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佳芳 Tsai, Jai-Fang |
|---|---|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南市東區透天厝中的住宅型神壇空間研究 A Study on the Space of Shrine in the To-Tien House (Row House) in East District, Tainan City after World War II |
| 指導教授: |
吳秉聲
Wu, Ping-S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6 |
| 中文關鍵詞: | 聚落研究 、靈力資本 、宗教變遷 、地理資訊系統 、交陪境 |
| 外文關鍵詞: | Settlement Study, GIS, Inter-temple Relationship Sphere, Spiritual capital, religious chang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0 下載:2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以下三點:一、神壇的產生背景,二、神壇的活動與空間,三、神壇的運作模式,討論當代臺南東區中存在大量神壇的原因以及神壇的整體構成。研究架構從東區神壇產生的原因與過程開始,接著進入作為節點的神壇活動與空間型態,並討論神壇內部的運作與人群組成。最後探討神壇與周遭鄰里和既有地方公廟的關係,說明神壇雖然地緣性質較低,但必須融入所在社區中才能持續在當地存在。
首先,神壇的歷史脈絡可以從空間與社會文化兩方面來看,在空間方面以都市計畫的影響與東區房地產市場特性,成為強化東區神壇位於透天厝中的因素。並以神壇出現在東區的時間與地點分布圖,說明神壇出現與東區都市環境發展的關聯性。在社會文化的角度,釐清於神壇產生的背景、原因以及神祇來源體系的層次,說明在宗教信仰個人化背景下,創建者個人靈感才是神壇產生的直接原因,神祇來源則影響了神壇初期的人際網絡形成。
其次,由於神壇創建大多為個人靈感並進行宗教實踐,所以神壇可被視為個人的「工作空間」,工作內容為彰顯神威濟世,工作結果則會呈現在神壇必須有大量信徒以及獨立建廟上。導致神壇主事者必須以拓展人際關係為經營神壇的方式,這些人際關係的基礎便是來自於其自身與神祇來源廟宇延伸,並呈現在構成神壇整體空間的宗教儀典、人際交流與日常生活空間這三種主軸不同的空間與活動中,且皆有聚集人群、維持與拓展神壇的人際關係的作用。宗教儀典空間通常由主事者依託神祇規劃,通常用於祭祀、辦公事以及各類歲時祭儀,具有由各類宗教物件組成的固定範圍空間。另外兩種空間則依信徒與主事者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人際交流空間中最常發生的事情為聊天,日常生活空間則有壇主私人的生活起居以及信徒前來參與神壇活動,範圍是除了祭祀儀典空間以外的部分,由桌椅家具構成並以活動及時間界定兩者差異。
最後探討東區神壇在傳統的「拜家神─開神壇─建廟」發展階段中,開始出現是否建廟的選擇,神壇選擇的經營方向也導致了神壇空間與活動安排的差異。神壇除了增加與穩固信徒以外,也因其空間使用與時間安排會與鄰里日常生活衝突,所以必須維持鄰里的關係降低衝突影響。加上神壇的經營也與廟際關係經營有關,廟際關係主要來自於神壇創建者個人的人際網絡,交陪與否在於雙方是否有宗教儀式上的承認。因而產生認境主、宮廟人員私下交往以及完全不來往三種神壇與地方公廟的三種關係,其中神壇與東區境主廟有建立關係與否的選擇,也呈現由個人創建的神壇以人際網絡的經營模式以及與當地既有宗教結構的關係。
This study mainly uses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field survey to collect data related to shrine in the To-Tien Houses, and from the formation of shrine, internal space composition, and human operation and activities, it illustrates that shrine in urban areas are not only a space for the practice of beliefs by the shrine managers them-selves, but also provide a function for the gathering of companions.
First,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hrine in t East District, Tainan City, explaining that the spatial of shrine is formed by the influe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study area. This research also describes that the shrine as its includes "workspace" and religious space and is composed of three spatial types of behaviors and corresponding: religious ritu-al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daily life.
Finally, it is explained that the operation of the shrin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spiritual capital, which has influenced the spatial changes of the shrine to gradually detach itself from the private residence, and it is explored the ways in which the principal attempts to integrate the shrine space into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during the operation proc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rine and the existing religious belief structure in East District.
