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亞橋 Li, Ya-chiau |
|---|---|
| 論文名稱: |
「內戰─冷戰」結構下《文星》雜誌的自由主義文化運動 The Liberal Cultural Movement of "Wenxing" Magazine under the Structure of "Civil War-Cold War" |
| 指導教授: |
鍾秀梅
Chung, Hsiu-mei 蔡明諺 Tsai, Ming-Yen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496 |
| 中文關鍵詞: | 文星 、內戰─冷戰 、自由主義 、文化運動 、中西文化論戰 |
| 外文關鍵詞: | “Wenxing”, civil war-cold war, liberalism, cultural movements,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Debat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3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60年代,《文星》和文星書店透過出版事業,為知識分子建立了自由的空間。本論文從「內戰─冷戰」結構的視角,探討文星書店與《文星》的自由主義文化運動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之後如何萌發出多元的思想與實踐道路。本論文以思想史與文化史為主軸,並透過史料解讀與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討《文星》如何以文化運動讓五四運動以降的自由主義得以延續。
本論文首先探討1950年代戒嚴時期台灣的文化貧瘠狀態,文星書店與《文星》匯聚不同的知識分子,如何透過文化事業打開自由空間。《文星》承繼五四運動精神,以及「中西文化論戰」延續胡適與殷海光思想,將自由主義文化運動推向高峰。此外,文星書店覆滅後,知識分子持續將自由主義進行實踐或轉化,型塑日後的「民主化運動」。透過上述自由主義的歷史發展脈絡,本論文指出「內戰─冷戰」結構下《文星》自由主義文化運動的特殊性,並開啟日後自由主義多元實踐。
Through its publishing enterprise, "Wenxing" and Wenxing bookstore established an environment of freedom for intellectuals in the 196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ivil War-Cold War" structure,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beral cultural movement of Wenxing Bookstore and “Wenxing” Magazine, and how diverse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paths emerged afterwards.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as the main axis, and uses the method of textual analysis to read the historical archive, exploring how "Wenxing" used cultural movements to carry on the liberalist tradition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explores the poverty of culture under the Martial Law in Taiwan in the 1950s. Wenxing Bookstore and "Wenxing" magazine brought together different intellectuals to open up free space through cultural undertakings.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herited by "Wenxing" and the second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Debate" that continued the thoughts of Hu Shi and Yin Hai-guang and pushed the liberal cultural movement to its peak. Furthermore, after the collapse of Wenxing Bookstore, intellectuals continued to practice or transform the idea of liberalism, shaping the paradigm of “democratic movement” during the 1980s. Through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beralism mentioned above, this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liberal cultural movement of "Wenxing" under the structure of "Civil War-Cold War" and opens up the diverse practice of liberalism henceforward.
一、專書
(一)中文專書
王天濱,《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市,亞太圖書,2002年8月。
王文興,《書和影》,台北縣:聯合文學,2006年11月。
王汎森,王曉冰譯,《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台北市:聯經,2013年5月。
王德威、宋明煒主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市:2019年4月。
台大「自由之愛」編輯群,《自由之愛:台大學生──「自由之愛」運動記實》,台北市:南方雜誌社,1987年5月4日。
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台北市:台大圖書館,2013年12月。
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台北市:牛頓,1986年9月15日。
平鑫濤,《逆流而上》,台北市:皇冠,2004年2月。
史 明,《史明口述史三:陸上行舟》,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3年1月。
江勇振,《舍我其誰:胡適【第四部】》,新北市:聯經,2018年2月。
朱雙一,《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2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10》,台北市:聯經,2003年4月。
───,《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市:聯經,2003年4月。
───,《牟宗三先生全集24》,台北市:聯經,2003年4月。
───,《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市:聯經,2003年4月。
成舍我,《報學雜著》,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11月。
沈 冬,《黃友棣:不能遺忘的杜鵑花》,宜蘭縣:傳藝中心,2002年12月20日。
沈衛威,《學思與學潮:胡適傳》,台北縣:立緒文化,2000年8月。
何 凡,《不按牌理出牌》,台北市:文星書店,1963年11月25日。
何秀煌,《0與1之間》,台北市:文星書店,1965年3月5日(再版)。
───,《現代社會與現代人》,台北市:文星,1965年7月25日。
───,《傳統‧現代與記號學──語言‧文化和理論的移植》,台北市:東大,1997年。
───,《語言與人性──記號人性論闡釋》,台北市:台灣書店,1998年。
何 青(許登源),《現代辯證法:《資本論》新說》,台北市:台灣《資本論》研究會,2007年11月。
何卓恩,《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5月。
───,《《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主義思潮》,台北市:水牛,2008年1月。
李 敖,《傳統下的獨白》,台北市:文星書店,1964年1月25日三版。
───,《文化論戰丹火錄》,台北市:文星書店,1964年。
───,《教育與臉譜》,台北市:文星書店,1964年8月25日。
───,《閩變研究與文星訟案》,台北市:文星書店,1965年9月25日。
───,《奇情‧上吊‧血》,台北市:四季,1981年11月1日。
───,《文星‧圍剿‧賣》,台北市:四季,1982年6月1日。
───,《戰鬥‧禁書‧K》,台北市:四季,1982年9月1日。
───,《脫軌‧美感‧尻》,台北市:四季,1983年3月1日。
───,《自由‧黨外‧蠶》,台北市:四季,1983年4月1日。
───,《將軍‧戰犯‧腰》,台北市:四季,1983年4月1日。
───,《粗心‧細姨‧毛》,台北市:四季,1983年5月1日。
───,《戰鬪是檢驗黨外的唯一標準》,台北市:獅谷出版,1983年11月10日。
───,《五十‧五十‧易(上冊)》,台北市:天元圖書,1985年4月25日。
───,《開槍‧鬥牛‧蛋》,台北市:桂冠圖書,1983年11月20日。
───,《江東‧江東‧飛》,台北市:天元圖書,1985年6月15日。
───,《李敖作品集2:海盜萬歲》,台北市:遠流,1986年4月1日。
───,《李敖作品集7:老年人和棒子》,台北市:遠流出版,1986年7月16日。
───,《舊恨‧新仇‧說》,台北市:天元圖書,1986年10月15日。
───,《李敖回憶錄》,台北市:商周文化,1997年。
───,《李敖快意恩仇錄》,台北市:李敖出版社,2000年1月1日。
李 敖編,《胡適選集(一):演說‧序言》,台北縣:李敖出版社,2002年12月17日。
───,《胡適選集(二):人物‧雜文》,台北縣:李敖出版社,2002年12月17日。
───,《胡適選集(四):歷史‧述學‧日記》,台北縣:李敖出版社,2002年12月17日。
李 敖編著,《雷震研究》,台北市:李敖出版社,1988年5月5日。
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12月。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87年。
李 瞻、趙廷俊主編,《戴杜衡先生紀念集》,台北市:戴杜衡先生新聞獎學金委員會,2001年3月1日。
李顯裕,《自由主義的信徒:林毓生研究》,台北市:元華文創,2020年6月。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市:九歌,1995年4月10日。
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台北市:玉山社,2010年7月。
吳相湘,《愛國憂時文存》,台北市:傳記文學,1973年7月。
───,《三生有幸》,台北市:東大,1985年8月。
吳祥輝,《李敖死了》,台北市:出版社不詳,1986年9月。
邱家宜,《戰後初期的台灣報人: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台北市:玉山社,2020年7月。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市:台灣商務,2006年2月。
林海音,《穿過林間的海音:林海音影像回憶錄》,台北市:格林文化,2000年5月。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市:聯經,1983年8月。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台北市:聯經,2020年9月。
金達凱,《中共批判胡適思想研究》,香港:自由出版社,1956年8月。
周作人,《藝術與生活》,台北市:風雲時代,2020年11月。
周保松,《左翼自由主義》,台北市:春山出版,2024年7月。
周策縱等,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台北市:時報文化,1984年2月15日七版。
周德偉,《落筆驚風雨:我的一生與國民黨的點滴》,台北市:遠流,2011年6月。
季 季,《寫給你的故事》,台北縣:INK印刻,2005年9月。
