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明成
Chen, Ming-Cheng
論文名稱: 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
指導教授: 林瑞明
Lin, Rui-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4
中文關鍵詞: 國族認同現象
相關次數: 點閱:169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none

    none

    目 錄 第一章 裂變與演化--緒論……………………………………………………001 第一節 緣起……………………………………………………………0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02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的回顧與檢討…………………………………003 第四節 研究範疇、方法及態度………………………………………007 第五節 論文架構與說明………………………………………………009 第二章 回首與回歸(一)--「陳芳明現象」評析…………………………013 第一節 土撥鼠與高山鱒魚的對話 --析介陳芳明的「愁情與禁錮」的年代………………013 一、愁情歲月…………………………………………………013 二、大學與研究所時期的異化………………………………014 三、余光中情結………………………………………………018 四、悲歡「龍族」……………………………………………019 五、《書評書目》的參與……………………………………024 六、閹割的歷史………………………………………………027 七、禁錮歲月…………………………………………………028 第二節 爬登「危樓」,瞭望「典範」 --評陳芳明&余光中的相聚、決裂與重逢………………032 一、前言………………………………………………………032 二、相聚的契機………………………………………………036 三、與「狼」決裂……………………………………………039 四、「狼」前「狼」後………………………………………042 五、「重逢」於「樓上」……………………………………044 六、結語-迷戀&自戀………………………………………046 第三節 飛龍在天?!「變色龍」的原型分析 --評陳芳明的「許信良情結」始末………………………048 一、望斷歸鄉路………………………………………………048 二、洛杉機《美麗島週報》風雲……………………………050 三、回「鮭」原鄉……………………………………………056 四、許信良情結………………………………………………059 五、小結--「情結」的終結?!…………………………063 第三章 回首與回歸(二)--「陳芳明現象」評析…………………………074 第一節 來自「流亡」者的視點 --評陳芳明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期間的言論……074 一、前言………………………………………………………074 二、陳芳明的「台灣文學」內涵……………………………075 三、施叔青、張愛玲作品情歸何處…………………………078 四、「加法包容說」、「藝術性至上說」的迷思…………081 五、「政治正確」的指控……………………………………084 六、結論………………………………………………………085 第二節 「高牆」倒下的姿勢與「大地」撕裂的方式 --評陳芳明在「李家同事件」中的戰鬥位置…………087 一、緣起………………………………………………………087 二、「民意」之舉……………………………………………089 三、結語………………………………………………………091 第三節 評自立晚報「政治評論員」陳芳明的書寫立場 --兼論其在「呂秀蓮話題」中的選擇…………………093 一、前言………………………………………………………093 二、2000年3月18日總統大選「前」,書寫立場之分析…093 三、2000年3月18日總統大選「後」,書寫立場之分析…096 四、「呂秀蓮話題」…………………………………………097 五、結語………………………………………………………101 第四章 事變與世變(一)--台灣意識的建構&國族認同的轉折…………108 第一節 關於陳芳明早期「大中國主義」的諸種論述、行徑………108 一、學術論文…………………………………………………110 二、新詩創作…………………………………………………111 三、文化 / 文學論述…………………………………………112 四、史觀認知…………………………………………………113 五、現實行徑…………………………………………………114 第二節 關於陳芳明「台灣意識」的建構&「國族認同」的轉折…117 一、一個簡易的定義與討論:什麼是「台灣意識」? 什麼是「國族認同」?…………………………………117 二、陳芳明「國族認同」的轉折歷程………………………121 三、陳芳明「台灣意識」的建構途徑………………………123 四、陳芳明「台灣意識」的建構體系………………………125 五、成就與貢獻………………………………………………130 六、挑戰與迷思………………………………………………131 第五章 事變與世變(二)--台灣意識的再建構&國族認同的再轉折……135 第一節 文學論述的鬆動………………………………………………135 一、有關「文學與政治」關係的詮釋………………………135 二、有關「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關係的詮釋……………143 第二節 史觀視點的漂流………………………………………………152 一、有關「二二八事件史」的探索…………………………152 二、有關「本土」精神的追尋………………………………163 第三節 統獨口徑的轉向………………………………………………170 一、政治台獨乎?!…………………………………………170 二、文化台獨乎?!