一、 參考文獻
丁仁傑,〈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臺灣社會學刊》,49,2012.6,頁41-101
丁仁傑,《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臺北:聯經,2020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聯經,2004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在生產》,臺北:聯經,2009
丁念慈,《民間神壇「辦事」服務的社會與文化意涵:以北投永明宮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7
內政部,《宗教論述專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台北:內政部編印,2004
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南部區域人口遷移動向及遷移人口特性調查報告(民國69年)》臺北:內政部營建署,1982
孔憲法《經合會/經建會對台灣空間規劃發展之影響》,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
王文安,《光復後臺灣居住空間型態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5
古鴻庭、黃書林編,《臺灣歷史與文化(一)》,臺北:稻香出版,1999
古鴻庭、黃書林編,《臺灣歷史與文化(六)》,臺北:稻香出版,2003
台灣房屋市場雜誌社,《太聯房屋市場月刊》,台北:台灣房屋市場雜誌社
台灣房屋市場雜誌社,《台灣房屋市場》,台北:台灣房屋市場雜誌社
朱瑞玲、瞿海源、張苙雲編,《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心理、價值與宗教》,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高雄、臺南都會區住宅狀況之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81
吳培暉、徐明福,〈台灣傳統漢人村落研究之四個面向─邁向聚落建築學〉,《C+A研究期刊》,6,1997.3,頁1-24
吳培暉、徐明福、鄭博謂 台灣現代廟宇的營建體系與其社會文化分析─以臺南市關帝廳為例 C+A研究期刊 9 2003.6 1-25
宋光宇,〈臺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漢學研究》,3:1,1985.6,頁199-234
宋光宇,《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宋光宇,《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東大發行,1994
李國鼎,《台灣經濟發展背後的政策演變》,臺北: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1999
李康、李猛譯,安東尼.紀登斯原作,《社會的構成》,臺北縣:左岸文化,2002
汪明怡,《臺南寺廟聯境組織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沈孟穎,《台灣公宅100年》,臺北:創意市集出版,2021
卓培煙,《臺灣連棟透天厝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6
房屋市場月刊社,《房屋市場月刊》,台北:房屋市場月刊社
林一宏,《透天厝住宅型態影響因子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4.6
林玉梅,〈神壇管理問題之研究諮詢座談會紀實〉,《研考報導季刊》,15,1991,頁98-112
林美容,《媽祖婆靈聖:從傳說、名詞與重要媽祖廟認識台灣第一女神》,臺北:前衛,2020
林家呈,《社會與文化空間變遷下廟宇轄境構成與轉化之研究─以臺南市普濟殿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7.7
林瑋嬪,《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9
林瑋嬪,《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20
前野清太郎,〈Social Categories of Gods and People: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ir Diochronic Transformations in God Worship in Taiwanes Village〉,《アジア地域文化研究》,14,2018.3,頁106-127
胡少瑾,《情境式的公共性:台北市大同區整建宅形隨時序而生的神聖空間型態變遷》,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17.7
胡台麗,〈神、鬼與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應之民俗信仰〉,《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1989.6,頁401-424
范勝雄,〈臺南市宗教誌〉,《臺灣文獻》,32:4,1981.12,頁3-56
范勝雄,〈臺南市區里變革初探〉,《臺灣文獻》,34:3,1983.9,頁21-60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孫清山譯,Mike Savage,Alan Warde原作,《都市社會學》,臺北:五南,2004
翁金山,《臺南市政府委託臺南市都市設計規畫綱要之研究1:都市空間的溯源與演化》,臺南: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2000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台南市都市計畫與地價變動之影響分析》,臺南:臺南市政府,1998
張金鶚,《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臺北:內政部營建署,1989
張珣、江燦騰,《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出版社,2003
張景森,《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6
許坤榮,〈台北邊緣地區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988.7,頁149-210
郭大宏,〈台南市都市空間結構的形成、演變與發展〉,《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9,1996.5,頁225-258
陳杏枝,〈台北市加蚋地區的宮廟神壇〉,《台灣社會學刊》,31,2003.12,頁93-152
陳敬杰,《祖先哪裡去?臺灣住宅的異質現代化之路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17.7
陳緯華,〈資本、國家與宗教:「場域」視角下的當代民間信仰變遷〉,《台灣社會學》,23,2012.6,頁1-49
陳緯華,〈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9,2008.3,頁 57-106
嵇翠微,《城市中廟宇轄境構成的轉化─以臺南府城四安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6
湯志傑編,《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9
焦大衛,《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聯經,2012
黃世孟,《台灣地區都市計畫歷程資料調查分析》,臺北:內政部營建署委託,1987
黃武達、小川英明、內藤昌,〈日治時期之臺南市近代都市計畫(一)─都市計畫之萌芽與開展〉,《建築學報》,14,1995.10,頁75-104
黃秋月,《台灣都市計畫的既成與創造》,高雄:生合成出版社,1989
黃應貴/陳文德編,《二十一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6
葉庭宇,《庶民之神的住居:鳳山一甲區域住宅區神壇信仰之空間序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2015.6
詹益寧,《台灣近代都市成長過程中,市地重劃事業對都市空間架構之影響性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6
臺南建築投資商業同業公會,《建築投資雜誌》,臺南:臺南建築投資雜誌社
臺南建築投資商業同業公會,《臺南市建築投資月刊》,臺南:臺南建築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臺灣省戶口普查處編,《中華民國五十五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書第二卷第九冊》,臺北: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69
齊偉先,〈台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臺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台灣社會學刊》,46,2011.6,頁57-114
蔡金鼎,〈臺灣現代民間信仰的實踐:台中大坑奉天宮的田野實例〉,《文史台灣學報》,8,2014.6,頁113-139
鄭水萍,《臺灣村廟到「都市型移民廟宇」社會空間結構的變遷:以高雄市澎湖移民與移民廟為例》,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7
鄭長芳,《府城(臺南)的聯境組織與領域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1996.7
盧建榮,《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2001
賴亮郡、許葉鳴〈私壇信仰的當事人觀點:以台灣中部慈惠堂信眾言說為中心〉,《臺灣文獻》,60:1,2009-3,頁479-536
閻亞寧,《光復後台灣地區建築演變與社會變遷關係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5
謝宗榮,《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臺中:晨星,2020
瞿海源編,《宗教、數術與社會變遷(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蔡秀鳳,《台灣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1995.6
二、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WMTS服務:https://gis.sinica.edu.tw/tileserve
台灣智慧新聞網(2018):http://tnsw.nlpi.edu.tw/login_newspaper.htm
臺南市政府民政局─臺南市寺廟廟會活動明細:https://bca.tainan.gov.tw/News.aspx?n=1056&sms=9749&_Query=29f0d447-b3f8-403f-b1e4-ef7e5b6926f7
臺南市都市計畫分區(書圖)查詢系統(2018): https://ud.tainan.gov.tw/UPBUD_sys/Areas/Upbm/mapDefaultr/
臺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https://data.tainan.gov.tw/
文化地理資源系統─臺南市(2009):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