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台北市:四季,1979年9月10日。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市:麥田,2002年3月。
范 泓,《與李敖打官司:蕭孟能控李敖背信侵占始末》,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
───,《在歷史的投影中》,台北市:秀威資訊,2008年10月。
胡因夢,《死亡與童女之舞:胡因夢自傳》,台北市:圓神出版,1999年7月。
胡秋原,《在唐三藏與浮士德之間》,台北縣:自費出版,1962年。
───,《此風不可長》,台北縣:永華印刷廠,1963年3月18日。
───,《羅輯實證論與語意學及殷海光之詐欺》,台北縣:中華雜誌社,1966年9月。
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增補版)》,台北市:聯經,2015年6月。
胡 適,《胡適的日記 手稿本(十八)》,台北市:遠流,1990年12月17日。
胡 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台北市:遠流,2010年11月。
侯立朝,《文星集團想走哪條路?》,台北市:上海印刷廠,1966年3月。
───,《文星與李敖》,台北市:現代雜誌社,1967年1月。
紀 弦,《紀弦回憶錄【第二部】在頂點與高潮》,台北市:聯合文學,2001年12月。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8月。
───,《中國文化的展望(下)》,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8月。
殷海光,潘光哲編,《沒有顏色的思想》,台北市:台大出版,2018年10月。
殷海光基金會主編,《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年7月。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台北市:天下遠見,2000年。
夏祖麗、應鳳凰、張至璋,《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何凡傳》,台北市:天下遠見,2003年11月30日。
徐復觀,《論戰與譯述》,台北市:志文,1982年6月。
───,《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4月(台再版)。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學生書局,1988年1月(初版十印)。
徐麗紗,《傳統與現代間──許常惠音樂論著研究》,彰化市:彰縣文化,1997年8月。
財團法人大同文化基金會編,《魏景蒙先生紀念文集》,台北市:財團法人大同文化基金會,1983年9月30日。
唐君毅,《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台北市:三民書局,1984年1月五版。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
唐 聖,《聖人的自由:牟宗三美學思想的核心問題》,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3年4月。
畢仰高,《中國革命的起源》,台北市:聯經,2017年5月。
陳立峯,《讀書、思想與作人》,台北市:世界文物,1978年5月7日。
陳光興,《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逃逸路線》,台北市:唐山,1992年5月20日。
───,《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市:行人,2006年。
陳君愷主編,《殖民‧再殖民‧獨立自主:台灣歷史學會創會20週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歷史學會,2016年10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台北市:聯經,2011年10月。
陳若曦,《堅持‧無悔:陳若曦七十自述》,台北市:九歌,2008年10月。
陳建忠等,《台灣小說史論》,台北市:麥田,2007年3月15日。
陳建忠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5月29日。
陳昭瑛編,《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台北市:台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8年12月。
陳達弘編,《見證狂飆的年代:《大學雜誌》20年內容全紀錄提要(1968-1987)》,台北市:華品文創,2019年11月。
陳鼓應編,《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台北市:遠景,1980年4月三版。
張化民編,《誹謗胡秋原論集》,台北市:台灣出版社,1962年10月25日。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什麼是自由主義?》,台北市:唐山,1999年6月。
張淑雅,《韓戰救台灣?解讀美國對台政策》,新北市:衛城,2011年10月。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市:九歌,1999年10月16日。
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新北市:聯經,2020年10月。
許 逖,《文星?問題?人物?》,台北市:雙喜圖書,1983年1月。
許常惠,《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台北市:文星書店,1965年8月25日再版。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市:前衛,1993年12月。
黃天才、黃肇珩,《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台北市:聯經,2005年1月。
黃克武,《胡適的頓挫:自由與威權衝撞下的政治抉擇》,新北市:台灣商務,2021年8月。
黃 杰,《中興日記(上)》,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年3月31日。
黃秀慧,《張繼高:無心插柳柳成蔭》,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12月20日。
馮志翔,《蕭同茲傳》,台北市:傳記文學,1975年1月1日。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前衛,1996年。
游勝冠主編,《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里仁,2016年11月。
彭 歌,《落月》,台北市:遠景,1977年5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市:春暉,1997年8月。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1949-2009)》,台北縣:風雲論壇,2009年10月。
曾虛白,《談天下事:國內集》,台北市:正中書局,1992年5月。
傅光明,《人物聚焦叢書:林海音》,香港:三聯書店,2003年10月。
費正清(John King Fairank),閆亞婷、熊文霞譯,《費正清中國回憶錄》,台北市:五南,2014年6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2003年10月20日(再版)。
葉衽榤,《黨外風雨:台灣政論散文的自由意識》,台北市:元華文創,2019年9月。
葉明勳,《感懷集》,台北縣:躍昇文化,1995年。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新聞管制政策》,台北縣:稻香,2005年4月。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編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台北縣:國史館,2002年12月。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市:人間,2002年6月。
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7月。
───,《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1991年7月(八版)。
───,《傳統與現代的探索》,台北市:正中書局,1994年8月。
───,《永恆與現在》,台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1月。
劉國松,《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市:文星書店,1965年4月25日。
黎漢基,《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戰後台灣,一九一九-一九六九》,台北市:正中書局,2000年9月。
黎漢基、李明輝編,《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二冊:思想文化卷(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6月。
蔣中正,《中國之命運》,台北市:中正書局,1976年1月重排9版。
蔣廷黻,《蔣廷黻選集 第六冊》,台北市:文星書店,1965年12月9日。
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10月31日。
蔣總裁(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市:中央委員會,1953年11月。
潘光哲編,《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8月。
潘光哲主編,《胡適全集:胡適中文書信集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2018年10月。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市:聯經,2001年。
鄧丕雲,《八○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市:前衛,1993年6月。
錢永祥,《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台北市:聯經,2001年12月。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6月。
蕭孟能,《出版原野的開拓》,台北市:文星書店,1965年1月15日。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市:東大,1991年11月。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市:稻香,1996年7月。
───,《民主的浪漫之路:雷震傳》,台北市:遠流,2020年12月。
薛化元編著,《自由化民主化──台灣通往民主憲政的道路》,台北市:日創社文化,2006年,頁102-103。
聶華苓,《愛荷華札記──三十年後》,香港:三聯書店,1981年6月。
───,《三輩子》,新北市:聯經,2017年9月。
簡錦錐口述、謝祝芬撰文,《武昌街一段七號:他和明星咖啡廳的故事》,台北市:圓神,2009年3月。
藍 明,《繁花不落》,台北市:釀出版,2013年7月。
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Ⅰ》,台北市:桂冠,2002年12月。
羅家倫,羅家倫先生文存編輯委員會編,《羅家倫先生文存》,台北市: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6年12月21日。
(二)翻譯專書
Clifford Geertz,納日碧力戈、郭于華、李彬、羅紅光、田青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Daniel Bell,張國清譯,《意識形態的終結──五十年代政治觀念衰微之考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David Harvey,王志弘譯,《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台北市:群學,2008年12月。
Freidrich A. Hayek、殷海光譯,《到奴役之路》,台北市:文星書店,1965年10月5日再版。
