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程子懿
CHENG, ZIH-YI
論文名稱: 成仙與安魂:戰國至兩漢追求永恆的兩個方向
Deification and Rest in peace : Two directions in the pursuit of eternit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the Han Dynasty
指導教授: 王健文
WANG, JIAN-W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神話成仙鬼魂死後世界
外文關鍵詞: myth, immortality, ghost, afterlife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5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死亡是所有生物的終點,人們也害怕死亡後,自身的存在也一併消失,遠古的先民相信神話中的仙鄉樂園,可以免去死亡的威脅,成為永恆的存在,但絕地天通後,人間與仙鄉樂園的聯繫雖中斷,先民也失去了永恆生命的保障。戰國以後,仙人的傳說逐漸普及,使永恆的生命,似乎又有了新的方向,觸動了上位者的慾望,促使如秦皇漢武等統治者,為求仙而投入大量的資源,漢代以後,《列仙傳》、《太平經》等著作,強化了人們求仙的志向,也奠定了晉代葛弘整合神仙體系的基礎。
    另一方面,求仙路漫漫而道遠,許多人尚未成仙,便被死亡趕上,促使人們不得不思考,另一種可能性,人們相信死者有知,相信死者如此岸的生者一般,生活在彼岸,西漢出現了有別於過去的陪葬品,大量仿造生日常生活器具的陶製明器出現,墓葬也開始仿造成生者居所,東漢以後,畫像石的普及,人們在墓中營造仙鄉樂園的意象,似乎有意接續未竟之夢,也成就另一種永恆。

    Death is the end of all living things. People are also afraid that after death, their own existence will also disappear. The ancient people believed that the fairyland paradise in mythology could avoid the threat of death and become an eternal existence. Althoug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uman world and Xianxiang Paradise was interrupted, the early people also lost the guarantee of eternal life. After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legend of immortals gradually became popular, which made eternal life seem to have a new direction, which touched the desires of the superiors, and prompted rulers such as Qin Huang, Han Wu and other rulers to invest a lot of resources in order to seek immortals. After the Han Dynasty, Works such as "Biography of Immortals" and "Taiping Jing" strengthened people's aspirations to seek immortals, and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Ge Hong's integration of the immortal system in the Jin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road to immortality is a long way to go. Many people have not yet become immortals, but they are overtaken by death, which makes people have to think.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dead are wise, and that the dead are like the living. Living on the other side, there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unerary objects that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A large number of pottery utensils that imitated daily life utensils appeared, and tombs began to imitate the living people’s residences. The image of Xiangyuan seems to intend to continue the unfinished dream and achieve another kind of etern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一、神話 3 二、巫者與巫術 4 三、神仙 7 四、鬼魂 9 第三節 研究材料 11 一、傳世文獻 11 二、圖像資料 12 第四節 研究進路與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鄉關何處 16 第一節 從神話開始 16 一、從分離之初到融入生活 16 二、從《山海經》中所見 18 第二節 宇宙的分層與天上世界 23 一、宇宙的分層 23 二、天梯與天上世界 27 第三節 死後世界 29 一、死者遠去的方向 30 二、地下黃泉;地上泰山 32 第三章 永恆的人間樂園 36 第一節 受命於天 37 第二節 巫者的祈禱 40 第三節 不朽與成仙 46 一、不朽與仙人 47 二、秦皇漢武的求仙路 54 第四章 魂歸何處 58 第一節 死者有知 58 第二節 地下幽居的生活 62 第三節 仙鄉樂園的模擬 67 第五章 結論 70 參考書目 73

    一、 傳世文獻
    【周】左丘明 傳【晉】杜預 注 【唐】孔穎達 疏,《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司馬遷 撰 【宋】裴駟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
    【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1999)
    【漢】孔安國 傳【唐】孔穎達 疏,《尚書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周禮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毛亨 傳【漢】鄭玄 箋【唐】孔穎達 疏 ,《毛詩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儀禮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鄭玄 注【唐】孔穎達 疏,《禮記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楊雄,《法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
    【漢】劉向 著 張金嶺 注釋,《新譯列仙傳》,(臺北:三民書局,2017) 。
    【漢】于吉,《太平經合校》,(臺北:鼎文書局,1979) 。
    【漢】曹操,《曹操集》,(臺北:河洛圖書,1975) 。
    【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論語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晉】張華 撰 范寧 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4) 。
    【唐】尹知章 注,《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81) 。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 。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河洛,1980) 。
    【清】龔自珍,《龔定盦全集》,(臺北:新文豐,1975) 。
    洪興祖,《楚辭補註》,(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高誘 注 ,《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1985)。
    何寧 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余培林 註譯 ,《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 。
    李中華 注釋 ,《新譯抱朴子》,(臺北:三民書局,2001) 。
    韋昭 註,《國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 。
    梁啟雄,《荀子簡釋》,(臺北:正大印書館,1975) 。
    陳立,《公羊義疏》,(臺北:商務印書,1937) 。
    陸玖 釋注,《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1)。
    華世出版社 編訂,《中國歷史紀年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 。
    黃暉 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楊家駱 主編 ,《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9) 。
    楊家駱 主編,《管子》,(臺北:世界書局,1981) 。
    滕志賢 注釋,《蘇軾文選》,(臺北:三民書局,2011) 。

