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紹慈
Lee, Chao-Tzu
論文名稱: 探討台灣身心障礙者社經背景對網路活動參與之影響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Disabilities People's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s on Internet Activiti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蔡群立
Tsai, Chun-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經濟學系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網路活動身心障礙者工具變數Probit迴歸模型IvProbit迴歸模型
外文關鍵詞: Internet activities, Disabilities, Instrument variable,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Ivprobit regression model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TWNIC) 2017年數據統計台灣曾上網民眾共佔83.4%,故本文欲探討身心障礙者是否因科技進步而受惠。本文資料來自於中央研究院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SRDA)民國2015年對於身心障礙者進行數位機會與數位生活需求共4010份的調查資料,經檢誤並刪去遺漏樣本數僅採用2,129位個體作為研究樣本。目的探討身心障礙者是否因為背景變項不同,而對於使用網路社群、網路金融服務、網路消費以及網路討論區會有不同的選擇。實證模型中先以Probit迴歸模型進行第一階段的估計,發現模型中存在內生性問題,會造成模型估計的偏誤。故研究中再以IvProbit迴歸模型進行第二階段估計,利用工具變數法解決內生性問題後,以顯示更正確的估計。
    本研究結果發現身障級別為輕度及年紀越輕越會使用網路進行消費;身障級別為重度、學歷越高、年紀越輕以及女性,越會使用網路進行金融交易;而身障級別為輕度、年紀越輕以及男性,越會參與網路區討論活動;最後障礙類別為感官器官障礙、肢體障礙以及罕見及其他障礙相對於輕度精神及心智障礙更會使用網路社群,其中薪水越高、年紀越輕及女性也越會使用。希望未來政府可參考本論文的拙見,針對使用網路者開發輔助APP,也針對不使用網路者,增設網路教學輔導中心,擴展便民普及化的科技輔具,擴大資訊視野。

    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 showed that 83.4% of the people had access to the Internet in Taiwan in 2017.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whether disabled people benefit from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ccording to the database of 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SRDA) of the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in 2015, 4,010 surveies were conducted. After reviewing and deleting missing samples, only 2,129 individuals were used as study samples. It is aime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disabled have different options for using the Internet activities, online financial services, online consumption, and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the empirical model,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and IvProbit regression model are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The estimat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the kind of disability, age, gender, month salary, and education ar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disabled people for internet activities. Hope that government can refer to this article's opinion in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uxiliary apps for the disabled users, and also for those who do not use the Internet, and then add online lessons and counseling center to exp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field of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口試合格證明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INTRODUCTION iv MATERIALS AND METHOD iv RESULT v DISCUSSION v 致謝 vii 目錄 ix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身心障礙定義 7 第二節、 網路資訊之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意義與範疇 15 第三節、 網路使用 18 第四節、 身心障礙的失能及生活品質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證模型 40 第一節、 資料來源 40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理論模型 41 第三節、 資料庫統計資訊 46 第四章、 實證模型及分析結果 54 第一節、 變數說明 54 第二節、 身心障礙者的背景對參與網路活動的影響因素探討 62 第三節、 身心障礙者的背景對網路活動的影響因素探討---加入工具變數估計方法控制內生性問題 7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3 第二節、 研究小結 9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0 附錄表:樣本敘述統計 102 參考文獻 115 中文文獻 115 西文文獻 122

