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涵郁
Chen, Han-Yu
論文名稱: 交會之間的原住民主體再現: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2.0多元協作為例
How to Represent Indigenous Peoples' History? A Case Study on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2.0 of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指導教授: 陳恒安
Chen, Heng-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3
中文關鍵詞: 文化展示展示分析原住民史族群互動史
外文關鍵詞: Cultural exhibition, exhibition analysis, indigenous history, history of ethnic interactions
相關次數: 點閱:96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21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史博)完成了首次的常設展更新(下稱常設展2.0),在原先的「斯土斯民」的論述上加強「交會之島」的概念,期望翻轉原有敘事、強調歷史中的族群交會動態以及原住民的主體性。

    本研究以民族誌式的方法考掘常設展2.0策展的動態過程,包括相關館員的深度訪談,以及內部檔案的解讀;並比對新舊常設展原住民相關內容、各階段腳本變化、該議題在整體展示中的脈絡位置、各單元相近議題等,評估內、外部環境對策展的影響及不同單元策展人以何種敘事及展示安排來呈現臺灣史上的原住民。

    本研究的展示案例分析,包括大歷史下的個人故事(阿臺、潘踏比厘、日阿拐)、日治時期「理蕃」戰爭及多媒體動畫,如何交錯演繹文獻資料、物質文化、官方視角、地方視角、記憶與傳說;另有涉及了原生族群參與製作的兩件重要展品,讓臺史博面對的是與藝術家協力創作、與在地社群及神明請示等新挑戰,過程中仰賴不同介面的翻譯者,為館員帶來認識論上的震盪。

    相隔10年的兩檔常設展,呈現外部學術環境及館內工作經驗及藏品積累後的正向成長,也考量了新一代已接受本土化教育觀眾的需求。館內策展人有更多機會與彈性納入不同的歷史素材與史觀,展出手法更為純熟且貼近大眾。然而,在原住民相關內容上,由於臺史博的歷史學取向,面臨了藏品及研究人員的斷層,而更仰賴館外專家的諮詢及現有研究成果。此外,歷經近百場特展磨練出的組室分工機制,雖令各單元的研究可自主發展,但綜觀整體內容後,仍發現有敘事角度不一、相似議題未能呼應的裂隙,且不易達成跨時代議題的連續性。

    綜上,常設展2.0以「交會」的概念觸及人群互動下的各種議題,並在史料限制下,揣摩歷史中原住民立場與心境,進行既有敘事的翻轉或探問。然而,在並陳多元史觀的同時,館方也應提出己身看法,並適切地揭露「做歷史」過程。

