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鄭秀婷 Cheng, Hsiu-Ting |
|---|---|
| 論文名稱: |
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 Ying-Chen Chen’s Literature Vision and Accomplishment |
| 指導教授: |
應鳳凰
Ying, Feng-Hu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7 |
| 中文關鍵詞: | 夜行貨車 、文學實踐 、陳映真 、萬商帝君 、民族 |
| 外文關鍵詞: | Nationality, Literature Accomplishment, Wan Shang Di Jun(萬商帝君), Ye Xing Huo Che(夜行貨車), Chen-Ying Che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五章,旨在討論陳映真作為一位台灣文學作家,出生於日治末期,成長於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經歷過五0年代白色恐怖的禁錮,六0、七0年代西化的風潮以及台灣經濟快速成長、資本主義的入侵,其所表現出來的文學觀,以及他如何在小說作品中實踐自己的理想。
本論文主要是以陳映真的評論文章為研究文本,由其政治、社會、文化、文學等的評論之中,解析陳映真的文學觀,並從其後期融合了各種生命經歷之後,所生產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中挑選〈夜行貨車〉、〈萬商帝君〉兩篇小說,分析其文學實踐。
在第二章中,本論文將回顧作者生平,分別由影響陳映真最深的「宗教」、「文學」、「民族」、「人」四個面向切入,以助瞭解其思想與創作的中心精神。對陳映真的生平背景有所瞭解之後,第三章將透過陳映真小說之外的評論文章,分析他對現代主義、寫實主義的觀點,以及他在民族議題上的特殊堅持,形成了怎樣獨特的陳映真的文學觀。第四章的部分,是承續第三章的研究,探討陳映真如何在小說創作上實踐其文學觀,並對〈夜行貨車〉、〈萬商帝君〉兩篇小說進行文本分析,看陳映真如何在文學上實踐他的理想與觀點。第五章是結論的部分,歸納以上的研究,不難發現陳映真企圖將小說當成一門社會科學,宣揚他在民族議題上的理念,而他的文學觀也緊扣著民族的問題,並在文學上實踐他民族融合的最終理想。
This thesis divides into five chapters, which aimes at discussing Chen-Ying Chen as a iterature writer of Taiwan. He was born in end of the Perio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of Taiwan , who grew up in the KMT government period after the World War Ⅱ, also has been behind bars of the White Terror in 1950’. Taiwan has westernized agitation and developed fast from 1960’ to1970’, 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f the invasion of the capitalism from his view of literature.
The thesis is mainly regarded Chen-Ying Chen’s comments as study texts, from the comments of his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literature,etc., which analyzes and reflects Chen-Ying Chen’s literature vision. After merged various life experience to his later stage, he produces ' Washington building ' series. This thesis which selects Ye Xing Huo Che and Wan Shang Di Jun as text from ' Washington building ' series, and analyzes his literature accomplishment.
In chapter two, this thesis reviews author’s lifetime, observes 4 items which influence Chen-Ying Chen most was 'religion ', 'literature ',
' nationality ' and ' people ', in order to help understanding his thought and the centre spirit creation. After understanding some extention to Chen-Ying Chen 's life background of chapter three. In addition to the varity of comments that analyse his view on modernism and realism , and his special insistance on the national subjects. It firmly proves what a unique literature view of Chen-Ying Chen forms!
In Chapter four, whuch continues with studying from chapter three, it probes into the Chen-Ying Chen. From analysing Ye Xing Huo Che and Wan Shang Di Jun that observe how Chen-Ying Chen practises his ideal and view in literature.
The conclusion of chapter five, which sums up the research of the above. It is easy to find Chen-Ying Chen who not only attempts to regard the novel as a social science, but also advocates his idea on the national topic.His literature view conncets the national problem closely, which carries out ulimate his ideal of nationality merged in literature.