F. A. Hayek,殷海光譯,《殷海光全集4:到奴役之路》,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8月。
Michael E. Latham,牛可譯,《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社會科學與美國對第三世界政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8月。
Michael Polanyi,馮銀江、李雪茹譯,《自由的邏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Naomi Klein,吳國卿、王柏鴻譯,《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台北市:時報文化,2009年6月。
Raymond Williams,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市:巨流,2003年。
Thomas S. Kuhn,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遠流,2017年7月(三版)。
(三)英文專書
Frances Stonor Saunders, Who Paid the Piper? The CI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Great British: Granta Books Press, 2000.
Friedrich Hayek ,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60.
James M. Malloy ed.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 Press, 1977.
John Stuart Mill, David Spitz ed., On Liberty, NY: Norton & Company, 1975.
Norman Fairclough, Analysis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NY: Routledge, 2005.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Hundred Flowers Campaign and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London: Stevens & Sons Limited, 1960.
Sarah Miller Harris, The CIA and the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in the Early Cold War: The limit of making common sense, NY: Routledge Press, 2017.
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二、期刊文章
(一)中文期刊
子 強,〈為胡適之先生有關文藝的談話進一解〉,《自由中國》,第8卷第1期,1953年1月,頁40-41。
于翔麟編,〈民國人物小傳:吳煥章〉,《傳記文學》,第56卷第6期,1990年6月,頁140。
于 衡,〈外勤記者甘苦談〉,《文星》,第11期,1958年9月1日,頁23。
王洪鈞,〈如何使青年接上這一棒〉,《自由青年》,第25卷第7期,1961年4月1日,頁7。
王尚義,〈孤寂的光亮──斯坦貝克「令人失望的冬天」讀後〉,《文星》,第54期,1952年4月1日,頁62-64。
───,〈現代文學的困境〉,《文星》,第58期,1962年8月1日,頁51-54。
───,〈現代文學和現代人〉,《文星》,第62期,1962年11月1日,頁27-32。
王品樺採訪,高愷珮整理,〈藝瘠之壤的活水:侯王淑昭、李錦季與春之藝廊〉,《藝術家》,第451期,2012年12月,頁200-201。
王茂盛,〈從革命觀點看台灣製造業就業人口的演化 壹‧本世紀初到一九三七年〉,《台灣思潮》,第1期,1981年5月1日,頁3-14。
王梅香,〈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台灣文學學報》,第25期,2014年2月,頁69-100。
王鼎鈞,〈也談白話文的「純淨」〉,《文星》,第57期,1962年7月1日,頁67-68。
───,〈白話詩與文言字〉,《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52-53。
王墨林,〈第三世界的新浪潮電影〉,《文星》復刊,第99期,1986年9月1日,頁156-159。
王 曦,〈叫我如何不戀她──北大學生談北大精神〉,《文星》復刊,第119期,1988年5月1日,頁130-137。
毛子水,〈寬容和民主〉,《自由中國》,第4卷第12期,1951年6月16日,頁6。
───,〈羅素和現代文化〉,《文星》,第4期,1958年2月5日,頁3。
本 刊,〈一個小小的開始〉,《台灣人民》,第1期,1972年10月,頁1。
本 社,〈互信團結 不必自擾〉,《文星》,第4期,1958年2月5日,頁2。
───,〈大思想家羅素〉,《文星》,第4期,1958年2月5日,頁5-6。
───,〈編輯室報告〉,《文星》,第27期,1960年1月1日,頁40。
───,〈編輯室報告〉,《文星》,第29期,1960年3月1日,頁40。
───,〈編輯室報告〉,《文星》,第30期,1960年4月1日,頁40。
───,〈編輯室報告〉,《文星》,第31期,1960年5月1日,頁40。
───,〈編輯室報告〉,《文星》,第48期,1961年10月1日,頁2。
───,〈施博格兼顧原子能善惡用途〉,《文星》,第50期,1961年12月1日,頁3-4。
───,〈「舊文新刊」專欄的闢設〉,《文星》,第55期,1962年5月1日,頁66。
───,〈文星雜誌三個啟事〉,《文星》,第58期,1962年8月1日,頁2。
───,〈《文星》五歲了〉,《文星》,第61期,1962年11月1日,頁3。
───,〈我們對於鄭案過去應戰的態度和今後戰鬪的新形勢〉,《文星》,第81期,1964年7月1日,頁92-93。
───,〈編輯室報告〉,《文星》,第96期,1965年10月1日,頁3。
───,〈我們對「國法黨限」的嚴正表示──以謝然之先生的作風為例〉,《文星》,第98期,1965年12月1日,「文星號外」頁1-6。
本 社,〈献給讀者〉,《筆匯》,第1卷第1期,1959年5月4日,頁2。
本 社,〈告別五四〉,《現代》,第1期,1966年5月,頁3。
本 社,〈大學雜誌和你〉,《大學雜誌》,第1期,1968年1月1日,頁前無頁碼。
───,〈我們的態度和見解〉,《大學雜誌》,第1期,1968年1月1日,頁2-3。
本 社,〈沒有封面人物的故事〉,《文星》復刊,第99期,1986年9月1日,頁19。
本社記者,〈中西文化問題(座談會紀錄)〉,《政治評論》,第8卷第6期,1962年5月25日,頁5-16。
本省通訊,〈華北禁煙局太原分局二月三日開始辦公,各地將酌量設辦事處〉,《山西通訊》,第48期,1941年,頁22-23。
司馬璐,〈「民族自由主義」泛論〉,《民主評論》,第8卷第6期,1957年3月20日,頁18-21。
丘為君,〈幽暗意識與超越意識:張灝先生思想核心與思想資源〉,《思想》,第48期,2023年11月,頁141-160。
牟宗三,〈論上帝引退〉,《民主評論》,第4卷第23期,1953年12月5日,頁2-8。
───,〈邏輯實徵論述評〉,《東風》,第5期,1958年11月,頁4-6。
朱大川,〈誰是「亡國主義」?誰是「救國主義」?〉,《自由中國》,第18卷第3期,1958年2月1日,頁29-31。
朱德熙,〈北大的校風和學風〉,《文星》復刊,第120期,1988年6月20日,頁56-59。
成舍我,〈「人權保障」與「言論自由」〉,《自由中國》,第12卷第6期,1955年3月4日,頁8-11。
───,〈「狗年」談「新聞自由」〉,《文星》,第3期,1958年1月5日,頁3。
───,〈記者節與「感恩節」〉,《文星》,第11期,1958年9月1日,頁9。
任卓宣,〈五四文化運動與陳獨秀〉,《筆匯》,第1卷第1期,1959年5月4日,頁4-8。
沈啟予,〈當代研究盧卡奇思想的熱潮〉,《文星》復刊,第109期,1987年7月1日,頁98-102。
沈國鈞,〈科學發展與社會改革〉,《文星》,第68期,1963年6月1日,頁26-29。
───,〈「上帝引退」與邏輯實徵論〉,《文星》,第73期,頁1963年11月1日,頁31-36。
───,〈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文星》,第78期,1964年4月1日,頁11-15。
何 凡,〈不按牌理出牌〉,《文星》,第1期,1957年11月5日,頁2。
何秀煌,〈我呼籲──維護學術的純潔:兼評一本邏輯書的寫作〉,《文星》,第76期,1964年2月1日,頁4-8。
何秀煌,〈0與1之間〉,《文星》,第64期,1963年2月1日,頁24-26。
何肇衢,〈文星和我的一段往事〉,《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101-102。
何鐵華,〈中國的新藝術運動沿革〉,《藝術家》,第231期,1994年8月,頁304-309。
李小山,〈文壇畫虎錄:一九三三年福州文壇一撇〉,《十日談》,1934年,第21期,頁9-10。
李中民、吳瓊恩、馮浩彬,〈我國大專學生保衛釣魚台運動紀實〉,《大學雜誌》,第41期,1971年5月,頁11-16。
李志銘,〈讀書人不可承受之重:翻開台灣那一頁書籍盜版史〉,《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34期,2010年2月,頁8-15。
李 敖,〈關於胡適文存(一)〉,《大學雜誌》,第1卷第5期,1955年11月15日,頁6-7。
───,〈關於胡適文存(續)〉,《大學雜誌》,第1卷第6期,1956年1月1日,頁17-18。
───,〈從讀「胡適文存」說起〉,《自由中國》,第16卷第5期,1957年3月1日,頁15-17。
───,〈胡適先生對蘇俄看法的四階段〉,《大學雜誌》,第2卷第6期,1957年4月10日,頁4-6。
───〈老年人和棒子〉,《文星》,第49期,1961年11月1日,頁5-9。
───,〈播種者胡適〉,《文星》,第51期,1962年1月1日,頁3-7。
───,〈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文星》,第52期,1962年2月1日,頁9-17。
───,〈為「播種者胡適」翻舊賬〉,《文星》,第53期,1962年3月1日,頁56-63。
───,〈「文化太保」談梅毒〉,《文星》,第58期,1962年8月1日,頁10-13。
───,〈胡秋原的真面目〉,《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3-8。
───,〈澄清對「人身攻擊」的誤解〉,《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9-10。
───,〈十三年和十三月〉,《文星》,第63期,1963年1月1日,頁7-12。
───,〈胡適對蘇俄看法的四階段〉,《文星》,第65期,1963年3月1日,頁15-18。
───,〈現代史辨偽方法論(用「閩變」做例子)〉,《文星》,第67期,1963年5月1日,頁4-18。
───,〈為「一言喪邦」舉證〉,《文星》,第69期,1963年7月1日,頁7-19。
───,〈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現狀〉,《文星》,第73期,1963年11月1日,頁12-14。
───,〈師道與是非〉,《文星》,第74期,1963年12月1日,頁8-11。
───,〈論「佔著茅坑不拉屎」〉,《文星》,第75期,1964年1月1日,頁35-38。
───,〈沒有窗,哪有「窗外」?〉,《文星》,第93期,1965年7月1日,頁4-15。
───,〈寫在居浩然「義和團思想和文化沙文主義」後面〉,《文星》,第94期,1965年8月1日,頁12-15。
───,〈台灣巴斯底,囚衣編號002:狂氣傲氣正氣牢裡煞〉,《People時人雜誌》,第30期,1995年6月,頁122-129。
李筱峰,〈給台大校長孫震的一封信〉,《文星》復刊,第101期,1986年11月1日,頁10-11。
李 實(徐復觀),〈歷史文化與自由民主〉,《民主評論》,第8卷第10期,1957年5月20日,頁2-7。
李 璜,〈胡適之先生逝世一週年〉,《民主潮》,第13卷第3期,1963年3月16日,頁7。
李澤厚,〈走我自己的路〉,《文星》復刊,第101期,1986年11月1日,頁101-103。
李聲庭,〈論學術自由〉,《文星》,第25期,1959年11月1日,頁6-7。
李 濟,〈文化沙漠〉,《自由中國》,第21卷第10期,1959年11月16日,頁14-15。
李鐵堃,〈文星關門大吉:困難重重「不按牌理出牌」前途無亮〉,《現代》,第24期,1968年4月1日,頁43。
呂正惠,〈黃春明的困境──鄉下人到城市以後怎麼辦?〉,《文星》復刊,第100期,1986年10月1日,頁133-138。
呂正惠,〈王文興的悲劇──生錯了地方,還是受錯了教育〉,《文星》復刊,第102期,1986年12月1日,頁113-117。