    This research adopt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delve into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s Permanent Exhibition 2.0. It encompass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museum staff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al archives, tracing the systemat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partners that allowed Permanent Exhibition 2.0 to progress through intricat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nd complex project management.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behind-the-scenes operations, the research conducts the exhibition analysis by comparing content of indigenous people between old and new permanent exhibitions and different versions of scripts. This evaluation aimed to asses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impact on the entire process,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curators make decisions, interpretations, translations, and negotiations to depict indigenous presence in Taiwan's history.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背景說明:臺史博與常設展1.0的誕生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常設展1.0 中的原住民 4 二、臺史博常設展2.0相關研究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材料來源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材料來源 13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常設展2.0更新的啟動 15 第一節 原住民議題的關注 16 一、歷史學根基與霧社事件特展 19 二、海外史料網絡的建立與看見平埔特展 21 三、當代議題的關注與近代移民特展 26 四、常設展2.0的準備與新一代的觀眾 28 第二節 更新的啟動 29 一、常設展為何需要更新? 30 二、會議:確認目標、凝聚共識 31 第三節 盤點及分工 34 一、盤點 34 二、分工 37 三、合作的技藝 41 四、展示腳本的生產 45 第四節 原住民主題諮詢會議的館外支援 53 一、第一諮詢會議:展示腳本草案 53 二、第二次諮詢會議:展示內容 55 第五節 文物仿製 57 一、為品質控管而設計的七階段 57 二、看不見的行政耗損 60 三、原住民仿製品的特殊規定與審查 62 第三章 常設展2.0的核心概念與敘事中的原住民 65 第一節 核心概念:從多元到交會 67 一、人與物的交會 67 二、從單一認同到對話 77 三、互動下的碰撞與衝突 78 第二節 敘事策略 79 一、視角的翻轉 79 二、找回斯土斯民的「民」:多元史觀素材的匯入 92 第三節 常設展敘事中的原住民 100 一、整體敘事中原住民的配置 101 二、議題的重疊 105 三、延伸學習:官網介紹及語音導覽 111 第四章  歷史複音中的主體再現 115 第一節 大歷史下的人生:臺灣史事件在個人脈絡展現 115 一、阿臺:事件發生前的妳 115 二、潘踏比厘:以物重建人物誌 122 三、日阿拐:插畫中的心聲 125 第二節 歷史三調的合奏:「事件」中的原住民 134 一、部落與帝國的對抗戰:七腳川事件、太魯閣事件、南蕃事件 135 二、霧社事件:日府觀點、當時輿論、當代效應 154 三、三調的合奏與成效 162 四、如何呈現殖民支配與暴力的規模 168 第三節 化身行動者:互動多媒體 172 一、互動遊戲 173 二、互動動畫 177 三、素材成就創意 182 第五章 展覽協作的多重宇宙:跨界與協商 185 第一節 在尚無「歷史」之前:創世神話與史前史 185 一、史前史與原住民傳說 187 二、「什麼是歷史?」 188 三、尋找藝術家 190 第二節 令旗:在地社群、神明與博物館 193 一、從八卦旗到令旗 194 二、從令旗到……公廨!? 195 第三節 多重宇宙/史觀的交會 201 第六章 結論 204 第一節 館內分工與館外協力 204 第二節 概念導向的策展與「物」 207 第三節 統整問題 210 一、同一主題下的展品及文字的統整 211 二、同一單元(時代)政策的連動或不同族群間同類議題的比較 213 三、跨越單元(時代)的相近議題或具有延續性的政策及影響 214 第四節 「交會」之後,主體性何在? 215 一、交會、衝突才「被現身」的原住民 216 二、展場中的人像 217 第五節 從歷史三調到史觀的交會 219 參考文獻 223 一、專書 223 二、專書論文 224 三、期刊論文 225 四、電子資料 227 五、學位論文 230 六、研討會論文 230 七、檔案、內部資料、議會文件(同作者依日期排列) 230 八、報紙 232

    一、專書

    Clifford, James,林徐達、梁永安譯,《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苗栗縣:桂冠,2017。
    Hall, Stuart.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Open University, 1997.
    王學新,《日治時期新竹地區蕃地拓殖過程與原客關係》,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8 年 11 月,未出版。
    石文誠,〈「活在當下」的歷史博物館〉,石文誠、吳佳霓編,《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專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傅琪貽(藤井志津枝)譯註,《臺灣蕃人事情》,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
    江明珊、吳佳霓編輯,《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籌建中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6 。
    岩城龜彥,《臺灣の蕃地開發と蕃人》,東京市:東京文教社印刷部,1936。
    松田京子,《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臺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新北市:衛城,2019。
    松岡格,《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
    林素珍,《七腳川事件1908-1914》,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
    林修澈編著,《日阿拐家藏古文書》,苗栗市 : 苗縣文化局,2007。
    邵氏柏(John R. Sheperd)著,林偉盛等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保羅.D.巴克萊著,堯嘉寧譯,《帝國棄民——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輯組,《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寫真帖》,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統籌編輯,《201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年報:創刊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康豹,《染血的山谷 : 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臺北:三民,2006。
    許功明,《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市:南天,2004。
    許秀雲、張瀛之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在臺南》,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
    陳怡宏,《聞眾之聲:霧社事件 80 週年特展》(與趙小菁等合著),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0。
    陳恒安,《德布西撞擊》,臺南市:成大出版社,2017。
    曾婉琳、鍾如、葉萱萱、張瀛之,《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展覽特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9。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市:遠流,2012)。
    詹素娟,《典藏臺灣史(二)臺灣原住民史》,臺北市:玉山社,2019。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
    駒込武著,吳密察等譯,《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頁171-199。
    駒込武著,蘇碩斌、許佩賢、林詩庭譯,《「臺灣人的學校」之夢 : 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臺灣殖民統治(上)》,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鴻義章,《太魯閣事件・1914》,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2016。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市:省文獻會,2001。

