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長裕
Li, Chang-yu
論文名稱: 中共建構「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之研究(1998~2006)
The Research 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Approach of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998-2006)
指導教授: 陳欣之
Chen, Hsin-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3
中文關鍵詞: 外交政策東協中共哲學假定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際關係理論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C, Marxism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SEAN, case study, foreign policy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際關係學自從1919年被創立以來,便對複雜的國際關係和現象提供了下列功能:總結過往的國際關係現象之歷史發展、描述和解釋著正在進行的國際關係與現象,以及預測著未來可能發生的國際關係。然而,面對冷戰結束後日趨複雜難解的國際關係局勢與現象,儘管這門來自歐美的年輕社會學科理論,仍持續從事於本體論上的融合與創新和方法論上的引借,但是其理論爭論依舊不斷。
    隨後冷戰時期中國綜合國力增長所外溢出的發酵效果,強調以異於西方視角與思維來看世界的崛起中國學者,亦有趕搭此班國際關係理論爭論列車之勢。亦即中國國際關係學者在1990年代末期便透過舉辦多次國際關係理論研討會議,以重新開始思考:中國在國際體系內所處的國際地位及其影響性。於是「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的概念和說詞之提出,便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有鑑於國際關係理論對於一國外交政策乃具有指導和回饋的作用性,加上國內學界對於中共建構其特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歷程,亦乏有創新與專研之作,因此本文認為台灣與中共的外交關係依舊處在晦暗不明的多變局勢下,更須關注與專研於「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之發展歷程,以掌握其當前是否深具影響中共外交政策之作用。
    至於如何研究中國學者(或是中共)所欲建立的「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本文則是採用了歷史(比較)研究、敘述統計及個案研究等質量兼具的研究方法,及從1998-2006年期間中國國際關係學者的專著、中國國際關係期刊與中共官方外交等文獻逐一針對該理論進行發展條件、哲學基本假定及外交政策等理論與實務上的驗證;並指出所謂的「中國特色」,就現階段的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而言,不論是在國際關係理論的創新或是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上,皆仍處在引介歐美國際關係理論的哲學思維的情況、富含有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結構本體論和唯物辯證方法論,且主要目的是在於服務中共的外交政策,以致於缺乏其學術獨立性,或說是帶有顯著的意識型態的發展現象而具有強烈的政策背書之動機,是而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詞予以概括之。
    經由假設驗證的研究發現與結論,本文提出「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將具有下列三種發展模式:「非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特色」與「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但是「非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的理論發展模式,是中國學者所不欲樂見的;而「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的理論發展模式,又是中國學者遇到難有創新之瓶頸。所以,較為符合當前該理論的發展現況及短期趨勢的理論發展模式,應屬「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特色」。換句話說,當前「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尚不足構成國際關係理論的一個主流學派,但卻有潛力藉由創新地融入儒家思維,而展現其對國際現象的獨到描述見解與視角。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ere founded since 1919, will be on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rovide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To sum up the past in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ongo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phenomenon, and the forecast of the future m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growing complexity of post-Cold Wa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difficult situations and phenomena, though this door from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young social science theory, still engaged in the ontology of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the reply by, but the theory controversy still continue.
    Then during the Cold War by the growth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fermentation, to emphasize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perspective of world thinking, let some Chinese scholars who rush this controvers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ass train trend. That is,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 in the late 1990s were held through sever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onferences, to re-start thinking: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S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arguments put forward had been developed in this context. In the light of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for a foreign policy with guidance and feedback, and the Chinese domest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 are also lack of innovation and expertise for research to help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buil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because Taiwan and PRC's diplomatic relations is still in the volatile and unknown situation, we more need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 inquiry in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of evolution to have great impact on whether its current foreign policy of the role of the PRC
    As for how to do a research on Chinese scholars (or Chinese) want to establis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follow methods: (1)history of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2)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ase studie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both research methods, (4) categorizing the monograph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 from 1998 to 2006,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ficial with the Chinese Foreign periodicals, such as documentation for each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philosophy and basic assumptions, such as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erifi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so-calle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is stag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of development, wheth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of innovation 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ASEAN's foreign policy, are still existing the phenomenon of introducing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ir philosophy of thinking. It also riches in Marxist theory and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ntology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main purpose is to service the PRC's foreign policy, resulting in their lack of academic independence, or that is a significant ide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enomenon of strong policy endorsement of motives, which can be called "Marxism Chinesing" to the general.