…………………………………………178 第四節 人事物地的驛動………………………………………………182 一、有關陳芳明「語文操作」的屬性驛動…………………182 二、有關陳芳明於媒體上的出版、登載園地之屬性驛動…183 三、有關陳芳明「人、事聯結」之屬性驛動………………185 四、有關陳芳明「邊緣&主流」之屬性驛動………………188 第六章 追尋與對抗——陳芳明的書寫版圖……………………………………192 第一節 「帝國之眼」的視角:陳芳明「文史論述」的切角…………192 一、關於陳芳明的「後殖民」立場…………………………192 二、關於陳芳明的「女性」書寫……………………………197 三、關於陳芳明的「原住民文學」書寫……………………203 第二節 「巨視複眼」的顏色:陳芳明「詩文創作」的特色…………207 一、初期特色…………………………………………………207 二、早期特色…………………………………………………208 三、中期特色…………………………………………………210 四、近期特色…………………………………………………216 第七章 另一種陳芳明的可能--結論…………………………………………220 【參考書目】………………………………………………………………………225 【附錄一】:記憶與欲望--陳芳明紀事年表初編(1947年6月-2002年4月)……238 【附錄二】:陳芳明已出版之文、史著作目錄…………………………………297 【附錄三】:陳芳明未收錄成書的篇章…………………………………………309

    【參考書目】:
    一、篇章
    小 野,<文化局不是小餅而是大烤箱>,中國時報「時論廣場」,1996年1月25日
    巴蘇亞‧博伊哲努,<歷史文化主體性的實踐>,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2年6月4日
    尹章義,<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學:兼致宋冬陽、張良澤兩先生>,《文季》,2卷4期,1984年12月
    王明珂,<從模糊邊緣出發,建立兩岸新關係>,聯合報,2000年5月12日
    王德威,<五十年代反共小說新論>,收錄於張寶琴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王德威,<從鄉土想像到國族論述>,發表於「鄉土文學論戰二十周年回顧研討會」,春風文教基金會,1997年10月26日
    王德威,<最後的馬克思>,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年1月21、22日
    王 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仙人掌》,第2期,仙人掌雜誌出版社,1977年4月
    王 拓,<擁抱健康的大地>,聯合報「聯合副刊」,1977年9月10日、11日、12日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1996年7月
    王浩威,〈社會階級的差距〉,自由時報,1999年10月16日
    丘彥明,<把歡笑撒滿人間--訪小說家王禎和>,聯合報「聯合副刊」,1984年2月19日
    丘秀芷,〈「你」的容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年12月26日
    平 路,<歸鄉的女人>,發表於「鄉土文學論戰二十周年回顧研討會」,春風文教基金會,1997年10月24日。該文另於1997年10月25、26、27日,刊登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向 陽,<鐵達尼與金達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11月8日
    向 陽,<不能不想起>,自由時報「自由副刊」,1998年1月19日
    艾琳達口述,莊豐嘉整理記錄,<我認識的許信良-只要能創造歷史,任何手段都是對的>,台灣日報,1999年4月30日
    印鐵林,<堅決反對最嚴重的台獨>,《海峽評論》,第121期,2001年1月1日
    朱雙一,<老中青皆尊,各流派並重--《文訊》雜誌與台灣文學發展>,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2年6月3日、4日
    伊 里,<台灣文學想在大學裡找個家>,《誠品閱讀》,第23期,誠品書店,1995年8月
    呂興昌,<來自曠野的心聲:平埔原住民文學>,聯合報「聯合副刊」,2001年5月15日
    呂正惠,<陳芳明「再殖民論」質疑>,《聯合文學》,206期,2001年12月
    杜正荃,<龍乎?蛇乎?--讀「龍族詩刊」十五期有感>,《詩人季刊》,第4期,後浪詩社主編,1976年1月
    李敏勇,<灰色時代‧曖昧政治:序陳芳明政論集《李登輝情結》>,《李登輝情結》,台北:前衛,1991年11月
    李敏勇,<在台灣文學史與中國新詩史之間的浮游心影:《典範的追求》>,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5年1月8日
    李敏勇,<文化失格>,台灣日報「社會觀察」,2000年9月27日
    李瑞騰,<救國團與文藝>,聯合報「聯合副刊」,1999年1月25日
    李永熾,<馬關條約與台灣意識的形成>,台灣時報,1995年4月16日
    李永熾,<台灣的主奴辯證>,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1年7月4日
    李魁賢,<文學變局>,《文學台灣》,第32期,1999年冬季號
    李筱峰,<謝雪紅評傳>,中國時報「開卷版」,1991年8月9日
    李筱峰,<文學的歷史?歷史的文學?--讀陳芳明<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一文有感>,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2年8月20日
