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佩心
Wang, Megan Helen
論文名稱: 民辦都更制度之法理基礎、界限與正當程序
The Legal Theories, Limit, and Due Process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指導教授: 許登科
Hsu, Teng-K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都更條例民辦都更民營化正當法律程序私程序
外文關鍵詞: Urban Renewal Act,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Private Participation, Due Process of Law, Private Due Process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現存之大多數都市更新案件均以都市更新條例(下稱都更條例)為其法源基礎,並且,於都市更新實施方式之運用上又以「私人辦理」「重建」方式為最大宗。再者,近年實行都市更新案件的過程中,可謂「文林苑案」為最廣被社會大眾所知之案件。然而,文林苑案成為台灣著名都市更新案件之原因,並非其良好之執行結果,反而係因其執行過程中引發之諸多爭議。申言之,因文林苑案係以私人作為實施者;採行重建作為具體實施方式,故於實施過程中僅須取得大多數所有權人之同意,即可將更新範圍內之全部既有建築物拆除,再另行興建建築物。惟因文林苑案之都市更新範圍內存有不願參與都市更新之建築物所有權人,此時即生違反其意願侵害所有權、居住權與其他基本權利之爭議。由此案為例可知,我國現行都更條例規範「民辦都更」模式之實務上,仍存有許多相關爭議問題。據此,本文將以私人辦理都市更新案件為討論中心,進一步分析私人主體以重建更新方式實施都市更新案件的過程中,所涉及之法理基礎、對於不願意參與都市更新案件之相關權利人與用以保障其基本權利之相關程序內涵。
    首先,本文先於第二章介紹整體私人辦理都市更新案件涉及之法理基礎,作為後述探討相關爭點與議題之基礎,其中從都市更新制度之目的出發,探討都市更新制度於整體都市計畫制度之角色進而分析都市更新案件所需具備的公共利益內涵;以及私人辦理國家任務本質之都市更新案件時之民營化理論與擔保國家理論。其次,於第三章中延續第二章介紹之法理基礎,加入土地徵收制度後,比較土地徵收制度與重建制度對於私人基本權利之侵害,併此嘗試建立一套得以判斷民營化界限之判斷標準,並且用此判斷標準探討私人辦理都市更新案件之界限。最後,於第四章討論民辦都更制度中國家與私人應該遵守如何的具體程序內涵,藉此保障民辦都更制度中不願參與者之基本權利。
    綜上所述,本文希冀透過對都市更新制度之目的、民營化理論、國家擔保理論與正當程序原則之探討,得出現行都市更新案件民營化之界限,與國家及私人在辦理民辦都更案件中應遵守之程序;用以確保都市更新案件之公益性與不願參與之相關權利人之基本權利。

    SUMMARY
    There are many urban renewal cases in Taiwan implemented by the private but not the state, and most of these urban renewal cases use reconstruction as the processing method. The current Urban Renewal Act apply the majority rule, the majority building owners of the renewal unit can take over the opposition’s will to launch the urban renewal cases. Because the reconstruction method refers to the demolishing of the former buildings, so while the majority take reconstruction as the renewal method, there come the controversy violating the opposition’s rights, such property right, right of resident, ect. To clarify and solve these controversies,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private participation theory, state enabling theory in the urban renewal system, and the due process of law. To ensure the oppositions’ rights, by discussing these basic law theories above, this thesis aim to find out that whether there are limits on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and because the answer is positive in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try to find out what are the limits, and the ways to determine the limits as well.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ue process of law too, to find out what are the processes that state and the private implement should comply with while the private implementing the urban renewal cases.

    Key Words: Urban Renewal Act,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Private Participation, Due Process of Law, Private Due Process

    INTRODUCTION

    Because most of the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cases in Taiwan apply Urban Renewal Act as the legal basis, this thesis focus on whether Urban Renewal Act is applicable for the urban renewal in practice. To discuss and offer solutions to the controversies produced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firstly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role of the urban renewal system in urban planning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role of the urban renewal system in urban planning system to find out that urban renewal cases should include what kind of public interest, secondly, to find out that whether all urban renewal cases can be implemented by the private, third on the basis of that all kind of urban renewal cases can be implemented by the private, what due processes should be complied to the state and the private. The contents of this thesis are displayed in following sequence.
