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威宇
Shih, Wei-Yu
論文名稱: 魏晉南朝吳郡張氏研究
The Study of the Zhang Clan in Wu Prefecture during Wei-Jin Southern Dynasties
指導教授: 蔡幸娟
TSAI, HSING-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吳郡張氏江東世族魏晉南朝
外文關鍵詞: the Zhang Clan in Wu Prefecture, Aristocracies in east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Wei-Jin Southern Dynas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世族社會自東漢以後逐漸成形,這個發展趨勢不只在中國北方,即便江東地區也是如此。如同大家所熟知的,江東地區自東漢以來,就有不少大族遷居於此,他們經由長時期的經營,逐漸變成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家族。本文所要探討的吳郡張氏,正是南方重要家族之一。
    肇始於東漢、孫吳時期的奠基,吳郡張氏在晉室南渡之際,開始奮起於政壇。其後,家門內許多賢子弟相繼輩出,致使這股發展能量未因東晉結束而受到影響,反而在進入南朝時期,激盪出耀眼的光芒,編織成家門的活躍歷程。吳郡張氏具備南方家族的代表性,以其為主題的家族研究,對於江東世族的發展情況,將有多一些的認識。為此,本文將從史書著手,配合各類文獻與學界研究成果,勾勒出吳郡張氏總體發展的樣貌,以求能在家族課題的探討,做出些微助益。

    Aristocracies have been forming not only in the north China, but also the east of the Chang Jiang river area sin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s we know,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large clans immigrating to the Chang Jiang river area and gradually becoming the influential clans sin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refore, we are going to probe the most crucial clan—the Zhang clans in Wu Prefecture.
    Starting from the well-established clans of the Eastern Han and Eastern Wu dynasties, the Zhang clans were blooming after immigrating to the south China. The Zhang clans were not terminated by the end of Jin dynasty, but lots of outstanding masters blooming. The Zhang clans were still shin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prospering procedure, when entering to the Southern dynasty. The Zhang clans in Wu Prefecture stand for south aristocracies. Taking them for the research of aristocracies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hang Jiang river area’s aristocracies. For this purpose, I endeavored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y assorted relative documents and academic fruitful results to explore and depict the Zhang clans in Wu Prefecture’s whole appearances of developme.

    魏晉南朝吳郡張氏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壹 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 1 貳 選取標準與時代斷限 3 一、「世族」名詞的選用 3 二、人物選取標準 4 三、時代斷限 4 參 文獻回顧 4 一、家族史研究的學術成果 5 二、以吳郡張氏為對象的研究 6 肆 章節安排與吳郡張氏世系表 9 伍 預期成果與可能遭遇的困難 11 一、預期成果 11 二、可能遭遇的困難 11 第二章 東漢與孫吳時期的奠基 13 第一節 東漢時期的概況 13 一、吳郡張氏源流考 13 二、東漢晚期的兆興 15 第二節 「滿招損」的孫吳官場浮沉 23 一、當今無輩:張溫 23 二、目見成賦:張純與張儼 28 第三節 毗佐家業的社會文化態勢 32 一、交游與婚姻 32 二、博學擅辭的文化基礎 36 第三章 兩晉時期的家門發展 40 第一節 開雲見日的仕宦歷程 40 一、秋風妙識的南土先知:張翰 40 二、比名王謝振家聲:張玄 43 三、心懷青雲志的張氏其他人物 49 第二節 魏晉時期的張氏文風移化 54 一、紹述先輩的文化成就 54 二、文風玄化的移轉 59 第三節 漸形壯盛的社會實力 66 一、僑吳兼備的婚姻與交游 66 二、經濟力與社會地位提升 70 第四章 南朝張裕一系的奮進 74 第一節 並荷美譽的張裕父子 74 一、輔國綏遠:張裕 75 二、張氏五龍 80 (一)能文曉武:張永 80 (二)五王輔弼:張岱 84 第二節 濯纓孚望的張裕孫輩 88 一、張演後嗣 88 (一)朝宗民望:張緒 88 (二)清平居政:張充 93 二、張永後嗣 97 (一)功立帝基:張瓌 97 (二)東南翹楚:張率 101 (三)因時制變:張稷 104 (四)忠義護國:張嵊 108 三、張辯一脈 109 第三節 張裕一系的社會文化表現 113 一、聯結其他世族的婚嫁 113 二、活絡的交游層面 116 三、張裕一系的社會影響力與經濟情勢 121 四、通玄達禮的文化二元性 126 第五章 南朝張邵一系的發展 133 第一節 難全終始的仕途 133 一、佐命決計:張邵 134 二、南齊鐵衛:張沖 137 第二節 別具要素的社會、文化特質 144 第六章 南朝張禕一系的曇現 147 第一節 仕無過三代承續 147 一、青出於藍的張禕父子 147 二、創業與守成的張暢諸子 152 第二節 欲啟新局的社會、文化發展 156 第七章 吳郡張氏的武職、孝義與崇佛風儀 162 第一節 吳郡張氏的武職述論-以史籍人物為中心 162 一、居任武職人物概述 162 二、各時期武職成員的起家官 164 三、出居武職之因與所獲軍功 167 四、小結 169 第二節 至誠感人的孝義門風 171 第三節 兼容佛法的家學特色 178 第八章 結論 186 參考書目 189 附錄 197