    李奭學,<偏見與新見:評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聯合報「讀書人」,1994年
    李奭學,<鑼聲若響>,聯合報「讀書人」,1999年3月15日
    李奭學,<收編的政治學>,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年9月4日
    李奭學,<語言、比較文學、文體>,聯合報「聯合副刊」,2001年3月5日
    宋澤萊(以筆名「柯木良」發表),<論歷史教育>,《中華雜誌》,第18卷第198期,1980年1月
    宋澤萊,<國族認同下台灣當代本土派知識階級的自我圖像--試介陳芳明散文的殊勝>,《台灣新文學》,第12期,1999年7月
    宋澤萊,<主編的話:外省人族群運動的初步勝利>,《台灣新文學》,第12期,1999年7月
    余光中,<狼來了>,聯合報「聯合副刊」,1977年8月20日
    余光中,<從母親到外遇>,《聯合文學》,第168期,1998年10月
    余光中,<辟邪茱萸,消災菊酒>,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年10月23日
    余光中,<我的繆思>,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10月28日。
    余光中、陳芳明、鍾怡雯、陳大為等四人座談會,胡金倫記錄整理,<瞭望天狼星的三個角度>,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年5月13日。
    余光中,<因政治而分,因文化而合--討論香港文學的胸襟>,《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主講,<原住民文學的反思>,《拜訪文學系列講座專輯》(林宜澐主編),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東方白,<真與美>,《文學台灣》,第38期,2001年夏季號
    林文義,<回到鞭傷之島--致陳芳明>,《新文化》,1989年8月1日
    林文義,<文學的意識形態>,自立晚報「見微集」,2000年7月7日
    林文義,<蕭索與華麗>,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0年7月10日
    林文義,<知識人的明與暗>,自立晚報,2000年7月28日
    林文義,<諍言>,自立晚報「見微集」,2001年3月2日
    林瑞明,<文學從土地與人民出發>,《鄉土與文學》,台北:文訊雜誌社,1994年
    林梵(林瑞明),<夫婦>,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9月3日。
    林瑞明,<現實的烙印--廖永來的詩路歷程>,發表於成大「第二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 2000年3月11至12日
    林瑞明,<尋找真實的聲音--台灣日日有詩嗎?(上)(下)>,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0年12月30、31日。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詩與現實>,收錄於《文學台灣人》(李懷、桂華著),台北:遠流,2001年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1999年6月
    林央敏,<徛置228紀念碑前>,民眾日報,2000年2月28日
    林傑洛,<笑忘書-評『這樣的詩人余光中』>,《文訊》,革新12期、總號51期,1990年1月
    林鍾隆,<為孤獨的位置定位:評陳芳明的<孤獨的位置>>,《青溪》,第69期,1973年
    林清玄,<滔滔汩汩--讀陳芳明的《鏡子和影子》>,青年戰士報,1974年10月25日
    林煥彰,<白雪湧路,美麗而艱難:讀陳芳明<在美加國界上遇雪>>,《台塑月刊》,第6卷12期,1975年12月
    林煥彰,<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88年1月24日
    林衡哲,<漫談我對台灣文化與台灣文學的看法>,《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北美台灣文學研究會編),台北:前衛,1989年
    林衡哲,<序文-我所認識的許信良與鍾碧霞>,《許信良言論選集》,台北:前衛,1992年
    林博文,<「台灣地位未定論」的來龍去脈>,中國時報,2000年5月29日
    林博文,<呂秀蓮是個disaster>,中國時報,2000年6月16日
    林麗如,<飲記憶而微醺,生命自感豐盈充實-專訪司馬中原先生>,《文訊》,1998年10月
    邱雅芳採訪、整理,<讓台灣美麗起來--陳芳明的文學歷程及其文學傳播觀>,《台灣新文學》,創刊號,1995年8月
    邱雅芳,<重建台灣史觀―陳芳明老師的台灣文史研究>,《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水筆仔工作群),第6期,1998年10月
    邱貴芬,<「可口可樂」本土文化及其他>,台灣日報「台灣副刊」,1997年1月11日
    邱貴芬,<壓不扁的玫瑰--台灣後殖民小說面貌>,中國時報「開卷」,1997年2月13日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1997年9月
    邱貴芬,<再探台灣文學觀:性別、族群屬性與台灣文學史重構>,「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研討會論文,1999年12月21日至23日
