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叔珍 Tsai, Shu-Chen |
|---|---|
| 論文名稱: |
白居易「閒適」詩研究——以「情性」為考察基點 |
| 指導教授: |
廖美玉
Liao, Mei-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23 |
| 中文關鍵詞: | 中隱 、小池 、白居易 、閒適詩 、知足 、獨善 、情性 |
| 相關次數: | 點閱:56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白居易閒適詩為主要考察對象,分別觀察中國閒適詩類的溯源、白居易閒適詩本身的相關問題,以及白居易閒適詩中展現的情性觀,並思考白居易閒適詩在中國詩學史上的意義。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為「緒論」,在於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目前學界的相關著作之概括說明,並探討「閒」、「適」空間的產生與拓展。
第二章為「『閒適』意識的形成與閒適詩類溯源」,主要探究白居易之前及與之同時代詩人創作閒適精神詩歌的面貌。觀察出白居易之前的閒適情調的詩歌往往蘊含在山水、田園詩中。也從中發掘出「日常生活」層面的擴展以及王維開展出的「吏隱」觀念,還有韋應物詩中的郡齋觀念,均對白居易的閒適詩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第三章為「白居易閒適詩的提出與作品呈現(一)--前集閒適詩的考察」,第四章為「白居易閒適詩的提出與作品呈現(二)--後集閒適詩的界定」,這兩章主要針對白居易的閒適詩著手。 第三章先探討白居易前集中的閒適詩,包含二次提出的閒適詩觀,以及閒適詩的核心議題,第四章則主要探討寶曆元年後閒適作品的界定與意涵。最後抓出兩大觀念--「獨善」與「知足保和」,試圖用「斂理入情」的概念去分析白居易閒適詩中,如何將「獨善」與「知足」哲學命題,運用到詩歌創作中。
第五章為「白居易閒適詩的自我建構策略及意義」,先藉由「寫真」詩類的自我審察與描寫,探索白居易對自我的定位,得出白居易既不走菁英路線,也不走隱逸路線,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這種平衡的機制白居易稱之為「中隱」。白居易將傳統的「朝隱」隱於朝市的觀念,再從中調適,找出一條「中隱」道路,隱於留司官,不僅明哲保身,也在其中自得其樂。並考察白居易居洛京十七年中,如何在洛陽形成一個自我小社群,具有何種意義。
第六章為「白居易閒適詩中開展出的獨特文人品味」,分別就白居易閒適詩中的掩關而居、飲酒、寄跡山水、居家環境布置四方面,加以探究。
第七章為「結論」,概述本文的研究心得之外,對於後續的發展研究,作了簡單的分析,作為日後努力的方向。
none
參考書目舉要(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一﹑相關典籍及著述
(一)白居易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白居易撰、汪立名編:《白香山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5月)
白居易撰:《白居易集》(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3月)
白居易撰:《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二)其他
丁仲祜編訂:《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出版社,1983年6月)
元稹撰:《元稹集》(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10月)
方回編:《瀛奎律髓》(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
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2月)
王叔岷主編:《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3月)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6月)
王弼注、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溥撰:《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4月)
王維撰、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臺北:世界書局出版社,1996年6月)
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
司空圖撰、袁枚撰:《詩品集解‧續詩品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9月)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列禦寇撰、張湛注:《列子》(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八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李白著、安旗等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12月)
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李隆基撰、李林甫注、日‧廣池千九郎校注、日‧內田智雄補注:《大唐六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
李鷹撰:《洛陽名園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十三編
杜佑撰、王文錦等人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6月)
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屈守元、常思春:《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房玄齡撰:《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1月)
姚合撰:《姚少監詩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鈔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柳宗元撰:《柳河東集》(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12月)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8月)
胡應麟撰:《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徐鵬校注:《孟浩然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張潮:《幽夢影》(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12月)
許清雲著:《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8月)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11月)
陳元龍等輯:《御定歷代賦彙》(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黃暉撰:《論衡校釋》(臺北:商務出版社,1983年)
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4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出版社,1993年5月)
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趙翼:《甌北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劉昫等撰:《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月)
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歐陽修, 宋祁撰:《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鄭玄注、賈公達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蕭統撰、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
閻文儒、閻萬鈞著:《兩京城坊考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謝肇淛:《五雜俎》(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4月)
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5月)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著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4
月)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10月)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5月)
木齋、張愛東、郭淑雲著:《中國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結》(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年6月)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4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王拾遺編著:《白居易生活繫年》(銀川: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10月)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探析》(臺北:允晨出版社,1999年9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6月)
布丁:《文人情趣的智慧》(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年10月)
任曉紅:《禪與中國園林》(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