    參考文獻
    壹、史書
    司馬遷(西漢),《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班固(東漢),《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范曄(南朝宋),《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9年。
    陳壽(晉),《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2004年。
    沈約(南朝梁),《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
    蕭子顯(南朝梁),《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
    房玄齡(唐),《晉書》,台北:鼎文書局,2003年。
    姚思廉(唐),《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99年。
    姚思廉(唐),《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
    李延壽(唐),《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
    魏收(北齊),《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魏徵(唐),《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劉昫(後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歐陽修(宋),《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貳、史料文獻
    應劭(東漢),《風俗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荀綽(晉),《晉百官表注》,出版地不詳:藝文印書館,1972年。
    傅亮(南朝宋)、張演(南朝宋)、陸杲(南齊)撰,《觀世音應驗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劉義慶(南朝宋)撰,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劉義慶(南朝宋)撰,余嘉錫著,《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江淹(南朝梁)著,俞紹初、張亞新校注,《江淹集校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劉勰(南朝梁)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劉勰(南朝梁)著,詹瑛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9年。
    蕭統(南朝梁)編,李善(唐)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鍾嶸(南朝梁)著,陳延傑注,《詩品》,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鍾嶸(南朝梁)著,王叔岷注,《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82年。
    釋慧皎(南朝梁)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釋寶唱(南朝梁)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顏之推(北齊)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李白(唐)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杜佑(唐),《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林寶(唐),《元和姓纂》,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年。
    許嵩(唐),《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虞世南(唐),《北堂書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朱長文(宋),《吳郡圖經續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邵思(宋),《姓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范成大(宋),《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天麟(宋),《東漢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881年。
    馬端臨(元),《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鄧名世(宋),《古今姓氏書辯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鄭樵(宋),《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夫之(清),《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朱銘盤(清),《南朝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銘盤(清),《南朝齊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銘盤(清),《南朝梁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銘盤(清),《南朝陳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周家祿(清),《晉書校勘記》,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黃奭(清),《晉百官名》,出版地不詳:藝文印書館,1972年。
    楊芳燦(清),《四川通志》,台北:華文書局,1967年。
    趙一清(清)等撰,《三國志注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趙翼(清),《廿二史劄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錢儀吉(清),《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嚴可均(清)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日本京都市:株式會中文出版社,1981年。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出版,1955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參、專書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56年。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年。
    藤川正數,《魏晉時代における喪服禮の研究》,東京:敬文社,1970年。
    矢野主稅,《門閥社會成立史》,東京:國書刊行會,1976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白樂日(Etienne Balazs)著,黃沫譯,《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台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92年。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1994年。
    簡修煒、莊輝明、章義和著,《六朝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出版社,1996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程章燦,《世族與六朝文學》,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趙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士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郭鋒,《唐代士族個案研究 以吳郡、清河、范陽、敦煌張氏為中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1年。
    許輝、邱敏、胡阿祥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李文才,《南北朝時期益梁政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3年。
    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許理和(荷)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 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宋德熹,《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4年。
    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永平,《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高敏,《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伊同,《五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長孺著,朱雷、唐剛卯選編,《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燮軍,《六朝吳興沈氏及其宗族文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蒙思明,《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高明士,《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張國剛主編,王利華著,《中國家庭史》第一卷,《先秦至南北朝時期》,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鄭欽仁、吳慧蓮、呂春盛,張繼昊編著,《魏晉南北朝史》,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永平,《六朝家族》,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 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秦躍宇,《六朝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馮爾康,《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龔賢,《佛典與南朝文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李洪天主編,《回望如夢的六朝-六朝文史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宋德熹,《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9年。
    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陝」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台北:花木蘭文化,2009年。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 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Joseph W. Esherick and Mary B. Ranki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00。