    邱貴芬,<女學會與政治>,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年4月19日
    邱香蘭,<恢復台北的歷史記憶-陳芳明>,《綠林傳奇》,台北:韜略,1996年
    邱妙津,<昨日年輕擊壤歌,今朝掛鎖美麗島>,《新新聞周刊》,1992年4月12日-18日
    吳德山,<走出「台灣意識」的陰影:宋冬陽台灣意識文學論底批判>,《夏潮論壇》,革新版第12期,1984年3月
    吳 晟,<記實文學的開創-林雙不小說集《回家的路》>,台灣日報「台灣副刊」,1998年5月2日
    吳晟,序文<超越哀歌>,收錄於瓦歷斯‧諾幹的詩集《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1999年
    吳晟,<蘭英的信>,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0年12月31日
    吳潛誠,<政治陰影籠罩下的詩之景色-評介李敏勇詩集《傾斜的島》>,收錄於李敏勇詩集《傾斜的島》,台北:圓神,1993年
    吳錦發,<開創者與治國者>,民眾日報「天聲人語」,1999年5月13日
    孟 樊,<當代台灣政治詩學>,《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鄭明娳主編),台北:時報,1994年
    周芬伶,<愛之憂鬱--論張愛玲《半生緣》>,收錄於《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陳義芝編),台北:聯經,1999年
    胡衍南,<陳芳明:給心情一個交待>,《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訊雜誌社、文建會,1999年6月
    胡慧玲,<發現陳芳明>,《荊棘的閘門》,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9月
    南方朔等座談會紀錄,<解開「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結>,《中國論壇》,第226期,1986年10月25日
    南方朔,<愛爾蘭文學啟示錄>,自由時報「自由副刊」,1999年11月12日
    高瑞穗,<「含憂草」後記>,《含憂草》,台北:大江,1973年
    孫慶餘,<他祇是把革命當作表演藝術-許信良海外的革命生涯>,《新新聞周刊》,第137期,1989年10月23日至29日
    孫慶餘,<毀滅民進黨-許信良的大謀略>,台灣日報「台灣論壇」,1999年5月
    孫慶餘,<陳水扁必須反省自己,調整行事風格>,台灣日報「台灣論壇」,2000年10月31日
    孫大川,<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的摹寫>,《中外文學》,第21卷第7期,1992年7月。
    孫大川,<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4月
    徐博東(中國北大台灣研究室主任教授),<民進黨台獨轉型五階段論>,《台灣研究》,第3期(季刊),1998年
    郝譽翔,<祖師奶奶不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1月1日
    夏志清,<關於《說不盡的張愛玲》>,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6月29日
    「淡院」編輯部,<陳芳明語錄>,《砲台埔文藝》,33期,1998年2月27日
    陳 凌,<陳芳明教授生平著作年表初稿緣起>,《砲台埔文藝》,29期,1997年11月25日
    陳昌明,<時空的辯證:《時間長巷》、《掌中地圖》>,聯合報「讀書人」,1998年11月9日。
    陳昭瑛,<『愛國是一件拚命的事』--致陳映真君以及所有民族主義者>,《中華雜誌》,第18卷第198期,1980年1月
    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1995年2月
    陳昭瑛,<發現台灣真正的殖民史:敬答陳芳明先生>,《中外文學》,1995年9月
    陳映真,<以意識型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89期,2000年7月
    陳映真,<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191期,2000年9月
    陳映真,<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爭論的話>,《聯合文學》,194期,2000年12月
    陳映真,<駁陳芳明再論殖民主義的雙重作用>,收錄於:《因為是祖國的緣故…》,台北:人間,2001年12月。
    陳映真,<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上)(下)>,聯合報「聯合副刊」,2001年1月12、13日
    陳永興,<台灣要往何處去?序陳芳明著《在時代分合的路口》>,《在時代分合的路口》,台北:前衛,1989年7月
    陳文彬記錄、整理,<落土不凋的雨夜花--《謝雪紅評傳》發表會記實>,《台灣文藝》,創新6號,1991年8月15日
    陳必照,<序>,《台灣對外關係的窺探》,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9月
    陳明柔,<《龍族》試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3期,1991年1 月
    陳千武口述,陳柔縉整理,<斗笠遮風又遮雨,不像皇冠那麼偉大>,《新新聞周刊》,1992年5月17日至5月23日
