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宗鴻 WANG, Zong-Hong |
|---|---|
| 論文名稱: |
臺灣戰後罐頭工廠作為產業遺產的價值與保存 The Value and Pre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for Cannery in Postwar Taiwan |
| 指導教授: |
傅朝卿
Fu, Chao-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2 |
| 中文關鍵詞: | 罐頭產業 、產業遺產 、真實性 、完整性 、保存 |
| 外文關鍵詞: | canning industry, industrial heritage, authenticity, integrity, preserv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97 下載:2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罐頭產業興起於1902年,在高雄成立了第一座罐頭工廠,相較於同一時期國際上新加坡與夏威夷的鳳梨罐頭產業的發展,台灣的罐頭產業受限於技術、市場、品質等因素的影響,最初的發展並不順利,也不受日本政府的親賴。直到1930年代才日漸穩定,在鳳罐的外銷僅次於夏威夷及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三大的鳳罐輸出國。在日治時期四十五年的發展時間裡,罐頭產業與鳳梨罐頭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歷經了許多的波折逐漸趨於穩定,同時躍升世界鳳罐生產量第三大的國家,最終遭遇戰爭破壞而衰敗。
戰後,罐頭產業隨著「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政策,在農業復興的同時罐頭食品產業也成為戰後初期主要發展的工業之一。戰後罐頭產業的發展仍以鳳罐為主,直到1957年洋菇罐頭試產成功後,逐漸開起了洋菇、蘆筍、竹筍、荸薺、蜜柑、番茄、水產…等多元發展的過程。罐頭工廠的數量也由1946年的10廠,快速成長到1978年的249廠,這些罐頭工廠大多興起於1960年代,在1960年代到1990年代成為主要的民生工業,但也隨著1990年以後生產體系的瓦解,罐頭產業開始沒落,罐頭工廠開始面臨一波波的關廠潮,時至今日僅剩19間的老罐頭工廠還在生產傳統的馬口鐵罐頭。
然而面對百餘年來罐頭產業的發展,本論文將先建立起罐頭的生產體系,來了解罐頭產業的發展以及各種品項的生產體系。進而在面對僅存的老罐頭工廠時,本論文以產業遺產的角度,進而探討位在雲林的欣欣食品以及宜蘭的同榮食品兩座老罐頭工廠。最後透過產業遺產的價值分析此兩座罐頭工廠,及探討其保存策略。
Canning Industry in Taiwan unfolded in 1902. The first cannery was built in Kaohsiung. In 1930, pineapple cans’ export reached the third place in the world, only behind Hawaii and Singapore. It was a pity that the industry was sabotaged severely after the war and was unable to continue. After the war, canning industry became the ma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postwar beginning phase under the policy “Agriculture to nurture industry; industry to develop agriculture,” while the agriculture was thriving again. In 1957, people succeeded in producing canned common mushroom as trial products, prioritizing it as another main product other than the pineapple ones. It was when the canned common mushroom, asparagus, bamboo shoot, water chestnut, Satsuma Mandarin, tomato, seafood…etc., started to be produced diversely. Moreover, numbers of canneries boosted from 10 in 1946 to 249 in 1978, becoming the main commodity-based industry in 1960-1990. However, followed by the breakdown of the industry system after 1990, canning industry started to ebb. One by one, they closed down. Thus far, only 19 canneries still produce the traditional tin-canned food. Consequently,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g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 view the postwar canneries, and to further discuss their values and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中文圖書-罐頭產業相關
方登禮譯,《罐頭食品大全》,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1988
台北市銀行經濟研究室,《產業報告叢書56—台灣區食品罐頭工業調查報告》,台北市銀行,1978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33種—台灣之食品罐頭工業》,台灣銀行,1955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80種—台灣之工業論集(卷三)》,台灣銀行,1965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88種—台灣之食品工業(第一冊)》,台灣銀行,1966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88種—台灣之食品工業(第二冊)》,台灣銀行,1966
台灣罐頭食品工業同業公會,《罐頭工業十年》,台灣罐頭食品工業同業公會,1964
台灣罐頭食品工業同業公會,《台灣罐頭年鑑》,台灣罐頭食品工業同業公會,198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台灣地理百科之89—台灣的鳳梨》,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臺灣製糖及其副產品加工工業運用美援成果檢》,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5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臺灣漁業運用美援成果檢討》,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6
