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佳欣 Lin, Chia-Hsin |
|---|---|
| 論文名稱: |
從國中生政治社會化看其國家認同傾向—以台南縣永康市國三生為例 A Study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Ninth Graders in YongKang City in Tainan County |
| 指導教授: |
王慶瑜
Wang, Ching-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9 |
| 中文關鍵詞: | 國家認同 、族群認同 、制度認同 、文化認同 、政治社會化 |
| 外文關鍵詞: | National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Systematic Identity,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5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台南縣永康市國中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目的在探討政治社會化管道對國家認同的影響。研究採描述統計與質化研究並行,先以文獻分析法探討政治社會化之理論及國家認同之類型,再以問卷調查以及深入訪談,抽取五百位受測者與九位受訪者,探討學生的國家認同傾向,包括統獨立場、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制度認同,以及這些態度的產生與社會化機構的關係。
研究發現如下:
1.受訪學生的「台灣認同」明顯超越「中國認同」,在統獨立場上偏向「獨立」者占54.7%,傾向「統一」者比例最低占4.3%;認同自己為「台灣人」的比例最高87.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僅占1.4%。
2.受訪學生的省籍背景與族群認同並沒有顯著關聯,省籍差異已不是造成國家認同歧異的重要因素。
3.受訪學生在國家認同的類型上偏向制度認同,尤其是民主政治的認同。
4.受訪者的歷史文化觀,已逐漸減去大中國思想,但他們認為建立具有特色的台灣文化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並非相互排斥。
5.在政治資訊的獲得以傳播媒體占最高比例(85.5%),透過媒體的報導,學生感受到大陸在國際上對台灣的打壓,這也是受訪者認同台灣的重要因素。
The third year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Yongkang City, Tainan County, are the survey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hich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channel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n national identity. This research adopt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by applying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to discus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ories and types of national identity.
first; and then using questionnaire and focus group, via sampling five hundred survey candidates and nine interviewees each, to examine the inclin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s, including their positions on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issu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and identities of ethnicity, culture and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inclinations with socialized institution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1.Students’ identity towards Taiwan is clearly surpasses towards China. Around 54.7% of the students prefer ‘Independent’ in the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issue, and only 4.3% of them choose ‘Unification’. Furthermore, 87.3% of the students identify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and merely 1.4% recognizes self as Chinese.
2.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rovincial background and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 students. The difference of provincial is not a key factor of the difference of identity anymore.
3.Candidate students are system-identified, especially towards democratic politics, in the types of national identity.
4.There is a decreasing of pan-China idea in candidates’ historical-cultural view. However, they do not consid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istinguishing Taiwan culture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re mutually excluded.
5.In the channel of obtaining political information, media occupies highest percentages (85.5%). Through the reports of media, the students’ sense that China suppresses Taiwan in international level and this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the candidates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aiwan.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1991年)。
吳俊憲:《本土教育課程改革》,(台北:五南,初版,2008年)。
宋鎮照:《社會學》,(台北:五南,1997年)。
李源禧等作:《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出版,1993年 )。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初版,2001年)。
林佳龍等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
林清江:《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初版,1981年)。
林嘉誠:《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1989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四版,1984年)。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1999年)。
施正鋒:《台灣國家認同》,(台北:國家展文教基金會出版,2005年)。
施正鋒:《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2003年)。
洪鎌德:《自由主義》,(台北:一橋,2002年)。
洪鎌德:《民族主義》,(台北:一橋,2003年)。
袁頌西:《政治社會化》,(台北:三民,初版,2004年)。
袁鶴齡:《國家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縣:高立出版,2003年)。
馬起華:《政治社會學》,(台北:中正,初版,1981年)。
唐光華:《政治文化的沉思者-白魯恂》,(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2年)。
高格孚:《風和日暖 :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晨,2004年)。
