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瓊玉 Chen, Chiung-Yu |
|---|---|
| 論文名稱: |
魏晉忠孝觀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4 |
| 中文關鍵詞: | 魏晉玄學 、魏晉政治 、君父先後 、忠孝衝突 、忠孝先後 、孝 、忠 |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忠」、「孝」在中國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忠」為士人在政治倫理上的表現,呈顯為君臣關係;「孝」為倫理道德實踐的起點,始於父子關係,可推擴至一切倫常關係。「忠」、「孝」分別屬於士人在政治和家庭之間的道德倫理實踐,也是個人品德操守的主要評判標準。政治由封建至專制政體的變化下,「忠」、「孝」彼此幾度混同、衝突乃至相悖或融合,士人對「忠」、「孝」的先後、輕重的抉擇也反映不同時代下的文化面貌。
從東漢至三國魏晉,是個分裂至一統,統一復為分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忠」、「孝」的演變與彼此交涉所產生的矛盾衝突,頻繁可見,君父先後的問題,更為士人關注討論之焦點。玄學談「儒、道」的會通,「名教與自然」的融合,「情、禮」之間的符契,「忠、孝」先後辨的爭議,在學術開放,士人個體自覺,以及世族門閥的時代文化下,沿循前代孝先忠後的原則,有了不同的闡釋和抉擇:「忠而不忠」、「不忠而忠」或「孝而不孝」、「不孝而孝」,又或「忠孝俱失」、「忠孝兩宜」。
本文就魏晉政治歷史和玄學思想的發展,加以深入研究析辨。另外佛教在東晉的廣泛流傳和內容品質的提升,進而與「忠」、「孝」之間衝突的論議,文中亦加以探討,以呈現魏晉時期「忠、孝」倫理之面貌。
none
參考引用書目
一、相關典籍及著述
(一)經
【西漢】韓嬰著,周廷寀校注,《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版。
【漢】鄭玄注,《周禮鄭氏注》(冊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漢】鄭玄注,《禮記注疏》,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台北:台灣古籍,2001年9月初版。
【漢】孔鮒,《孔叢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漢】戴德撰、盧辯注,《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版
【魏】何晏注,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廣文出版社,1991。
【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李學勤主編,《孝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鄭玄注、阮元疏,《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阮元纂,《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阮元纂,《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阮元纂,《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阮元纂,《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臺北:藝文,1957年。
(二)史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12月31日。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九思出版,1978年11月台1版
【漢】班固注、【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3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初版。
【東晉】袁宏,《後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1版。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初版。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初版。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第1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初版。
【清】湯球輯,《九家舊晉書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清】湯球、黃奭輯、喬治忠校注,《眾家編年體晉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清】顧棟高撰,《春秋大事表上》,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10月初版。
【清】趙翼撰、楊家駱主編,《廿二史剳記及補編》,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初版。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12月初版。
(三)子
【先秦】荀卿著、【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第1版。
【先秦】墨翟著,【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六),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2版。
【先秦】商鞅著、【清】嚴萬里撰,《商君書》,《新編諸子集成》(五),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新2版。
【先秦】韓非著、【清】王先謙撰,《韓非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五),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新2版。
【秦】呂不韋編撰、【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五),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新2版。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齊俗訓》,《新編諸子集成》(七),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新2版。
【漢】王充,《論衡》,《新編諸子集成》(七),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新2版。
【魏】王弼撰,《老子道德經注》,《新編諸子集成》(三),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2版。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九月初版。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三),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2版
【晉】葛洪,《抱朴子》,《新編諸子集成》(四),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新2版。
【晉】張湛,《列子注》,《諸子集成》(三),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四)集
【漢】陸賈著,王利器撰,《新語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5月初版。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第1版。
【漢】董仲舒著,【清】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3月臺景印1版。
【漢】班固等撰,《白虎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臺1版。
【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1980年3月初版。