    Verification by the assumption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found, this thesis put forwar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aybe have the following three development model: "n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 " However, "n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y of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is not the happy one which the Chinese scholars would like to see. Besides, the other theory development mode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s also the difficult one that Chinese scholars still have encountered innovation bottleneck.
    Therefore, the best theory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can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short-term trends, should b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l. In other words, from now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s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ess than a mainstream school, but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innovate through integration into the Confucian thinking, so that it could demonstrates its unique described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henomenon.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 ....3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 ....46 第二章 國際關係理論之發展(歷史比較分析) ..............................................................48 第一節 美國國際關係理論之發展................................. ............ ..................................... ...51 第二節 英國國際關係理論之發展................................... ............ ................................... ...74 第三節 中國國際關係理論之發展........................................ ............ ............................... ..81 第三章 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內容、質化分析) ......... ............................................99 第一節 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之各分支發展初探.................. .......................................100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西哲學之發展歷程..........................................................116 第三節 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之哲學觀................................. ........................................152 第四章 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共外交政策之關係探討(個案研究)........... ......185 第一節 中共的國際戰略.............................................. ......... ................................... ... .....188 第二節 中共對東協外交政策之個案研究.............................. ......... ................................. 213 第三節 解構「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之關係.... ............. 224 第五章 結論........................................ ................................................................. ...... .........24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4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246 附錄一 中國國際關係學界代表性學者之分類與代表性期刊文章...................... ..... ......248 參考文獻............................................. ... ...............................................................................255

    一、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astair Iain Johnston, “Culture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Barry Busman and Richard Little, “International Systems in World History: Rema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arles W. Kegley and Engene R. Wittkopf,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9).
    Charles Manning,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London: George Bell and Sons, 1962).
    Cynthia Web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2nd Ed).
    David Singer, ‘Inter-nation Influence: A Formal Model’ in James Rosenau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econd Ed, 1969).
    Dougherty, James E. &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eds,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New York: Longman, 5th ed, 2001).
    E.H. Car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1919-1939,” (London: Macmillan, 1947).
    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 Macmillan, 1992).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Knopf, 6th Ed, 1985).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3rd Ed.).
    Iriye Akir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James E. Dougherty,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New York: Longman, c2001).
    Jervis, Robert, “The Logic of Ima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John Vasquez, “The Post-Positivist Debate: 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Enqui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fter Enlightenment’s Fall,” in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Pen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Karen A. Mingst, “Essential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2004, 3rd Ed).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78).
    Kenneth D. Bailey, “Sociology and the new systems theory: 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Kenneth Thompson, “Masters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Major Twentieth-Century Theories and the World Crsis,”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0).
    Kenneth Thompson, “Fathers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 the Legacy of Political Theory,”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79).
    Liddell Hart,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td., 1967).
    Martin von Creveld, “The Transformation of War,” (New York: Free Press, 1991)
    Micheal Smith, “Realist Thought from Weber to Kissinger,” (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Nicholas Onuf, “Constructivism: A User's Manual,” in Vendulka Kubalkova, Nicholas Onuf and Paul Kowert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onstructed World, (M.E. Sharpe, Inc.1998).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88).
    Robert Lieber, “Theory and Workd Politics,” (New York: Winthrop Publishers, 1972).
    Robert O.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Robert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Samuel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8 4th Ed.).
    Scott Burchill, Andrew Linklater, Richard Devetak, Jack Donnelly, Matthew Paterson, Christian Reus-Smit and Jacqui True eds,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3th Ed, 2005).
    Stanley Hoffmann, “The State of War: Essay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65).
    Stephen Van Evera, “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Torbjrn L. Knutsen.,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7th Ed., 1997).
    Vendulka Kubalkova, Nicholas Onuf, and Paul Kower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onstructed World,”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1998).
    Walker, R. B. J., “Inside/Outside: International Relational as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Walter Carlsnaes, Thomas Risse and Beth A. Simmon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SAGE, 2002).

    (二)期刊論文
    Alexander Wendt, “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2), (1994), P.384-96.
    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1, No. 3, (1987).
    Andrew Hurrell, “Keeping History, Law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Firmly within the English Schoo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7, No. 3 (July 2001), P.489-494.
    Avery Goldstein,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 The China Quarterly, (2001), P.835-864.
    David Shambaugh,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9:3, winter 2004/2005), P64-95.
    Gerald Chan, “Toward 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ssues & Studies 34, No.6, (June 1998), P.1-28.
    Gustaaf Geeraferts and Men J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China,” Global Society, Vol.15, N0. 3. (July 2001), P.264.