    Firstly, in chapter 2 starts from Urban Renewal Act and Urban Planning Law to find out the role of renewal system in urban planning system in present Taiwan in advance, and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system which conclude these two legal theories: private participation and enabling state. Extended, using all the contented declared before, discuss the ways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definitions of public legal relationships happened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rivate.
    Secondly, sinc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is the statutory authority to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official affairs, but sets no limit to it, in chapter 3 this thesis uses the private participation and enabling state theories as basis, combined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to create the standards of the limits to the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official affairs. In detail, the private can’t implement land expropriation under the present Land Expropriation Act in Taiwan, so the legal elements and effects of land expropriation should be proper and logical to be considered as the limits to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This thesis reasons that the legal effect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re the same which violating the owners (of lands and buildings) and other related rights persons’ properties include ownership, mortgage, superficy, ect., and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 and freedom of residence and of change of residence. As the land expropriation makes the limit to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official affairs, concerning the similarity of the legal effect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reconstruction as a urban renewal method, should be the limit to the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affairs.
    Thirdly, in chapter 4 displays due processes that the state and the private should apply separately. The due process of law is originally applied to the state, to prevent the state from violating people’s rights while exercising the public authority, but the subject conducting relating authority has changed to the private in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which is the private implementer. To prevent the opposition’s rights from violating by the private implementers instead of the state, it becomes necessarily to regular the private implementers to apply the due process. In this chapter,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leg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mplementer s and recipient to figure out the legal basis and necessities of private due process. Furthermore, apply contents discussed above to urban renewal system, to analysis the private due processes applied to private implementers regulated in the Urban Renewal Act now which including plurality rule, public hearing, public exhibition, notice. In addition, comb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due process and enabling state, also to analysis the due processes applied to the state regulate in the Urban Renewal Act now, which concluding proper legitimate organization, service system, hearing and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procedure.

    Conclusion

