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介仁 Hsu, Chieh-Jen |
|---|---|
| 論文名稱: |
從宗教性行為探討相關基本權的保障:以義務教育作為防止宗教性侵的可能 A Study on Fundamental Rights Protection from Religious Sexual Behavior:Propos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the Possibility of Preventing Religious Sexual Abuse |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e-Di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5 |
| 中文關鍵詞: | 宗教自由 、宗教儀式 、性自主權 、妨害性自主 、宗教性侵 、義務教育 、宗教教育 、性教育 |
| 外文關鍵詞: | Freedom of Religion, Religious Ritual, Sexual Autonomy, Offenses Against Sexual Autonomy, Religious Sexual Abus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ligious Education, Sexual Educ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292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宗教性侵案件在我國時有所聞,而主張性交作為宗教儀式的人也所在多有。由於性交必須與他人共同實行,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一方性自主權有無受到侵害之外,如果有人主張宗教儀式的行使,那麼宗教自由就需要被納入考慮。司法權介入宗教性侵害案件時,依據刑法第221條:「對於男女以……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而為性交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前項之未遂犯罰之。」使人入罪。其中「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作為入罪的構成要件,最具爭議。由於爭議的解決應求諸於爭議的源頭,所以宗教自由作為一個憲法基本權,就需要加以探究其保障範圍,藉此釐清爭議問題,並促使法院在針對個案審判時,有更全面的思考,從而擺脫法院重複判決先例的窠臼。此外,教育的實施也提供我們另一個思考面向,現行中小學生教科書編輯依據為教育部所頒課程綱要,而課程綱要中有關宗教教育與性教育的實施現況為何?因此檢討現行課程綱要,提出改進的方法,希冀對於宗教性侵的防治能夠有所助益。
Cases of religious sexual abuse are usually heard in Taiwan, but there are people who assert sexual behavior as religious ritual. Since sexual behavior must be done by more than one party, so in the process, if there are people who assert exercising religious ritual, except one party’s sexual autonomy being assaulted or not, another party’s religious freedom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jurisdiction intervene the cases of sexual abuse, it incriminate the suspect according to Criminal Code of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221:“A person who by threats, violence, intimidation, inducing hypnosis, or other means against the will of a male or female and who has sexual intercourse with such person shall be sentenced to imprisonment for not less than three years but not more than ten years. An attempt to commit an offense specified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s is punishable”. And “other means against the will of a male or female and who has sexual intercourse” as an incrimination element in Article 221 is most disputed. Because we must search the source of disputation to solve the disputation, religious freedom as a Constitution’s fundamental right and its protection limits should be discussed, and urging court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thinking when trialing for each case, then courts can get rid of the convention of following stare decisis. More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provide us another thinking dimensio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extbooks in force are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guidelines enact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but how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igion education and sexual education currently? So this dissertation reviewed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force, propose improving method, hoping putting something benefitting forward for preventing religious sexual abuse.