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頁58。
許禎元:《分裂中國家主權意識形成途徑之研究》,(台北:時英,初版,1998)。
張芳全:《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台北:心理,初版,2998年)。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初版1993年)。
張燦鍙:《文化:台灣問題的根源》,(台北:前衛,初版,2003年)。
黃煜峰、雷靂:《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1995年)。
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2003年)。
楊逢泰著:《民族自決的理論和實際》,(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寧騷:《民族與國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葛永光:《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中正,初版,1991年)。
劉阿榮:《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北:揚智文化,2006年)。
陳義彥:《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政大選舉研究中心,1991年)。
陳文俊:《臺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靑少年的政治社會化》,(台北: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1997年)。
陳文俊:《政治社會化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7年)。
陳膺強:《應用抽樣調查》,(台北:台灣商務,初版,1994年)。
(二)翻譯專書
Almond,G.A.& Powell,G.Bingham,Jr.原著,龔文庠譯:《當代比較政治》(Comparative Politicas-Today A World View)(台北:風雲論壇,1992年)。
Almond,G.A.& Verbael,Sidney原著,張明樹譯:《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台北:五南,1996年)。
Anderson,Benedict原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文化,1999)。
Babbie,Earl原著,陳文俊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湯姆生出版,2005年)。
Guibernau,Montserrat原著,周志杰譯:《無國家的民族:全球時代的政治社群》(Nations without States : Political Communities in a Global Age)(台北:韋伯文化,2002年)
Hobsbawm,Eric J.原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 Programme, Myth, Reality)(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7)。
Huntington,Samuel P原著:《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Who are we? :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北京:新華,2005年 )。
Lewin,Kurt原著,竺培梁譯:《拓樸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北京:商務,2003年)。
Ranney,Austin原著,林劍秋譯:《政治學:政治科學導論 》(Governing :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台北:桂冠,1991年)。
Vincent,Andrew原著,羅慎平譯:《當代意識型態》(Modern Political Ideologies )(台北:五南,1999年)。
(三)雜誌
李雪莉:〈2009年國情調查〉,《天下雜誌》(台北),第413期(2008年12月),頁44。
林倖妃:〈2010國情調查〉,《天下雜誌》(台北),第437期(2009年12月),頁61。
(四)期刊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台北),創刊號(1996年),頁129-203。
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5期(1997年),頁111-113。
吳乃德:〈自由主義與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台北),創刊號(1996年),頁5。
林火旺:〈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與公民教育〉,《訓育研究》(台北),第33期(1994年),頁7-8。
林水波:〈家庭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台北),第11卷第2期(1972年5月),頁29-30。
林信華、張志銘:〈兩岸關係中的台灣文化實踐與文化認同〉,《國家發展研究》(台北:國立臺灣
大學國家發展研究),第3卷第2期(2004年6月),頁34。
袁頌西:〈兒童與政治〉,《政治學報》(台北),第1期(1971年9月),頁69。
袁鶴齡:〈國家認同外部因素之初探—美國因素、中國因素、與台灣的國家認同〉,《理論與政策》(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編輯委員會),第14卷第2期(2000年7月),頁150。
趙建民:〈認同危機與兩岸交流〉,《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3期(1994年),頁58。
楊順富:〈國家認同的多面向分析〉,《中山學報》(高雄),第22期(2001年),頁175-191。
劉正山:〈2008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政黨支持者選擇性接觸媒體傾向的分析 〉,《選舉研究》(台北),第16卷第2期(2009年11月),頁52。
陳義彥:〈政治社會化的意涵〉,《東吳政治社會學報》(台北),第1期(1977年10月),頁140。
陳義彥:〈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1年)。
陳文俊:〈政治的孟德爾定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高雄),第2卷4期(2000年,冬季),頁99。
陳文俊:〈台灣大學生的省籍意識與國家認同〉,《中山社會科學學報》(高雄),第8卷第2期(1994年),頁41-91。
蔡英文:〈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叢書》(台北),第8期(1997),頁78。
鄭夙芬:〈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選舉研究》(台北),第16卷第2期(2009年11月),頁26。
蕭揚基:〈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國家認同及其相關因素〉,《公民訓育學報》(台北),第11輯(2002年2月),頁69-93。
譚光鼎:〈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台北),第45輯(2000年7月),頁113-135。
(五)學位論文
王美華:《馬英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大陸政策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08年。
江玉貞:《資訊全球化下國家認同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中生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03年。
洪裴璞:《2005年台北市國三學生國家認同與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所,2005年。
傅曉芬:《台灣地區國小學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家庭與學童的政治學習》,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2001年。
傅錫誠:《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之解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楊華中:《台北市青少年國家認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7年。
劉憶琪:《台灣未來主人翁國家認同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2005年
劉清芳:《私立學校高中生國家認同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6年。
陳信義:《台灣青少年國家認同之研究-以台北縣三重市國中生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2年。