    In chapter 5, this thesis makes a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thesis and the vision of the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system, offer suggestions to the legislature to improve the Urban Renewal Act to protect the oppositions’ rights of while the private implementing urban renewal cas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目的 8 第五節 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民辦都更制度之法理基礎 11 第一節 都市更新制度之目的 11 第二節 民辦都更制度之法理基礎 39 第三章 民辦都更之界限 78 第一節 民營化界限之判斷標準 78 第二節 重建作為民辦都更標的時之界限 107 第四章 民辦都更之正當程序——以都市更新事業概要與都市更新事業計畫階段為中心 139 第一節 實施者之正當程序 140 第二節 主管機關之正當程序 167 第五章 結論 197 第一節 結語 197 第二節 展望 200 參考資料 202

    壹、 中文文獻
    一、 專書
    1. 于明誠,都市計畫概要,詹氏,1989年9月。
    2. 方瑋晨,都市更新制度模式與法理分析,元照,初版,2015年3月。
    3. 史尚寬,土地法原論,正中,1975年。
    4. 江忠信,都市更新法理與實務,詹氏,2009年12月。
    5.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適用,三民,增訂12版,2014年2月。
    6.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初版,2003年4月。
    7. 李國鼎,都市建設,台灣的都市發展與公共事業,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初版,1999年2月。
    8.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6版,2012年9月。
    9.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董保城,3版,2010年。
    10.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4版,2002年10月。
    11. 程明修,(國家法講義一)憲法基礎理論與國家組織,新學林,初版,2006年10月。
    12. 楊與齡,房屋之買賣委建合建或承攬,中正,1985年。
    13. 鄭志敏,都市計畫之理論與實務,高立,初版,2006年1月。
    二、 學位論文
    1. 吳宜勳,大埔事件之土地徵收爭議及被忽視的居住權,靜宜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6月。
    2. 林瑋浩,論都市更新之法律性質及正當法律程序——以公告實施更新地區及核准都市更新事業概要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13年8月。
    3. 林文喻,我國都市更新相關法律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4. 洪任遠,都市更新與少數之權利人保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5. 高思大,從行政法觀點論行政計畫,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6. 許登科,德國擔保國家理論為基礎之公私協力(ÖPP)法制-對我國促參法之啟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7. 許照生,促參法徵求民間參與階段之程序保障-以案件申請人之法律地位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6月。
    8. 張芳清,現行都更條例中協議合建之定位與相關法律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9. 陳育祺,土地徵收必要性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9月。
    10. 鄭思宜,土地徵收爭議問題之研究——以近年行政法院判決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6月。
    三、 期刊與論文專書
    1. Hartmut Bauer著、李建良譯,民營化時代的行政法新趨勢,臺灣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7月,頁51-71。
    2. Jan Ziekow著、詹鎮榮譯,從德國憲法與行政法觀點論公私協力——挑戰與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2010年5月,頁220-236。
    3. 王珍玲,論都市更新之公共利益——從司法院大法官第七〇九號解釋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出發,法學新論,第45期,2013年12月,頁1-16。
    4. 王珍玲,你家被都更了!你知道嗎?,月旦法學雜誌,第206期,2012年6月,頁98-101。
    5. 王珍玲,論都市更新地區範圍或更新單元之劃定等相關問題——兼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〇〇年度訴字第八八三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第130期,2012年12月,頁1-50。
    6. 王韻茹,都市更新法制的公益性確保-以公私協力角度為出發,台灣法學雜誌,第301期,2016年8月,頁61-66。
    7. 吳秦雯,公辦民營學校之法律定位與經營契約性質/最高行99判606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73期,2015年6月,頁137-142。
    8. 李建良,民營化時代的行政法新思維,2011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李建良主編,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 2012年12月,頁1-27。
    9.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1期,頁39-83。
    10. 李建良,論國際條約的國內法效力與法位階定序,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八輯(上冊),廖福特主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社,2014年7月,頁175-275。
    11. 李建良,民主政治的建構基礎及其難題,憲法理論與實踐(一),新學林,第1版,1999年7月,頁7-54。
    12. 李建良,都市更新的正當行政程序(下)——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9期,2013年8月,頁57-78。