李秀、黃繼嵩,《洋菇罐頭製造法》,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1
李秀,《洋菇罐頭製造法》,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1
李秀,《台灣近代五十年食品工業發展工作文件集》,李秀發行,1997
李文齡,《台灣區食品罐頭工業調查報告續篇(一)》,臺北市銀行經濟研究室,1978
李榮輝,《罐頭製造學》,李榮輝,1986
沈曾圻,《洋菇罐頭工業》,科學技術資料中心,1968
沈佐明,《台灣省水產加工製品調查報告》,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3
林金泉,《罐頭製造與檢驗法》,復文出版社,1982
洪掛口述、黃玉峰整理,《看台灣成長 : 洪掛回憶錄》,允晨文化出版社,1996
高淑媛,《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台灣鳳梨罐頭業為例》,稻香出版社,2007
陳壽民,《台灣特產叢刊第9種—台灣之鳳梨》,台灣銀行,1951
郭明捷,《果實蔬菜罐頭加工技術》,食品科學,1975
馮樹椿,《罐頭食品工廠之倉儲與包裝》,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1973
鄭森雄,《台灣省水產加工業實況》,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6
劉欽泉、呂秀英,《台灣食品罐頭工業發展之分析》,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6
謝成源先生食品科技發展基金會編,《第一屆謝成源先生紀念科技獎論文集》,謝成源先生食品科技發展基金會,2006
鄺健雄,《台灣糖業叢書之6—鳳梨》,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1966
中文圖書-產業遺產相關
日本產業遺產研究會、日本文化廳歷史建築調查研究會著,涂翠花、黃世輝譯《產業遺產的觀察與調查方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王淳熙,《文化資產執行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王玉豐、江淑芳、黃明玉,《揭開昨日工業的面紗 : 工業遺址的保存與再造》,科學工藝博物館,2004
陳政宏,《鏗鏘已遠-台機公司獨特的一百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曾培育、林媛婉、劉棠思,《走讀-台灣糖.鹽.酒 : 八個產業再生的影像故事 = Sugar, salt and wine :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heritage rejuvenation in Taiwan》,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
張玉璜、郭美芳、顏世樺、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產業文化資產清查操作參考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張崑振,《台灣產業文化資產體系與價值—菸、茶、糖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4
傅朝卿,《一個建築文人的人文思辯》,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2017
楊敏芝,《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管理參考手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
樹火紀念文化基金會,《飄香歲月-記欣欣食品工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檔案管理局、陳政宏,《傳動世紀-台灣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檔案管理局,2001
中文圖書-其他
沈中仁,《工廠佈置與物料運輸》,大中國圖書公司,1981
胡孝勇編輯,《聯勤的故事》,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2003
凌鴻勛,《萬有文庫會薈要—工廠設計》,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畢成才,《中小企業管理實務叢書—工廠佈置》,中國生產力中心,1972
臺灣省農林廳漁業局,《台灣漁業》,臺灣省農林廳漁業局,1991
日文圖書
太平猛,《臺灣大觀》,臺南新報社,昭和十年(1935)
山本亮,《熱帶の食品》,朝倉書店,昭和十八年(1943)
日本產業遺產研究會,、文化廳歷史的建造物調查研究會,《近代產業遺產 : 建物の見方.しらべ方》,ぎょうせい,1998[平成10]
平良敬一、建築思潮研究所編,《工場.倉庫》,建築資料研究室,1986[昭和61]
石館達二、建築學大系編委員會編,《工場》,彰國社,1969[昭和44]
名倉喜作,《臺灣銀行四十年誌》,臺灣銀行,昭和十四年(1939)
近藤正己,《內海忠司日記 1928-1939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2
武內貞義,《臺灣》,臺灣刊行會,昭和四年(1929)
高橋貞太郎、小野二郎、高橋豐太郎,《建築計畫(5)》,常磐書房,1935[昭和10]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櫻井方次郎,《南支那及南洋調查》,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第99輯,大正十四年(1925)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南支南洋鳳梨事業》,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昭和3年(1928)
報告書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文化社會研究室、張曦勻主持,《大樹鄉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廠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高雄縣大樹鄉公所,2008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欣欣食品工廠產業文化資產清查計畫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論文