    中文文獻

    王瓊珠,「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支持計畫」,特殊教育季刊,135,頁1-8,2015。
    王文娟,「智能障礙者雙老家庭壓力負荷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9卷2期,頁96-110,2011年。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上網年份:2018年,取自:https://www.moi.gov.tw/stat/chart.aspx
    台灣勞動統計公報,「身心障礙者勞動力狀況」,上網年份:2017年,取自: https://www.mol.gov.tw/statistics/2452/2465/
    朱貽莊,「臺灣企業進用視障按摩師的初探:社會融入的觀點」。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2期,頁79-132,2015年。
    江義平、許蕙婷,「網路使用者日常線上資訊行為之探勘研究」,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12卷1期,頁5-26,2014年。
    任麗華譯,「我有一個坐輪椅的朋友」,原書:Hannah & Carlson & Carlson,D.(1997). Living with Disabilities: 6 Volume Basic Manuals for Friends of the Disabled.),2002年。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年國情統計通報」,上網年份:2018年,取自: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51021161625L3E5JF46.pdf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104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105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
    報告」、「106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上網年份:2018年,取自:https://www.ndc.gov.tw/cp.aspx?n=55c8164714dfd9e9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104年身心障礙者數位機會與數位生活需求調查」,取自:https://www.ndc.gov.tw/cp.aspx?n=55C8164714DFD9E9
    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上網年份:2018年,取自:https://www.stat.gov.tw/np.asp?ctNode=452
    李育逢,「大學身障生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2010年。
    李佳玲,「中高齡視障者電腦使用動機及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年。
    李孟壕、曾淑芬,「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2005年
    陳香妘、徐瑋如、黃秀梨,「用通訊軟體LINE促進視障家庭糖尿病飲食自我管理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27卷3期,頁456-466,2016年。
    吳亭芳、陳明聰、陳雅玲,「肢體障礙學生電腦輔具使用現況及需求調查」,特殊教育季刊,122卷,頁13-21,2012年。
    吳亭芳、陳明聰、陳雅玲,「就讀大專校院肢體障礙學生電腦輔具使用現況及需求調查」,2008年。
    吳錫惠、吳賜聲,「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者在行動通訊上網之影響因素-以智慧型手機為例」,萬能商學學報,17期,頁81-102,2012年。
    吳淑瓊、徐慧娟、莊媖智、張明正,「功能評估在估計台灣社區老人長期照護需要之應用」,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5卷6期,頁533-545,1996年。
    吳宗蓉,「聽障網路使用者之傳播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社會學系,2002年。 林秀珍,「聽覺障礙學生網路行為之研究-以花蓮縣兩位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04年。
    林巧敏,「公共圖書館提供身心障礙讀者服務問題之探討」。大學圖書館,20卷2期,頁33-55卷,2016年。
    林于婷,「以智慧型手機收聽播客學習英語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學位論文,2012年。
    林鈺勳,「探討虛擬實境頭戴式顯示器使用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學位論文,2016年。
    林子凱,「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林南宏、胡珈瑄,「線上使用者匿名傾向的前因及結果」,商略學報,9卷1期,頁17-36,2017年。
    林文源,「醫療化理論的後進國批判:以台灣慢性腎病治理的知識」,Taiwanese Sociology,24期,頁1-53,2012年。
    林坤燦、羅清水、林銘欽,「我國大專校院身心障礙教育推動沿革探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頁1-17,2011年。
    林宏熾,「影響重度障礙者轉銜階段生活素質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期,頁211-232,1997年。
    官瑀婕,「網路使用者身分驗證機制研析-以電子支付機構國際立法及推動經驗為中心」, 科技法律透析, 26卷11期,頁12-18,2014年。
    金柏廷,「科技產品與消費者科技準備關係—以智慧型手機的工作與娛樂功能為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學位論文,頁1-59,2012年。
    拓墣產學研究所,「智慧城市浪潮下,兩岸智慧電網與智慧家居之發展趨勢分析」,臺北:拓墣,2012年。
    周宇翔、李淑貞、謝東儒、張聿淳,「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制度實施經驗探討,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8期,2017年。
    邱大昕、陳美智,「身心障礙醫療化的在地經驗與反思」。科技醫療與社會,21期,頁135-158,2015年。
    邱淑如、張維安,「網際網路與紐約福州移民的聯誼會:一個網絡選美事件與家鄉記憶的個案研究」,資訊社會研究,21期,頁32-51,2011年。
    洪于珍,「電腦型身心障礙公益彩券經銷商的創業歷程和經營困境」,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2016年。
    洪茗馨,「知名企業未足額進用身障者」,中晚時報,2005年。
    施安琪,「智慧型手機App協助身心障礙成人之初探」。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頁163-174,2013年。
    翁佳徽,「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網路服務品質、信任、認知與購買意願之關係-旅遊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2009年。
    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1996年。
    莊坤洋、陳育慧、曹愛蘭、吳淑瓊,「社會中失能者未滿足需求之盛行率與其相關因素」,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3卷3期,頁169-180,2004年。
    倪琴,「基於無障礙設計的Android手機導航方法」,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期,頁490 – 494,2015年。
    陳宇堂、陳明聰,「肢體障礙者使用Second Life數位學習環境的可及性評估(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n E-Learning Environment in Second for Person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9卷4期,頁281-305,2013年。
    陳秋月、邱文南、林裕珍、簡淑慧、江欣虹、陳美燕,「Impaired Kidney Funct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Rural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5卷2期,頁120 – 130,2017年。
    陳奕方,「以消費者的資源角度分析新舊通訊科技的區位競爭」。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2014年。
