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冠中 Wang, Kuan-Chung |
|---|---|
| 論文名稱: |
運用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探討觸口斷層對於台南地區之震災推估及防救作為 Exploring TELES on Chukou Fault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Plan in Tainan Areas |
| 指導教授: |
饒瑞鈞
Rau, Ruey-Ju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理學院 - 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0 |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 、觸口斷層 、災害防救 |
| 外文關鍵詞: | TELES, Chukou fault, disaster prevention, earthquake simul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6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板塊擠壓作用,使得台灣西部麓山帶與海岸沖積平原區域形成一系列的南北向逆衝斷層,讓台灣西部成為褶皺衝斷帶(fold-thrust belts),考慮其斷層長度及活動性,其中以嘉南地區的觸口斷層最受矚目。然自從1964年1月18日發生白河地震後,嘉南地區至今尚無斷層錯動,但根據前人研究成果指出,嘉南地區之斷層系統大地測量結果顯示嘉南地區無論從長期或近期都屬於地殼變動非常活躍的區域;中央地質調查所將觸口斷層依兩側的變動量,列為第一類活動斷層,且李錫堤在台灣省中小學校園附近活動斷層普查成果,亦認定觸口斷層為臺灣活動斷層,但徐澔德等人以Taiwan Earthquake Model在TAO期刊發表的臺灣新的活動斷層圖,並未將觸口斷層納入其中;對於觸口斷層的存疑性,雖有學者抱持著不同的見解,但在災害防救的前提下,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而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aiwan Earthquake Loss Estimation System,簡稱TELES)是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發,可對於國內進行地震風險評估與危害度分析的本土化地震風險評估系統。因學者對於觸口斷層的分界及長度認定不同,故本研究以TELES系統模擬觸口斷層震源三種參數—1.地調所資料顯示長度 28公里。2.李明書等人(2003)長度40公里。及3.林啟文等(2007)長度68公里,進行各式的地震模擬如PGA分布、土壤液化潛能指數、建築物損害情形、經濟損失分布、人員傷亡情形及震後火災發生數分布等,其模擬分析重點如下:
地表加速度PGA值:在觸口斷層長度設定在28公里情境模擬下,其最大地表加速度發生在東山區南勢里0.5774g,並共有24個里達到400gal劇震等級以上;在長度設定40公里情境模擬下,其最大地表加速度發生在楠西區照興里0.5992g,並共有44個里達到400gal劇震等級以上。在長度設定在68公里情境模擬下,其最大地表加速度發生在玉井區望明里0.6367g,並共有104個里達到400gal劇震等級以上。
建築物損害及經濟損失方面:在觸口斷層長度設定在28公里情境模擬下,臺南市推估會有385.1棟建物至少嚴重損害,約造成170.9億元的建築物經濟損失;在長度設定40公里情境模擬下,臺南市推估會有794棟建物至少嚴重損害,約造成254.9億元的建築物經濟損失;在長度設定在68公里情境模擬下,臺南市推估會有2194.2棟建物至少嚴重損害,約造成449億元的建築物經濟損失。
在人命傷亡推估方面:在觸口斷層長度設定在28公里情境模擬下,臺南市推估會有日間10.66人、夜間 15.60人及假日或通勤時段 11.45人;在觸口斷層長度設定在40公里情境模擬下,臺南市推估會有日間26.75人、夜間 36.86人及假日或通勤時段 27.93人;在觸口斷層長度設定在68公里情境模擬下,臺南市推估會有日間99.26人、夜間 125.63人及假日或通勤時段 100.65人。
在重要設施水庫方面:不論在觸口斷層長度設定在28公里、40公里及68公里等情境模擬下,位於觸口斷層上盤的曾文水庫大壩(臺南市東山區與嘉義縣大埔鄉交界)遭受的最大地表加速度均高於400gal以上。
綜合以上,經由國震中心NCREE研發的TELES 系統模擬出觸口斷層發生錯動時可能造成的災損狀況,應用在臺南市的震災境況及災損推估,據以強化地震災害應變機制,而TELES 系統產出研究結果亦可提供臺南市改善救災防救資源分配之對策參考。
There is a fold-thrust belt in western Taiwan. Among the faults in western Taiwan, Chukou Fault gets the most attention due to the disagreement of its length and activity i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length of Chukou Fault was reported to be 28, 40, and 68 km in three previous researches.
In this research, we applied Taiwan Earthquake Loss Estimation System(TELES) to simulate three different earthquake scenarios of Chukou Fault base on different fault lengths. The parameters that TELES generated includes distribution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liquefaction potential index, number of buildings damaged, economic loss, number of victims, and post-earthquake fire. We focused on the ex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se parameters in Tainan City.
For fault length 28, 40, 68 km,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was 0.5774, 0.5992, 0.6367g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buildings damaged in Tainan was 385.1, 794, 2194.2 respectively; economic loss was 17, 25.4, 44.9 billion NT dollar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victims was 15.60, 36.86, 125.63 respectively if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during night time. The highest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happened in Yujing District.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t Zengwen Reservoir was more than 400 gal regardless of the length of fault.
We demonstrated the possible damage ex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caused by Chukou Fault activity using TELES. We hope that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will be helpful in improving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in Tainan City.