中文文獻
Keir Waddington 著,李尚仁譯,《歐洲醫療五百年》,台北:左岸文化,2014年8月。
丁仁傑,〈論去地域化社會情境中的民間信仰變遷:以會靈山現象背後私人宮壇所扮演的角色為焦點〉,收於:黃麗馨主編,《宗教論述專輯第六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臺北:內政部,2004年11月。
───,〈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臺灣社會學刊》,49期, 2012年6月,頁41-101 。
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文
方韻,〈大學生性知識、性態度、一般性經驗與性偏差經驗之調查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2014年7月,10卷1期,頁1-22。
王秀槐,〈在天地之間打開另一扇窗-從生命教育談宗教與教育的關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卷8期,2013年8月,頁19-20。
王淑慧,〈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之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分析〉,《教科書研究》,1卷2期,2008年12月,頁75-100。
王澤鑑,《人格權法》,台北:自版,2012年1月。
王儷靜/林以加,〈《性別平等教育法》十年:一個民間團體的觀察〉,《婦研縱橫》,101期 ,2014年10月,頁31-39。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台北:三民,2010年。
印順,《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1992年10月,3版。
吉布,《唐卡的故事之男女雙修》,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5年9月,1版。
吳汝鈞,〈宗教對話與生命教育〉,《鵝湖學誌》,35期,2005年12日,頁1-34。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台北:自版,2013年9月。
宋光宇,〈神壇的形成:高雄市神壇調查資料的初步分析〉,收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論文集(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李仁淼,〈教科書選用與教育人權〉,《月旦法學教室》,86期,2009年12月,頁6-7。
李貞德,〈臺灣生理衛生教育中的性、生殖與性別(1945-1968)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2期 ,2013年12月, 頁65-125。
李崇信,〈神壇的社會功能與法律問題〉,收於:黃麗馨主編,《宗教論述專輯第六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臺北:內政部,2004年11月。
李惠宗,案例式法學方法論,台北:新學林,二版,2014年9月。
沈碩彬/黃文三,〈從宗教心理學看生命教育的實施〉,《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08,2008年4月,頁27-41。
周志宏,〈宗教興學的法律問題〉,《思與言》,42卷3期 ,2004年9月,頁1-44。
周淑卿,〈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的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季刊》,16卷3期 ,2013年7月,頁31~58。。
周敬凡,《宗教自由的法建構-兼論「宗教團體法」草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林天佑等編,《臺灣教育探源》,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0年7月。
林火旺,〈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收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東茂,《刑法綜覽》,台北:一品文化,6版,2009年9月。
林美容,〈靈乩童醫療從乩童到通靈人:與神靈溝通媒介的典範轉移〉,《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6期,2014年7月,頁1-26。
林淑玲,〈師資培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期,2007年9月,頁31-53。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本1分,1999年3月,頁1-48。
───,〈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本3分 ,2005年9月,頁511-568。
林錫堯、陳敏、陳春生大法官釋字第666號共同提出協同意見書。
法程,〈昭慧法師論宗教性侵害案〉,《弘誓雙月刊》,2002年2月,55 期,頁15-16。
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戶松秀興著,周宗憲譯,《憲法(下):基本人權篇》,臺北:元照, 2001年3月。
施欣欣,〈中醫學對人的詮釋〉,《護理雜誌》,46卷3期,1999年6月,頁5-10。
星雲,〈宗教立法之芻議〉 ,《普門學報》,7期,2002年1月,頁239-275。
洪鎌德,〈馬克思的人性觀之析述及其意涵〉,《哲學論集》,42期,2009年7月,頁49-70。
倉決卓瑪,〈西藏婦女研究綜述〉,《西藏研究》,1期,西藏社會科學院,2008年7月,頁110-118。
徐南號主編,《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2月。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2011年3月,2版。
祝若穎,〈日治後期杜威教育思想在臺灣之引進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卷1期,2011年3月,頁145-193。
高嵐書,《錫安山新約教徒宗教自由與義務教育的衝突》,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康金玟/陳谷萍/李絳桃,〈性自主之概念分析〉,《榮總護理》,25卷3期,2008年9月,頁300-305。
張永明,〈德國與台灣宗教自由基本權與宗教立法之比較〉,《思與言》,第39卷第3期,2001年9月,頁101-144。