    二、專書論文

    石文誠,〈「活在當下」的歷史博物館〉,石文誠、吳佳霓編,《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專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旮日羿.吉宏,〈奇萊獵魂與皇威殞落:部落口述中的Kbayan(古白楊)家族戰記〉,《太魯閣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5。
    吳明益,〈推薦序:倒讀真情見〉,黃湯姆,《文學理論倒讀》。臺北市:二魚文化出版,2013。
    吳密察,〈序〉,陳靜寬等編,《荷蘭時期臺灣史研究書目》,臺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1。
    林志興,〈重探「卑南王」在花東歷史中的角色:從乾隆皇帝與「卑南王」的邂逅談起〉。林志興、巴代編,《回凝與前瞻—卑南族回顧的研究與展望》,新北市:耶魯國際文化,2016。
    林開世,〈導讀〉,林淑蓉、陳中民、陳瑪玲主編,《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林頌恩,〈原住民如何存現於博物館的國族記憶展現?—以史前館常設展「臺灣南島民族」展廳為例〉,徐天福、林詠能主編,《認同建構:國家博物館與認同政治」。臺北:史博館,2012。
    傅琪貽,〈顧問序〉,鴻義章,《太魯閣事件・1914》,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2016。
    黃裕元,〈從殿堂到論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的近代史再現〉,《庚戌國恥110年: 從韓中日看日帝侵奪的歷史》,충청남도 천안시 : 독립기념관,2020。
    蘇峯楠,〈編織族人們走過的時間::潘再賜編錄埔里愛蘭潘家世系圖表〉,陳怡宏編《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新北市:聯經出版,2023。

    三、期刊論文

    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2001.12),8:2,頁145-208。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臺大法學論叢》,44卷4期(2015.12),頁1639-1704。
    王學新,〈日阿拐後代開墾申請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178期(2019.1),(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78/2527)。
    石文誠,〈來自海外的福爾摩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海外資料調查蒐藏的回顧與展望〉,《歷史臺灣》,6期(2013),頁181-197。
    江明珊,〈十年樹木.舊幹新枝-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更新的觀點與策略〉,《博物館學季刊》, 36卷2期 ( 2022.4) ,頁 53-72。
    李美儀整理,〈呂理政訪談錄一座奉獻給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博聞》,第9期(2011),頁15-21。
    周婉窈,〈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臺灣風物》,第65卷第2期(2015.6),頁23-89。
    近藤正己,〈「殖民地戰爭」與在臺日本軍隊〉,《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1期(2016.5),頁5-34。
    胡家瑜,〈離散的收藏與拼接的記憶:從臺灣原住民藏品跨國連結的二個例子談起〉,《博物館與文化》,3期(2012),頁3-28。
    翁佳音,〈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原住民史研究的一個嘗試〉,《臺灣史研究》,3:1(1996.6) ,頁5-30。
    梁秋虹,〈臺灣犯罪攝影前史:日本殖民凝視下之身份證照、犯罪指認與「土匪」影像敘事〉,《現代美術學報》,33期(2017.5),頁71-119。
    許功明,〈臺灣博物館展示中原住民主體性之探討〉,《科技博物》,7:2(2003.6),頁11-27。
    陳文添,〈《東京日日新聞》版畫中所見的牡丹社事件少女〉,《臺灣文獻》別冊 29(2009.6),頁18-24。
    陳涵郁 ,〈從史料復刻到漫畫,讓你多看臺灣史一眼:談臺史博的出版〉,《臺灣出版與閱讀》17期(2022),頁140-147。
    童元昭、葉神保,〈Tjaquvuquvulj 的散與聚:跨部落集體性的多重再現〉,《臺灣原住民研究季刊》6:4(2013),頁46-47。
    黃郁倫,〈透過原住民博物館爭取困難遺產的公眾記憶〉,《博物館與文化》,第17期(2019.6),頁71-92。
    黃國超,〈臺灣戰後本土唱片的興起:鈴鈴唱片個案研究(1961-1979)〉,《臺灣學誌》,第4期(2011),頁1-43。
    黃清琦,〈地圖版.牡丹社事件──牡丹社事件的地圖史料與空間探索〉,《原住民族文獻》,第8期(2013.4),頁4-27。
    葉神保,〈日本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臺灣學研究》,第22期(2018.4),頁1-34。
    葉高華,〈分而治之:1931-1945年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的社會網絡與集團移住〉,《臺灣史研究》23:4(2016),頁123-172。
    葉高華,〈從山地到山腳: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社會網絡與集體遷村〉,《臺灣史研究》,24:1(2017.3),頁 125-170。頁137。
    葉高華,〈從原住民族分布圖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7:4(2016),頁19-26。
    詹素娟,〈綠島觀點下的黑潮與Sanasai傳說圈〉,《東臺灣研究》(2009),頁75-93。
    錢乃瑜,〈當母語唱名土地:一則表述臺灣「多元性」的製作故事〉,《Watch Taiwan觀.臺灣》,第48期(2021.1),頁32-35。
    錢乃瑜、陳冠彰,〈問神記:常設展西拉雅公廨再現歷程〉,《Watch Taiwan觀.臺灣》50期(2021.7),頁53-57。
    羅素玫,〈參與式策展的人類學實踐:「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特展的謀合與試煉〉,《東臺灣研究》,25(2018),頁43-80。
    蘇峯楠,〈見證時代鉅變――潘踏比厘的六品武官補服與鈐印〉《Watch Taiwan觀.臺灣》46期(2020.7)。頁58-61。
    蘇峯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濁水溪上游聚落與道路手繪地圖〉的地景圖像與地名〉,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22期(2021.11),頁73-116。