吳心柳,〈托斯卡尼尼蓋棺論定〉,《文星》,第4期,1958年2月5日,頁16-18。
吳介民,〈大學生「新民粹主義導向」的試煉〉,《文星》復刊,第100期,1986年10月1日,頁52-55。
吳魯芹,〈小說的前途〉,《文學雜誌》,第5卷第4期,1958年12月20日,頁4-10。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對於言曦先生「新詩閒話」的商榷〉,《文學雜誌》,第7卷第4期,1959年12月20日,頁26-32。
───,〈論新詩的大眾化〉,《文星》,第6期,1958年4月5日,頁16。
───,〈論半票讀者的文學〉,《文星》,第37期,1960年11月1日,頁15-16。
───,〈從一首唐詩說起〉,《文星》,第56期,1962年6月1日,頁84-85。
───,〈敲一顆齲齒──論文學批評的風格〉,《文星》,第72期,1963年10月1日,頁21-23。
───,〈下五四的半旗!〉,《文星》,第79期,1964年5月1日,頁4。
余 華,〈讀「歷史文化與自由民主」〉,《民主評論》,第8卷第12期,1957年6月20日,頁21。
林 良,〈用現代語言寫文章〉,《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47-51。
───,〈談現代語文建設〉,《文星》,第62期,1962年12月1日,頁33-36。
林國明,〈台大「大新言論自由案」的始末〉,《文星》復刊,第101期,1986年11月1日,頁7-8。
林惺嶽,〈山靈的呼喚──楊三郎八十歲的油畫〉,《文星》復刊,第100期,1986年10月1日,頁66-72。
林衡哲,〈自戀與反叛兼俱的一代狂狷之士──李敖〉,《鹽分地帶文學》,第75期,2018年7月,頁98-107。
───,〈從文星雜誌到催生新潮文庫的心路歷程〉,《文訊》,第314期,2011年12月,頁66-68。
社 評,〈對自由主義者進忠告〉,《中國一周》,第333期,1956年9月10日,頁1-2。
───,〈糾正「自由中國」的謬論〉,《中國一周》,第337期,1956年10月8日,頁3。
社 論,〈五四精神和新文化運動〉,《中國一周》,第1卷第2期,1950年5月8日,頁2。
社 論,〈再論經濟管制的措施〉,《自由中國》,第4卷第12期,1951年6月16日,頁4。
───,〈政府不可誘民入罪〉,《自由中國》,第4卷第11期,1951年6月1日,頁4。
───,〈自由日談真自由〉,《自由中國》,第10卷第3期,1954年2月1日,頁2-3。
───,〈出版品禁限取消以後的責任問題〉,《自由中國》,第11卷第10期,1954年11月16日,頁3。
───,〈評醞釀中的又一次文清運動〉,《自由中國》,第15卷第3期,1956年8月1日,頁6。
───,〈教育部長張其昀的民主觀-君主的民主〉,《自由中國》,第15卷第7期,1956年10月1日,頁3-4。
───,〈再論「君主的民主」〉,《自由中國》,第15卷第8期,1956年10月16日,頁4-5。
───,〈不要怕民主!〉,《自由中國》,第16卷第1期,1957年1月1日,頁6。
───,〈重整五四精神!〉,《自由中國》,第16卷第9期,1957年5月1日,頁3-4。
───,〈我們的新聞自由〉,《自由中國》,第17卷第12期,1957年12月16日,頁3-6。
───,〈救國主義與亡國主義的對照〉,《自由中國》,第18卷第3期,1958年2月1日,頁8、頁12。
───,〈一篇血腥氣的怪論──「中立主義的轉變」〉,《自由中國》,第18卷第4期,1958年2月16日,頁5-7。
───,〈出版法修正案仍以撤回為安〉,《自由中國》,第18卷第9期,1958年5月1日,頁5-6。
───,〈出版法事件的綜合觀〉,《自由中國》,第18卷第10期,1958年5月16日,頁5-6。
───,〈國民黨當局還不懸崖勒馬?〉,《自由中國》,第18卷第12期,1958年6月16日,頁5-6。
───,〈國民黨當局應負的責任和我們應有的努力〉,《自由中國》,第19卷第1期,1958年7月1日,頁3。
───,〈扼殺民營報紙的又一辦法〉,《自由中國》,第19卷第6期,1958年9月16日,頁6。
───,〈展開啟蒙運動〉,《自由中國》,第20卷第9期,1959年5月1日,頁3-5。
───,〈「五四」是我們的燈塔!〉,《自由中國》,第22卷第9期,1960年5月1日,頁3-5。
社 論,〈論胡適對於東西文明的評價〉,《政治評論》,第7卷第8期,1961年12月25日,頁5-6。
───,〈讀胡秋原底質詢與談話有感〉,《政治評論》,第9卷第3期,1962年10月10日,頁5-6。
───,〈國民黨應為開國元勳及先烈先進維護名譽〉,《政治評論》,第9卷第4期,1962年10月25日,頁4-6。
───,〈駁斥「辛壬春秋」並寄望於政府和人民〉,《政治評論》,第9卷第5期,1962年11月10日,頁5-10。
───,〈內政部有禁止盜印西書的必要〉,《政治評論》,第9卷第9期,1963年1月10日,頁4-5。
───,〈為管制翻印西書出口向王代院長進言〉,《政治評論》,第10卷第12期,1963年8月25日,頁3。
社 論,〈戰鬥的第四年‧新詩的再革命〉,《現代詩》,第13期,1956年2月1日,頁5。
杜維明,〈在學術文化上建立自我〉,《大學雜誌》,第3期,1968年3月1日,頁5-7。
金承藝,〈看兩位先哲對於出版自由的意見〉,《自由中國》,第18卷第12期,1958年6月16日,頁16。
周 台,黃慶祥圖,〈官司劇場:朱婉堅加入蕭李訟案〉,《時報週刊》,第140期,1980年11月2日,頁20-21。
周玉山,〈從「左聯」人物的結局論「左聯」起沒在中國當代文化史上的意義〉,《文星》復刊,第101期,1986年11月1日,頁78-85。
周棄子,〈腳踏實地說老實話──讀「文學雜誌」創刊號〉,《自由中國》,第15卷第7期,1956年10月1日,頁22-23。
居浩然,〈文藝與自由〉,《文星》,第8期,1958年6月1日,頁8-9。
───,〈文化沼澤的造成〉,《文星》,第35期,1960年9月1日,頁8-9。
───,〈徐復觀的故事〉,《文星》,第48期,1961年10月1日,頁10-11。
───,〈恭賀新禧〉,《文星》,第51期,1962年1月1日,頁7-8。
───,〈科學與民主〉,《文星》,第52期,1962年2月1日,頁23-24。
───,〈人身攻擊與詭計〉,《文星》,第59期,1962年9月1日,頁35。
───,〈義和團思想和文化沙文主義〉,《文星》,第94期,1965年8月1日,頁7-11。
───,〈棒子與飯碗〉,《文星》,第96期,1965年10月1日,頁27-29。
───,〈與「學格」豪不相干〉,《文星》,第98期,1965年12月1日,頁48。
東方望,〈人間又喜見文星〉,《文星》復刊,第100期,1986年10月1日,頁9。
長 醉,〈論校園中的禁忌〉,《文星》復刊,第101期,1986年11月1日,頁11-12。
孟祥森,〈殷海光的最後夜晚〉,《當代》,第1期,1986年5月1日,頁126-132。
南方朔,〈湯普森──英國的良心──一個民間學者的素描〉,《文星》復刊,第103期,1987年1月1日,頁12-20。
───,〈阿南‧杜拉連──法國學運及工運的先知〉,《文星》復刊,第108期,1987年6月1日,頁38-49。
胡秋原,〈汝當自知〉,《文星》,第1期,1957年11月5日,頁4-6。
───,〈學問之道〉,《文星》,第8期,1958年6月1日,頁9-13。
───,〈談「記者之筆」〉,《文星》,第11期,1958年9月1日,頁26。
───,〈庚子懇談:對知識界及青年之進言(一)〉,《文星》,第37期,1960年11月1日,頁5-9。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之失敗:庚子懇談之二〉,《文星》,第38期,1960年12月1日,頁5-12。
───,〈超越傳統派西化派俄化派而前進〉,《文星》,第51期,1962年1月1日,頁9-19。
───,〈由精神獨立到新文化之創造──再論超越前進〉,《文星》,第53期,1962年3月1日,頁20-38、頁43-48。
───,〈維護討論原則,學界尊嚴〉,《世界評論》,第10年第13期,1962年9月16日,頁23-30。
───,〈我為甚麼要提起控訴〉,《政治評論》,第9卷第7期,1962年12月10日,頁28-29。
───,〈世界與中國之大變和我們的計劃──發刊詞〉,《中華雜誌》,第1卷第1期,1963年8月16日,頁2-4。
───,〈為誣謗集團之全面犯罪敬告文教界、政府當局及友邦外交官〉,《中華雜誌》,第2卷第8期,1964年8月16日,頁36-45。
───,〈評兩本錯亂欺人的書〉,《中華雜誌》,第3卷第8期,1965年8月16日,頁35-48。
胡漢民等,〈招致外寇,煽揚赤焰〉,《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18。
胡 適,〈民主與極權的衝突〉,《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1949年11月20日,頁5-7。
───,〈從「到奴役之路」說起──在「自由中國社」歡迎茶會上講詞〉,《自由中國》,第10卷第6期,1954年3月16日,頁4-5。
───,〈中國文藝復興‧人的文學‧自由的文學──五月四日在中國文藝協會會員大會演講全文──〉,《文壇》,第2號,1958年6月1日,頁6-11。
───,〈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文星》,第50期,1961年12月1日,頁5-6。
胡 適,〈福建的大變局〉,《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17-18。
侯立朝,〈殷海光為誰盲忠!?〉,《現代》,第2期,1966年6月,頁3-9。
侯俊慶,〈談現代中國音樂的確立──讀「迎中國的文藝復興」之後〉,《文星》,第59期,1962年9月1日,頁13-15。
紀弦主編,〈宣言〉,《現代詩》,1953年2月1日,春季號第1期,頁1。
紀 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第13期,1956年2月1日,頁4。
韋政通,〈兩個人和兩條路──為「傳統」與「西化」之爭提供一頁歷史教訓〉,《文星》,第87期,1965年1月1日,頁4-9。
───,〈我看中國未來文化的一些構想〉,《文星》,第88期,1965年2月1日,頁12-16。
───,〈泛道德主義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文星》,第89期,1965年3月1日,頁10-16。
───,〈儒家道德思想的根本缺陷〉,《文星》,第90期,1965年4月1日,頁9-15。
───,〈我所知道的殷海光先生(一九六五─一九六九)〉,《大學雜誌》,第30期,1970年6月,頁16-23。
───,〈「文化中國」的象徵──梁漱溟的生平與思想〉,《文星》復刊,第107期,1987年5月1日,頁84-90。
洪成完,〈玄學英雄底狂想曲〉,《文星》,第54期,1962年4月1日,頁20-23。
───,〈卡納普所建構的語意學〉,《文星》,第56期,1962年6月1日,頁27-33。
洪鐮德,〈國民黨的「懼馬症」──新馬克思主義在台灣〉,《文星》復刊,第117期,1988年3月1日,頁121-124。
怒 弦,〈現代繪畫簡介〉,《文星》,第2期,1957年12月5日,頁18。
屏東詩人,〈讀者投書〉,《文星》復刊,第110期,1987年8月1日,頁5。
信懷南,〈播種者文星〉,《文訊》,第314期,2011年12月,頁69-71。
思 珩,〈青年節談青年問題〉,《自由青年》,第25卷第7期,1961年4月1日,頁3-4。
茅 漢,〈六一七學生示威紀實〉,《大學雜誌》,第43期,1971年7月,頁24-27。
殷海光,〈我為什麼反共?〉,《自由中國》,第6卷第12期,1952年6月16日,頁13-17、頁30。
───,〈自由人底反省與再建〉,《民主評論》,第3卷第17期,1952年8月20日,頁3-13。
───,〈邏輯究竟是什麼?〉,《民主評論》,第4卷第10期,1953年5月20日,頁2-6。
───,〈邏輯究竟是什麼?(續)〉,《民主評論》,第4卷第11期,1953年6月5日,頁17-21。
───,〈羅素底後設科學及其影響〉,《文星》,第4期,1958年2月5日,頁4。
───,〈後設歷史學試論〉,《自由中國》,第19卷第10期,1958年11月16日,頁8-12。
───,〈科學及其基本〉,《文星》,第16期,1959年2月1日,頁6-8。
───,〈胡適與國運〉,《自由中國》,第20卷第9期,1959年5月1日,頁9-15。
───,〈我們走哪條路?〉,《文星》,第20期,1959年6月1日,頁6-8。
───,〈成見與進步〉,《文星》,第29期,1960年3月1日,頁5-7。
───,〈論沒有顏色的思想〉,《文星》,第31期,1960年5月1日,頁11-13。
───,〈我對於在野黨的基本建議〉,《自由中國》,第23卷第2期,1960年7月16日,頁7-13。
───,〈論科技整合〉,《文星》,第70期,1963年8月1日,頁4-15。
───,〈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大學雜誌》,第37期,1971年1月,頁18-19。
夏 明,〈願記憶與歷史同行──緬懷夏道平先生〉,《經濟前瞻》,第149期,2013年9月,頁83-89。
夏承楹,〈倒在地裡的筆耕者〉,《文星》,第65期,1963年3月,頁4C。
夏祖麗文,曉陽圖,〈鐵肩擔道義,辣手寫文章:專欄作家何凡〉,《光華雜誌》,第7卷第3期,1982年3月,頁48-51。