    陳奎安、林藍萍、林金定,「主要照顧者面對智障者老化照顧困境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3卷2期,頁132-140,2015年。
    陳世娟、邵婉卿,「臺灣民眾網路素養之調查研究」,大學圖書館,18卷1期,頁33-57, 2014年.
    陳櫂豐、趙櫻花、陳光慧、涂詩怡、蔡慧君、李芝霖,「探討大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對生活及健康的影響」,健康與建築雜誌,2卷3期,頁70-79,2015年。
    陳怡伃、李宜興、王文娟、嚴嘉楓,「花蓮縣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與工作動機」,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3卷4期,頁255-267,2015年。
    陳玉婷、蔡立元,「聽障者接受互動式線上學習環境影響因素之探討」,臺南應用科大學報,32期,頁111-127,2013年。
    梁碧明、林瑾宜,「淺談大專校院中亞斯伯格症學生與資源教室服務」雲嘉特教期刊,11期,P.53-60,2010年。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2016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上網年份:2018,取自:https://www.twnic.net.tw/webstatistic.php。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2017年4G行動生活使用行為調查」,上網年份:2018,取自:https://www.iii.org.tw/About/Department.aspx?dp_sqno=16&fm_sqno=36。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取自:http://stat.twnic.net.tw。
    張志源,「美國身心障礙者無障礙法案及無障礙設計標準之研究」。健康與建築雜誌,3卷3期,頁16-23,2016年。
    張帆人、戴台馨,「知識經濟、網際網路與身心障礙人士的求知」,臺北輔仁大學法學院
    張伊岑,「視障電子圖書館網站設計準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頁1-112,2017年。
    張庭瑜,「網路口碑訊息如何影響信用型產品之購買意願─ 以教學網站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頁403-424,2016年。
    唐震,「一個能輔助視障者用觸控式中文點字發送簡訊的研究」,健康科技期刊,1卷1期,頁16-35,2013年。
    國泰財金周報,「數位浪潮下,壽險親晤親簽可功成身退」,上網年份:2018年,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16/3064600
    許元俊,「組織薪資結構與人員結構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2016年。
    許凱玲,「一張圖看智慧型手機未來成長對行動商務趨勢影響」,數位時代網站,取自http://www.7headlines.com/article/show/177234638,2013年。
    黃照耘,「法國高中階段身障生轉銜升學輔導之初探與省思」。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頁223-235,2013年。
    黃彥融,「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我國身心障礙學生升大學甄試政策」,特教論壇,16期,頁46-61,2014年。
    黃志成、王麗美、高嘉慧,「特殊教育」,台北:揚智,2003年。
    Tsung,「天貓/掏寶1111(雙11)光棍節2017年紀錄」,上網年份:2017年,取自:https://blog.longwin.com.tw/2017/11/taobao-alibaba-tmall-1111-record-2017/
    勞動部,「定額近用身心障礙者概況」,上網年份:2018年,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36701/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全國進用身心障礙者義務機關(構)未足額名單」,上網年份:2018年,取自:
    https://www.wda.gov.tw/News_Content.aspx?n=7F220D7E656BE749&s=29F78B5B30BFB68A
    孫迺翊,「無障礙/可及性、合理調整與平等不歧視原則: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檢視我國憲法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平等原則內涵」。臺大法學論叢,45卷S期,頁1163-1228,2016年。
    須文蔚、董克景,「2010 創造公平數位機會白皮書」,台北:教育部,2010年。
    董和銳,「台灣老年身心障礙醫療照護政策」,身心障礙研究季刊,6卷1期,頁77-87,2008年。
    董達達,「PinMap食衣住行生活資訊一把抓,連實價登錄都有太威了」,取自 http://punapp.com/review/article/7960,2013年。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網路行為使用概況」,上網年份:2017年,取自USL: http://www.ixresearch.com/
    溫典寰,「身心障礙者的網路使用對賦權與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肢體障礙者為例」,未出版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2006年。
    楊政穎、鍾才元、陳明終、李曜安,「社群網路使用者之線上社會支持與線上人際關係」,國教新知,61卷4期,頁22-27,2014年。
    翟本瑞,「連線文化」,南華大學社會所,2001年。
    趙雅麗,「台灣地區視障者之媒介使用行為與動機調查研究」,新聞學研究,66期,頁61-96,2001年。
    蔡惠如,「視覺障礙學生網路使用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2004年。
    鄭聖敏,「從增能觀點談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之輔導」,特殊教育季刊,133期,頁9-16,2014年。
    鄭宇閎,「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電腦與網路使用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醫學資訊學系碩士,頁1-82,2013年。
    賴燊標,「自助服務技術(SSTs)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以航空公司報到自助服務櫃台為例」,2007年。
    薛玉欣、陳欣怡,「手機使用與自覺手機人際互動研究」,華岡農科學報,35期,頁77-87,2015年。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身心障礙人數」,上網年份:2018年,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6-113.html
    謝瑞史、洪國銘、葉耀明,「EXAMINATION OF A DIGITAL LEARNING SYSTEM FOR USERS WITH DISABILITIES」,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2卷3期,頁207-228,2016年。
    顏倩霞,「大學視障學生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2004年。
    蕭世宏,「肢體障礙學生學習電腦多媒體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蘇雅雯,「探討影響行動醫療服務持續使用意圖之因素-以某醫療體系APP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2016年。19
    蘇淑紅、朱淑玲,「省思高等教育身障生的支持服務-從臺灣、美國與日本的法令制度」,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頁99 - 113,2016年。
    蘇郁傑,身心障礙者智慧生活家電服務控制系統,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研究所,2017年。
    嚴嘉楓、林佳靜、廖華芳、陳適卿、林靖瑛、邱弘毅、劉燦宏,「Experience of Implementing WHO-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in Disability Welfare Policy in Taiwan」。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0卷1期,頁2 - 19,2012年。
    嚴嘉楓、廖華芳、黃靄雯、劉燦宏、張本聖、吳亭芳、呂淑貞、紀彣宙、張光華,「身心障礙鑑定功能量表之運用」。台灣醫學,17卷3期,頁317-331,2013年。