    John H. Noer, “Southeast Asian Chokepoints: Keeping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Open,” Strategic Forum, No. 98 (Dec. 1996).
    Joseph Lepgold, “Is anyone liste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Problem of Policy Relevanc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3, (1997), P.47.
    Peter Katzenstein, Robert Keohane, Stephen Krasn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2, No.4, (Autumn 1998), P.645-685.
    R. P. Khanua, “Impact of China’s Ambition to be a Regional Power,” Asian Defense Journal, Vol 6, No. 9, (1999), P.6.
    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No. 110, Special Edition: Frontiers of knowledge, (Spring 1997), P.19.
    Steve Smith, “Paradigm Domi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Social Science,”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6, No. 2, (1987).

    二、中文部分
    (一)專書
    Care Von Clausewitz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第一卷,1978年)。
    Hedley Bull著,張小明譯:《無政府社會——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Wayne Bert著,林芳燕譯:《孰者勝出: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小島朋之著,翁家慧譯:《「中國」現代史:中共建國五十年的驗證與展望》,(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于有慧:〈和平發展:胡溫體制外交戰略初探〉,收於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十三大以來重要文選(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臺北:大屯出版社,2006年)。
    王保存、陳景彪譯:《世界強權的興衰(現代篇)》,(臺北:風雲出版出版社,1989年)。
    王正毅:《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合著:《中國共產黨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陽明:《大學問》。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王逸舟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義桅:《超越國際關係:國際關係理論的文化解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石之瑜:《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石之瑜:《政治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三民書局,1994年)。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我國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協見離自由貿易區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年)。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一平、庄國土主編:《冷戰以來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谷城:《中共焦點問題》,(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2年)。
    李英明:《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台北市:生智文化,2006年)。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型態的辯證》,(台北市:生智文化,2003年)。
    李英明:《重構兩岸與世界圖象》,(台北市:生智文化,2002年)。
    冷溶:《鄧小平年譜(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呂明灼等著:《儒學與近代以來中國政治》,(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牟宗三著、羅義俊編:《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汪青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托布約爾.克努強著,余萬里、何宗強等譯:《國際關係理論史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貝利著,許真譯:《現代社會研究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何思因、陳德昌、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肖鋒譯:《建構世界中的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方銀:《國際問題數量化分析——理論、方法與模型》,(北京:時報出版社,2001年)。
    金燦榮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卷》,(臺北: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金觀濤、劉青峯:《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金觀濤、劉青峯:《毛澤東思想和儒學》,(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概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肯尼士華茲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三民書局,1980年)。
    孟子:《盡心上》。
    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全球話與中國》,(台北市: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胡宗山:《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歷史與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胡宗山:《國際關係理論方法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19年)。
    柳元麟:〈謀攻——論國家戰略〉,《孫子新校解》,(台北:中華兵學研究社,1988年)。
    柳宗元:《非國語》。
    俞可平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俞正樑:《國際關係與全球政治——21世紀國際關係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袁正清:《國際理論的社會學轉向:建構主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袁明主編:《跨世紀的挑戰——中國國際關係學科的發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倪世雄等著:《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瑜等合著:《共黨理論釋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馬敏主編:《中國文化入門》,(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唐宗力:《東西方文化之衝突:毛澤東的道路》,(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市:時英出版社,2003年)。
    許志嘉:《中國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市:水牛出版社,2000年)。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康紹邦、官力等著:《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陳義彥等譯:《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市:渤海堂,1992年)。
    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一)》,(台北:翰盧出版社,2001年)。
    郭秋慶:《歐洲國家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台北:台灣國際研究會,2006年)。
    郭樹勇主編:《國際關係:呼喚中國理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張世英:《新哲學演講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
    張明貴:《TOP100國際關係用語熱門榜》,(台北市:書泉出版社,2005年)。
    張明貴:《比較中西政治思想》,(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
    張載:《正蒙˙誠明》篇。
    張驥等著:《國際政治文化學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和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馮特君主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年)。
    彭懷恩:《國際關係與國際現勢Q&A》,(臺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5年)。
    傅國良、曹炳陽:《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台北市:海鴿文化,2004年)。
    黃俊傑主編:《中華文化與欲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一)》,(台北市: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年)。
    黃秋鳳譯,宮崎正勝著:《圖解世界近代史》,(臺北:易博士文化,2007年)。