    四、電子資料

    〈中央政府各機關學校出席費及稿費支給要點〉,行政院主計總處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law.dgbas.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0752),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4月3日。
    〈出版品總覽〉,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www.nmth.gov.tw/publication2list?uid=169),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5月5日。
    〈加藤洞源「大正 2 年臺灣原住民討伐記」譯解(上)〉,《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電子報》,第 187 期,2019 年 10 月。
    〈串珠額飾帶〉,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檢索系統,(http://www.darc.ntu.edu.tw/handle/1918/30959?doTreeView=true&forwardTo=/newdarc/darc-item-window.jsp&query=%E7%83%8F%E7%89%9B%E6%AC%84),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16日。
    〈貝珠串腕飾〉,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檢索系統,(http://www.darc.ntu.edu.tw/handle/1918/29600?doTreeView=true&forwardTo=/newdarc/darc-item-window.jsp&query=%E8%B2%9D%E7%8F%A0%E4%B8%B2%E8%85%95%E9%A3%BE),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15日。
    〈忠義廟〉,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danei/1111007-ZYM),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1月29日。
    〈研究計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www.nmth.gov.tw/studyplan?uid=137),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5月5日。
    〈研究總覽〉,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www.nmth.gov.tw/archive?uid=294),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5月1日。
    〈紅色令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網,(https://ianthro.ioe.sinica.edu.tw/museum_objects/%e7%b4%85%e8%89%b2%e4%bb%a4%e6%97%97/),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1月29日。
    〈捐贈流程〉,臺史博典藏網,(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Article.aspx?a=204),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4月28日。
    〈海洋史沙龍紀要:川中島・清流部落的記憶—霧〉,臺灣與海洋亞洲,(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10/12/10/),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5月1日。
    〈特展回顧〉,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www.nmth.gov.tw/nmthexhibitionhislist?uid=128),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4月19日。
    〈常設展.人氣路線〉,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www.nmth.gov.tw/archive?uid=290#gallery-2),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6月16日。
    〈排灣族頭目琉璃珠胸飾〉,臺史博典藏網,(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03.012.0112),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15日。
    〈對外關係文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www.nmth.gov.tw/archive?uid=229),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5月4日。
    〈臺史博線上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the.nmth.gov.tw/nmth/zh-tw/Theme/Detail/6b931de5-f526-4fe8-90f5-501dd6133b8f),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6月1日。
    〈遺忘中重組─悲壯的七腳川(Cikasuan)之戰.展覽緣起〉,(https://special.nmp.gov.tw/2008cikasuan/cikasuan_3.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5月1日。
    〈蹲踞人像柄木匙〉,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檢索系統(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darc-verify-window.jsp?handle=1918/30565&query=%E8%B9%B2%E8%B8%9E%E4%BA%BA%E5%83%8F%E6%9F%84%E6%9C%A8%E5%8C%99),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18日。
    〈願景與使命〉,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www.nmth.gov.tw/archive?uid=185),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4月15日。
    七腳川之戰策展夥伴,〈堅持到底.傳承下去─悲壯的七腳川之戰策展夥伴心得〉,史前館電子報第145期(2008.12),(https://beta.nmp.gov.tw/enews/no145/page_03.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5月1日。
    王學新,〈日阿拐後代開墾申請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178期(2019.01),(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78/2527),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6月11日。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成果報告,(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EF01DA518F292687/index.html?cumid=EF01DA518F292687),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2月26日。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訊學系,〈91年傳統領域土地調查成果報告〉,(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EF01DA518F292687/0C3331F0EBD318C2D1EAF18A838E3A81-info.html),2002,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2月26日。
    黃郁倫,〈神話不比歷史虛構:南島常設展廳創世起源動畫的策展筆記〉,史前館電子報第487期(2023.3),(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87/page_01.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5月5日。
    臺灣歷史學會,〈臺灣歷史學會簡介〉,臺灣歷史學會,(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12122634/http://www.twhistory.org.tw/tha01.htm),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4月19日。
    潘踏比厘家族網站,(https://tapileh.weebly.com/),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6月9日。
    謝仕淵,〈面對當代與指向未來的歷史博物館——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一)〉,博物之島(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daba80c1-aba2-4ff1-8243-254598fd4574),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6月9日。
    謝仕淵,〈專業治理:博物館架構與技術整合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三)〉,博物之島(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daba80c1-aba2-4ff1-8243-254598fd4574),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6月9日。
    謝仕淵,〈博物館展示製作的新觀點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二)〉,博物之島(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21e5fe9c-87fb-47a1-8e02-7b0b524c73e1),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6月9日。
    謝瑩提問整理,安歌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為了理解,我把話語權交給所有人〉,《獨立評論@天下》(2016)。(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4789),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6月21日。

