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立浩 Lin, Li-Hao |
|---|---|
| 論文名稱: |
荷鄭至清初台南市街形成與建築類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 and Building Types of Tainan During Dutch Koxinga and early Ch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孫全文
Sun, Chuan-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2 |
| 中文關鍵詞: | 赤崁聚落 、大員市鎮 、荷蘭殖民 、建築類型 、街廓 |
| 外文關鍵詞: | Tayouan town, Dutch colonization, Building Types, Blocks, Saccam settle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89 下載:3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歷史地圖來檢視市鎮空間的結構形式,進一步探討街廓與建築類型的功能關係。時空範圍選擇從荷蘭殖民(1624~1661)的大員市鎮到明鄭至清初時期(1662~1775)的赤崁聚落為主。內容包含三個部份:1. 從歷史背景的視點觀察作為市鎮空間與建築的意義;2. 詮釋市鎮的空間形態和規劃的理念,選取方法以街道網絡、街廓、建築類型的連續階段說明;3. 相關案例分析與比較。為了理解市鎮空間面貌的組織狀態,先就航測圖與歷史地圖,比對不同時期的圖面,並且製作有比例的底圖用於還原市鎮空間,來解釋市街與街廓構成的尺度與基本空間形態。
研究結果顯示兩個市鎮街廓原始形態至今依然存留。街廓構成市鎮主體的元素,而市街劃分原則是創造與界定的實質面向,研究發現經由三個不同時期市鎮居住區觀察,閱讀到土地分割組織的方向性對聚居形態造成 「街廓 → 建築物」、「建築物 → 街廓」等具有明顯構成上的先後決定關聯。亦即市鎮形式規劃來自於使用功能的意義,而建築房屋在歷史過程中產生了文化疊合的差異。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urban structural formation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maps of selective period and township. From the Dutch colonization (1624~1661)Tayouan town and Koxinga to early Ching Dynasty(1662~1775)Saccam settlement.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in three approaches: 1.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see the insight of urban township and architectural connections. 2.The use of space and planning to build ideal township in that period. Along with a brief of analysis on street network , Blocks and Building types in stages. 3. Relative study and analytical comparison: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ver the state of township in that period. First, look into historic navigation charts and creating smaller scale of original township structure. In the end explains the street profile measurements and their basic formation.
The study shows two period of urban township remains consistent in structure. The elements of street profile defined the formation of township. The connection of “Blocks to Building” is importantly entwined with “Building to Blocks”. The structure of urban township comes from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architectures and viu versa. This also shows the diverse of urban architect during the cultural congruency in the discussed period of historic time.
【中文書目】
1. 江樹生
1992《鄭成功和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漢聲雜
誌:臺北市。
1992《1662 鄭成功與荷蘭人的締和條約》,漢聲雜誌:臺北市。
1997〈荷蘭時代台灣的漢人人口變遷〉,《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雲林縣。
2002-2003《熱蘭遮城日誌》(1(1624-1641)、2 (1641-1648)、
3(1648-1655)冊),臺南市政府:臺南市。
2003《梅氏日記》,英文漢聲:臺北市。
2007《荷蘭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南天書局,臺北
市。
2. 格斯‧冉福立 (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
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上、下冊),漢聲雜
誌:臺北市。
3. 曹永和
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臺北巿。
4. 村上直次郎日譯;郭輝譯
1970《巴達維亞城日記》(1、2冊),臺灣文獻委員會,臺北市。
5. 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
2001《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6. 楊彥杰
1992《荷據時代台灣史》,江西人民:南昌市。
7. 甘為霖(Rev. William Campbell)英譯;李雄揮譯
2003《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前衛:臺北市。
8. 林勇
1960《臺灣城懷古集》,興文齋:臺南巿。
10. 林文漲
1993《回首鹿耳門》,澤偉:臺中市。
11. 盧嘉興
1965《鹿耳門地理演變考》,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臺北巿。
12. 斐天德 (Vertente,Christine)著;許雪姬、吳密察編譯
1991《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南天書局:臺北巿。
13. 石守謙
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國立故宮博物
院:臺北市。
14. 洪敏麟
1979《台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灣文獻委員會:臺中市。
15. 范勝雄
1998《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1)》,臺南市政府:臺南市。
16. 周菊香
1993《府城今昔》,臺南市政府:臺南市。
17. 施雅軒
2003《台灣的行政區變遷》,遠足:臺北縣。
18.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
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臺北市。
19.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
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播種者文化:臺北市。
20. 鄭維中
2004《荷蘭時代的台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前
衛:臺北市。
2006《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如果:臺北