    黃碩鳳:《大國較量: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越可金:《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楊公素:《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1945~2001)》,(香港銅鑼灣:勵志出版社,2002年)。
    楊潔勉等著:《大磨合》,(天津:天津出版社,2007年)。
    楊開煌編著:《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2000年)。
    楚樹龍:《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義》。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三卷,1993年)。
    鄧小平:《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出版社,2005年)。
    潘忠岐譯:《國際關係精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潘念之、張采苓編:《思想家大辭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3年)。
    談遠平:《中國政治思想——儒家與民主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蔡拓等編著:《國際關係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閻學通:《國際政治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小林、王爾理等譯,星野朝吉編著:《變動中的世界政治—當代國際關係理論沈思錄》,(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劉北成譯,Fernand Braudel, On History著:《論歷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華岡出版社,1971年)。
    謝峰譯:《國際思想之父——政治理論的遺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戴龍基、蔡蓉華主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嚴平譯,帕瑪著:《詮釋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譚嗣同:《上歐陽瓣姜師書》。

    (二)期刊論文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2卷,第3期,1999年),頁45-62。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3卷,第1期,2004年),頁108。
    王士彔:〈2005年東南亞地區國際關係的新發展〉,《東南亞》,(雲南: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第1期,2006年),頁13。
    王逸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對成就與缺失的幾點感受〉,《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期,2003年),10-12。
    王逸舟:〈中國國際關係學的一種審視:對學科分支領域的快速掃瞄(上)〉,《教學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9期),頁31。
    王逸舟:〈過渡中的中國國際關係學〉,《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期,2006年),頁9-14。
    王逸舟:〈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若干問題〉,《歐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第5期,1993年),頁6。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北京: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第6期,2006年),頁18-27。
    王義桅、唐小松:〈從霸權穩定論到單極穩定論——冷戰後新現實主義的回歸〉,《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9期,2000年),頁16-18。
    尹成德:〈東盟外交新走向——兼論中國與東盟關係〉,《現代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第3期,2004年),頁24-25。
    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國際關系理論和國際熱點問題研究述評(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1期,2006年),頁69-78。
    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2006年中國國際關係學科發展綜述〉,《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期,2007年),頁68-79。
    江憶恩,郎平:〈中國外交政策研究:理論趨勢及方法辨析〉,《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8期,2006年),頁66-75。
    任曉:〈向英國學派學習〉,《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7期,2003年),頁70-71。
    何方:〈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期,1992年),頁8。
    何忠義:〈從國際關係期刊看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1期,2004年),頁66。
    李一平:〈冷戰後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係探析〉,收錄於《台灣與四鄰工作坊座談會》,(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5年),頁15。
    李石生:〈關於國際關係學教研的思考〉,《國際政治研究》,(第4期,2003年),頁64。
    李石生:〈關於創建國際關係理論體系的基本構想〉,《國際政治論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頁5-8。
    李英明:〈國際關係本體論的重建:對國家本體化的省思〉,《國際關係學報》,(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2006年,第21期),頁1。
    李英桃:〈女性主義國際關係學及其發展前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7期,2005年),頁52-48。
    李英桃:〈西方女權主義國際政治理論述評〉,《美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期,2001年),頁54-57。
    李英桃,胡傳榮:〈女權/性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在中國的發展——北京、上海兩位女性國際政治研究者的對話〉,《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2期,2002年),頁6-11。
    李彬:〈絕對獲益、相對獲益與美國對華安全政策》〉,《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1期,2002年),頁17-21。宋德星:〈世紀之交中國與東盟關系的再定位及其重要特徵〉,《國際論壇》,(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第5期,1999年),頁52。
    李濱:〈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期,2005年),頁37-44。
    李濱:〈民族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流派、學術淵源和當代代表〉,《歐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期,1999年),頁13。
    李濱:〈無政府性•社會性•階級性——國際政治的特性與國際觀〉,《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期,2002年),頁30。
    李濱:〈科學方法論在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局限性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1期,2004年),頁24。
    李濱:〈考克斯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期,2003年),頁39-40。
    李濱:〈國際關係理論與本土化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期,2003年),頁69-71。
    李慶四:〈中國與東盟關係:睦鄰外交的範例〉,《國際論壇》,(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第2期,2004年),頁31。
    李義虎:〈本體論問題與國國際關係研究〉,《國際觀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期,2005年),頁20。
    門洪華〈關於世界秩序藍圖的思考——兼評《自由主義與世界政治》〉,《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7期,2004年),頁36-37。
    苗紅妮,秦治來:〈從國際社會到世界社會——巴里•布贊對英國學派的重塑〉,《歐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期,2005年),頁42-55。
    胡宗山:〈現實主義的內部分歧與外部批判〉,《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8 期),2005年,頁24-25,29-30。
    胡傳榮:〈開放的空間——女性主義國際政治理論中的「共情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6期,2000年)頁21,25。
    威廉卡拉漢:〈對國際理論的民族化——英國學派與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的浮現〉《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6期,2004年),頁50。
    高朗:〈如合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第7卷,第2期,2006年),頁76。
    袁正清:〈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既要解釋也要理解〉,《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期,2004年),頁30-32。
    袁正清:〈國際關係研究方法論的探討需要本體論的觀照——來自建構主義理論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期,2003年),頁15-16。