張亞齡/王俊斌,〈什麼才算是多元文化教育?以Maxine Greene的教育觀點檢視〉,《教育科學期刊》,9卷1期,2010年6月,頁29-49。
張建成,〈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輯/2期,2007年6月,頁103 – 127。
張家麟,〈宗教儀式感受與宗教教義實踐-以鸞堂之扶鸞儀式為焦點〉,收於:黃麗馨主編,《宗教論述專輯第六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臺北:內政部,2004年11月。
───,〈宗教儀式變遷認同與宗教發展-鸞堂扶鸞活動為焦〉,《真理大學人文學報》,4期,2006 年03 月,頁1 - 46。
───,〈政教關係與宗教法制:論台灣〈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形成與影響〉,《宗教哲學》,55期, 2011年3月,頁35-57。。
───/劉智豪,〈宗教儀式變遷與當代社會-論台灣扶鸞儀式的型態及其形成原因〉,《宗教哲學》,51期 ,2010年3月,頁69-110。。
張麗雲/吳璧如,〈國內性教育教學介入成效後設分析〉,《台灣性學學刊》,13卷2期,2007年9月,頁1-20。
張鐸嚴編,《臺灣教育發展史》,蘆洲:空中大學,2005年12月。
曹秀蘭,《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的法建構:評九年一貫暫行綱要》,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梁福鎮,〈宗教教育學內涵探究〉,《教育科學期刊》,1卷2期,2001年12日,頁77-98。
章卉,〈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性別意識型態比較分析-以人教版和康軒版語文教科書為例〉,《教科書研究》,7卷1期,2014年4年,頁81-104。。
莊家慶,〈現代人的宗教需求〉,《新使者》,27期 ,1995年4月,頁5-7。
許玉秀,〈妨害性自主之強制、乘機與利用權勢─何謂性自主?─兼評臺北地院九一年訴字第四六二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2003年1月,頁16-36。
───,〈重新學習性自主──勇敢面對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12年1月,頁302-323。
許玉秀大法官釋字第666號部分協同意見書。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2002年10月,3版1刷。
許育典,〈教育法學的發展〉,《律師雜誌》,324期,2007年9月,頁10-39。
───,〈德國基本法下宗教課程的規範分析〉,《台大法學論叢》,37卷3期,2008年9月,頁245-292。
───,〈論宗教自由的保障與實質法治國的實踐: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收於: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台北:中研院,2002年1月。
───,《文化憲法與文化國》,台北:元照,2013年4月,2版。
───,《宗教自由與宗教法》,台北:元照,2013年5月,2版。
───,《宗教團體、宗教法制與宗教教育》,台北:元照,2014年3月。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臺北:高等教育文化,2002年5月。
───,《教育法》,台北:五南,2007年7月。
───,《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元照,2013年6月。
───,《學校法治與學校行政》,台北:元照,2014年6月。
───,《憲法》,台北:元照,2013年2月,6版。
───/周敬凡,〈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草案」(上)〉,《政大法學評論》,第89期,2006年3月,頁55-108。
───/高嵐書,〈宗教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的憲法基礎探尋〉,《宗教哲學》,55期 ,2011年3月,頁1-33。
───/蔡汶含,〈從宗教團體自治檢討宗教團體法制現況與宗教團體法草案〉,《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2期,2014年1月,頁81-132。
許宗力大法官釋字第666號協同意見書。
許澤天,〈面對合法惡害威脅下的性自主〉,《台灣法學雜誌》,181期,2011年8月,頁120-125。
郭文般,〈初探神壇的社會學意義-兩套資料的對比〉,收於:黃麗馨主編,《宗教論述專輯第六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臺北:內政部,2004年11月。
陳月瑞,〈性與法律-性的相關法律制定探討〉,《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7卷1期,2012 年1月,頁59-78 。
陳伯璋,〈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1期,2009年12月,頁1-16。
陳長文,〈科技、法律與教育的對話-法律人的省思〉,《課程與教學》,2卷4期,1999年10月,頁77-87+149。
陳建宏,〈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一以高中歷史課程中的宗教史教材為例〉,《歷史教育》,11期,2007年12月,頁141-168。
陳建榮/黃隆民,〈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宗教與學校教育分際」現況的評析〉,《臺中師院學報》,18卷1期 ,2004年6月,頁41-60。
陳昭志/吳勁甫,〈檢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基於教育經濟學觀點〉,《教育研究集刊》,13卷1期 ,2014年6月,頁48-70。
陳新民,《法治國家原則之檢驗》,台北:元照,2007年7月。
───大法官釋字第666號協同意見書。
陳錫琦/陳蓁雀,〈九年一貫第三階段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生命教育相關內容分析研究〉,《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11卷,2011年12月,頁8-25。
曾孆瑾/古允文,〈到底應主觀還是該客觀:從性騷擾防治法的實務執行解讀性騷擾的樣貌〉,《臺灣社會福利學刊》,9卷1期,2010年12月,頁165-212。
甯應斌,〈評女性主義在性侵修法爭議中的觀點〉,《月旦法學雜誌》,205期,2012年6月,頁263-273。