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4月)
吳功正:《唐代美學史》(西安:陝西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吳可道:《空靈的腳步》(新竹:楓城出版社,1982年6月)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
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論歌詩傳唱在唐詩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吳偉斌:《白居易全傳》(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年1月)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宋肅懿:《唐代長安之研究》(臺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8月)
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7月)
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臺北:明文書局,1990年2月)
李亮偉:《涵泳大雅-王維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李浩著:《唐代園林別業考論》(修訂版)(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10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
社,2000年10月)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林春輝發行:《文人園林建築:意境山水庭園院》(臺北:光復書局出版,1992年9月)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1年6月)
施鳩堂:《白居易研究》(臺北:天華出版社,1981年10月)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范宜如、朱書萱合著:《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
茅于美:《中西詩歌比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韋鳳娟:《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與中國閒情》(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1月)
孫昌武:《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8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1月)
馬千英編著:《中國造園藝術泛論》(臺北:詹氏書局,1985年6月)
馬自力:《清淡的歌吟-中國古代清淡詩風與詩人心態》(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馬茂元撰:《馬茂元說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張弘:《迷路心回因向佛-白居易與佛禪》(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張仲謀:《兼濟與獨善-古代士大夫處世心理剖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2月)
張晉藩主編:《中國官制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健編著:《大唐詩魔-白居易詩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4月)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7月)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郭杰:《元白詩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11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4月)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
陳蘭村:《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1月)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9月)
章羣:《唐史》(臺北:華岡出版社,1978年6月)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2000年1月)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臺北:長橋出版社,1979年3月)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9月)
彭安湘:《白居易研究新探》(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程兆熊:《論中國庭園花木》(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6月)
楊仲義:《中國古代詩體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3月)
葛培嶺:《白居易》(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1年12月)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賈文昭:《文藝叢話》(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寧稼雨著:《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9月)
漢寶德:《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臺北:幼獅出版社,1990年)
趙春林主編:《園林美學概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2年6月)
趙謙:《唐七律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
劉天華:《畫境文心-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10月)
劉文剛:《孟浩然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劉明華:《叢生的文體-唐宋文學五大文體的繁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9月)
劉健輝等編著:《杜甫在夔州》(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11月)
劉揚忠:《詩與酒》(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6月)
鄧德龍編著:《中國歷代官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學海出版社編:《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出版,2000年10月)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
謝思緯:《隋唐氣象》(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2月)
鍾優民:《新樂府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蹇長春、尹占華著:《白居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簡明勇:《杜甫七律研究與箋註》(臺北:五洲出版社,1973年)
羅中峯:《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1年2月)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8月)
羅聯添:《白樂天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89年7月)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臺北:學生出版社,1989年5月)
龔克昌、彭重光選注:《中國詩苑英華-白居易卷》(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三﹑相關理論著作
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著、劉森堯譯:《閒暇文化的基礎》(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3年12月)
方漢文:《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11月)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著;胡榮、王小章譯:《心靈、自我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1998年4月)
沈毅著:《洞悉人類心靈的一面透鏡》(臺北:水牛圖書,1992年7月)
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文集》(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年2月)
美‧托馬斯‧古德爾、杰弗瑞‧戈比著;成素梅等譯:《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馬斯洛著、劉千美譯:《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存有心理學探微》(臺北:光啟出版社,1989年12月)
郭為藩:《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出版,1996年12月)
四﹑單篇論文(期刊、論文集)
方瑜:〈浣花溪畔草堂閒-論杜甫草堂時期的詩〉,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二集(臺北:學生書局,1980年12月)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