【魏】嵇康著、戴明揚撰,《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臺景初印版。
【南朝宋】劉孝標著、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南朝宋】劉孝標著、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2000年5月第1版。
【南朝宋】劉勰著、王利器校注,《文心雕龍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10月2版。
【唐】白居易撰、孔傳續撰,《白孔六帖》,臺北:新興出版,1969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1版。
【梁】釋慧皎,《高僧傳》,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1月再版。
【梁】僧祐撰,《弘明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第2版。
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輯,《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版次年代不詳。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第1版。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著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方北辰,《魏晉南北朝江東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2月初版。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7月初版。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6年4月初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刑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6月初版。
朱漢民,《忠孝道德與臣民精神──中國傳統臣民文化論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1994。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8月修訂8版。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303-35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初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1984年2月再版。
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2月3版。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出版社,1996年。
林素英,《禮學思想與應用》,臺北:萬卷樓出版,2003年初版。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7月初版。
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第1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8月臺10版。
唐長孺,《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地不詳,1982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出版地不詳,1985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1992年12月第1版。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2年10月初版。
徐希燕,《墨學研究──墨子學説的現代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第1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6月初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八月6版(臺四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2月7版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張卜庥,《諡法及得諡人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2月初版。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3年9月初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1月初版。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1989年10月初版。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下冊,臺北:巨流圖書,1993年6月1版。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彭自強,《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8月初版。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4月,初版。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
湯用彤,《郭象與魏晉玄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2000年2月初版。
楊澤波,《孟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4月初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1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1998年4月第1版。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10月初版。
褚斌杰等著,《儒家經典與中國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劉偉航,《三國倫理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9月第1版。
魯迅,《魏晉思想(乙編三種)‧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臺北:裏仁書局,1995年8月初版。
蕭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1985年10月3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5月修訂14版。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初版。
謝幼偉,《人類與文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10月初版。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第1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1987年3月初版。
譚宇權,《墨子思想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日】岡村繁,《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日】桑原騭藏著、宋念慈譯,《中國之孝道》,臺北:中華書局,1980。
【荷】許里和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三、學位論文
王岫林,《由「適性安命」到「達生肆情」──西、東晉士人應世思想之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吳心怡,《魏晉太原孫氏的家學與家風》,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吳冠宏,《魏晉玄風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5月