童鳳嬌,〈十二年國教的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78期,2012年3月,頁157-182。
黃芳玫,〈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回顧與其教育面、經濟面之影響〉,《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1卷2期,2001年10月,頁91-118。
黃秋韻,〈從人文角度論通識教育的意義與任務〉,《通識教育學刊》,2期,2008年12月,頁21-38。
黃英捷,《臺灣地區近十年來利用宗教的性犯罪初探》,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6月。
黃崇修,〈中國氣鬱思想發展與醫療革新〉,收於:中華傳統術數文化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傳統術數文化第二集》,新北:中華傳統術數文化編輯委員會,2013年3月。
黃榮堅,〈2010年刑事法發展回顧:慾望年代,慾望刑法?〉,《臺大法學論叢》,40卷S期,2011年10月,頁1795-1841。
黃漢青,〈人本心理學的哲學架構初討-自我實現的哲學基礎〉,《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1期 ,2002年12月,頁107-113。
黃懷秋,〈宗教的真偽與正信迷信之差別-從宗教對話的立場所作的思考〉,《新世紀宗教研究》,5卷1期,2006年9月,頁1-25。
董芳苑,《台灣宗教論集》,台北:前衛,2008年10月。
劉振維,〈論清代臺灣書院學規的精神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啓示〉,《哲學與文化》 35卷9期,2008年9月,頁107-127。
劉臺強,〈誰的觀點?誰的法律?對Hart的法律理論的批判〉,《東吳法律學報》,26卷1期,2014年7月,頁137-188。
蔡汶含,《宗教團體自治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蔡維民,〈從“宗教”與“宗教感”的理解來省思人文宗教—兼論批判理論宗教觀〉,《哲學與文化》,9期,1999年9月,頁858-868。
───,〈都市神壇問題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收於:黃麗馨主編,《宗教論述專輯第六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臺北:內政部,2004年11月。
蔡墩銘,《社會與法律》,台北:自版,2001年2月。
鄭志明,〈台灣靈乩的宗教型態〉,收於:黃麗馨主編,《宗教論述專輯第六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臺北:內政部,2004年11月。
───,〈當代新興宗教的發展走向〉,《宗教哲學》,58期,2011年12月,頁1-36。
───,《台灣宗教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文津,2011年2月。
盧映潔,〈論智能障礙者的性自主自由〉,《月旦法學教室》,125期,2013年3月,頁27-29。
───,《刑法分則新論》,台北:元照,2013年2月,6版。
賴芳玉,〈從唐台生案爭議檢視性侵害案判決〉,《司法改革雜誌》,34期,2001年8月,頁32-40。
───/楊汝滿,〈從性侵害或家暴案件探究被害者代理人之刑事程序地位〉,《檢察新論》,2009年7月,6期,頁171-182。
謝世民,〈猥褻言論、從娼賣淫與自由主義〉,《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6期,2006年3月,頁1-41。
謝靜慧,〈法學與科學之科際挑戰-以性侵害案件受害者創傷反應之調查為中心〉,《檢察新論》,2011年1月,9期,頁82-195。
韓繼成,〈十二年國教之探究〉,《學校行政》,44期,2006年7月,頁85-97。
瞿海源,〈宗教與術數態度和行為的變遷〉,收於朱瑞玲/瞿海源/張苙雲主編,《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心理、價值與宗教》,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2年5月。
───,〈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台灣社會學刊》,22期,1999年10 月,頁1-45。
瞿海源,〈新興宗教與社會變遷〉,《弘誓雙月刊》,108期,2010年12月,頁12-25。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治中理論與實踐》,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12月。
羅燦煐,〈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臺灣社會研究,46期,2002年6月,頁193-249。
蘇芊玲,〈《性別平等教育法》:我的認識、思考與想像〉,《婦研縱橫》,101期,2014年10月,頁24-30。
蘇奕彰/顏美智,〈臺灣廟宇藥籤之中醫文獻初探〉,《中醫藥雜誌》 25卷S期,2014年12月,頁275-293。
蘇鈺楠,〈教育基本權發展之嬗變研究〉,《學校行政》,94期,2014年11月,頁104-122。
闞正宗,〈司公與乩童—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玄奘佛學研究》,11期,2009年3月,頁87-109。
龔元鳳,〈論我國以多元文化為國家定位的爭議:從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正義的觀點〉,《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期,2015年1月,頁89-109。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2015年修正草案)〉,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願景與藍圖〉,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230,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緣起〉,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651,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中時電子報,〈神棍手指性侵女信徒 判五年確定〉,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303002435-260402,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中時電子報,〈媒體踢爆神棍「龍王」 拐60女供養財色〉,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420004281-260402,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內政部民政司,〈宗教團體法草案〉,http://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E5%AE%97%E6%95%99%E5%9C%98%E9%AB%94%E6%B3%95%E8%8D%89%E6%A1%88.