    邱丹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和平崛起的地緣經濟學思考〉,《當代亞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第1期,2005年),頁8-13。
    時殷弘:〈國家大戰略理論與中國的大戰略實踐〉,《現代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第3期,2004年),頁36-42。
    唐小松:〈英國學派的發展、貢獻和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7期,2005年),頁26-27。
    唐小松:〈外交政策理論建構的新發展——「新古典現實主義流派」評介〉,《國際論壇》,(第4期,2000年),頁46,48。
    唐小松:〈進攻性現實主義及其「修正主義國家論」,《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期,2004年),頁28-29。
    唐小松:〈英國學派的發展、貢獻和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7期,2005年),頁25-27。
    秦亞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論——文化結構、文化單位與文化力〉,《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期,2003年),頁7-8。
    秦亞青:《國際制度與國際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義》,《外交學院學報》,(第1期,1998年),頁45。
    秦亞青:〈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期,2006年)頁7-13。
    秦亞青:〈建構主義的發展空間〉,《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期,2005年),頁10-14。
    秦治來:〈國際關係研究中歷史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期,2006年),頁5。
    耿協峰:〈讓思想與大師齊飛——「西方國際思想大師譯叢」介評〉,《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期,2004年),頁79-80。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6卷,第4期,1997年),頁47。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第8卷,第3期,2007年),頁52-59。
    梁守德:〈中國國際政治學理論建設的探索〉,《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期,2005年),頁18-23
    梁守德:〈論國際政治理論的「中國特色」〉,《外交學院學報》(北京:外交學院學報編輯部,第2期,1997年),頁40-46。
    梁守德、洪銀嫻著:《國際政治學概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頁32-46。
    陸建人:〈東盟的發展道路〉,《當代亞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第8期,1999年),頁28-29。
    陳獨秀:〈社會主義批判〉,《新青年》,(第9卷,第3號,1921年),頁8-9。
    陳玉剛、陳志敏:〈構建主義: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之後〉,《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8期,1999年),頁32-33。
    張沛:〈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戰略理論〉,《國際展望》,(上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第2期,2005年),頁80-81。
    張秋霞:〈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方法現存問題與思考〉,《國際觀察》,(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第4期,2005年),頁43-48。
    梅然:〈該不該有國際政治理論的中國學派?——兼評美國的國際政治理論〉,《國際問題研究》,(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第1期,2001年),頁6。
    郭大文:《後冷戰時期中國的「大國外交」策略發展研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5月,頁10。
    郭夏娟:〈女性主義國際政治學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2期,2003年),頁43-49。
    郭樹勇:〈英國學派的研究方法及其演變〉,《歐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期,2004年),頁31-44。
    郭樹勇,〈試論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思想及其研究方向〉,《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期,2004年),頁13-14。
    郭樹勇:〈利用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成果推動中國國際關係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期,2003年),頁18。
    郭樹勇:〈試論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前途〉,《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7期,2004年),頁27。
    孫學峰:〈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骨幹力量與流派分野〉,《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2期),頁27-29。
    孫學峰、陳寒溪:〈中國地區主義政策的戰略效應〉,《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期,2006年),頁26-30。
    曹雲華:〈東盟再認識〉,《東南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第4期,2005年),頁14-15。
    曹雲華、徐善寶:〈睦鄰外交政策與中國—東盟關係〉,《當代亞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第2期,2004年),頁52-59。
    潘忠岐:〈現實主義範式的困境與出路〉,《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7期,2004年),頁33。
    劉永濤:〈西方新現實主義理論與建構主義批評〉,《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1期,1998年),頁26-30。
    魯鵬:〈創建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四種途徑的分析與評價〉,《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6期,2006年),頁6-11。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9期,1998年),頁74。
    薛力、肖歡容:〈中國的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研究:成就與不足(1998~2004〉,《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8期,2006年),頁42-50。
    龐中英:〈開放式的自主發展:對英國國際關係理論的一項觀察——思考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方向〉,《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6期,2003年),頁24-25。
    蘇長和:〈解讀《霸權之後》——基歐漢與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新自由制度主義〉,《美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第1期,2001年),頁145。
    蘇長和:〈自由主義與世界政治——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第7期,2004年),頁20。
    二十種中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國際關係期刊
    《日本學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西亞非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
    《拉丁美洲研究》,(北京:拉丁美洲研究所)。
    《和平與發展》,(北京: 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
    《東南亞研究》,(廣東省廣州市: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美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北京: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現代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國外社會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國際問題研究》,(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國際展望》,(上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
    《國際論壇》,(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
    《國際觀察》,(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當代世界》,(北京: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北京: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大學)。
    《當代亞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歐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戰略與管理》,(北京: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
    三、網路資料
    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04 November 2002, Phnom Penh, Cambodia) Website: http://www.aseansec.org/13163.htm (viewed on 23 March, 2008).