    西文文獻

    Amichai-Hamburger, et al., (2013). Knowing when not to use the Internet: Shyness and adolescents’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ons with friend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1-57.
    Cook, A. M., & Hussey, S. M. (1995). Seating and positioning systems as extrinsic enablers for assistive technologies. Assistive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35-310.
    Chen, H. I., Chen, Y. C., & Lee, C. S. (2015, January). An investigation on smartphone user behaviour and dependency. In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ITI 2014, Shenzhen, 16-17 August 2014 (p. 151). CRC Press.
    Carr, D. (2010). Constructing disability in online worlds: conceptualising disability in online research. London Review of Education, 8(1), 51-61.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數位包容指標(The Inclusive Internet Index)」,上網年份:2018年,取自https://www.eiu.com/home.aspx
    Ferguson, D. A. & Perse, E. M. (2000). The World Wide Web as a Functional Alternative to Televis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2):155-174.
    Folmer, E., Liu, F., & Ellis, B. (2011, July). Navigating a 3D avatar using a single swit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ndations of Digital Games (FDG), Bordeaux, France.

    Grimaldi,C.,Goette,T.(1999). The Internet and independence of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Internet Research. Internet Research:Electronic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and Policy, 9(4), 272-281
    Goering, S. (2002). Beyond the medical model? Disability, formal justice, and the exception for the" profoundly impaired".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 12(4), 373-388.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Amichai-Hamburger, Y., Kingsbury, M., & Schneider, B. H. (2013).Friendship: An old concept with a new mean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1), 33-39.