市。
21. 班德固(Bontekoe, Willem Ijsbrantsz.)著;林昌華譯
2003《黃金時代 :一個荷蘭船長的亞洲冒險》,果實:臺北市。
22. 程大學
1991《臺灣開發史》,眾文:臺北市。
23. 湯錦台
2001《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台灣》,貓頭鷹:臺
北市。
2001《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貓頭鷹:臺北市。
24.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
1997-2002《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下卷》,稻鄉:臺北縣。
25. 吳建儀主編
2007《婆娑之眼:國姓爺足跡文物特展》,臺南市政府:臺南市。
26. 楊英
1958《從征實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北巿。
27. 施朝輝:史明
1998《臺灣人四百年史》,草根文化:臺北市。
28. 陳錦昌
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向日葵文化:臺北縣。
29. 程紹剛譯
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聯經:臺北市。
30. 劉昭仁
2006《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秀威:臺北市。
31. 陳澤編
1978《細說明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北市。
32. 戚嘉林
1985《臺灣史:A.D.1600-1945》,戚嘉林:臺北巿。
政府:臺南市。
33. 凡‧德‧歐斯弗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著;林金源譯
2002《風中之葉》,經典雜誌:臺北市。
34. Oosterhoff , J.L.著;江樹生譯
〈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市鎮〉,《台灣史料研究》3,頁66-81。
35. 伯納德‧盧本(Bernard Leupen)等合著;林伊星、薛皓東譯
2001《設計與分析》,惠彰:臺北市。
36. 向陽文化編譯部
2006《阿姆斯特丹》,遠足:臺北縣。
37. 趙光華
2007《荷蘭.阿姆斯特丹》,太雅:臺北市。
38. 光復書局編輯部編著
1998《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光復書局:臺北市。
39. 劉易士.孟福 Lewis Mumford 著;宋俊嶺, 倪文彥譯
1994《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建築與文化:臺北市。
40. 陳明竺
1993《都市設計》,創興:臺北市。
41. 董鑒泓等編
1984《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明文:臺北巿。
1989《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第二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北京。
42. 金光裕、陳冠琳、邱文姬編輯製作
2005《府城進化誌》,臺南市政府:臺南市。
43. 詹伯望、范勝雄、陳凱劭
2005《35風華造府城:紀念台南建城280週年特展圖錄》,臺南
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臺南市。
44. 孫全文
1989《安平民居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科會。
1999《特定區域周邊建築與景觀風格標準之研訂;以台南市赤崁
古蹟周邊都市景觀計畫為例。》,臺南市政府:臺南市。
【西文書目】
1. Doreen Greig
1987《The Reluctant Colonists: Netherlands Abroad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Van Gorcum:Assen/Maastricht.
2. Frederick Hiorns
1958《Town-building in history :an outline review of conditions,influences, ideas, and methods affecting "planned " towns through five thousand years》Criterion Books:New York,P252-256.
3. Francis D.K. Ching, Mark M. Jarzombek, Vikramaditya
Prakash.
2007《A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J. Wiley & Sons:Hoboken,N.J.
4. Jakob Rosenberg,Seymour Slive and E. H. ter Kuile
1977 《Dutch art and architecture: 1600 to 1800》Penguin Books:Harmondsworth.
5. John Loughman & John Michael Montias
2000《Public and private spaces :works of art in seventeenth-century Dutch houses》Waanders:Zwolle.
6. Ron van Oers
2000《Dutch Town Planning Overseas during VOC and WIC Rule
(1600-1800)》.
7. Rasmussen, Steen Eiler
1969, c1951《Towns and buildings described in drawings and words》Mass,M.I.T.:Cambridge,
8. Walburg Pers:Zutphen。
2002《Dutch colonial town planning between 1600 and 1800 :
planning principles & settlement typologies》Asia-Pacific Research Program, Academia Sinica:Taipei, Taiwan.
【論文、期刊】
1. 柯俊成
1998《臺南 (府城) 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 (1624-1945)》,成功大學
建築研究所碩論。
2. 楊一志
1990《從大員市鎮到台灣街仔 :安平舊街區的空間變遷》,中原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3. 梁俊仁
1991《日據前後臺南市街廓型態之構成與變遷》,中原大學建築研
究所碩論。
4. 高祥雯
2007《荷據時期大員的空間變遷》,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5. 洪傳祥
2003〈荷蘭人統治下大員港埠體系的形成與空間開發〉,《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39。
2005〈荷蘭人統治下赤崁市街的空間規劃〉,《都市與計劃》32:3,
頁303~331。
6. 范勝雄
1979〈臺南市都市計畫志:上、下〉,《台灣文獻》30:2(上),30:
3(下)。
1983〈臺南市區里變革初探〉,《台灣文獻》34:3,頁21~60。
7. 村上直次郎著;石萬壽譯
1975〈熱蘭遮城築城始末〉,《臺灣文獻》26:3。
8. 韓家寶
2000〈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人在大員〉,《漢學研究》18:1。
9. 康德培
〈十七世紀荷蘭人在台灣、島嶼東南亞的殖民〉,《歷史月刊》199。
10. 江日昇
〈台灣外記〉,《台灣文獻叢刊第60種》。
11. 布野修司
2004〈殖民都市的文化轉化;本土與外來—以城市居住形式為中
心論述〉,《第二回被殖民都市與建築—本土文化與殖民文化》,
頁1-27- 48。
12. 林會承
2005〈荷蘭長官公署建築之復原〉,《熱蘭遮城 — 考古試掘計劃
通訊月刊》第11期,頁20。
13. 陳識仁
2002 〈北朝隋唐時期都城“里”、“坊”稱謂的演變 〉,《社會
科教育研究》7期,頁105-128。
14. ZandvlietKees等者
2001《荷蘭時期台灣圖像國際研討會 從時間到空間的歷史詮釋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Image of Taiwan during the
Dutch Period The Historic Interpretation from Time to Space)》國立臺
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