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咨華
Chen, Tz-Hua
論文名稱: 新移民女性婚姻態度與婚姻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台南市越南及大陸配偶為例
Female Immigrant’s Marital Attitude and Adjustment Process: Cases of Vietnamese and Mainland Chinese Spouses in Tainan
指導教授: 饒夢霞
Rau, Meng-Shi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女性婚姻態度婚姻適應歷程
外文關鍵詞: female immigrant, marital attitude, adjustment process
相關次數: 點閱:11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新移民女性婚前與婚後的婚姻態度,以及瞭解影響婚姻態度的因素。並且分析不同國籍下所抱持的婚姻態度之差異。另外,分別探討大陸與越南籍女性的婚姻適應歷程,並分析其差異。

    本研究以大台南地區的大陸與越南籍配偶各四位為研究對象,並不包括華僑。且須來台結婚滿兩年以上、而以會說國語或台語、較無嚴重語言隔閡者為主。透過訪談的方式瞭解她們婚前與婚後面對婚姻時所抱持的態度,並探討她們態度改變的因素。此外,分析新移民女性在婚姻適應上所須經歷的各個歷程。

    本研究經訪談後的資料分析結果,得出以下結論:(1)婚前與婚後新移民女性所持之婚姻態度,包含:(A)認知:婚姻的必要性與婚姻的評價;(B)情感:婚姻的感受;(C)行為:婚姻的意向與婚姻的嚮往。(2)影響新移民女性婚姻態度之因素可分為:(A)個人;(B)原生家庭;及(C)配偶等三類。及(3)新移民女性婚姻適應歷程,包括:(A)愛正濃烈時;(B)未知的旅程,陌生的文化;(C)轉個念,天空更美麗;及(D)熟悉異國的天空等四階段。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果與發現,對未來欲進行相關研究者,及相關機構的
    人士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者與相關人士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attitude of marriage before and after the wedding, and to know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arital attitude, and then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marital attitudes they have i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Besides, this study discuss the female of Mainland Chinese and Vietnamese’s marital adjustment process,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Subjects in the study are four Mainland Chinese and four Vietnamese spouses from Tainan area, and not including overseas Chinese. They had to get married in Taiwan more than two years, and they have to speak Chinese and Taiwanese without having serious language barrier-base in priority. Through the interview to know their attitude of marr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wedding, and to know what the factors are to change their marital attitudes. And analyze the female immigrants what process they have to experience in marriage life.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s and result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 the followings are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1) The female immigrant’s marital attitude of before and after the wedding, including: (A)cognition: the necessity of marriage and the evaluation of marriage, (B)affection: feelings of marriage, (C) behavior: the intention of marriage and longing for marriage. (2)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ose female immigrant’s marital attitudes, included: (A)personal, (B). family of origin, and (C) spouse. (3)The marital adjustment process of the immigrants, including four stage: (A) Strong romance in spread, (B) Uncertain known journey, unfamiliar culture, (C) The sky will more beautiful when the mindset is changed, (D)Familiar with the variety sk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some suggestions are addressed for the relative studies, and people in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of the female immigrant as a consultant.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架構…………………………………………………………6 第一節 跨國婚姻與相關理論……………………………………………6 第二節 婚姻態度之內涵及相關理論………………………………14 第三節 婚姻適應之內涵及相關理論………………………………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0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方法……………………………………………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限制……………………………………………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34 第四節 研究程序…………………………………………………………………38 第五節 資料蒐集、分析與研究信效度…………………………41 第六節 前導性研究……………………………………………………………44 第七節 研究倫理…………………………………………………………………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47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的婚姻態度………………………………………47 第二節 影響新移民女性婚姻態度的因素………………………66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的婚姻適應歷程………………………………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結論…………………………………………………………………………107 第二節 建議與省思……………………………………………………………111 參考文獻……………………………………………………………………………………116 中文部分……………………………………………………………………………………116 英文部分……………………………………………………………………………………120 附錄………………………………………………………………………………………………122 訪談大綱………………………………………………………………………………………122 訪談同意書…………………………………………………………………………………124 訪談札記………………………………………………………………………………………125 表目錄 表2-1 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8 表3-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33 表3-2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44 圖目錄 圖2-1 跨文化U型適應曲線圖…………………………………………………………………26 圖3-1 研究架構圖………………………………………………………………………………………38 圖3-2 研究流程圖………………………………………………………………………………………39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8)。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08 年12
    月31日,取自網址: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9712/ doc.