    陳昭如,<二二八的化石化>,台灣日報「台灣副刊」,1997年2月27日
    陳光興,<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7期,1994年7月
    陳文彬,<詩人不在家>,台灣日報「非台北觀點」,2000年6月18日
    陳樹鴻,<台灣意識-黨外民主運動的基石>,《生根》,第12期,1983年7月10日
    陳光達訪談,<朱天心:我不屬於台灣,要屬於哪裡?>,「小說家訪談周記」,《新新聞周刊》,1997年11月19日至11月24日
    陳克華,<肛交,到底必不必要?>,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2年3月15日
    陳立人,<十年流放,五大轉變--許信良海外十年的言行變化>,《新新聞周刊》,第136期,1989年10月16日至22日
    陳月霞,<台灣女權「騷得過火」>,台灣日報「台灣副刊」,1997年2月12日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1996年
    莫 渝,<四家散文詩選讀--陳芳明:陀螺的人生>,《笠》,197期,1997年2月
    莫 渝,<春耕的季節--陳芳明:都是泥土的孩子>,國語日報,1998年3月26日
    許達然,<以人民的立場解釋台灣歷史--序>,《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高雄:敦理,1988年8月
    許信良,<勿忘在洛--序陳芳明《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台北:前衛,1989年7月
    許俊雅,<您,您等一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年6月25日
    許倬雲,<元「中都」考古懷今>,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年7月15日
    莊金國,<驀然,一片光--比較余光中<鵝鑾鼻>的不同結尾>,台灣時報「西子灣副刊」,1987年8月18日
    莊金國,<改寫自己的歷史--談余光中對<鵝鑾鼻>詩的詮釋>,台灣時報「西子灣副刊」,1988年4月
    莊金國,<文化核四>,台灣日報「非台北觀點」,2001年2月17日
    莊金國,<成大台文系所三位一體,九月成行>,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2年6月9日
    莊宜文,<迴旋的舞步--從「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談起>,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0年11月25日
    郭 楓,<火浴吐魯番--論余光中的詩>,民眾日報「鄉土副刊」,2000/08/25-2000/09/09
    郭 楓,<西洋魔笛與高行健現象(7)>,民眾日報「鄉土副刊」,2001年4月14日
    張富美,<落土不凋雨夜花--序陳芳明的《謝雪紅評傳》>,《謝雪紅評傳》,台北:前衛,1991年7月15日
    張炎憲,<序:奮鬥不懈的友人>,《福爾摩莎情結》,台北:前衛,1991年11月
    張炎憲,<台灣文化新生力量的崛起--民進黨一九九三年文化會議有感>,民眾日報「鄉土副刊」,1993年8月11日
    彭瑞金,<台灣文學應本土化為首要課題>,《文學界》第二期,高雄:春暉,1982年4月
    彭瑞金,<陳芳明的文學懺情錄--《典範的追求》>,民眾日報「鄉土副刊」,1994年8月20日
    彭瑞金,<火線下的文學思考>,民眾日報「鄉土副刊」,2000年3月30日
    彭瑞金,<迎接玉山文學時代的來臨>,民眾日報「鄉土副刊」,2000年8月30日
    彭瑞金,<不要讓文字成為文學的災難>,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10月15日
    彭明敏,<黨紀乎?大是大非乎?--秋毫與輿薪>,自由時報「自由廣場」,1998年1月21日
    彭小妍,<等待黑暗逝去,光明來臨的日子--論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收錄於《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陳義芝編),台北:聯經,1999年
    黃 娟,<台灣文學研究會與我:十年的回顧與反省>,《台灣文藝》,總號140期,1993年12月
    黃春明,<一朵激起漣漪盪漾的水蓮>,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03月30日
    黃旭初,<陳芳明:談從詩人、學者到參與政治的心路歷程和筆名的由來>,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2月15日
    黃旭初,<從中國到台灣一段蒼茫的來時路>,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2月15日
    黃旭初,<認真做個真正的自己>,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3年2月15日
    黃維樑,<入此門者,莫存倖念-余光中先生的細心與敬業>,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97年4月18日
    黃錦樹,〈哀暨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年10月24日
    游勝冠,<後殖民?後現代?陳芳明台灣文學史書寫的論述困境>,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1年8月20日
