    《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周英雄著,東大圖書,1983年。
    《一九四九以後》,林燿德著,爾雅,1986年。
    《快感與兩性差別》,梁濃剛著,遠流,1989年。
    《現代中國繆思-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鍾玲著,聯經,1989年。
    《語言與文學空間》,簡政珍著,漢光文化,1989年。
    《台灣新詩發展史》,古繼堂著,文史哲,1989年。
    《世紀末的偏航:八O年代台灣文學論》,林燿德、孟樊編,時報,1990年。
    《詩的瞬間狂喜》,簡政珍著,時報文化,1991年。
    《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鄭明娳主編,時報,1993年。
    《浮出歷史地表》,孟悅、戴錦華合著,時報,1993年。
    《詩歌與人生》,吳曉著,書林,1995年。
    《否定的美學》,楊小濱著,麥田,1995年。
    《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鮑曉蘭主編,三聯書店,1995年。
    《性別越界》,張小虹著,聯合文學,1995年。
    《慾望新地圖》,張小虹著,聯合文學,1996年。
    《台灣青年詩人論》,古繼堂著,人間,1996年。
    《詩的技巧》,曹長青、謝文利著,洪葉,1996年。
    《Shopping Young》,黃威融著,新新聞,1997年。
    《語義符號學》,李幼蒸著,唐山,1997年。
    《道與邏各斯》,張隆溪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 孟樊著 揚智文化 1998 年
    《現當代詩文錄》,奚密著,聯合文學,1998年。
    《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焦桐著,時報文化,1998年。
    《創作的契機》,翁文嫻著,唐山,1998年。
    《文學的後設思考》,呂正惠主編,正中,1998年。
    《結構-解構視角:語言、文化、評論》,鄭敏著,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社會性別研究選譯》,王政、杜芳琴主編,三聯書店,1998年。
    《性帝國主義》,張小虹著,聯合文學,1998年。
    《性/別研究讀本》,張小虹編,麥田,1998年。
    《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陳玉玲著,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姊妹「戲」牆》,張娟芬著,聯合文學,1998年。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學生書局,1999年。
    《女性主義經典》,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書文化,1999年。
    《歷史與修辭》,楊小濱著,敦煌文藝,1999年。
    《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朱雙一著,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鄭敏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李元貞著,女書文化出版
    ,2000年。
    《雨中聽楓》,程光煒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八十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劉維瑛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
    《詩戀Pi》,Net and Books ,2001年。
    《站在虛構這邊》,歐陽江河著,三聯書店,北京,2001年。
    《台灣現代詩經緯》,林明德編,聯合文學,2001年。
    《朦朧、清明與流動》,李癸雲著,萬卷樓,2002年。
    《中西同步與位移-現代詩人叢論》江弱水,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2003年。

    三、國外評論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國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卡夫卡的寓言與格言》,卡夫卡著、張伯權譯,楓城出版社,1976年五版。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沙特著,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藝文出版社,1988年。
    《鏡與燈》,M‧H‧布拉姆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Against Interpretation(《反詮釋》)Susan Sontag,New York:Anchor Books,1990。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本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文學理論導讀》泰瑞‧伊格爾頓著,吳新發譯,書林,1993年。
    《中國詩歌原理》,松浦友九著,孫昌武、鄭天剛譯,洪葉,1993年。
    《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桂冠,1994 年。
    《被背叛的遺囑》,米蘭•昆德拉著,孟湄譯,牛津大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駱駝, 1995年。
    《批評的激情》,奧‧帕斯著,趙振江編譯,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C.Norris著,劉自荃譯,駱駝,1995年。
    《文學論》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志文,1996年。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S. Best & D.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巨流,
    1996年。
    《女性主義思潮》,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時報,1996年。
    《遊戲的人》,約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
    《艾略特文學論文集》, T‧S‧艾略特,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博爾赫斯文集‧詩歌隨筆卷》Jorges Luis Borges著,陳東飆、陳子弘等譯,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
    《日本現代主義的比較文學研究》,千葉宣一著,葉渭渠編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考德威爾文學論文集》,Christopher Caudwell著,陸建德等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女性主義思想》,P.T.Clough著,夏傳位譯,巨流,1998年。
    《快感:文化與政治》,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王逢振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詩學與文化符號學》,池上嘉彥著,林璋譯,譯林出版社,1998年。
    《巴赫金全集》,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與話語批評》,肯尼斯‧博克 等著,常昌富、顧寶桐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文學結構主義》,羅伯特‧休斯著,劉豫譯,桂冠,1998年。
    《論解構》,喬納森‧卡勒著,陸揚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美學理論》,阿多諾著,王柯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重申解構主義》,J‧希利斯‧米勒著,郭英劍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雕刻時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陳麗貴、李泳泉譯,萬象圖書,1998年一版三刷。
    《文學行動》,雅克‧德里達著,趙興國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立場》,德悉達著,劉北成、楊恆達譯,桂冠,1998 年。
    《言語與現象》,德悉達著,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桂冠,1998年。
    《流行體系(一)符號學與服飾符碼》,羅蘭‧巴特著,敖軍譯,桂冠,1998年。
    《流行體系(二)流行的神話學》,羅蘭‧巴特著,敖軍譯,桂冠,1998年。
    《批評與真實》,羅蘭‧巴特著,敖軍譯,桂冠,1998年。
    《批評的剖析》,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初版。
    《符號學原理》,羅蘭‧巴特著,王東亮等譯,三聯書店,1999年。
    《文明的孩子》,布羅茨基,劉文飛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藝術家畫像》,里爾克著,張黎譯,花城出版社,1999年。
    《結構語義學方法研究》,A‧J‧格雷馬斯著,吳泓緲譯,三聯書店,1999年。
    《馬克思的幽靈》,雅克‧德里達著,何一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時代的喧囂-曼德里施塔姆文集》,曼德里施塔姆著,劉文飛譯,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特里•伊格爾頓著,馬海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S∕Z》,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星空中的普魯斯特》,麥爾孔‧鮑義(Malcolm Bowie)著,廖月娟譯,聯經2000年。
    《文之悅》,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康德與柏格森解讀》,吉爾‧德勒茲著,張宇凌、關群德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瓦爾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譯,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2年。
    《準則與尺度-外國著名詩人文論‧艾略特》,潞潞主編、陳新譯,北京出版社,2003年。
    《歷史詩學》,維謝洛夫斯基著,劉寧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恐怖的力量》茱莉亞•克莉斯蒂娃著 彭仁郁譯 桂冠圖書 2003年
    《布羅茨基傳》 劉文飛著 新世界出版社 2003年
    《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汪民安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多瑙河注》,克勞狄歐‧瑪格利斯著,蔡佩君譯,時報出版,2004年。

    四、 期刊論文

    <台灣女詩人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傳統>,鍾玲,《中外文學》1987年10月,第16卷第5期,頁102。
    <超前衛的聲音-評夏宇的詩>,孟樊,《台北評論》1988年3月,第4期,頁134-5。
    <誰在向我們走來>,王家新,《現代詩‧「九十年代大陸地下詩刊」專題》,1996年2月<復刊第26期,頁5。
    <詩,如何過火?想詩、談詩、念詩、玩詩-《中外文學》三十週年系列座談之二>中夏宇的發言。《中外文學》2003年6月,第32卷第1期,頁146。
    <抒情的雙簧管:讀楊牧近作《涉事》>,奚密,《中外文學》2003年元月<第31卷第8期,頁213-4。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7-0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