李念恩,《早期台鳳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史》,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呂姿儀,《台灣近代紡織廠作為產業遺產的保存—以王田毛紡和中和紡織工廠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吳珮綺,《戰後大樹鄉鳳梨產業的地理區位和農民生活》,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吳明慧,《工業遺產再利用為商場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莊雅涵,《霧峰洋菇到金針菇的地方調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敏媛,《產銷計畫下的台灣洋菇罐頭業(1961~1990)》,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怡文,《亞太政治經濟結構下的台日鳳罐貿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佩琪,《日治時期台灣新式製糖工廠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郭祐慈,《台東平原的農業民族:馬蘭社阿美族社會經濟變遷(1874~1970年)》,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楊豐碩,《台灣罐頭食品工業發展與市場結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賴建圖,《日治時期台灣鳳梨產業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鄧經豫,《台灣鳳梨產製及外銷的變遷(1950~1980)》,私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網路資料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http://maps.nlsc.gov.tw/
內政部戶政司村里街路門牌查詢系統,http://www.ris.gov.tw/doorplateX/
經濟部工業局工廠公示資料查詢系統,http://gcis.nat.gov.tw/Fidbweb/index.jsp
經濟部商業司公司及分公司基本資訊查詢,
http://gcis.nat.gov.tw/pub/cmpy/cmpyInfoListAction.do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ulture.tw/Default.aspx
影像資料
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企業新導向第14集—歷久彌新的罐頭食品工業》,1985
李香秀導演,《南方澳海洋紀事=Chronicle of the Sea, Nan Fang-Ao》,2005
期刊
農林公司,〈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概況〉,《台灣銀行季刊》,第二卷第1期,1948年
楊選堂,〈台灣之鳳梨〉,《台灣銀行季刊》,第二卷第3期,1949年
陳壽民,〈台灣鳳梨事業年譜〉,《台灣銀行季刊》,第四卷第2期,1951年
陳冀武,〈台灣之水產罐頭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四卷第3期,1951年
林景明,〈台灣之竹筍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五卷第4期,1953年
林景明,〈台灣之荸薺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六卷第3期,1954年
張慕林,〈台灣之鳳梨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六卷第4期,1954年
茅彥儒,〈台灣之蔬果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六卷第4期,1954年
馬春祥,〈台灣之水畜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六卷第4期,1954
茅彥儒,〈台灣食品罐頭之檢驗〉,《台灣銀行季刊》,第六卷第4期,1954
張慕林,〈台灣罐頭工業之鐵皮供應及空罐製造〉,《台灣銀行季刊》,第六卷第4期,1954
廖士毅,〈台灣鳳梨運銷之組織過程及其方法〉,《台灣銀行季刊》,第十卷第3期,1959
廖士毅,〈台灣鳳梨運銷成本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一卷第3期,1960
林景明,〈台灣鳳梨罐頭工業改進之經過〉,《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三卷第1期,1962
林景明,〈台灣鳳梨罐頭工業發展之近況〉,《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三卷第1期,1962
胡開仁,〈台灣之洋菇〉,《台灣銀行季刊》,第十四卷第1期,1963
陳富楨,〈台灣之荸薺〉,《台灣銀行季刊》,第十四卷第4期,1963
章惠訓,〈台灣之鳳梨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七卷第1期,1966
林景明,〈台灣之洋菇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七卷第1期,1966
潘啟明,〈台灣之蘆筍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七卷第1期,1966
杜其本,〈台灣之竹筍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七卷第1期,1966
何恭,〈台灣之荸薺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七卷第1期,1966
蘇明義,〈台灣之密柑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七卷第1期,1966
陳柏年,〈台灣之蘆筍〉,《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七卷第3期,1966
林維義,〈台灣洋菇產銷及價格之經濟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十八卷第3期,1967
胡開仁,〈台灣之洋菇〉,《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九卷第1期,1968
陳狄仁,〈台灣之蘆筍〉,《台灣銀行季刊》,第十九卷第1期,1968
譚毓群,〈台灣蘆筍產銷及價格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二十卷第2期,1969
章惠訓,〈台灣之食品罐頭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二十六卷第1期,1975
朱光府,〈台灣加工番茄產銷現況之檢討〉,《台灣銀行季刊》,第二十六卷第4期,1975
趙荷生,〈台灣洋菇事業發展〉,《台灣銀行季刊》,第二十八卷第3期,1977
李坤木,〈台灣食品罐頭產業專業化與產業結構之改善〉,《台灣銀行季刊》,第二十九卷第2期,1978
莊秀文,〈台灣食品罐頭工業品質管制之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三十卷第3期,1979
李皇照,〈台灣地區外銷水產罐頭事業之發展及展望〉,《台灣銀行季刊》,第三十卷第3期,1979
李坤木,〈台灣之食品罐頭產業與經濟發展〉,《台灣銀行季刊》,第三十一卷第2期,1980
李坤木,〈台灣鳳梨事業之回顧與展望〉,《台灣銀行季刊》,第三十二卷第1期,1981
李坤木,〈台灣主要外銷罐頭食品產銷問題之檢討〉,《台灣銀行季刊》,第三十五卷第3期,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