    王宏仁(1999)。階層化的「生產力」: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
    社會學想像— 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1-27。台灣大學社會
    學系。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177-221。
    王永金譯(2000)。第一章導論。張英陣校閱(2000)。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
    台北:紅葉。
    王秀紅、楊詠梅 (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健康。護理雜誌,49(2),35-40。
    王明輝(2006)。跨國婚姻親密關係之探討:以澎湖地區大陸媳婦的婚姻為例。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1),61-87。
    王蘇茜(2000)。鄒族人之婚姻態度與其個人、家庭背景因素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
    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1),3-36。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
    所。
    朱岑樓(1985)。婚姻研究。台中:霧峰。
    朱岑樓(1991)。婚姻研究。臺北:東大。
    吳怡禎(2002)。婚姻溝通與婚姻衝突。婚姻與家庭,415-452。濤石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
    吳美菁(2003)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
    例。私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李坤崇(1995)。其實您不懂我的心─談如何及早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
    之友,47(2),24-34。
    李秋霞(1991)。大學生對父母與同儕婚姻態度之知覺及個人現代性在婚姻態
    度上之影響。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萍(2002)。外籍新娘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新娘為例。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九十年度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協會。
    李萍、李金端(2004)台北市外籍配偶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籍配偶為例。社
    教雙月刊,119,11。
    李閏華(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未婚在
    學學生為對象。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等譯(1998)。Earl Babbie 原著。社會科學
    研究方法(下)。台北市:時英。
    李明霓(2001)。婚姻生活價值與婚姻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嘉雯(1998)。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
    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汝雅、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社會─談現階段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的
    照顧與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10。
    邱吟馨(2007)。新移民女性的依附風格、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桃園縣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徐曼真(2006)。遠渡重洋「六月雪」─四位外籍媽媽在台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
    究。臺北市立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如萍(2001)。婚姻教育議題。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
    臺北:師大書苑。
    林怡婷(2005)。越南配偶婚姻暴力認知與婚姻態度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本炫(2007)。不同質性研究方法的資料分析比較。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
    127-149。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林儒君(2005)。大學生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餐旅暨家
    政學刊,2(3),451-472。
    洪雅琴(2006)。婚姻中的轉折:跨國婚姻中夫妻衝突因應過程之對偶分析。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周麗瑞、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國立空中大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
    書。
    邵麗芳(1988)。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
    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仲仁(2000)。動機需求分類的基礎架構(I):跨企業組織的探討。國科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姜涵淋(2006)。美濃地區外籍配偶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屏
    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0-112。
    曹中瑋(1984)。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斐芸(2010)。外籍配偶家庭夫妻婚姻生活經驗之研究:三對夫妻的故事。靜
    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
    別分析。騷動,4 ,10-21。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
    研究雜誌社。
    陳曉筑(2010)。台北新故鄉─台北市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
    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亞甄(2006)。外籍配偶先生的婚姻觀與婚姻生活。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凰鳳(2006)。新移民女性家庭價值與婚姻調適之探討-以越南新移民女性為
    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五南。
    陳恕烈(2008)。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2004)。台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度的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05,
    176-196。
    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16,91-133。
    張思嘉、周玉慧、黃宗堅(2008)。新婚夫妻的婚姻適應:概念測量與模式檢驗。
    中華心理學刊,50(4),425-446。
    張瑞真(2001)。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1)。姻緣路上情理多。台北市:桂冠。
    郭銘森(2005)。異國婚姻對我國社會與國家認同衝擊之探討:以雲林縣台相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楊秀川(2009)。全球化下的新移民女性-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社會排除與社會
    融合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翠屏(1996)。看婚姻如何影響女人。台北:方智出版社。
    黃倩倩(1996)。台北縣市大學生性別角色、自我概念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芳(2007)。亞洲女子在雙文化婚姻中的婚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
    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肅科(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105,133-149。