    肆、期刊論文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1962年),5卷2期,頁23–76。
    池田溫,〈唐朝氏族志の一考察 : いわゆる敦煌名族志残巻をめぐって〉,《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北海道,1965年)第13卷,第2期,頁1–64。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收錄於氏著,《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年),頁93–115。
    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收錄於氏著,《陳寅恪先生文集》(一)(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頁107–140。
    胡守為,〈暨豔案試析〉,《學術研究》(廣東:學術研究雜誌社,1986年),第6期,頁70–75。
    毛漢光,〈隋唐政權中南朝舊族之仕進憑藉與途徑〉,《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頁797–827。
    何啟民,〈柳芳氏族論中的一些問題〉,《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89年),頁775~794。
    邱添生,〈由世族盛衰看中國中世的社會變遷〉,《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頁828–853。
    陳琳國,〈論晉末劉宋軍功家族的三種類型〉,《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5年4月),第4期,頁138–143。
    宋德熹,〈中古門第觀念探微〉,《興大歷史學報》(台中:中興大學,1995年6月),第5期,頁1–59。
    莊輝明,〈暨豔案與呂壹事件再探討〉,《江海學刊》(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院,1996年1月),第1期,頁113–119。
    王友敏,〈東晉南朝時期的吳興沈氏宗族〉,《杭州教育學院學報》(杭州:杭州教育學院,1996年3月),第1期,頁23–31。
    宋德熹,〈中國中古門第社會史研究在台灣-以研究課題為取向(1949-1995)〉,《興大歷史學報》(台中:中興大學,1996年6月),第6期,頁139–148。
    吳長庚,〈論六朝吳中顧陸朱張四姓〉,《上饒師專學報》(上饒:上饒師範學院,1998年8月)第18卷,第4期,頁36–42。
    王永平,〈漢魏六朝時期江東大族的形成及其地位的變遷〉,《揚州大學學報》(江蘇:揚州大學,2000年7月),第4卷,第4期,頁59–66。
    郜林濤,〈吳郡張氏及南朝士族的佛教信仰〉,《忻州師範學院學報》(忻州:忻州師範學院,2001年3月)第17卷,第1期,頁26–28。
    王永平,〈略論六朝時期吳郡張氏的家學家風〉,《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徐州:徐州師範大學,2002年3月),第28卷,第1期,頁116–120。
    張紅慧,〈魏晉南朝時期“重孝”文化心態探論〉,《許昌師專學報》(許昌:許昌師專,2002年),第4期,頁51–53。
    王欣,〈中古吳地文學世家研究〉,《蘇州科技學院學報》(江蘇:蘇州科技學院,2004年8月)第21卷,第3期,頁83–87。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影響〉,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頁281–322。
    谷川道雄,〈六朝貴族的家庭生活及在社會政治上的作用〉,收錄於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頁31–47。
    張國剛,〈中古佛教戒律與家庭倫理〉,收錄於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頁48–70。
    鄭欣,〈東晉南朝時期的士族莊園制度〉,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40–165。
    鄭欣,〈唐 之暴動的性質〉,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468–480。
    周才方,〈六朝文化世族的形成及其對江南文化的影響〉,《金陵科技學院學報》(南京:金陵科技學院,2005年9月)第19卷,第3期,頁54–59。
    王永平,〈孫權立嗣問題考論〉,收錄於氏著,《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頁 120–142。
    高敏,〈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後期社會歷史的影響〉,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299–321。
    凍國棟,〈六朝至唐吳郡大姓的演變〉,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經濟與社會史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36–51。
    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論孫吳政權的江東化〉,收錄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262–295。
    田餘慶,〈暨艷案及其相關問題-再論孫吳政權的江東化〉,收錄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296–327。
    唐長孺,〈東漢末期的大族名士〉,收錄於氏著,《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25。
    唐長孺,〈南朝的屯、邸、別墅及山澤佔領〉,收錄於氏著,《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262–286。
    唐長孺,〈讀《抱朴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收錄於氏著,《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400–428。
    川勝義雄,〈從孫吳政權的崩潰到江南貴族制〉,收錄於氏著,《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124–153。
    川勝義雄,〈門生故吏關係〉,收錄於氏著,《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187–222。
    谷川道雄,〈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收於高明士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頁50–63。
    吳存浩,〈論六朝時期南方地主莊園經濟〉,《東岳論叢》(山東:山東社會科學院,2008年1月)第29卷,第1期,頁111–117。
    川合安著,楊洪俊譯,〈日本的六朝貴族制研究〉,收錄於李洪天主編,《回望如夢的六朝-六朝文史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頁40–58。
    中村圭爾著,夏日新譯,〈日本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收錄於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1–17。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收錄於氏著,《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193–250。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錄於氏著,《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251–356。
    宋德熹,〈唐代「風流」小考〉,《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9年),頁221–260。
    姚培鋒、齊陳駿,〈試論會稽郡在孫吳及兩晉政權中的政治地位〉,收錄於李洪天主編,《回望如夢的六朝-六朝文史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頁192–205。
    楊恩玉,〈劉裕的猜忌心理與用人政策探析〉,收錄於李洪天主編,《回望如夢的六朝-六朝文史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頁251–265。

    伍、學位論文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王宗廣,《吳四姓與東吳政權》,鄭州: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志偉,《東晉南朝陳郡陽夏謝氏的興衰-一個門閥士族的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鄧振男,《三至六世紀江漢地方豪族的發展歷程:以襄陽、江陵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吳美慧,《六朝時期吳郡陸氏的發展》,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沈宗霖,《芝蘭玉樹生階庭:南朝家學現象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嘉琪,《南朝婚姻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王彥紅,《六朝吳郡張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周品儒,《六朝荊州的發展-以地域政治為中心》,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陸、工具書
    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1960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5~1987年。
    吉常宏主編,《漢語稱謂大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常智,《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11-07-27公開
    校外:2012-07-2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