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蔚頴 Lin, Wei-Ying |
|---|---|
| 論文名稱: |
蘭陽先賢李望洋(1829~1901)及其《西行吟草》研究 A Study on the Poet Laureate of Lan-Yung, Wan-Yang Lee and his "Westward Poem Volumes" |
| 指導教授: |
施懿琳
Shih, Yi-L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7 |
| 中文關鍵詞: | 蘭陽 、李望洋 、《西行吟草》 、儒家思想 |
| 外文關鍵詞: | Yi-lan, Wan-Yang Lee, Westward Poem Volumes, Confucianism |
| 相關次數: | 點閱:86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蘭陽先賢李望洋(1829~1901)之生平橫跨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日治初期,年少時奮力苦讀考取舉人,實踐了儒家「學而優則仕」的理想,在出仕之前更戮力興倡故鄉文教建設,提振蘭陽文風。後西行宦遊中國甘肅十三載,頗有政聲,深受人民愛戴,告假返鄉後亦投入鸞堂渡世之業,一生受儒家思想薰陶,以蒼生黎民之福為己任,其風範可就「聖之任者」四字概括。本論文旨在深度剖析李望洋其生平與其詩集《西行吟草》,亦針對《西行吟草》的內容風格及詩作議題做細緻勾勒,並企圖為李望洋在日治後的「應世之道」做公正定位與全新評價。
Wan-Yang Lee, a man of strict morality,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Yi-lan. Of all his life, he experienced across four emperors’ ages of the Ching . He was born at the time when Japanese ruled the island. He studied very hard and got the permission to be the candidate when he was young. Then he practiced his ideal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scholar by following Confucius’ rules and principles.
He revitalized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system and stood as a role of advocacy even before he became an official in the government. Moreover, he visited Gansu, a province of China, for thirteen years. He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Gansu, so he was highly praised by the people. After he returned from Gansu, he continued to honor and gave compliments to Confucianism of all his life. His demeanor could be summarized into a few words, the holy person who lets.
My thesis aims at analyzing Lee’s life and his collection of poems “Westward Poem Volumes”. Also, I would make some comments and discussion about its style, and the issue which was provoked by the poems. Besides making a careful description of his works, I would like to make a just, exact appreciation of Lee’s life and show his attitudes confronting with Japanese’s governance.
參考文獻與資料:
與李望洋直接相關的文獻:
1.李望洋,《隴西李氏族譜》,為李望洋堂兄之第五世孫李日基先生所珍藏。
2.李望洋於新民堂擔任鸞生所題寫之詩,現題於新民堂之楹柱上。
3.李望洋,《西行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
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及出版先後次序排列
1.王鎮華,《書院教育與建築》,臺北:故鄉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
2.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出版,1996年6月初版。
3.王曉波,《乙未抗日史料彙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9月出
版。
4.王德威著,《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5.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12月二版一刷。
6.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2月三
版。
7.李明輝,《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4月。
8.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
月初版。
9.李夢芝,《中國山川地圖》,中國: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出版。
10.林萬榮 編,《宜蘭文獻叢刊─宜蘭鄉賢列傳》,宜蘭:宜蘭縣政府發行,
1976年5月出版。
11.林文龍,《台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出
版。
12.宜蘭縣政府,《宜蘭縣志》,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80年發行。
13.宜蘭文獻委員會,《宜蘭文獻合訂本》,宜蘭:宜蘭縣政府,1972年8月
出版。
14.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話》,臺中:臺灣省文獻會出版,
1993年5月。
15.柯培元總纂,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第二十三冊《噶瑪蘭志略》,
臺北: 遠流出版社,2006年6月。
16.姚瑩,《東槎紀略》,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6月出版。
17.施懿琳著,《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
出版社2005年11月修定版。
18.高淑媛編,宜蘭縣史編纂委員會編審,《宜蘭縣史大事記》,宜蘭:宜蘭
縣政府,1994年5月出版。
19.徐惠隆,《宜蘭的歷史與風土》,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20.許極墩,《台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1.許進發編,《臺灣重要歷史文件選編》,臺北:臺灣國史館,2004年11月