    鐘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
    4,251-257。
    鍾德馨(2005)。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40,
    213- 225。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171。台北:三民書局。
    廖和敏(1993)。不婚俱樂部。台北:方智出版社。
    蔡文瑜(2004)。外籍新娘現象的解析及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209-210。
    蔡奇璋(2003)。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淑雯(2004)。國軍志願役軍官婚姻態度、擇偶條件、擇偶動機與婚姻滿意之
    關係。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
    33-3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碧容(2011)。新婦難為─外籍配偶與本籍配偶的婚姻適應。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錦珠 (2002)。東南亞新娘在台生活適應與經驗。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謝佩珊(1995)。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豐存(2001)。虛擬世界擇偶—以配對網站的異性交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靜文(2002)。青少年不同背景變項、依附風格、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婚姻態
    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新移民女性為例。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蘇惠君(2008)。外籍配偶在台社會支持網路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顧燕翎(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
    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英文部分
    Bereczkei, T.& Csanaky, A. (1996). Mate choice,marital success,and reproduction in
    a modern society. Ethology & Sociobiology,17(1),17-35.
    Black,J.S. & Mendenhall,M.E. (1991).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An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6(2),291-317.
    Burgess,E.W.& Wallin,P. (1953). Engagement and marriage.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Cahill, D. (1997). Intermarriage: A study of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r Review, 31, 750-752.
    Carol, K. S.& David, R. S.( 2001).發展心理學(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游恆山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1990)。
    Chikako, O. (1991). International marriage: Window for understanding. Japan
    quarterly, 38(3), 292-300.
    Fu, X., & Heaton, T. B. (2000). Status exchange in intermarriage among Hawaiians,
    Japanese, Filipinos and Caucasians in Hawaii: 1983-1994.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1, 45-60.
    Glezer,H. (1984). .Antecedents and correlate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attitudes in
    young australian men & wom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Hall, R.E. (1999). The myth of the third world solidarity: Hypergamy by skin color as
    a vehicle of racism vis-à-vis African Americans. Ife Psychologi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7(1),1-23.
    Homans, G. C.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58
    Sociology, 63(6), 597-606.
    Kinnaird,K.L. & Gerrard,M. (1986). 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divorce among young women as a function of their mother’s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8,757-765.
    Kitano, H. L., Yeung, W. T., Chai, L., & Hatanaka, H. (1984). 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179-190.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ew York: Harper & Row.
    McGoldriick, M. (1989). The joining of families through marriage: The new couple.
    In B. Carter & M. McGoldrick (Eds.), The Changing Family Life Cycle,209-234. Boston: Allyn & Bacon.
    Neuman,W.L. (1991).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USA: Pears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Piaget, J. (1972).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Qian,Z. (1999). Who intermarries? Education, nativity, region, and interracial
    marriage,1980 and 1990.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0(4),579-597.
    Rangel,D.K. (1999). Crazy about each other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y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Aan Francisco:Jossey-Bass.
    Romano, D. (1997). Interculture marriage. USA: Intercultural Press.
    Sauvy, A. (1966).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460-461. New York: Basic Books.
    Smith, J. K. (1983). Quantitative versus qualitative research :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issue. Educational Researcher,12(3),6-13.
    Spreitzer,E. & Riley,L.F. (1974).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ingle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6,533-542.
    Strauss, A. L.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Trent,K. & South,S.J. (1992).Sociodemographic status,parental background childhood
    family structure,and sttitudes toword family form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4,427-439.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1-07-17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