    13. 李建良,行政程序法與正當法律程序-初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與規範內涵,憲政時代,第25卷,第3期,2000年1月,頁3-26。
    14. 呂坤宗,文林苑都市更新相關判決 一般性探討,都市更新法律與政策,謝哲勝主編,元照,初版,2015年7月,頁73-106。
    15. 沈政雄,都市更新之法律構造與行政訴訟問題探討,全國律師雜誌,第12卷,第9期,2008年9月,頁86-102。
    16. 何彥陞,都更條例的法制議題與修法方向,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2-20。
    17. 何彥陞,「都市更新聽證程序」座談會,聽證的法律原則與法律效力,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第1卷,第7期,2013年9月,頁52-62。
    18. 何彥陞、翁子閔,都市更新單元劃定基準與公共利益之關係(下),現代營建,第410期,2014年2月,頁22-27。
    19. 林三欽,土地徵收之公益性必要性考量、協議架構與理由說明——簡評台中高等行政法院一〇一年度訴更一字第四七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26期,2014年4月,頁105-118。
    20. 林明鏘,論我國都市更新法制,臺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3期,1996年4月,頁91-132。
    21. 林明鏘,都市更新之公共利益——兼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7期,2013年7月。
    22. 林明鏘,都市更新之正當法律程序-兼論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9號解釋,法令月刊,第67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27。
    23. 林明鏘,對「都更條例」之十點修法意見,全國律師,第16卷,第11期,2012年11月,頁36-50。
    24. 林明鏘,都更條例何去何從?-評大法官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環境法學雜誌,第1卷,第6期,2013年7月,頁52-56。
    25. 林明鏘,比例原則之功能與危機,月旦法學雜誌。第231期,2014年7月,頁65-79。
    26. 林明鏘,擔保國家與擔保行政法——從2008年金融風暴與毒奶粉事件談國家的角色,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2010年1月,頁577-598。
    27. 林明鏘,行政計畫法論,國土計畫法學研究,元照,初版,2006年11月,頁1-44。
    28. 林明鏘,從大法官解釋論都市計畫之基本問題,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劉孔中、李建良主編,中央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年6月,頁457-486。
    29. 林明鏘,區段徵收與公共利益——評臺中高行一〇一年度訴更一字第四七號判決(大埔農地徵收案),月旦裁判時報,第26期,2014年4月,頁96-104。
    30. 林依仁,私營化的法之界限,2011年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李建良主編,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 2012年12月,頁199-295。
    31. 林旺根,都更修法焦點與爭點,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2卷,第3期,2014年8月,頁31-55。
    32. 林旺根,從文林苑事件談都更法制上面臨的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06期,2012年7月,頁115-149。
    33. 林旺根,都市更新實務爭議問題,全國律師,第12卷,第9期,2008年9月,頁50-78。
    34. 林旺根,都更條例修正草案之根本問題與解決—兼談司法院釋字709號解釋與修法之對應-,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7期,2013年,9月,頁81-101。
    35. 胡博硯,論土地徵收中公益性與必要性之評估,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第2期,2014年10月,頁67-104。
    36. 高仁川,都市更新的正當法律程序 一般性討論,都市更新法律與政策,謝哲勝主編,元照,2015年7月,頁47-60。
    37. 陳立夫,都市計畫之法律性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2003年9月,頁139-146。
    38. 陳立夫,土地徵收與損失補償,土地法研究,新學林,2007年8月,頁245-290。
    39. 陳立夫,土地徵收失效爭議問題之研究,土地法研究(二),新學林,2011年6月,頁291-398。
    40. 陳立夫,論私人興辦公共事業時可否申請徵收土地——兼論今後我國土地徵收法制應有之取向,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三)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三)行政法各論篇,三民,1998年8月,頁241-272。
    41. 陳立夫,我國權利變換方式之都市更新事業制度,全國律師,第12卷,第9期,2008年9月,頁40-49。。
    42. 陳明燦,公共利益與財產權保障—兼論我國《都更條例(草案)》,國會月刊,第40卷,第10期,2012年10月,頁38-58。
    43. 陳明燦,都市更新的立法目的,都市更新法律與政策,謝哲勝主編,元照,初版,2015年7月,頁5-38。
    44. 陳明燦,我國土地徵收若干問題之探討:以財產權保障觀點為基礎,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翰蘆,2001年3月,頁211-252。
    45. 陳明燦,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之探討:兼評「都市計畫經移轉實施辦法」,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翰蘆,2001年3月,頁1-44。
    46. 陳明燦,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土地之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兼論我國既成道路與公共設施保留地相關問題,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翰蘆,2001年3月,頁45-110。
    47. 陳英鈐,國家對民辦都更之擔保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118期,2012年8月,頁6-8。
    48. 陳新民,公共利益的概念,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元照,5版,1999年,頁129-181。