夏道平,〈兩年來本刊內容的分析和檢討〉,《自由中國》,第5卷第10期,1951年11月16日,頁7-8、頁15。
夏濟安,〈評彭歌的「落月」兼論現代小說〉,《文學雜誌》,第1卷第2期,1956年9月20日,頁25-44。
夏濟安,〈舊文化與新小說〉,《文學雜誌》,第3卷第1期,1957年9月20日,頁32-39。
海 光,湯恩比原著,于平凡改寫,〈文明是怎樣創造的?〉,《自由中國》,第5卷第7期,1951年10月1日,頁29-31、頁8。
───,〈我憶孟真先生〉,《自由中國》,第4卷第2期,1952年1月16日,頁34-36。
徐文珍,〈學生運動的預言家──馬庫色的生活及思想〉,《文星》復刊,第110期,1987年8月1日,頁120-126。
徐高阮,〈胡適之與「全盤西化」──一頁思想的歷史〉,《文星》,第52期,1962年2月1日,頁5-8。
───,〈評倫敦「中國季刊」的台灣特輯〉,《中華雜誌》,第2卷第3期,1964年3月16日,頁16-19。
───,〈保護自由主義!〉,《中華雜誌》,第2卷第9期,1964年9月16日,頁4-6。
───,〈我控訴──出版界的賣國者〉,《中華雜誌》,第3卷第2期,1965年2月16日,頁38-39。
───,〈我控訴──出版界的賣國者〉,《民主評論》,第16卷第6期,1965年3月20日,頁22-23。
───,〈共同知識詐欺舉例(續完)──特告台灣大學師生〉,《中華雜誌》,第3卷第7期,1965年7月16日,頁39-45。
徐復觀,〈懷古與開來:答友人書(一)〉,《民主評論》,第3卷第18期,1952年9月5日,頁27-28。
───,〈文化的中與西:答友人書(二)〉,《民主評論》,第3卷第19期,1952年9月20日,頁24-25。
───,〈從現實中守住人類平等自由的理想〉,《民主評論》,第4卷第1期,1953年1月1日,頁7-12。
───,〈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的命運〉,《民主評論》,第5卷第8期,1954年4月20日,頁2-8。
───,〈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民主評論》,第12卷第24期,1961年12月20日,頁22-23、頁21。
───,〈過份廉價的中西文化問題──答黃富三先生〉,《文星》,第53期,1962年3月1日,頁49-55。
徐復觀,〈什麼是「中國友人」所追求的目標〉,《中華雜誌》,第2卷第4期,1964年4月16日,頁15。
───,〈面對傳統問題的思考〉,《民主評論》,第15卷第14期,1964年7月20日,頁22。
徐復觀,〈我們在現代化中缺少了點什麼?〉,《民主評論》,第15卷第16期,1964年9月5日,頁20。
───,〈歷史與民族〉,《民主評論》,第16卷第8期,1965年4月20日,頁17、頁10。
唐君毅,〈論接受西方文化思想之態度(上)──中國知識分子自作主宰的精神氣概之建立〉,《民主評論》,第3卷第15期,1952年7月20日,頁2-8。
───,〈論接受西方文化思想之態度(下)──中國知識分子自作主宰的精神氣概之建立〉,《民主評論》,第3卷第16期,1952年8月5日,頁5-11。
倪摶九,〈黃少谷先生傳略〉,《國史館館刊》,第21期,1996年12月,頁236-240。
陳火泉,〈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台灣文藝》,第1卷第5期,1964年10月,頁4-9。
陳少廷,〈加速知識工業的發展〉,《大學雜誌》,第3期,1968年3月1日,頁4-5。
陳立峯輯錄,〈出版法修正條文案的爭議〉,《報學》,第2卷第3期,1958年8月,頁104-133。
陳紀瀅,〈荻村傳(一)〉,《自由中國》,第2卷第7期,1950年4月1日,頁31-34。
───,〈牛哥事件平議〉,《政論周刊》,第82期,1956年7月30日,頁16-18。
陳建忠,〈「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第52期,2012年12月,頁211-242。
陳弱水,〈台大歷史系與現代中國史學傳統〉,《台大歷史學報》,第45期,2010年6月,頁117-154。
陳逸淳,〈作品社會學是否可能?一個理論性的初探〉,《社會分析》,第9期,2014年8月,頁87-109。
陳鼓應,〈開放學生運動〉,《大學雜誌》,第49期,1972年1月20日,頁64-68。
───,〈從個人經驗到社會經驗〉,《七十年代》,第157期,1983年2月,頁65-67。
陳瑞麟,〈邏輯實證論在台灣:透過殷海光對思想與文化產生的影響〉,《台灣社會研究》,第81期,2011年3月,頁281-319。
陳 道,〈校園動盪下的「自由之愛」〉,《文星》復刊,第109期,1987年7月1日,頁26-27。
陳墇津,〈大陸學界的學術自由化風潮〉,《文星》復刊,第105期,1987年3月1日,頁72-76。
陳養吾,〈教師節為教師請命〉,《自由中國》,第13卷第7期,1955年10月1日,頁31。
陳衛平,〈談談我小時候所聽聞的文星〉,《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103-107。
張弘毅,〈文化事業的新里程〉,《中國一周》,第977期,1969年1月13日,頁13。
張佛泉,〈自由與國際和平〉,《自由中國》,第8卷第9期,1953年5月1日,頁4-10。
───,〈自由之確鑿意義〉,《自由中國》,第8卷第10期,1953言5月16日,頁10-16。
───,〈自由觀念之演變〉,《民主評論》,第4卷第12期,1953年6月20日,頁3-8、頁26-28。
───,〈亞洲人民反共的最終目的〉,《自由中國》,第11卷第2期,1954年7月16日,頁5-7。
張其昀,〈民主政治的三大真諦〉,《政論周刊》,第88期,1956年9月10日,頁1-2。
張季鸞,〈閩變之又一教訓〉,《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16。
張俐璇,〈與時並進/禁:嚮導一代文運的《文星》〉,《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72-77。
張香華,〈一覺醒來,一聲鑼響──寫在文星詩展之前〉,《文星》復刊,第99期,1986年9月1日,頁140-141。
───,〈朦朧詩就是內心的風暴──中國大陸新詩潮〉,《文星》復刊,第105期,1987年3月1日,頁49-51。
張素貞,〈五十年代小說管窺〉,《文訊》,第9期,1984年3月,頁83-110。
張隆延,〈樂之在「得」〉,《文星》,第1期,1957年11月5日,頁16-17。
───,〈草書與抽象畫〉,《文星》,第24期,1959年10月1日,頁28-30。
───,〈東方畫展與國際前衛畫──落花水面皆文章〉,《文星》,第38期,1960年12月1日,頁18。
張 默,〈朦朧之後該怎樣──對大陸朦朧詩試探〉,《文星》復刊,第105期,1987年3月1日,頁52-54。
張鐵君,〈從三民主義看當前的中西文化論戰〉,《學宗》,第3卷第2期,1962年6月,頁6-15。
陶百川,〈緊箍咒與新聞自由〉,《文星》,第7期,1958年5月1日,頁5-6。
陶恆生,〈六十年代出版界的奇葩──文星書店〉,《傳記文學》,第81卷第2期,2002年8月,頁32-39。
陶英惠,〈吳相湘〉,《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期,1986年3月,頁44-53。
陶晉生,〈追憶姚從吾先生〉,《歷史月刊》,第10期,1988年11月1日,頁11-15。
崔 霖(程滄波),〈出版法修正草案程序之爭〉,《自由中國》,第18卷第10期,1958年5月16日,頁15-16。
郭良蕙,〈錯誤的抉擇(下)〉,《自由中國》,第10卷第10期,1954年5月16日,頁26-31。
郭松芬,〈這一代法國的聲音──沙特〉,《文星》,第76期,1962年2月1日,頁16-18。
郭強生,〈窺見象牙塔外的實際面貌:談《皇冠》、《小說族》與《小說創作》〉,《文訊》,第213期,2003年7月,頁61-64。
現代派消息公報,〈現代派的集團宣告正式成立 紀弦作品朗誦會亦同時舉行〉,《現代詩》,第13期,1956年2月1日,頁2。
現代派消息公報,〈截至發稿時為止加盟者八十三人 末收到通報者請即來信聯絡〉,《現代詩》,第13期,1956年2月1日,頁3。
許常惠,〈走上現代中國音樂的大路!兼蓄並容「國粹派」與「國際派」〉,《文星》,第39期,1961年1月1日,頁26-27。
許常惠,〈幼獅文藝和新藝術運動〉,《幼獅文藝》,第68卷第4期,1988年10月,頁40-41。
許冠三,〈我的朋友殷海光〉,《明報月刊》,第1卷第12期,1966年12月,頁58-62。
許登源,〈從超越前進到狂妄〉,《文星》,第54期,1962年4月1日,頁16-19。
───,〈專技哲學家──卡納普〉,《文星》,第56期,1962年6月1日,頁23-28。
───,〈什麼就是什麼──答劉述先先生〉,《文星》,第59期,1962年9月1日,頁24-28。
許登源、洪成完,〈玄學家的惡夢──評析一本「部定」大學用書:評牟宗三的理則學〉,《文星》,第55期,1962年5月1日,頁70-80。
許 逖,〈一本「學格」明以教我〉,《文星》,第97期,1965年11月1日,頁39-40。
梅蘊理(殷海光),〈我所認識之「真正的自由人」〉,《自由中國》,第6卷第2期,1952年1月16日,頁10-13。
梁洛西,〈台灣「擠」「擠」「擠」「擠」〉,《新聞天地》,第736號,1962年3月24日,頁4-7。
梁實秋,〈整頓高等教育的幾點意見〉,《文星》,第74期,1963年12月1日,頁6-7。
莫 辛,〈論殷海光的後設歷史學〉,《政治評論》,第8卷第9期,1962年7月10日,頁17-19。
國聞週報,〈閩變始記〉,《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14-15。
偵 ,〈胡秋原被捕索引〉,《社會新聞》,第6卷 第22期,1934年,頁292。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1980年10月三版。
黃友棣,〈如何發揚中國音樂創作〉,《文星》,第17期,1959年3月1日,頁11-13。
───,〈中國現代音樂的創作〉,《文藝復興》,第39期,1973年3月11日,頁11-16。
黃文成,〈星火能燎原也能蔓延:《文星》的發聲與停刊〉,《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66-71。
黃武雄,〈就事論事──兼談「大新事件」〉,《文星》復刊,第101期,1986年11月1日,頁5-6。
黃品蒼,〈基礎醫學的孤獨行者──李鎮源〉,《文星》復刊,第104期,1987年2月1日,頁73-77。
黃建業,〈悶局中的變與不變──台灣新電影的審思〉,《文星》復刊,第99期,1986年9月1日,頁163-164。
黃富三,〈與徐復觀先生談中西文化〉,《文星》,第52期,1962年2月1日,頁33-34。
馮志翔,〈曼谷僑報的泰國記者〉,《文星》,第12期,1958年10月1日,頁14。
───,〈悼陳立峯先生〉,《文星》,第65期,1963年3月1日,頁4A-4B。
彭明敏,〈泛非思想的感情因素〉,《文星》,第74期,1963年12月1日,頁15-18。
曾約農,〈為青少年陳情〉,《自由青年》,第25卷第7期,1961年4月1日,頁5-6。
曾國祥,〈意義危機、幽暗意識與儒家自由主義:重訪張灝先生〉,《思想》,第48期,2023年11月,頁97-125。
程海公,〈籲請國民黨切勿再打擊立法院聲望〉,《自由中國》,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1日,頁31。
傅偉勳,〈審美意識的再生──評介李澤厚與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文星》復刊,第100期,1986年10月1日,頁56-63。
湯 勉,〈寫在前面〉,《今日世界》,第1期,1952年3月15日,頁1。
焦雄屏,〈台灣新電影正名篇──談新電影的創作困境〉,《文星》復刊,第99期,1986年9月1日,頁160-162。
葉 青,〈誰是新文化底播種者〉,《政治評論》,第7卷第10期,1962年1月25日,頁7-11。
葉 興,〈從自由之愛到校園政黨〉,《文星》復刊,第112期,1987年10月1日,頁5-7。
楊金華,〈郭廷以與吳相湘緣何走向對立〉,《傳記文學》,第116卷第1期,2020年1月1日,頁49-68。
楊羣奮,〈文化事業與世界文明〉,《幼獅》,第10卷第5期,1959年11月,頁11-12。
楊憲宏,〈對「大新事件」的省思〉,《文星》復刊,第101期,1986年11月1日,頁6-7。
楊儒賓,〈1949年的民主建國論〉,《中國現代文學》,第33期,2018年6月,頁7-42。
楊儒賓、林啟屏、江寶釵、陳佳銘、毛文芳、侯汶尚,〈乙未仲夏 清談沙龍」台灣位置:從民國學術到新儒家(對話實錄)〉,《中正漢學研究》,第25期,2015年6月,頁233-260。
楊懋春,〈試談文化問題〉,《自由中國》,第22卷第12期,1960年6月16日,頁10-14。
雷 震、殷海光、張佛泉、徐復觀,〈自由的討論〉,《民主評論》,第5卷第6期,1954年3月16日,頁14-18。
路 西,〈阿城小傳〉,《文星》復刊,第105期,1987年3月1日,頁26-28。
廖天琪,〈中國現代文學會議在西德〉,《文星》復刊,第99期,1986年9月1日,頁27-29。
廖紀萬,〈是誰把我們關在溫室裏?〉,《文星》復刊,第101期,1986年11月1日,頁11。