初版。
22.清‧陳士槙 編修,涂鴻儀編輯,清道光13年刊本,《蘭州府志》,
中國: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2008年出版。
23.陳淑均總纂,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第二十四冊《噶瑪蘭廳志》,
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6月。
24.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學生書局出版社,1996年8月
初版。
25.戚嘉林,《臺灣史‧第三冊》、《臺灣史‧第四冊》臺北:農學公司總經
銷,1998年3月三版。
26.傅美林(同治年間),《清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
年。
27.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
究》,中國: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三刷。
28.黃美娥著,〈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
與新國民想像〉,收錄於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
視野》,2006年8月15日出版。
29.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三十》,頁2,臺中:文昕閣圖書,
2007年出版。
30.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三十一》,頁2,臺中:文昕閣圖書,
2007年出版。
31.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年7月初
版。
32.葉榮鐘著,葉云云補述,《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臺中:晨星出版社,
2000年8月。
33.楊清江,《中國名勝大觀》,臺北:漢欣文化事業出版,2000年7月出
版。
34.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35.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出版。
36.鄭毓瑜,《文本風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
37.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3月初
版。
38.臺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臺北:日日新報社,大正五年四月二十日
發行。
39.臺灣省文建會委員編著,《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出版,1996年
10月初版五刷。
40.Edward Said著,單德興翻譯,《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5年5月增訂版。
41.Mike Crang,王志弘 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6
年9月。
42.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2004年4
月,初版二刷。
43.Tim Cresswell,王志弘等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
群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期刊:依作者姓氏筆畫及出版先後次序排列
1.王見川,〈李望洋與新民堂──兼論宜蘭早期鸞堂〉,《宜蘭文獻》第十五
期,1995年5月。
2.李世偉,〈清末日據時期臺灣的士紳與鸞堂〉 ,《臺灣風物》,第四十六
卷,第四期,1996年10月。
3.高志彬,〈李望洋研究的課題與文獻〉(收錄於《宜蘭文獻》第十二期,
1994年11月。
4.徐麗霞,〈宜蘭舉人李望洋與臺北縣中和市的糾葛〉,中國語文期刊,
2006年9月
5.徐麗霞,〈李望洋《西行吟草》的鄉愁書寫〉,中國語文期刊,2006年11
月。
6.陳漢光,〈李望洋先生文獻選輯〉,收錄於《臺灣文獻》第十七卷第四期,
1966年12月。
7.陳長城,〈述說宜蘭〉,《臺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二期,1989年4月。
8.陳長城,〈宜蘭仰山吟社沿革〉,《臺北文獻直字》109期,1994年9月。
9.游祥明,〈仰山缽韻振蘭陽〉,《蘭陽文教》第9期,1986年。
10.鄭喜夫,〈李靜齋先生年譜初稿〉,收錄於《臺灣文獻》第二十八卷第二
期,1977年6月
11.羅詩雲,〈秘密的流浪人─試論李望洋《西行吟草》中的蘭陽鄉戀〉,2006年12月,青年文學會議。
學位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
1.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80學年度,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學位
論文。
2.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84學
年度,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3.陳怡宏,《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年~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
團研究》,89學年度,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4.薛建蓉,《清代台灣士紳角色扮演及在地意識研究─以竹塹文人鄭用錫與林
占梅為探討對象》,93學年度,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5.顧敏耀,《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研究》,93學年度,中央大學中文所碩
士學位論文。
6.林麗鳳,《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94學年度7月。
7.謝美秀,《李望洋其人及其西行吟草研究》,95學年度1月,銘傳大學應用
中文所碩士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論文:
1.《清代台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施師懿琳,1991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學位論文
2.《道咸同時期(1821-1874)臺灣本土詩人詩作研究》,許惠玟,2006年,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學位論文。
3.《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川路祥代, 2001年,成功
大學中文所博士學位論文。
網站資料:
1.宜蘭縣史館網站 http://old_photo.ilccb.gov.tw/
2.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日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