陳惠玲,《魏晉反玄思想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四、期刊論文
江建俊,〈魏晉「忠孝」辨〉,《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2004年3月,發表論文。
何成軒,〈儒家的尊君禮臣重民思想〉,《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集》,中國孔子基金會編,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第1版,頁449-473。
那薇,〈兩漢儒學與魏晉玄學銜接的重要人物──何晏〉,《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集》,中國孔子基金會編,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第1版,頁1864-1887。
林安梧,〈道的錯置: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困結──以《論語》及《孟子》為核心的展開〉,《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集》,中國孔子基金會編,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第1版,頁508-531。
金耀基,〈中國人的「公」、「私」觀念〉,《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喬健、潘乃谷主編,高雄:麗文文化,1998年4月初版。
張永儁,〈《白虎通德論》之思想體系及其倫理價值觀〉,《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頁71-87。
曾昭旭,〈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天道與人道》,黃俊傑主編,臺北:聯經出版,1982年11月初版,頁211-241。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天道與人道》,黃俊傑主編,臺北:聯經出版,1982年11月初版,頁173-207。
李書有,〈儒家倫理的評論〉,《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集》,中國孔子基金會編,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第1版,頁311-317。
劉澤華、張分田,〈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與封建專制主義〉,《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集》,中國孔子基金會編,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第1版,頁409-427。
龔鵬程,〈東晉名教論〉,《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2004年3月,發表論文。
默明哲,〈論儒家家庭觀〉,《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集》,中國孔子基金會編,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第1版,頁532-553。
王曉毅,〈漢魏之際「浮華交會」風潮的歷史動因〉,《中國文化月刊》,129期,1990年7月,頁19-28。
甘懷真,〈「舊君」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新史學》13卷2期2002年6月,頁1-43。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臺大歷史學報》21期,1997年12月,頁19-58。
白芳,〈論秦漢時期「君臣」稱謂的社會內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月26卷2期,頁122-128。
吳榮發,〈禮道價值與古代集權思想的開展──中國古代君權發展之研究〉,《雄中學報》,1998年4月,頁107-131。
李承貴,〈忠的歷史演變及其現代啟示〉,《孔孟月刊》,36卷4期,1997年12月,頁39-43。
李焯然,〈忠孝不兩全──儒家忠孝觀念的歷史考察〉,《九州學報》,4卷2期,1991年7月,頁35-47。
周大興,〈王坦之〈廢莊論〉的反莊思想:從玄學與反玄學、莊學與反莊學的互動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8期,2001年3月,頁269-325。
周大興,〈王弼「性其情」的人性遠近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期,89年3月,頁339-373。
周大興,〈玄學中的公謙之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抽印本),第14期,1999年3月,頁8-12、頁33-42。
周大興,〈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釋私論〉的道德超越論〉,《鵝湖》,17卷5期,頁29-35。
林晉士,〈儒家忠孝觀念混同現象之歷史考察〉,《孔孟月刊》,37卷12期,1999年8月,頁11-18。
林素娟,〈自然與名教之爭的面向──東漢到魏晉忠孝觀的發展〉,《文明探索叢刊》,1999年4月,頁106-124。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年6月,頁25-52。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臺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6月,頁109-141。
柯金虎,〈從社會變亂看禮儀的遞嬗──以魏晉為考察範疇〉,《玄奘學報》,2001年10月,頁123-148。
張宏慧,〈魏晉南朝時期「重孝」文化心態探論〉,《許昌師專學報》,21卷4期,2002年,頁51-53。
陳建生,〈「忠」觀念形成與演變〉,《孔孟月刊》,40卷7期,2002年3月,頁38-44。
陳致,〈原孝〉《人文中國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頁228-251。
傅武光,〈釋「忠」──從孔孟原義詮釋〉,《東方雜誌》,1990年3月,頁20-23。
黃公偉,〈忠孝觀念在中國倫理生活中實踐之價值〉,《孔孟月刊》,9卷11期,1971年7月,頁6-8。
劉應文,〈忠因孝而傳,孝因忠而成〉,《孔孟月刊》,22卷7期,1984年3月,頁4-5。
蔡仁厚,〈《論語》「義、命」觀念之疏導〉,《中國文化月刊》,1982年6月32期,頁101-113。
鄭曉江,〈「忠」之精神探微〉,《孔孟學報》,70期,1995年9月,頁1-27。
謝幼偉,〈《孝經》與《論語》中孝道思想的比較〉,《哲學論集》第一期,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72年12月,頁59-64。
謝幼偉,〈孝之性質及其需要〉,《華岡學報》第8期1974年7月,頁19-35。
謝幼偉著、黎登鑫譯,〈孝道與中國社會〉,《中國文化月刊》第31期1982年5月,頁56-72。
謝幼偉撰、黎登鑫譯,〈個人在中國倫理中之地位〉,《中國文化月刊》32期,1982年6月,頁63-75。
謝惠媛,〈從忠孝之辯看儒家思想對佛教忠孝觀的影響〉,《船山學刊》第4期,2003年,頁97-100。
藍麗春,〈論孔孟之忠君思想〉,《孔孟月刊》,36卷11期,1998年7月,頁21-29。
五、工具書
方述鑫等編,《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1月第1版。
倉修良主編,《史記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倉修良主編,《漢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公司,1988年11月第1版。
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張舜徽主編,《後漢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92年5月初版。
劉乃和主編,《晉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六、多媒體資料
中央研究院翰典全文檢索系統:網址: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