鳴 亦,〈「誹謗胡秋原案論集」出版〉,《政治評論》,第9卷第5期,1962年11月10日,頁31。
齊絢如,〈燕園春暖杏已殘──北大精神生死承傳九十年〉,《文星》復刊,第119期,1988年5月1日,頁126-130。
編 者,〈致讀者〉,《文學雜誌》,第1卷第1期,1956年9月20日,頁70。
───,〈致讀者〉,《文學雜誌》,第1卷第5期,1957年1月20日,頁94。
編 者,〈立法院第二十一會期秘密會通過的出版法條文摘要〉,《自由中國》,第19卷第1期,1958年7月1日,頁3。
編 者,〈「不按牌理出牌」的繼續嘗試──「文星」踏進第三年〉,《文星》,第25期,1959年11月1日,頁2。
編 者,〈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大學雜誌》,第1期,1968年1月1日,頁1。
───,〈沒有知識的言論等於是不負責任的言論─知識份子的報國之道〉,《大學雜誌》,第3期,1968年3月1日,頁3。
編 者,〈編者報告〉,《台灣思潮》,第1期,1981年5月1日,頁20。
編 者,〈兩岸〉,《文星》復刊,第105期,1987年3月1日,頁63。
───,〈馬庫色專輯〉,《文星》復刊,第110期,1987年8月1日,頁119。
編輯委員會撰,王治平主編,〈中外名人傳(四十九):端木愷〉,《中外雜誌》,第65卷第4期,1999年4月,頁73-78。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七十三):許孝炎〉,《傳記文學》,第37卷第4期,1980年10月,頁142。
編輯室,〈獻辭〉,《皇冠》,創刊號,1954年2月22日,頁2。
編輯室,〈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四十五年度舉辦文藝獎金辦法〉,《文藝創作》,第57期,1956年1月1日,頁150。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文星》,第37期,1960年11月1日,頁44。
───,〈編輯室報告〉,《文星》,第53期,1962年3月1日,頁2。
編輯室,〈9月份美術展覽會〉,《雄獅美術》,187期,1986年9月,頁171-172。
編輯室,〈「星星小詩」專欄徵稿〉,《文星》復刊,第110期,1987年8月1日,頁169。
編輯部,〈創刊辭〉,《民主評論》,第1卷第1期,1949年6月16日,頁2。
編輯部,〈文星雜誌封面展〉,《文訊》,第314期,2011年12月,頁72-81。
───,〈文星叢刊書目提要〉,《文訊》,第314期,2011年12月,頁87-109。
編輯部製作,〈台灣三十年來思想性雜誌的回顧與前瞻〉,《哲學與文化》,第13卷第6期,1986年6月,頁2-11。
趙天儀,〈台大哲學系事件回顧〉,《文學台灣》,第83期,2012年7月15日,頁6-16。
───,〈我的初中同學李敖〉,《文訊》,第374期,2016年12月,頁83。
趙彥寧,〈校園中的男女不平等〉,《文星》復刊,第101期,1986年11月1日,頁12。
蔡盛琦,〈1950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國史館館刊》,第26期,2010年12月,頁75-130。
蔡源煌,〈新的文化思想如何扎根?〉,《文星》復刊,第99期,1986年9月1日,頁125-127。
───,〈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文星》復刊,第109期,1987年7月1日,頁42-47。
劉中朗,〈五四運動新評價〉,《新中國評論》,第4卷第5期,1953年5月,頁12-15。
劉永讓,〈文字形式的現代化〉,《文星》,第56期,1962年6月1日,頁34-36。
───,〈談文白夾雜問題──兼答王鼎鈞先生〉,《文星》,第58期,1962年8月1日,頁55-57。
劉述先,〈偽似邏輯家的謬誤〉,《民主評論》,第13卷第22期,1962年11月20日,頁15-18。
───,〈牟著「理則學」之商榷〉,《世界評論》,第10年第10期,1962年8月1日,頁11-14。
───,〈邏輯的效用〉,《民主評論》,第13卷第23期,1962年12月5日,頁2-10。
───,〈「邏輯的效用」註釋〉,《民主評論》,第13卷第24期,1962年12月20日,頁20-21。
劉佳蓉,〈論一九五○、一九六○年代文學生產與戰後散文的典律模塑:以《文星雜誌》與梁實秋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3卷第3期,2017年9月,頁283-299。
劉若緹、趙書琴,〈試論《文星》雜誌〉,《聯合學報》,第15期,1997年11月,頁7-33。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八十四):王克敏〉,《傳記文學》,第39卷第3期,1981年9月,頁145。
劉淑貞,〈異質他者‧文化鏡像:《文星》與中西文化論戰〉,《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78-82。
劉國松,〈論抽象繪畫的欣賞〉,《文星》,第34期,1960年8月1日,頁23-24。
───,〈繪畫的峽谷:從十五屆全省美展國畫部談起〉,《文星》,第39期,1961年1月1日,頁28-29。
───,〈文星對我的栽培〉,《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98-100。
劉福增、陳鼓應、張紹文,〈給 蔣經國先生的信〉,《大學雜誌》,第37期,1971年1月,頁17。
劉慧葵,〈玻璃墊上三十年:專訪資深專欄作家何凡先生〉,《文訊》,第35期,1988年4月10日,頁215-220。
蔣中正,〈如何爭取自由〉,《中國一周》,第1卷第9期,1950年6月26日,頁1-8。
蔣勻田,〈如何矯正高等教育的怪狀〉,《文星》,第74期,1963年12月1日,頁4-5。
蔣經國,〈追念我的知友王繼春〉,《大學雜誌》,第46期,1971年10月,頁42-50。
鄭清文,〈「文星」雜憶〉,《文訊》,第314期,2011年12月,頁64-65。
鄭學稼,〈鴉片戰爭前中國歷史的特性〉,《文星》,第28期,1960年2月1日,頁14-18。
───,〈小心求證「播種者胡適」的大膽假設〉,《文星》,第52期,1962年2月1日,頁25-27。
───,〈答孟戈的所謂「說理」〉,《政治評論》,第9卷第3期,1962年10月10日,頁26-28。
錢永祥,〈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第1卷第4期,1988年12月,頁57-99。
錢思亮,〈談學生刊物〉,《大學雜誌》,第1卷第1期,1955年3月20日,頁前無頁碼。
蕭孟能,〈蕭孟能啟事〉,《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2。
───,〈「文星」五歲了!〉,《文星》,第61期,1962年11月1日,頁3。
───,〈一個出版人的願望──「出版原野的開拓」代序〉,《文星》,第87期,頁70-72。
───,〈從香港書展到「文化出口」〉,《文星》,第94期,1965年8月1日,頁4-6。
───,〈文星復活了!〉,《文星》復刊,第99期,1986年9月1日,頁3。
───,〈文星停刊了!〉,《文星》復刊,第120期,1988年6月20日,頁1-2。
蕭阿勤,〈時代的裂痕,世代的反思:《文星》、外省第二代、與戰後台灣文化政治變遷〉,《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83-88。
蕭高彥,〈密涅瓦的智慧貓頭鷹:林毓生、張灝與台灣自由主義的傳承〉,《思想》,第48期,2023年11月,頁73-96。
蕭瓊瑞,〈美運推手:藝術的《文星》〉,《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89-93。
───,〈戰後台灣美術史連載2:戒嚴體制與新藝術運動〉,《藝術家》,第441期,2012年2月,頁118-131。
霍甫幽,〈吳相湘被開除黨籍〉,《新聞天地》,第771期,1962年11月24日,頁5。
龍應台,〈醜陋的美國人〉,《文星》復刊,第108期,1987年6月1日,頁8-9。
應鳳凰,〈開拓出版原野的文星書店(上)〉,《文訊》,第17期,1985年4月,頁310-323。
───,〈「玻璃墊上」的長跑健將──何凡〉,《文藝月刊》,第191期,1985年5月,頁8-24。
───,〈《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7期,1997年4月5日,頁236-269。
───,〈五○年代文藝雜誌概況〉,《文訊》,第213期,2003年7月,頁28-34。
───,〈「文星叢刊」與60年代台灣文學風景〉,《文訊》,第314期,2011年12月,頁82-86。
───,〈反傳統者的獨白──李敖第一本書《傳統下的獨白》〉,《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82期,2018年10月,頁102-103。
薛化元,〈戰後台灣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互動的一個考察──以雷震及《自由中國》的國家定位為中心〉,《當代》,141期,1999年5月1日,頁32-45。
薛化元訪談,楊秀菁、蘇瑞鏘等整稿,〈許登源先生訪談〉,《台灣史料研究》,第50號,2017年12月,頁152-180。
鍾秩維,〈殷師的池塘:郭松棻的〈秋雨〉及其七○年代的政治與思想轉折〉,《清華學報》,新52卷第4期,2022年12月,頁739-776。
關甲申,〈抗日英雄馬占山傳奇(上)〉,《傳記文學》,第71卷第5期,2002年5月,頁47-50。
───,〈抗日英雄馬占山傳奇(下)〉,《傳記文學》,第71卷第6期,2002年6月,頁106-109。
戴杜衡,〈國家權力的界限〉,《自由中國》,第4卷第5期,1951年3月1日,頁6-11。
謝文孫,〈斲害「五四精神」的幽靈〉,《自由中國》,第22卷第9期,1960年5月1日,頁10-13。
───,〈徵召令〉,《大學雜誌》,第4期,1968年4月1日,頁2。
謙 謙,〈彭芳草飛硯擊胡秋原〉,《越國春秋》,1934年,第50-71期,頁10。
顏綠芬,〈音樂的文星‧文星的音樂〉,《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94-97。
聶華苓,〈黃昏的故事〉,《自由中國》,第6卷第2期,1952年1月16日,頁29-30。
薩孟武,〈由出版法談到委任命令及自由裁量〉,《自由中國》,第19卷第2期,1958年7月16日,頁12-13。
顧獻樑,〈論製樂小集〉,《文星》,第42期,1961年4月1日,頁30-31。
難 賓,〈閩變經過〉,《文星》,第60期,1962年10月1日,頁13-14。
(二)英文期刊
From A Correspondent, “What money can’t buy “, The Economist, Vol. 227 No. 6502, April 6, 1968, p. 45.
Iain Stewart, “Raymond Aron and the Contested Legacy of ‘Cold War’ Liberalism”, Renewal, Vol.28 , No.3, Autumn 2020, pp.43-47.
Lucy H. Chen, “Literature Formos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 July-September 1963, pp. 75-85.
Mei Wen-li, “The Intellectuals on Formos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 July-September 1963, pp. 65-74.
Michael Brenes and Daniel Steinmetz-Jenkins, “Legacies of Cold War Liberalism”, Dissent, Volume 68, Number 1, Winter 2021, pp. 116-124.
Navid Ghani, “Cultural Movements and Their Impact on Business and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 Vol. 5 No. 2, February 2014, pp.10-17.
Nicholas Wisseman, “Falsely Accused: Cold War Liberalism Reassessed”, The Historian, Vol. 66, No. 2 (SUMMER 2004), pp. 320-334.
Patrick J. Maney, Morris H. Rubin, “the Progressive, and Cold War Liberalism”, The Wisconsin Magazine of History, Spring, 1984, Vol. 67, No. 3, pp. 185-198.
Philip Green, “Cold War Liberalism”,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 Vol. 7, No. 4, Dec. 1979, pp. 591-596.