陳美汝:《彰化縣高職生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之研究-以國立高職三年級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2003年
陳慧萍:《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國家認同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2004
年。
陳韋碩:《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態度--以八十九學年度宜蘭地區高中三年級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2000年。
諸筱榆:《高雄地區大專學生國家認同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2006年。
韓建慧:《全球化下的國家認同— 台灣大學生西進意願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6年。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Almond,Garbriel A. & Powell, G. Bingham, Comparative Politics:A Developmental Approach(Boston:Little,Brown,1966)
Dawson, Richard E. & Kenneth, Prewit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An Analytic Study(Boston:Little,Brown,1969)
Easton,D. & Dennis J,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s Legitimacy(New York:McGraw-Hill,1969)
Hyman,H.H.,Political Socialization(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9)
Kellas,James G.,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nd ed,1998)
Lipset,S.M. & Lowenthal, Leo.(Ed.), Culture and Social Character:The Work of David Riesman Reviewed(NY:The Free Press,1961)
Pye,Lucian W., Politics, Personality,and Nation Building:Burma's search for ident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
Rutherford,Jonathan (ed), Identity :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1990)
Sills,David L.(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Vol4(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1966)
Smith,Anthony D.,National Identity( Reno, Nevada: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
Corcuff, Stephane(Ed.),Memories of the future: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Taiwan(Armonk, N.Y.:M.E. Sharpe,2002)
Wachman,Alan M.,Taiwan: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London:M.E.Sharp,1994)
(二)期刊
Chaffee,S.H.,Ward,L.S. & Tipton,L.P.,“Mass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Journalism Quarterly,Vol.47(1970),pp.649-659.
Chu,Yun-han,“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Asian Survey,Vol.44,No.4(2004),pp.484-512.
Lipset, Seymour Martin,“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Washington,DC: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Vol.53,No.1 (Mar.,1959),pp.69-105.
Parekh,Bhikhu,“Discourse on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al Studies, Vol. 42, No.3(1994) pp.92-504.
Rustow,Dankwart,“Transitions to Democracy,”Comparative Politics(NY: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Vol.2, No.3 (Apr.,1970), pp.37-363.
Schonfeld,William R.,“The focu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Research:An Evaluation,” World Politics,Vol.23, No.3 (Apr.,1971),pp.544-578.
三、參考網站:
1111人力銀行:〈「一哥發嫂」兩岸熱?! 上班族西進意願調查〉,網址:http://www.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1993 (瀏覽日期:2010年5月4日)。
TVBS民調中心:〈民眾看兩國論與兩岸關係〉,網址:http://www.tvbs.com.tw/code/tvbsnews/poll/199907/twostate.asp (瀏覽日期:2009年11月29日)。
內政部統計處:〈內政部統計通報〉,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903.doc (瀏覽日期:2010年3月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資料:建交國家一覽表〉,網址: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gxh/tyb/(瀏覽日期:2009年10月11日)。
自由之家:〈Freedom in the World〉,網址:
http://www.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363&year=2009 (瀏覽日期:2009年11月3日)。
台南縣政府主計處:〈統計資訊〉,網址:http://web1.tainan.gov.tw/bas/download/dept4/papers/94 。(瀏覽日期:2010年5月12日)。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袁鶴齡:資訊與認同:e世代大學生的資訊化與認同觀-以中興大學學生為例 〉,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64.htm (瀏覽日期:2009年12月3日)。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資料庫: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網址: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index.php?id=3 (瀏覽日期:2009年10月19日)。
研考會:〈全國民意調查:民眾的政治態度及族群觀點〉,網址:
http://www.rdec.gov.tw/public/Data/952711431071.pdf (瀏覽日期:2010年4月1日。)
新華網:〈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1985年3月4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_2557547.htm (瀏覽日期:2009年11月28日)。
銘傳大學當代思潮與台灣發展資料庫,傅錫誠:〈民族與民族主義〉
網址: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2echelon/92report/a03/0807_05.htm(瀏覽日期:2009年10月16日)。
陸委會:〈相關民意調查結果〉,網址:
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910311342977.gif (瀏覽日期:2010年4月1日)。
鄧小平紀念館:〈維護世界和平,搞好國內建設〉,(1984年5月29日),網址:http://dxp.china5000.cn/page3/wenhu.htm (瀏覽日期:2009年11月28日)。
校內:2020-12-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