    五、學位論文

    Li Shih-Hui., New National History and the Shaping of Taiwanese Identity: Representing Taiwan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PhD dis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2016)
    江明珊,〈拼裝的文化治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再現及其文化技術行動者群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22)。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碩士論文,1999)。
    陳怡宏,〈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1)。
    葉神保,《日本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4)。
    鄭安睎,《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
    盧梅芬,〈邁向殖民接觸史:國家博物館知識分類體系中的原住民族公民身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7)
    賴清美,〈香菇衝突——泰雅族尖石後山部落在林務局治理下的歷史反思〉,(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18)。
    謝佳均,〈原住民族接觸史、困難歷史與當代議題展示的跨文化對話 ——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22)。

    六、研討會論文

    吳孟青,〈語音導覽的發展與實務: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合辦「雙館齊下:博物館與臺灣文史論文發表會」,(2023年7月19日)。
    張安理,〈數位感官與歷史記憶:以臺史博 VR《Paliljaw 1874》製作為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合辦「雙館齊下:博物館與臺灣文史論文發表會」,(2023年7月19日)。
    張隆志,〈歷史民族誌,族群史書寫與臺灣平埔論述:以巴宰族群史研究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研討會」,(2003年9月30日至10月2日)。
    張銘宏、蘇峯楠,〈利用紫外線紅外線多頻譜相機檢視「建興庄公館漢人給望仔立社領取物資木籤」字跡〉,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2022年博物館藏品科學檢測工作坊」, (2022年9月17日)。
    黎世輝,〈多元文化主義的挑戰與民主化博物館的當代回應:臺灣與英國博物館歷史詮釋的兩種模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第七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2016年10月26-27日)。

    七、檔案、內部資料、議會文件(同作者依日期排列)