三、單篇文章
(一)中文單篇文章
王小痴,〈「哀」我的朋友李敖〉,頁27-47。收錄於李敖,《奇情‧上吊‧血》,台北市:四季,1981年11月1日。
王 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頁100-119。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1980年10月三版。
江宜樺,〈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的發展與困境〉,頁95-137。收錄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Ⅰ》,台北市:桂冠,2002年12月。
李明輝,〈牟宗三先生著作編年目錄〉,頁1-65。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市:聯經,2003年4月。
李 敖,〈「雷震研究」前言〉,頁1-5。收錄於李敖編著,《雷震研究》,台北市:李敖出版社,1988年5月5日。
李奭學,〈白話文〉,頁129-133。收錄於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市:聯經,2019年4月。
邱家宜,〈《文星》與1962年的「中西文化論戰」──外省來台知識青年的世代革命〉,頁201-237。收錄於陳君愷主編,《殖民‧再殖民‧獨立自主:台灣歷史學會創會20週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歷史學會,2016年10月。
邵 建,〈一個儒家自由主義者〉,頁12-32。收錄於周德偉,《落筆驚風雨:我的一生與國民黨的點滴》,台北市:遠流,2011年6月。
周策縱,王潤華譯,〈新文化運動的擴展〉,頁141-184。收錄於周策縱等,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台北市:時報文化,1984年2月15日七版。
周策縱,鍾玲譯,〈「五四運動」的定義〉,頁17-26。收錄於周策縱等,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台北市:時報文化,1984年2月15日七版。
南方朔序,〈一起來做英雄!〉,頁9-15。收錄於台大「自由之愛」編輯群,《自由之愛:台大學生──「自由之愛」運動記實》,台北市:南方雜誌社,1987年5月4日。
計劍青,〈文學〉,頁135-138。收錄於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市:聯經,2019年4月。
胡虛一,〈讀「愛荷華憶雷震」書後〉,頁87-252。收錄於李敖編著,《雷震研究》,台北縣中和市:李敖出版社,1988年5月5日。
胡 適,〈中國文藝復興運動〉,頁181-199。收錄於李敖編,《胡適選集(一):演說‧序言》,台北縣:李敖出版社,2002年12月17日。
───,〈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再談五四運動〉,頁107-112。收錄於李敖編,《胡適選集(二):雜文‧人物》,台北縣:李敖出版社,2002年12月17日。
───,〈答陳序經先生〉,頁129-131。收錄於李敖編,《胡適選集(二):人物‧雜文》,台北縣:李敖出版社,2002年12月17日。
───,〈紀念「五四」〉,頁45-55。收錄於李敖編,《胡適選集(四):歷史‧述學‧日記》,台北縣:李敖出版社,2002年12月17日。
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1-44。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1980年10月三版。
殷海光,〈自序〉,頁1-7。收錄於F. A. Hayek,殷海光譯,《殷海光全集4:到奴役之路》,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8月。
───,〈自由主義底蘊涵〉,頁6-25。收錄於殷海光,潘光哲編,《沒有顏色的思想:殷海光與自由主義讀本》,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8年10月。
袁一丹,〈五四:「文化」還是「武化」?〉,頁303-306。收錄於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市:聯經,2019年4月。
徐復觀,〈論自由主義與派生的自由主義〉,頁16-37。收錄於黎漢基、李明輝編,《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二冊:思想文化卷(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6月。
───,〈給張佛泉先生的一封公開信〉,頁57-83。收錄於黎漢基、李明輝編,《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二冊:思想文化卷(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6月。原文收錄於《民主評論》,第5卷第15期,1954年8月16日。
───,〈如何復活「切中時弊的討論精神」──感謝凌空君的期待〉,頁88-101。收錄於黎漢基、李明輝編,《徐復觀雜文補編 第二冊:思想文化卷(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6月。原文刊登於《民主評論》,第6卷第9期,1955年5月1日。
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頁93-99。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1980年10月三版。
───,〈戒嚴體制和戒嚴體質〉,頁141-144。收錄於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12[政論集批判卷]:西川滿與台灣文學》,台北市:人間出版社,1988年5月10日。
───,〈國家分裂結構下的民族主義〉,頁81-107。收錄於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13[政論集批判卷]: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台北市:人間出版社,1988年5月10日。
陳思和,〈士的精神‧先鋒文化‧百年「五四」〉,頁13-21。收錄於王德威等著,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市:聯經,2019年4月。
陳鼓應,〈殷海光先生所留下的──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九週年而作〉,頁1-22。收錄於陳鼓應編,《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台北市:遠景,1980年4月三版。
───,〈台灣社會中的歷史意識〉,頁Ⅳ-Ⅸ。收錄於陳達弘編,《見證狂飆的年代:《大學雜誌》20年內容全紀錄提要(1968-1987)》,台北市:華品文創,2019年11月。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序〉,頁Ⅰ-Ⅴ。收錄於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什麼是自由主義?》,台北市:唐山,1999年6月。
張誦聖,〈台灣冷戰年代的「非常態」文學生產〉,頁17-38。收錄於陳建忠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5月29日。
黃克武,〈嚴復與五四:中國現代性的內在張力〉,頁235-239。收錄於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市:聯經,2019年4月。
───,〈一位「保守的自由主義者」:胡適與《文星》雜誌〉,頁332-359。收錄於潘光哲編,《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8月。
───,〈序〉,頁3-4。收錄於潘光哲編,《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8月。
楊憲宏,〈走向批判的年代〉,頁11-13。收錄於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台北市:牛頓,1986年9月15日。
楊儒賓,〈徐復觀與台中學人〉,頁485-515。收錄於陳昭瑛編,《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台北市:台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8年12月。
趙廷俊,〈我所敬佩的戴杜衡先生〉,頁1-10。收錄於李瞻、趙廷俊主編,《戴杜衡先生紀念集》,台北市:戴杜衡先生新聞獎學金委員會,2001年3月1日。
劉國松,〈為什麼把現代藝術劃給敵人──向徐復觀先生請教〉,頁68-73。收錄於徐復觀,《論戰與譯述》,台北市:志文,1982年6月。
潘光哲,〈「五四」與台灣〉,頁227-231。收錄於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市:聯經,2019年4月。
編輯小組,〈總序〉,頁1-5。收錄於周策縱等,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台北市:時報文化,1984年2月15日七版。
錢永祥,〈道德人與自由社會:從林毓生先生對中國自由主義的一項批評說起〉,頁107-128。收錄於殷海光基金會主編,《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年7月。
蕭 乾,〈台灣有家夫妻店:讀《雙城集》〉,頁155-157。收錄於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12月。
應鳳凰,〈「反共+現代」: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頁111-195。收錄於陳建忠等,《台灣小說史論》,台北市:麥田,2007年3月15日。
鍾鼎文,〈「真」的追求者──悼戴杜衡先生並記其早年在文學上的成就〉,頁11-16。收錄於李瞻、趙廷俊主編,《戴杜衡先生紀念集》,台北市:戴杜衡先生新聞獎學金委員會,2001年3月1日。
(二)英文單篇文章
Simon Schwartzman, “Back to Weber: Corporatism and Patrimonialism in the Seventies“, p89-106. In J. M. Malloy ed.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 Press, 1977.
四、學位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下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1月。
王鍵泯,〈今日世界出版社對50-80年代台灣人社出版的影響〉,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6月。
李惠珍,〈美國小說在台灣的翻譯史:一九四九至一九七九〉,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呂建孟,〈五十年來皇冠雜誌封面設計研究:以1~600期為範圍〉,台中市: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純秀,〈冷戰現代性的國族/性別政治:《今日世界》分析〉,台北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0月。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台北市: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陳正然,〈台灣五○年代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以《文星》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張裕亮,〈文星雜誌有關中西文化論戰問題之言論分析──並論近代思相史關於中西文化問題之言論〉,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曾遊娜,〈李氏春秋:李敖的文字世界〉,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葉雅玲,〈流行文化與文學傳播──《皇冠》研究〉,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6月。
廖敏村,〈文星時期的余光中〉,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年7月。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
蕭敏亨,〈美國冷戰時期的文化外交與美國形象的塑造:美國新聞總署及《今日世界》的發行〉,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賴柏翰,〈台灣戰後文化場域中的《文星》〉,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9月。
賴慈芸,〈飄洋過海的繆思──美國詩作在台灣的翻譯史:一九四五─一九九二〉,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五、研討會論文
陳芳明,〈台灣現代文學與五○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以《文學雜誌》為中心〉,「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1年6月2、3日,頁1-16。
六、報紙資料
王洪鈞,〈老一輩,你給了我們些什麼?〉,《自立晚報》,1963年10月10日,第2版。
中央社訊,〈文化界某人士談 文化清潔運動 籲請各界人士一致奮起 撲滅赤色黃色黑色三害〉,《中央日報》,1954年7月26日,第1版。
───,〈推行文化清潔運動 文教界聯名簽署 厲行除三害宣言 已有四百餘人及卅六社團聯署〉,《聯合報》,1954年8月9日,第3版。
───,〈蘇俄試爆超級核彈 陰謀恫嚇世界 企圖遂行訛詐 甘迺迪斥俄帝製造恐怖〉,《聯合報》,1961年11月1日,第1版。
本報訊,〈戰時出版品受適度限制 內部公布九項禁例 王部長並加以說明〉,《聯合報》,1954年11月6日,第1版。
───,〈俄爆巨彈危害人類健康 聯國應予制裁 並應考慮除俄會籍〉,《聯合報》,1961年11月1日,第1版。
───,〈亞東區科學教育會昨在台北市揭幕 四國代表三十二人與會 黃季陸報告我國科學教育現況〉,《聯合報》,1961年11月7日,第2版。
───,〈清華大學核子反應器 今日舉行落成典禮〉,《聯合報》,1961年12月2日,第2版。
───,〈中西文化並無根本差異 應該採優捨短互相交流 二十餘位學術界人士昨日座談 強調需清理固有文化去蕪存菁〉,《聯合報》,1962年5月14日,第2版。
───,〈文星璐西兩書局 違反著作權 被提起公訴〉,《聯合報》,1962年12月21日,第3版。
───,〈泛亞社特派員 陳立峰病逝〉,《聯合報》,1963年2月24日,第3版。
───,〈筆槍紙彈一場論戰 依法評理兩敗俱殘 文星官司葉明勳鄭學稼無罪 胡秋原蕭孟能李敖各處罰鍰〉,《聯合報》,1963年9月6日,第3版。
───,〈胡適選集糾紛 蕭孟能被傳訊 七人小組和平方案 經試探後已告擱淺〉,《聯合報》,1967年1月10日,第3版。
───,〈胡適遺著糾紛案 地院昨開調查庭 胡夫人委託律師出庭 追加自訴蕭孟能誹謗〉,《聯合報》,1967年4月1日,第3版。
───,〈胡夫人告文星盜印 蕭孟能判五月徒刑〉,《聯合報》,1971年10月1日,第3版。
───,〈立委邵華病逝〉,《聯合報》,1973年6月6日,第3版。
本報訊,〈文化論戰打出火氣 胡秋原控文星雜誌 認「戴帽子」歪風不可長〉,《徵信新聞報》,1962年10月4日,第3版。
───,〈胡適著作權糾紛 江冬秀氣憤未平 蕭孟能引經據典〉,《徵信新聞報》,1966年12月15日,第3版。
───,〈胡適博士選集 文星停止發售 蕭孟能不願再講話 他怕氣壞了胡夫人〉,《徵信新聞報》,1966年12月25日,第3版。
───,〈處理胡適著作糾紛 北大七人小組 尋求中間路線〉,《徵信新聞報》,1966年12月25日,第3版。
───,〈江冬秀按鈴申告 蕭孟能被控盜印 為亡夫權益請國法處置 檢察官受理即哀廷偵查〉,《徵信新聞報》,1966年12月25日,第3版。
───,〈胡適遺著糾紛和解觸礁 江冬秀四項條件 蕭孟能全不接受 檢察官沒有做成魯仲達 看樣子官司還要打下去〉,《徵信新聞報》,1967年2月26日,第3版。
───,〈火柴愛好者 將組同好會 文星藝廊從旁協助〉,《徵信新聞報》,1967年8月11日,第8版。
本報訊,〈暢論世局盱衡當代 論壇社舉辦座談會 師生即將暢談民族主義〉,《大學新聞》,1972年12月4日,第1版。
幼獅社訊,〈發展科學委員會教授助理聘定〉,《聯合報》,1961年1月12日,第2版。
台北訊,〈文星雜誌復刊〉,《聯合報》,1986年9月2日,第6版。
何 凡,〈「原戰」恐怖(上)〉,《聯合報》,1961年11月10日,第6版。
───,〈「原戰」恐怖(中)〉,《聯合報》,1961年11月12日,第6版。
───,〈「原戰」恐怖(下)〉,《聯合報》,1961年11月13日,第6版。
───,〈美俄人看原子戰〉,《聯合報》,1961年11月15日,第6版。
───,〈棒子問題〉,《聯合報》,1963年11月30日,第7版。
社 論,〈我們所需要的出版法〉,《公論報》,1951年9月24日,第1版。
社 論,〈亡國主義與救國主義〉,《中央日報》,1958年1月17日,第2版。
───,〈中立主義的轉變〉,《中央日報》,1958年2月7日,第2版。
社 論,〈不可亂給人戴帽子〉,《徵信新聞報》,1962年10月5日,第2版。
社 論,〈胡適論科學發展之道〉,《聯合報》,1961年11月8日,第2版。