    49. 陳新民,公益徵收的目的,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元照,5版,1999年,頁335-386。
    50. 陳新民,憲法財產權保障之體系與公益徵收之概念,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元照,5版,1999年,頁286-354。
    51. 陳愛娥,行政組織法:第二講 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頁104-111。
    52. 陳愛娥,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合法性與合理性,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1998年5月,頁39-46。
    53. 陳愛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中財產權之演變,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年7月,頁393-420。
    54. 陳怡凱,國際人權公約之內國效力-以公民與政治公約暨經濟社會文化權公約施行法為例,台灣法學新課題(八),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元照,2010年10月,頁27-68。
    55. 許宗力,論行政任務的民營化,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2002年7月,頁581-610。
    56. 許宗力,基本權利對國庫行為之限制,輔仁法學,第7期,1998年1月,頁171-224。
    57. 許登科,公法契約爭議仲裁判斷之撤銷訴訟-以管轄法院和法院審理基準為中心,成大法學雜誌,第28期,2014年12月,頁1-75。
    58. 許登科,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制中民間機構之法律地位-以解析最高法院99年度臺上字第4920號刑事判決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3期,2011年4月,頁79-143。
    59. 許登科,釋字第七〇九號解釋釋放之訊息與延伸思考,月旦裁判時報,第23期,2013年10月,頁84-109。
    60. 許登科,民辦都更之私程序法與司法審查──以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765號判決為例之評析,世新法學,第9卷,第1號,2015年12月,頁1-82。
    61. 許登科、吳馥妤、王佩心,食安管制危機在國家之中或國家正處於危機之中-以捍衛民主之觀點為中心的省思,紀振清主編,產業發展與法治興革論壇2014,台灣論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月,頁223-270。
    62. 張桐銳,合作國家,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2002年7月,頁549-580。
    63. 張文貞,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台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台灣法學新課題(八),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元照,2010年10月,頁1-26。
    64. 黃錦堂,行政任務民營化之研究——德國法的觀察與我國之省思,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2014年10月,頁475-520。
    65. 傅玲靜,台北的天空,誰的天際線?—都市更新計畫容積獎勵與保護規範/最高行100裁1904,台灣法學雜誌,第185期,2011年10月,頁195-198。
    66. 傅玲靜,都市更新正當程序之解構與再建構,月旦法學雜誌,第228期,2014年5月,頁189-208。
    67. 湯德宗,論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行政程序法論,元照,初版,2000年,頁267-316。
    68. 湯德宗,論行政程序的正當程序,行政程序法論,元照,初版,2000年,頁1-46。
    69. 黃舒芃,國際及區域人權公約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兼評司法院釋憲實務對國際及區域人權公約之看待與引用方式,司法院大法官104年度學術研討會—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司法院,2015年12月5日,頁29-96。
    70. 黃兆偉,土地徵收之公共利益要件之認定——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二一三號判決評析,全國律師,第17卷,第5期,2013年5月,頁92-106。
    71. 楊松齡,土地徵收之公共利益判斷,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期,2012年4月,頁41-52。
    72. 楊松齡,以權利變換方式進行都市更新之評議,人與地,第203、204期,2000年11月,頁41-47。
    73. 詹鎮榮,國家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頁34-37。
    74. 詹鎮榮,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頁8-29。
    75. 詹鎮榮,民營化後國家影響與管制義務之理論與實踐——以組織私法化與任務私人化之基本型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15卷,第1期,2003年7月,頁1-40。
    76. 詹鎮榮,國家擔保責任之實踐與檢討——以我國行政法院之公私協力相關裁判為觀察,現代行政之正當法律程序/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制,元照,2014年12月,頁151-194。
    77. 詹鎮榮,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十四> 居住自由,法學講座,第30期,2004年11月,頁13-29。
    78. 葉俊榮,行政程序法的法律性質、立法目的及適用範圍,面對行政程序法——轉型臺灣的程序建制,元照,第2版,2010年3月,頁65-95。
    79. 廖義男,夏蟲語冰錄(五十二)土地徵收公益性與必要性之評估及審查,法令月刊,第63卷,第5期,2012年5月,頁130-133。
    80. 廖義男,行政處分之概念,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五南,初版,2000年12月,頁375-419。
    81. 廖義男,夏蟲語冰錄(五十四)都市更新引發之思辨,法令月刊,第63卷,第7期,頁133-139。
    82. 潘欣榮,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中權利變換計畫法律性質之研究,全國律師,第15卷,第7期,2011年7月,頁94-112。