    Kretchmer, S. B. & Carveth, R. (2003). Analyzing recent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based accessib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t challeg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ies, 4(1), USL:http://www.rit.edu/~easi/itd/itdv09n2/kretchmer.htm
    Kaye, B. K. & Johnson, T. J.(2002). Online and in the know:Use and gratifications of the web for politic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1), 54-70.
    Kwon, M., Lee, J. Y., Won, W. Y., Park, J. W., Min, J. A., Hahn, C., ... & Kim, D. J. (201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 (SAS). PloS one, 8(2), e56936
    Kleinert, H. L., Jones, M. M., Sheppard-Jones, K., Harp, B., & Harrison, E. M. (2012).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going to college? Absolutely!.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44(5), 26-35.
    Lollar, D.J. & Simeonsson, R.J. (2005). Diagnosis to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26(4), 323-330.
    Lois M. Verbrugge & Alan M. Jette(1994). The disablement proces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38(1), 1-14
    Lucky, A. T., & Achebe, N. E. E. (2013). Information service delivery to the visually impaired: a case study of hope for the blind foundation wusasa, Zaria (Nigeria). Research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5(1), 18-23.
    Ministry of Justice. (2016).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ights Protection Act.
    Mdhra,B.,Merkel,C.,Bishop,A.P.(2004). The internet for empowerment of minority and marginalized users. New media & society,6(6),781-802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1999).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January 14, 2005, USL: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digitaldivide/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 (1999)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USL: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 .
    O.E.C.D. (2001).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 O.E.C.D. Retrieved March 1, 2005,
    USL:http://www.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15). Internet Users, 2015. Retrieced Oct 24, 2015, USL: htttp://www.ons.gov.uk/ons/rel/rdit2/internetusers/2015/stb-ia-2015.html
    Ofojebe W.N. and Olibie E.I.(2010), Empowering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limate change Through Information and 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Niger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lanning, 10(1), 191- 204.
    Pew Research Center(2011), USL:http://www.pewresearch.org/topics/demography/2011/
    Park, N., & Lee, H. (2012). Social implications of smartphone use: Korean college students' smartphone u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5(9), 491-497.
    Sheehy, P. (2009). Give You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Second Life. Technology & Learning, 29(7), 28-30.
    Stendal, K., Balandin, S., & Molka-Danielsen, J. (2010). Virtual worlds: A new opportunity for people with lifelo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36(1), 80-83.
    Stendal, K., Molka-Danielsen, J., Munkvold, B. E., & Balandin, S. (2011).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Virtual Worlds for People with Lifelong Disability: Preliminary Finding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8th Norwegian Conference for organizations use of IT, 21(23),105-11
    Tzeng, S. Y. (2014). Evolution of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ector for Enforcing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in Tai- wan,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9), 29-38.
    Tian, Q. (2013). Social anxiety, motivation, self-disclosure, and computer-mediated friendship a path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blogospher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0(2), 237-260.
    Tara J. Sinclair, Rachel Grieve.(2017). Facebook as a source of social connectedness in older adul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6, 363- 369
    Thompson, D., & Fisher, A. (2010). Amputee virtual environment support space-A vision for virtual military amputee support.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47(6), vii-xi.
    UK Parliament Website (2006). Disabled Persons (Independent Living) Bill[HL]. Retrieved from
    http://www.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0607/cmbills/097/07097. i-ii.html

    University of Reading (2012). Uni launches free iPhone app to help people with depre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reading.ac.uk/pcls/news/pcls-121012.aspx
    Waters, J. K. (2009). A second life for educators. T. H. E. Journal, 36(1), 29-33.

    Wang. S. J., Su, C. K. (2014). A Study on Park Accessibility Plann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Barrier Free for Aging Society, Journal of Health and Architecture,1(2),33-40.
    World Internet Usage And Population Statistics.USL: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
    Walsh, S. P., White, K. M., Cox, S., & Young, R. M. (2011). Keeping in constant touch: The predictors of young Australians’ mobile phone involve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1), 333-342.
    We are social(2016). Digital in 2016.USL:https://www.slideshare.net/wearesocialsg/digital-in-2016

    下載圖示 校內:2023-07-06公開
    校外:2023-07-0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