    ASEAN, “ASEAN China Foreign Ministers' Informal Meeting Joint Press Release,” (21 June 2004, Qingdao, China). Website: http://www.aseansec.org/16167.htm(viewed on 03 March, 2008).
    UN,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 Website: http://www.aseansec.org/16167.htm(viewed on 03 March, 2008).
    《聯合國》:〈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網址:http://unstats.un.org/unsd/snaama/dnllist.asp(瀏覽日期:2007年10月19日)。
    〈弗蘭西斯•培根〉,《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5%85%B0%E8%A5%BF%E6%96%AF%C2%B7%E5%9F%B9%E6%A0%B9(瀏覽日期:2007年10月21日)。
    〈托馬斯•霍布斯〉,《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C%8D%E5%B8%83%E6%96%AF&variant=zh-tw(瀏覽日期:2007年10月21日)。
    〈唯物主義〉,《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4%AF%E7%89%A9%E8%AB%96&variant=zh-tw(瀏覽日期:2007年10月21日)。
    王逸舟:〈面向新世紀的國際關係理論研究:若干思考與建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網址:http://old.iwep.org.cn/chinese/gerenzhuye/wangyizhou/wenzhang/mxxsjdgjgxllyj.htm(瀏覽日期:2006年10月11日)。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向21世紀〉,《人民日報》,網址:http://www.lnsgdb.com.cn/news/view.asp?id=32802(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6日)。
    江澤民:〈在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0/content_685655.htm(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6日)。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2)——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207.htm(瀏覽日期: 2007年11月26日)。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9)〉,《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96.htm(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6日)。
    江澤民:〈建立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中國-東盟研究網》,網址:http://www.gxucseas.com/datashow.asp?id=415 (瀏覽日期: 2007年11月26日)。
    徐蓉蓉:〈中國-東盟:新貿易夥伴關係日趨密切〉,《中國網》,網址: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8/30/content_5648473.htm(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6日)。
    楊芳:〈從英國新內閣組成看布朗內外政策走向〉,《中國網》,網址: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6/29/content_8459128.htm(瀏覽日期:2007年10月17日)。
    韓福東:〈專家解讀中共十七大報告 新詞迭出 新意不斷〉,《中國新聞網》,網址:http://www.cns.hk:89/gn/news/2007/10-16/1049924.shtml(瀏覽日期:2007年10月16日)。
    胡錦濤:〈胡錦濤提出國際新秩序五主張凸顯新思想〉,《學說連線》,網址:http://www.xslx.com/htm/szrp/rdtw/2003-5-30-14029.htm(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6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東方網》,網址:http://www.shjubao.cn/epublish/gb/paper148/20031227/class014800003/hwz1064266.htm(瀏覽日期:2007年12月14日)。
    胡錦濤:〈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中國網》,網址: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4/24/content_5551897.htm(瀏覽日期:2007年12月14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越南國會的演講(全文)〉,《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01/content_3716012.htm(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6日)。
    溫家寶:〈把目光投向中國〉,《人民網》,網址: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1/2241298.html(瀏覽日期:2007年12月14日)。
    溫家寶:〈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zhibo/20040314c/zhibo.htm(瀏覽日期:2007年12月14日)。
    溫家寶:〈中國-東盟紀念峰會聯合聲明〉,《中國—東盟研究網》,網址:http://www.gxucseas.com/datashow.asp?id=442 (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6日)。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與亞洲的未來〉,《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瀏覽日期:2007年12月14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8-07-0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