    〈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1895年10月24日)〉,〈明治二十八年甲種永久保存第八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00000008001。
    石文誠,〈簡述臺史博的常設展論述:臺灣的國族/國家建構過程〉,細部設計會前會,2019年8月14日。
    扶雅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常設展更新文物仿製計畫」採購案第一階段工作計畫書〉,2019年10月5日。
    扶雅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常設展更新文物仿製計畫」採購案第三批仿製資料〉,2020年5月28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常設展原住民主題之展示內容問題檢視會議,2017年12月18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常設展原住民主題第2次會前會之會議(第1次工作會議),2018年2月6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常設展原住民議題更新會議,2018年4月17日。
    展示組,〈「常設展歷史敘事更新項目盤點」會議資料〉,常設展歷史敘事更新會議,2018年4月30日。
    展示組,〈臺史博既有資源盤點列表〉,2018年5月1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常設展更新計畫第1次工作會議,2018年5月2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常設展更新計畫第1次會議,2018年5月4日。
    展示組,〈常設展更新方案發展流程表〉,常設展更新計畫第1次會議,2018年5月4日。
    展示組,〈常設展各單元更新資源盤點表格及填寫範例〉,2018年5月9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常設展更新原住民主題第一次諮詢會議,2019年1月10日。
    展示組,〈常設展更新聞物仿製計畫」採購案服務建議書徵求文件〉,2019年9月12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常設展更新文案修訂會議,2019年9月25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常設展更新文物仿製計畫」採購案第1階段審查會議,2019年10月5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常設展更新原住民主題第二次諮詢會議,2019年12月3日。
    研究組,〈常設展名詞使用之說明〉,2020年4月27日。
    展示組,〈會議紀錄〉,原住民物件製作方向確認會議,2020年7月30日。
    展示組,〈仿製案363項仿製品查核資料〉,2020年12月28日。
    展示組,〈「常設展文物仿製計畫」採購案勞務結算驗收證明書〉,2021年1月8日。
    研究組,〈臺灣史專有指稱釋義(初稿)〉,2021年6月4日。
    御匠設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設計工程整體規劃及觀念設計期末報告書第2次修正版〉,2003,未刊行。
    超藝傳播有限公司,〈霧社事件口述歷史調查研究與影像紀錄計畫結案報告〉,2009,未刊行。
    雅凱電腦語音有限公司,〈「109年常設展語音導覽規劃與內容委託製作」採購案結案報告書〉,2021年8月2日, 未刊行。
    蘇峯楠,〈常設展DE區的規劃說明〉,2018年7月31日。
    蘇峯楠,〈D-E單元常設展腳本〉,2019年7月15日。
    蘇峯楠,〈阿臺裝扮參考資料〉,2019年12月8日。
    蘇峯楠,〈DE單元常設展更新腳本〉,2020年2月26日。
    蘇峯楠,〈阿臺人模製作方法補充說明:展示手法與存在意義的思考〉,2020年5月18日。
    蘇峯楠,〈「牡丹社事件」名詞之調整方案〉,2020年6月7日。
    蘇峯楠,〈E單元常設展腳本〉,2020年8月21日。
    蘇峯楠,〈E單元常設展腳本最終版〉,2021年2月1日。
    蘇峯楠,〈常設展更新提案:「簽約租地」增放鵝毛筆〉,2021年5月7日。
    蘇峯楠、錢乃瑜,〈志工培訓資料:原住民主題〉, 2021年5月18日。

    八、報紙

    〈休館改造升級 臺史博8日重新迎賓〉,《自由時報》,2021年1月5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423405),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0月1日;
    〈西拉雅族正名案 憲法法庭判原住民身分法違憲3年內應修法〉,《中央社》,2022年10月28日,(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210280173.aspx),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2日。
    〈別再說歷史枯燥!臺史博今正式開館,打造科技互動新體驗〉,《琅琅悅讀》,2021年1月8日,(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122750/5146774),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0月1日。
    〈牡丹社事件146週年 官方盼建紀念館 民間要轉型正義〉,《自由時報》,2020年5月22日,(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74579),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1日。
    〈啟動典藏實習課程 務實推動館際交流 臺史博與原文發中心簽屬合作備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9年7月2日,(https://www.nmth.gov.tw/information?uid=211&pid=112303),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5月1日。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重新開館!全新常設展、4大特展、VR展廳同步登場〉,《La Vie》,2021年1月7日,(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100026),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0月1日。
    〈歐盟自本年9月1日禁止生產鹵素燈〉,《駐奧地利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2018年8月24日,(https://www.roc-taiwan.org/at/post/6961.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0月9日。
    王雅萍,〈原民文化活動觀察: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敬悼日進財〉,(https://groups.google.com/g/yotu/c/JApQxXQz_6Y?pli=1),2008年8月4日,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6月10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