一、文本
1.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
2.陳映真:《我的弟弟康雄》,【小說卷1959~1964】,陳映真作品集1,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3.陳映真:《唐倩的喜劇》,【小說卷1964~1967】,陳映真作品集2,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4.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小說卷1967~1979】,陳映真作品集3,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5.陳映真:《萬商帝君》,【小說卷1980~1982】,陳映真作品集4,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6.陳映真:《鈴璫花》,【小說卷1988~1987】,陳映真作品集5,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7.陳映真:《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6,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8.陳映真:《石破天驚》,【訪談卷:陳映真訪人】,陳映真作品集7,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9.陳映真:《鳶山》,【隨筆卷】,陳映真作品集8,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10.陳映真:《鞭子和提燈》,【自序及書評卷】,陳映真作品集9,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11.陳映真:《走出國境內的異國》,【序文卷】,陳映真作品集10,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1日初版。
12.陳映真:《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陳映真作品集11,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5月10日初版。
13.陳映真:《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陳映真作品集12,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5月10日初版。
14.陳映真:《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陳映真作品集13,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5月10日初版。
15.陳映真:《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陳映真作品集14,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5月10日初版。
16.陳映真:《文學的思考者》,【論陳映真卷】,陳映真作品集15,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5月10日初版。
17.鍾理和:《鍾理和全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10月。
18.陳映真:《我的弟弟康雄》,陳映真小說集1,台北:洪範書局,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19.陳映真,《唐倩的喜劇》,陳映真小說集2,台北:洪範書局,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20.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陳映真小說集3,台北:洪範書局,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21.陳映真:《萬商帝君》,陳映真小說集4,台北:洪範書局,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22.陳映真:《鈴璫花》,陳映真小說集5,台北:洪範書局,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23.陳映真:《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6,台北:洪範書局,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二、專書
1.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9月。
2.陳映真:《曲扭的鏡子——關於台灣基督教會的若干隨想》,台北:雅歌出版社,1987年7月。
3.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5月。
4.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7月初版。
5.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2月。
6.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
7.張照堂:《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北:原亦文化,1998年6月。
8.黎湘萍:《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的寫作與台灣的文學精神》,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10月)
9.陳映真:《知識份子十二講》,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12月初版。
10.李筱峰:《台灣史一百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出版,1999年10月。
11.許南村編:《反對言偽而辯》,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8月。
12.黃繼持:《魯迅‧陳映真‧朱光潛》,紐約:牛津出版社,2002年。
13.曾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1月30號。
三、單篇論文
1.尉天驄:〈一個作家的迷失與成長——對陳映真作品的印象〉,《大學雜誌》,第46期,1971.10,頁73-78。
2.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14期,1977年5月。
3.陳映真翻譯:〈新版大英百科全書論民族主義〉,《中華雜誌》第178期,1978年5月,頁29~32。
4.潘翠菁:〈台灣省作家:鍾理和〉,北京:《文學評論》雙月刊第二期,1980年3月。
5.陳映真:〈歷史的寂寞——楊逵先生永垂不朽〉,《中華雜誌》261期,1985年4月。
6.天下雜誌編輯部:〈哪些人在影響社會〉,《天下雜誌》第70期,1987年3月,頁110。
7.〈台灣文壇的焦點人物〉,《文星》第106期(復刊8號),1987年4月,頁133。
8.呂正惠:〈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論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文星》,第106期,1987.04,頁134-140。
9.陳芳明:〈死滅的,以及從未誕生的——論評余光中、陳映真道路的崩壞 (續)〉,《新文化》,第3期,1989.04,頁84-89。
10.鍾喬:《回到人間的現場》〈後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6月10日。
11.張錦郎、塗靜慧:〈陳映真生平及作品評論資料目錄〉,《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1991.11,頁153-166。
12.岡崎郁子訪劉大任:見《劉大任集》,〈序言〉,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13.彭小妍:〈陳映真作品中的跨國性企業—第三世界的後殖民論述〉,《台灣的社會與文學》,龔鵬程編,台北:東大,1995年,頁235-256。
14.郝譽翔:〈末世的聖徒——閱讀陳映真〉,《幼獅文藝》,第552期,1999.12,頁44-47。
15.陳映真:〈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0年代臺灣文學論爭在臺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14卷第2期,1997.12,頁57-76。
16.陳映真:〈左翼文學和文論的復權〉,《聯合文學》,第14卷第8期,1998.06,頁105-108。
17.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三期,1999年。
18.蕭阿勤:〈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2000年。
19.楊渡採訪、王妙如整理:〈專訪陳映真〉,《文藝理論與批評》第二期,2000年,頁93。
20.陳映真主講、蔡逸君整理:〈資本主義與西洋文學——文學和社會體制的關係〉,《聯合文學》,第16卷第4期,2000.02,頁144-152。
21.郝譽翔:〈永遠的薛西弗斯——陳映真訪談錄〉,《聯合文學》,第17卷第9期,2001.07,頁26-31。
22.郝譽翔:〈感傷的凝視——陳映真最新中篇力作(忠孝公園)〉,《聯合文學》,第17卷第9期,2001.07,頁25-33。
23.陳建忠:〈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09,頁113-143。
24.楊馥菱:〈從陳映真的「夜行貨車」談其「中國意識」〉,《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4期,2003.09,頁27-40。
25.林幸謙:〈中國的傷痛與臺灣的認同悲情——專訪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陳映真〉,《明報月刊》,第39卷第3期,2004.03,頁20-23。
26.張清志整理,〈我的寫作與臺灣社會嬗變——陳映真香港浸會大學演講〉,《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2004.08,頁28-59。
27.蕭阿勤:〈台灣戰後歷史的軸心時期與軸心世代:1970年代的政治、文化變遷與回歸現實世代〉,《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063期。
28.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試論五○年代美援文化與文化中國建構之權力邏輯——以《今日世界》(1952~1959年)為觀察對象〉,「走過台灣,世代歷史與社會研討會」。
29.鄭秀婷:〈誰的原鄉?誰的失落?——評陳映真對鍾理和民族認同的曲解〉,《台灣文學評論》5卷2期,2005年4月15日,頁160~185。
四、學位論文
1.羅夏美:《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探討途徑》,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2.郭紀舟:《七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3.蘇慧雲:《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4.管永仲:《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華梵工學院人文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5.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6.朱玉如:《陳映真文學作品思想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林碧霞:《陳映真小說中意象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0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五、雜誌
1.《文訊》,台灣文學雜誌專號,第231期,2003年7月。
2.《文學世紀》,第四卷第四期,總號37期,2004年4月。
六、理論
1.詹姆遜:〈論詮釋:文學作為一種象徵的社會行為〉,《詹姆遜選集》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