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行政窗口-未立案宗教場所查詢〉,http://religion.moi.gov.tw/Religion/UnRegisterReligion,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自由電子報,〈神棍騙色 法部推動提高刑責〉,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741602,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 3日。
───,〈離譜!神棍騙財騙色 龍女分級供淫〉,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293128,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姚淑文,〈從唐台生案看宗教性侵─宗教儀式性侵害不可輕忽─〉,《現代婦女基金會》,http://www.38.org.tw/List_1.asp?id=339,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國民教育社群網,〈性別平等議題課綱〉,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迷信?改運?假宗教名義性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dNhBeUcl4,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賴芳玉,〈深度報導:從唐台生案爭議檢視性侵害案判決〉,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asp?id=1609,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聯合新聞網,〈「龍王」誆搓乳畫咒改運 傳女神級藝人也受騙〉,http://udn.com/news/story/2/848183-%E3%80%8C%E9%BE%8D%E7%8E%8B%E3%80%8D%E8%AA%86%E6%90%93%E4%B9%B3%E7%95%AB%E5%92%92%E6%94%B9%E9%81%8B--%E5%82%B3%E5%A5%B3%E7%A5%9E%E7%B4%9A%E8%97%9D%E4%BA%BA%E4%B9%9F%E5%8F%97%E9%A8%99,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蘋果日報,〈指姦誆靈療 神棍判15年〉,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1116/33817970/,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踢爆 荒誕「龍王」誆改運 搓乳畫咒拐60女〉,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420/36503582/,最後瀏覽日:2015年7月3日
外文文獻
Solt, Ernst-Lüder: Die Organisationsstruktur der übrigen als öffentliche Köperschaften verfaßten Religionsgemeinschaften und ihre Stellung im Staatskirchenrecht, in Listl, Joseph/ Pirson, Dietrich, Handbuch des Staatskirchen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I, 2 Aufl., Berlin 1994: Duncker & Humblot, S. 417-436.
Frenz, Walter: Verdrehte Religionsfreiheit? , DÖV 2007, S. 690-695.
Ennuschat, Jörg: "Gott" und Grundgesetz - Zur Bedeutung der Präambel für das Verhältnis des Staates zu Religion und Religionsgemeinschaften, NJW 14(1998), S. 935-957.
Baer, Susanne/ Wrase, Michael: Staatliche Neutralität und Toleranz in der "chrislich-abendländischen Wertewelt" - Zur aktuellen Entwicklung im Streit um das islamische Kopftuch, DÖV 2005, S. 243-253.
Herms, Eilert: Die weltanschaulich- religiöse Neutralität von Staat und Recht aus sozialethischer sicht, Der staat 2001, S. 327-347.
Dreier, Horst: Säkularisierung und Sakralität: Zum Selbstverständnis des modernen Verfassungsstaates, Tübingen 2013 : MOHR SIEBECK.
Heinig, Hans Michael: ""Säkularismus" und "Laizismus" als Anfragen an das säkulare Religionsrecht in Deutschland", in: Haeberle, Lothar / Hattler, Johannes(Hrsg.): Islam - Säkularismus - Religionsrecht : Aspekte und Gefährdungen der Religionsfreiheit, Berlin 2012: Springer, S. 7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