    83. 蔡宗珍,從給付國家到擔保國家,以國家對電信基礎需求之責任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第122期,2009年2月,頁33-36。
    84. 蔡志揚,都市更新公共利益與財產權保障限度之本質,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2期,2012年6月,頁97-107。
    85. 蔡志揚,都市更新事業概要程序之重新定位——評釋字第七〇九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第23期,2013年10月,頁110-120。
    86. 蔡志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正當程序之制度建構——以釋字第七〇九號解釋為中心,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6期,2013年7月,頁109-119。
    87. 蔡旻耿,楊祥銘,權利變換他項權利處理之研究-以內政部台內營字第09100870080號函為中心-,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48期,2013年12月,頁103-116。
    88. 劉淑範,行政任務之變遷與「公私合營事業」之發展脈絡,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期,2008年3月,頁1-108。
    89. 劉淑範,公私夥伴關係(PPP)於歐盟法制下發展之初探:兼論德國公私合營事業(組織型之公私夥伴關係)適用政府採購法之爭議,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2期,2011年6月,頁505-568。
    90. 盧宗成、何彥陞,以「公共利益」觀點探討都更條例「多數決」精神之妥適性,現代營建,第399期,2013年3月,頁10-23。
    91. 謝哲勝,都更條例修正草案,都市更新法律與政策,謝哲勝主編,元照,初版,2015年7月,113-170。
    92. 羅傳賢,從都更條例違憲案談如何舉辦聽證,國會月刊,第42卷,第3期,2014年3月,頁25-46。
    93. 蘇南,論公私協力公共建設中的土地徵收問題,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2期,2014年10月,頁109-140。
    94. 蘇南,論都市更新之財產權及人權保障-以土地徵收及房屋拆遷為中心,現代地政,第351期,2014年7月,頁99-110。
    95. 蘇南、陳坤成,論BOT制度的土地徵收與使用,財產法暨經濟法,第31期,2009年9月,頁45-102。
    96. 楊松齡、何彥陞、金家禾、鄭安廷、戴秀雄、黃昭閔,「後第709號解釋時代的都市更新正當程序與制度建議」座談會,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6期,2013年7月,頁3-21。
    97. 林旺根、林明鏘、花敬群、顧立雄,都市更新之過去、現在與未來,2014年萬國法律論壇第一場,萬國法律,第197期,2014年10月,頁2-25。
    98. 林明鏘、林旺根、陳立夫、蔡志揚、林明昕,「都市更新與居住正義——從文林苑談起」座談會會議記錄,月旦法學雜誌,第206期,2012年7月,頁268-297。
    99. 林明鏘,陳明燦、白金安、程明修、王珍玲、戴秀雄,「都更條例的法制修法與機制」座談會,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3期,2012年9月,頁21-45。
    100. 陳明燦、郭宏榮、王珍玲、蔡志揚、謝登武、鄭安廷;「都市更新聽證程序」座談會,「聽證的準備與進行、難題會議記錄」,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7期,2013年9月,頁63-80。
    四、 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1. 林明鏘,都市更新法制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2424-H-0020-005),1996年7月。
    2. 林明鏘,德國民營化理論與制度暨我國之反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9-2410-H002-142-MY3),2012年。
    五、 網路資料
    1.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ct_view.asp?xItem=954&ctNode=1313。
    2. 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網站,http://www.tcd.gov.tw/index.php?stp=about&sidflags=1af8fa9e7928fad94b5b4b59fd10321c。
    3.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7516&Itemid=54。
    4. 吳庚,都更未爆彈知多少,苦勞網,2012年4月5日,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7687 。
    5. 張志湧,剖析更新條例違憲爭議,都市更新簡訊,第54期,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2012年6月,http://www.ur.org.tw/news_detail.asp?n_sn=3661。
    六、 其他
    1. 立法院公報,第87卷,第42期,1998年10月。
    2. 蔡志宏,論都市計畫之法體系建立:以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定與細部計畫之衝突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25輯第21篇,司法院司法行政廳編,司法院,初版,2005年11月。
    3. 王章凱,都更條例強制參與/排除制度之探討及修法建議,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區域科學學會、住宅學會2014年聯合年會暨論文研討會,2014年。
    4. 張金鶚,舊市區坵塊合建之更新模式研究-台北市環河北路昌吉街口東北側地區更新計畫,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處委託,1990年。

    貳、 外文文獻
    1. Savas, Emanuel S. ,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Chatham House, USA, 5-14(1999)。
    2. John McCarthy, Partnership,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nd Urban Regeneration, Ashgate, England, 7-8(2007)。
    3. Barry Bozeman, Punlic Values and Public Interest: Counterbalancing Economic Individualism, Geogetown University Press, 89-95(200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