───,〈現在不是清算舊賬的時候〉,《聯合報》,1962年10月6日,第2版。
李 敖,〈我的希望〉,《聯合報》,1952年10月31日,第六版。
李毓樹等,〈胡適遺著被盜印 讀者來函表憤慨 指責文星書局不應該 希望主管機關速處理〉,《徵信新聞報》,1966年12月15日,第3版。
言 曦,〈歌與誦:新詩閒話之一〉,《中央日報》,1959年11月20日,第7版。
林毓生,〈超越那沒有生機的兩極〉,《中國時報》,1979年12月17日,第8版。
季 季,〈衡陽路十五號〉,《中國時報》,2004年5月26日,E7版,人間副刊。
胡 適,〈胡適博士專題演講 發展科學需要改進社會 強調誠心接受現代科學〉,《聯合報》,1961年11月7日,第2版。
洪炎秋,〈一個教授的自覺〉,《中央日報》,1963年11月28日,第6版。
徐復觀,〈現代藝術的歸趨〉,《華僑日報》,1961年8月14日,電訊二,第1張第2頁。
陳宛茜,〈走過皇冠50年 平鑫濤逆流而上〉,《聯合報》,2004年2月20日,第B6版,文化。
陳鼓應,〈有關「職業學生」之說明〉,《大學新聞》,1973年1月1日,第4版。
梁容若,〈天國之路〉,《中央日報》,1963年12月2日,第6版。
傅月庵,〈我們都是讀皇冠長大的:皇冠堅守大眾路線,走過半世紀〉,《中國時報》,2003年2月15日,B3版,讀物文化開卷。
───,〈「以刊養書」說《皇冠》〉,《中國時報》,2003年2月15日,B3版,讀物文化開卷。
華 嚴,〈悼念陳立峯先生〉,《聯合報》,1963年2月26日,第3版。
馮滬祥,〈鄭重聲明〉,《大學新聞》,1973年1月1日,第4版。
葉明勳,〈初履斯土〉,《聯合報》,1985年10月5日,第8版。
───,〈不容青史盡成灰──二二八事件親歷的感受〉,《聯合報》,1988年2月29日,第2版,國內要聞。
詩 錚,〈願人人都做肥料〉,《中央日報》,1963年10月24日,第6版。
董成瑜,〈《皇冠》雜誌慶45周年:願與台灣大眾文學同壽〉,《中國時報》,1999年1月21日,第43版,開卷周報讀書情報。
曉 丹,〈在胡適安葬之日談中西文化論戰〉,《徵信新聞報》,1962年10月15日,第2版。
七、轉引資料
轉引自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1月,頁108-109;原資料出處:Operations Memorandum, USIS Taipei to USIS Singapore, “Chinese Language Periodical”, June 12, 1961, Box2, E1-2 Press & Publications (Locally Originated Fat News), Foreign Service Post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aiwan: U.S. Alpha-Numeric Subject Files, 1957-1961, RG84, NARA.
轉引自「紐約時報本(五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刊載有關台灣報導兩則」,民國57年04月0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63。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Artists in Taipei Losing Bookstore: Closing Linked to Pressure of Security Officials”,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7, 1968.
八、檔案資料
立法院,〈第一屆立法院第二十八會期第二十次會議議事錄〉,《立法院公報》,第28卷第10期,1961年12月1日。
「台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民國三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頁364-366。收錄於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編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台北縣:國史館,2002年12月。
「總統令:修正出版法」(民國四十一年四月九日),頁201-210。收錄於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言論自由(二)》,台北縣:國史館,2004年。
「內政部令:修正出版法施行細則」(民國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頁324-331。收錄於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言論自由(二)》,台北縣:國史館,2004年。
「台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制辦法(修正本)」(民國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頁387-389。收錄於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編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台北縣:國史館,2002年12月。
「附件(一):立法委員程滄波等二十四人為出版法修正案應舉行公開會議提出臨時議案」(民國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頁236-257。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言論自由(二)》,台北縣:國史館,2004年。
「總統令:修正公布『出版法』」(民國四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頁225-235。收錄於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言論自由(二)》,台北縣:國史館,2004年。
「新加坡美新處向華僑寄贈『自由中國』等刊物」,民國46年04月02日~民國48年01月06日。外交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3000000B/0046/403/10(此件僅有案名,無案由)
「外交部黃部長少谷續呈報關於與美方交涉香港友聯集團之政治活動事並檢奉周次長約見葉格爾參事談話紀要」,民國49年03月11日。總統府,〈美亞洲基金會利用美援支助香港友聯社反我活動〉,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200000000A/0049/3110604/0262/001/020
「文星書店誹謗國家及個人事實提出五項原則要求對誹謗者依法懲治」,民國51年10月19日。總統府,〈文星書店誹謗案及其改組與停業〉,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200000000A/0051/32907/0013/001/020。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應即協調有關單位對文星雜誌及其有關人員之背景等,密切注意調查,并續作不斷之研究分析」,民國53年08月17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1
「檢送文星雜誌之分析研究」,民國53年08月21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2
「請予澈底調查研究以文星書店為中心之誣謗集團」,民國53年08月27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4
「准函為胡秋原請調查文星書店一案」,民國53年10月1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6
「關於對『文星』雜誌及李君撰作內容不妥應如何處理案」,民國54年12月11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9
「奉上級指示:對言論不妥之『文星』雜誌及涉嫌銷售匪方文物、圖片之『文星書店』,應由警總密與安全局、調查局協調依據戒嚴法分別研求可以『勒令停刊』及『進行搜查』之適當途徑,然後,并協調中四組及內政部採取斷然之處置」,民國54年12月2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10
「請依法查禁『文星』雜誌第九十七期暨文星書店發行之『孫逸仙和中國西化醫學』一書並扣押其出版品」,民國55年01月04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6/7
「奉總裁五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手諭:『文星書店應即從速設法封閉為要』等因」,民國55年01月04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12
「總裁手諭:文星書店應即從速設法封閉」,民國55年01月08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13
「文星書店出售匪區畫家畫片」,民國55年01月26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3
「檢還文案專案小組第二次會議紀錄」,民國55年01月31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18
「呈復文案辦理經過及意見」,民國55年03月03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21
「查關於對文星書店出版內容不妥書刊之處理一案,曾以五五肆字0001號函請研辦在案」,民國55年03月17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24
「文星書店改組發展情形」,民國55年04月29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28
「呈報文星書店改組情形」,民國55年05月13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30
「檢發訴願人文星雜誌社訴願案決定書正本一份并附還原案卷壹宗」,民國55年07月09日。國防部,〈蕭孟能為查禁文星雜誌第九十期事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4/0113.2/4422/1/10
「高雄『文星書店』變更登記情形」,民國55年07月0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37
「關於高雄大勇書店係屬違章建築一節,擬請貴部警務處查核依法處理」,民國55年07月29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40
「茲檢送『中國文學史』二冊及審查意見一份」,民國55年07月25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6
「研討高雄大勇書店開業責任及其對策」,民國55年08月06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41
「文星出版之中國文學史已函知將序文刪除後再發行」,民國55年08月09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7
「李敖已向台北地方法院推出自訴控告中央日報社長誹謗」,民國55年11月26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8
「為文星書店擬與香港正文出版社合作,在港設置機構,推展海外業務情形,敬請研處,並請查明純文學月刊發行人之人資(含政治背景)」,民國56年08月21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14
「文星書店計劃譯印美國現行政策等書籍情形」,民國56年07月06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11
「文星書店舉辦『火柴盒設計藝術展』,並擬籌組『火柴盒同好會』情形」,民國56年08月2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19
「文星書店將於高雄市舉辦『火柴盒設計藝術展』情形」,民國56年09月04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21
「關於文星書店將續辦『火柴盒設計藝術展』,並計劃巡迴展出乙案,似仍應設法注意有其有無其他作用。」,民國56年09月14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23
「文星書店將於台南市舉辦『火柴盒設計藝術展』情形」,民國56年09月23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22
「文星書店與外國書業來往情形」,民國56年10月03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25
「檢送『文星書店』專案協調會議紀錄一份」,民國56年10月21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47
「文星書店舉辦『世界博覽會燈片展』暨『火柴盒設計藝展』結束情形,並請查明范君之人資」,民國56年11月0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29
「文星藝廊在陸軍參謀指揮大學放映加拿大博覽會幻燈片」,民國56年11月13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61。
「文星書店經營各種展覽及巡迴展出有無超越其法定營業範圍」,民國56年11月17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49
「隨函檢送『一○二四專案小組』參考資料一份」,民國56年11月23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3/26
「為文星藝廊將舉辦『設計家大展』及『不定形藝展』結束暨『成之凡畫展』展出情形」,民國56年11月25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38
「為文星書店前發行殷海光所著『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暨證實『我們對國法黨限的嚴正表示』一文係李敖所執筆情形」,民國56年12月0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40
「茲隨文檢附『1024專案小組處理文星書店實施辦法』一種如附件」,民國56年12月11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52
「為文星畫廊舉辦『第十二屆(一九六七)世界童軍大露營紀念展』及『設計家大展』結束情形」,民國56年12月13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45
「文星書店動態續報」,民國56年12月18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71
「檢送李晉芳等有關資料」,民國56年12月20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82
「1024專案執行小組工作會議」,民國56年12月2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53
「文星藝廊近將舉行『東方畫會第十一屆畫展』」,民國56年12月30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33
「文星書店總編輯胡汝森最近去職」,民國57年01月2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56
「查香港『新晚報』係匪方報紙」,民國57年02月07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55
「有關處理文星書店乙案」,民國57年02月07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56
「陳玉蓮在港經營文星書屋」,民國57年02月08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76
「有關處理文星書店乙案之計劃,除暫不傳訊葉君本人外,餘均敬表同意」,民國57年02月12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57
「文星書店動態續報」,民國57年02月24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2/78
「三月二日(57)諧西字第2281號函」,民國57年03月09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1/58
「謹檢附一○二四專案工作報告書乙份」,民國57年04月01日。國防部,〈文星專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000000C/0053/521.4/0040/4/1
九、網站資料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蕭阿勤著作目錄。參考網址:https://www.ios.sinica.edu.tw/fellow/achinhsiau。(最後檢索日期:2024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