史素昭:〈試論白居易閒適詩的分期、內容及藝術特色〉,《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0期
史素昭:〈獨善和兼濟相交織,知足與保和相融合-試論白居易閑適詩體現出來的人生態度〉,《懷化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宇文所安:〈自我的完整映象—自傳詩〉,收入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朱琦:〈論韓愈與白居易〉,收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吳鶯鶯:〈張籍與韓愈、白居易的交游及唱和〉,《湘譚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李立信:〈論《白氏長慶集》中的格詩〉,《東海中文學報》十二期,1998年12月
李恆田:〈毛詩派、鍾嶸〝吟詠情性〞比較論〉,《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4期
李敬一:〈論白居易前期的〝隱處〞意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李瑞騰:〈唐詩中的山水〉,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三集(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12月)
屈萬里:〈先秦說詩的風尚和漢儒以詩教說詩的迂曲〉,收入羅聯添:《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一)(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5月)
林水檺:〈從橫眉怒目到焚香掃地-談韋應物的僨慨與平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卷1期,1998年3月
林明珠:〈試論白居易宴集詩的藝術表現〉,《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第六期,1997年6月
林明珠:〈試論白居易詩中表現自我的藝術〉,《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第五期,1996年6月
日‧松浦友九著、李寧琪譯:〈論白居易詩中〝適〞的意義-以詩語史的獨立性為基礎〉,《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邵曼珣:〈壯遊與臥遊:論明代中期蘇州文苑之遊〉,收入元培科學技術學院國文組主編:《主題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8月)
侯迺慧:〈唐代郡齋詩所呈現的文士從政心態與困境轉化〉,《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七十四期,1997年4月
高友工作、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下)〉,《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三期,1989年8月
張安祖:〈〝兼濟〞與〝獨善〞〉,《文學評論》1983年第2期
張長臺:〈昭明文選分類評述〉,《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7期,1981年5月
張思齊:〈白居易閒適詩與基督教聖詩簡論〉,收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張嘉慧:〈「詩大序」的「詩言志」說〉,《雲漢學刊》第4期,1997年5月
曹淑娟:〈人間情愛的關注〉,收入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6月)
陳仲豪:〈劉勰文心雕龍與蕭統文選的分類比較〉,《傳習》3期,1985年6月
陳志信:〈游移於通脫於抒情之間-論柳宗元的山水文學〉,《漢學研究》15卷1期,1997年6月
陳忻:〈從〝閑適〞走向〝自適〞-論江州時期與忠州時期白居易思想的發展變化〉,《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
陳忻:〈論中國古代文人朝隱的三種類型〉,《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陳茂仁:〈白居易「格詩」意涵試探〉,《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年5月
傅璇琮:〈唐玄肅兩朝翰林學士考論〉,《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
勞思光口述、王家鳳記錄:〈閒談閒適〉,《光華》23卷4期,1998年4月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2年3月
曾廣開:〈元和體概說〉,收入湖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編:《中國古代文學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
楊承祖:〈閒適詩初論〉,收入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撰:《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11月)
葛培嶺:〈論白居易思想的權變品格〉,收入陳飛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11月)
賈晉華:〈「平常心是道」與「中隱」〉《漢學研究》16卷第2期,1998年12月
廖美玉:〈杜甫「歸田意識」的形成與實踐-兼論越界的身份認同與創作視域〉,收入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6月)
廖美玉:〈漢魏詩人夜未眠的心智模式〉,《成大中文學報》第九期,2001年9月
廖美玉:〈「歸田」意識的形成與虛擬書寫的至樂取向〉,《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1月
廖棟樑:〈詩與超越-試論王維及其詩〉,《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8期,2001年7月
漢寶德:〈中國人的休閒觀〉,《講義》10卷6期,1992年3月
聞一多:〈聞一多讀《詩》〉,收入胡先媛著:《先民的歌唱-《詩經》》(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臺靜農:〈唐代自然派的詩人-王維、孟浩然〉,《臺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6月
趙榮蔚:〈論白居易後期閒適詩歌的創作心態〉,《陰山學刊》2002年第4期
劉國盈:〈韓愈和白居易交游考〉,《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
劉曾遂:〈試論韓孟詩派的復古與尚奇〉,《浙江學刊》1987年第6期
劉翔飛:〈論唐代的隱逸風氣〉,《書目季刊》12卷4期,1979年3月
歐麗娟:〈李、杜「閑適詩」比較論〉,《國立編譯館館刊》27卷2期,1998年12月
蔡英俊:〈傳統詩學「詩言志」的精神〉,《鵝湖》1卷10期,1976年4月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11卷9期,1983年2月
鄧振源:〈論閒〉,《華梵學報》第9卷,2003年6月
鄧新躍:〈白居易閒適詩與禪宗人生境界〉,《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鄧新躍:〈韓愈白居易文學交游考〉,《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第2期
盧佑誠:〈〝持人情性〞與〝吟詠情性〞-劉勰、鍾嶸詩學觀比較〉,《文藝理論研究》1998年第4期
檀作文:〈試論白居易的閒適精神〉,《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謝思煒:〈論自傳詩人杜甫-兼論中國和西方的自傳詩傳統〉,《文學遺產》1990年第3期
謝虹光:〈論白居易兩京時期山水詩〉,《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謝蒼霖:〈白居易閑適詩中的〝知足〞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韓學宏:〈「霄漢風塵俱是繫」--白居易「中隱」思想研究〉,《中華學苑》52期,1999年2月
韓學宏:〈白居易詩中的「老境」〉,《華梵學報》第四卷第一期,1997年5月
顏崑陽:〈從飲酒論陶淵明的生命境界〉,《鵝湖》11卷12期,1986年6月
五、學位論文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沈芬好:《白居易詩集中季節詩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明珠:《白居易詩探析》(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林珍瑩:《唐代茶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侯迺慧:《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以全唐詩人的呈現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陳家煌:《白居易生命歷程對詩風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亦真:《白詩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蔣淨玉:《白居易詩歌中的陶淵明風範》(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韓庭銀:《白居易詩與釋道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六、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翰典全文檢索系統》,網址: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網址:
http://210.69.170.100/S25/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網址:
http://www2.read.com.tw/cgi/ncl3/m_ncl3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網址:
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網址:
http://cnki.csi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