內政部消防署(2007),災害防救深耕5年中程計畫。
中華民國內政部網站,2012,內政部消防署組織條例修正草案總說明,共9頁(2012年02月16日送立法院審查)。
吳子修、黃明偉、劉淑燕、張芝苓、吳秉儒,地震災害潛勢圖的製做與應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呂佩玲、蕭乃祺(2011),從日本宮城外海地震探討台灣地震測報作業,日本宮城外海地震(M9.0)學術研討會。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劉彥求、林偉雄、林燕慧(2007),臺灣西南部的活動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7號。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1998),台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0號。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2000c),台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3號,共122頁。
陳文山(2003) 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2/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92-7號
林美聆、陳銘鴻、沈建志(2011),全國液化潛能圖之製作及評估方法之研究,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120-133頁。
陳亮全(2011),近年台灣大規模地震防救災之科技研發,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網站,關於TELES。2014.04.20取自(http://teles.ncree.org.tw/AboutTELES.aspx)。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2013),TELES常見問題與解答。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網站,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簡介,國科會科技部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ncree.org/ZH/Home.aspx)。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2012),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使用手冊。
鄭世楠(2014),塵封的裂痕歷史地震第三講-1906年梅山地震,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嘉義,共92頁。
104年臺南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蔡義本、王乾盈、李錫堤、許茂雄,台灣省中小學校園附近活斷層普查及防震對策研究報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共274頁,1997。
鄭世楠、葉永田、徐明同、林建邦、鄭文彬,「日據時期嘉南地區歷史地震資料之重新整理與分析」,台灣地區十大災害地震圖集,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1998)。
陳郁文(2004) 以反射震測法研究觸口斷層及其附近構造。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9頁。
饒瑞鈞、景國恩、郭素妙(2006) 台南地區之地震活動與地殼變形。1906梅山地震百週年紀念研討會。
景國恩、饒瑞鈞、李建成、胡植慶、侯進雄(2008),由1995-2005年之GPS觀測資料探討台灣西南部之地殼變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二十號,第17-31頁。
饒瑞鈞(2002) 台灣的地震地體構造。臺灣之活動斷層與地震災害研討會,第30-48頁。
許京穎(2008) 台灣潛勢地震之發生機率評估。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33頁。
黃思敬(2005) 利用衛星大地測量資料研究觸口斷層系統之活動構造。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5頁。
臺南市全球資訊網。(http://www.tainan.gov.tw/tainan/)
臺南市政府消防局網站。(http://119.tainan.gov.tw/)
林啟文、陳文山、饒瑞鈞(2007)臺灣活動斷層調查的近期發展。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8號,85-110頁。
吉田要(1931)所謂觸口山層。臺灣地學記事,第2卷,第2號,第27-29頁。
李明書、劉彦求、林偉雄、林啟文(2004)觸口斷層調查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未出版報告。
饒瑞鈞、余致義、洪日豪、胡植慶、李建成、詹瑜璋、許麗文(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活動斷層監測系統計畫(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95-10號,共241頁。
李宇威(2014) 臺灣西南部觸口斷層上盤鳥嘴層沈積環境及其地體構造的意義。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87頁。
林棋皓(2016) 震災境況模擬技術簡介。新北市政府講習簡報。
黃豊閔(2006) 觸口斷層的應力演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3頁。
葉錦勳(2003),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Taiwan Earthquake Loss Estimation System-TELES),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137頁。
葉錦勳(2013),機率式液化潛勢評估與應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44頁。
鄭世楠、江嘉豪、陳燕玲(2012),臺灣地區歷史地震資料的建置,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共448頁。
臺灣歷史地震文獻資料庫網站。(http://tec.earth.sinica.edu.tw/TEM/hisevent/hisdoc.php
Hung, J. H., Wiltschko, D.V., Lin, H.C., Hickman, J.B., Fang, P., and Bock, Y. (1999), Structure and mo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fold and thrust belt. Terr. Atmos. Ocean. Sci. 10, 543-568.
Iwasaki, T., T. Arakawa, and K. Tokida (1982), Simplified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Soil Liquefaction During Earthquakes,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Southampton, 925-939.
Shyu, J. B. H., K. Sieh, Y. G. Chen, and C. S. Liu (2005), Neotectonic architecture of Taiw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large earthquakes, J. Geophys. Res., 110, B08402, doi:10.1029/2004JB003251.
Shyu, J. B. H., Y.-R. Chuang, Y.-L. Chen, Y.-R. Lee, and C.-T. Cheng(2016), A New On-L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Source Database from the Taiwan Earthquake Model (TEM) Project for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of Taiwan. Terr. Atmos. Ocean. Sci., 27, 311-323, doi: 10.3319/TAO. 2015.11.27.02 (TEM).
Tsai, Y. B., T. L. Teng, J. M. Chin, and L. H. Liu (1977),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 seismicity in Taiwan region, Mem. Geol. Soc. China, 2, 13-41.
Wells, D. L. and K. J. Coppersmith (1994), Analysis of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Magnitude, Rupture Length, Rupture Area, and Surface Displacement, Bull. Seism. Soc. Am., 84(4), 974-1002.
Wu, Y. M., T. C. Shin, and C. H. Chang(2001), Near real-time mapping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peak ground velocity following a strong earthquake, Bulletin 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1, 5, p.1218-1228.
Yu, S. B., H. Y. Chen, and L. C. Kuo (1997),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the Taiwan area, Tectonophysics, 274, 41-59.
校內:2022-08-08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