    二、 專書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銅鏡》,(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4) 。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三民書局,1995) 。
    江達智,《曲徑通幽換個角度看中國歷史》,(新北:博揚文化,2021) 。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1987) 。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宋兆麟,《巫與祭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
    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2010) 。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2015) 。
    李添瑞,《巫及其先秦文化之關係》,(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 。
    李豐楙,《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與禮俗》,(合肥:黃山出版社,2012) 。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 。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 。
    杜正勝,《從眉壽蹈長生》,(臺北:三民書局,2006) 。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學生書局,1985) 。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 。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
    姚周輝,《失衡的精神家園──中國民間靈魂、鬼神、命運信仰的研究與批評》,(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
    茅盾,《茅盾說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 。
    孫承熙 主編,《東方神話傳說 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 。
    徐龍華,《中國的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 。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1996) 。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1996) 。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1990) 。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北京:三聯書店,2013) 。
    陳建明 主編,《馬王堆漢墓研究》,(長沙:岳麓出版社,2013) 。
    陶陽、牟鍾秀 著,《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聞一多,《神話與詩》,(臺中:藍燈文化,1975) 。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5) 。
    蒲慕州,《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臺北:聯經,1993) 。
    劉慶柱、段志洪、馮時,《金文文獻集成 第二十四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
    翦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2001)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10) 。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
    賴亞生,《神秘的鬼魂世界》,(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
    錢穆,《靈魂與心》,(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
    謝選駿,《中國神話》,(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88) 。
    龔廷萬、龔玉、戴嘉陵,《巴蜀漢代畫像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
    曾昭燏、蔣寶庚、黎忠義,《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

    三、 翻譯專書
    S.Freud(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Totem und Tabu : einige Übereinstimmungen im Seelenleben der Wilden und der Neurotiker,楊庸一 譯,《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 。
    J.G.Frazer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汪培基 譯,《金枝》,(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 。
    D.Alighieri(但丁‧阿利吉耶里),Divine Comedy,王維克 譯,《神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
    A.van Gennep(阿諾爾德‧范熱內普 ),The rites of passage,張舉文 譯 ,《過渡禮儀》,(北京:商務,2010) 。
    B.Malinowski(布朗尼斯勞‧馬林檽斯基),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李安宅 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
    E.B.Tylor (愛德華‧泰勒), Primitive Culture, 連樹聲 譯,《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
    荷馬 等著 劉學珍 譯,《希臘羅馬神話》,(臺北:驛站文化,2001) 。

    四、 論文
    王健文,〈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關於死亡的概念〉,《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2(臺南:成功大學,1996.12) 。
    王健文,〈歷史解釋的現實意義──以漢代人對秦政權興亡的詮釋與理解為例〉,《新史學》,5.4(臺北:新史學雜誌社,1994) 。
    朱津,《漢墓出土陶灶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
    李建民,〈屍體、骷髏與魂魄 ── 傳統靈魂觀新論〉,《當代》,90(臺北:合志文化,1993) 。
    李炳海,〈三層九重、上與天通的崑崙──至尊天神確立期崑崙高度的提升〉,《山西師大學報》,31.3(山西:山西師範大學,2004) 。
    李炳海,〈東夷族靈魂歸山觀念及相關文學事象〉,《社會科學戰線》,3(吉林: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4) 。
    杜正勝,〈生死之間是連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58(臺北:合志文化,1991) 。
    武瑋,〈漢代模型明器所見的喪葬觀念〉,《中原文物》,4(河南:河南博物館,2014) 。
    姜生,〈漢墓的神藥與尸解成仙的信仰〉,《四川大學學報》,2(四川:四川大學,2015) 。
    胡萬川,〈失樂園:中國樂園神話探討之一〉,收錄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
    商志?,〈馬王堆一號漢墓“非衣"試釋〉,《文物》,9(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 。
    傅斯年,〈中西史學觀點之變遷〉,《當代》,116(台北:合志文化,1993)
    楊向奎,〈中國奴隸制萌芽時期的天道觀〉,《文史哲》,12(山東:山東大學,1955) 。
    楊儒賓,〈巫風籠罩下的性命之學──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 中文系,2003年12月) 。
    賈海建,〈神怪小說中的鬼魂與山岳信仰〉,《燕山大學學報》,14.4(河北:燕山大學,2013) 。
    欒保群,〈泰山治鬼說的起源與中國冥府的形成〉,《河北學刊》,25.3(河北:河北省社會科學院,2005) 。

    五、 學位論文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
    沈曉柔,《化生‧復甦,成仙:古代中國面對死亡的三種態度》,(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9) 。
    沈曉柔,《冥界想像:古代中國死後世界觀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19) 。

    六、 民俗與考古報告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雷臺漢墓〉,《考古學報》,2(北京:中國社科院考古所,1974) 。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宜陽韓城馬窯村漢墓M1發掘簡報〉,《洛陽考古》,1(河南:洛陽,2016) 。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兵馬俑研究所,〈秦始皇陵園2000年度探勘簡報〉,《考古與文物》,2(西安:陝西省考古研究所,2002) 。
    焦作工作隊,〈焦作五陟馮村漢墓M2發掘簡報〉,《中原文物》,5(河南:河南博物館,2011) 。
    雲南編輯委員會,《佤族社會歷史問題調查(二)》,(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 。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