    游勝冠,<揭開「現代主義」、「前衛性」的神秘化面紗--論外文系出身的戰後移民學者反本土論述的意識形態位置>,收錄於《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1,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01年12月
    游勝冠,<文化霸權的偏見>,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2年1月21日
    游勝冠,<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2年2月4日
    游勝冠,<專業主義的束縛--台灣文學學術化的困境>,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2年6月10日
    曾健民,<「戰後再殖民論」的顛倒--關於陳芳明的戰後文學史觀的歷史批判>,《聯合文學》,195期,2001年1月
    曾淑美,<對我們而言,余光中…>,《聯合文學》,第14卷第12期,1998年10月
    曾琮琇,<多音交響的新生命--專訪陳萬益教授談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年9月25日
    傅建中,<「台灣地位未定論」早已死亡>,中國時報,2000年6月1日
    傅建中,<請呂副總統謹言為是>,中國時報,2000年7月2日
    楊 翠,<春蟬與莊稼漢>,台灣日報「台灣副刊」,1997年6月30日。
    楊 渡採訪,<主張即是一種思想(5)--專訪陳映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年1月27日
    楊 照,<女性、左翼思想與政治鬥爭--陳芳明的《謝雪紅評傳》>,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11月25日
    楊 照,<端端正正、冷靜文明-余光中的『余光中詩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年3月2日
    楊 照,<讀陳芳明散文集:與魯迅的宿命交會>,《聯合文學》,第175期,1999年5月
    楊青矗,<台灣文學的認同>,自由時報,1999年11月23日
    楊錦郁記錄整理,<始終維護文學的尊嚴-李瑞騰專訪朱天心>,《文訊》,革新第53期,1993年6月
    路 況,<歷史意識與歷史造像運動>,《中國論壇》,第379期,1992年4月
    趙天儀,<黑函>,《台灣文藝》,第159期,1997年10月
    葉阿明,<意識與存在-再論台灣意識>,《生根》,第15期,1983年8月25日
    葉石濤,<簡介陳少廷先生的「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書評書目》,53期,1977年9月
    廖仁義,<文學心靈的回航:《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中國時報「開卷」,1998年10月22日
    廖炳惠,<後殖民的掙扎>,中國時報「開卷」,2002年6月16日
    潘弘輝採訪、整理,<台灣文學史的開基祖--專訪葉石濤>,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0年6月10日
    蔡篤堅,<思辨中國與台灣場域:陳芳明與文崇一著作蘊涵之史學方法初探>,發表於「認識中國史學術研討會」,台灣歷史學會主辦,1999年3月27日
    蔡詩萍訪問,<論戰的我思-專訪余光中>,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年5月1日
    蔡淑華採訪,<續航在回鄉道途--專訪施叔青>,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0年8月12日
    鄭欽仁,<台灣史研究與歷史意識的檢討>,《台灣文藝》,第84期,1983年
    鄭欽仁,<序>,《台灣內部民主的觀察》,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10月
    鄭清文,<再談聯合報選「台灣文學經典名著」>,《文學台灣》,第31期,1999年7月
    劉紀蕙,<談余光中的希臘星空與音響變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10月28日
    劉國深,<試論百年來「台灣認同」的異化問題>,《台灣研究集刊》,1995年,第3/4期
    錢永祥,<社群關系與自我之構成:對沈岱爾社群主義論證的檢討>,《政治社群》(陳秀容、江宜樺編),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5年
    歐佩佩,<一個台北人在台南>,台灣日報「台灣副刊」,2002年5月2日
    蕭欣義,<視野廣闊的燈塔島--序陳芳明《鞭傷之島》>,《鞭傷之島》,自立晚報,1989年7月
    蕭 蕭,<花和劍的風味--談陳芳明>,《龍族詩刊》,第6號,1972年3月
    蕭 蕭,<蕭蕭書簡-致蘇紹連(日期署為1972年5月26日)>,《詩人季刊》,第4期,後浪詩社主編,1976年1月
    蕭 蕭,<陪您一段>,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88年1月24日
    蕭 蕭,<有一種鄉愁在台灣與中國之間>,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5/10/07
    謝里法,<十年台灣文學研究會之回首>,自立晚報,1993年8月31日至9月5日
    魏可風採訪、整理,<流亡,所以孤獨書寫--專訪陳芳明的寫作之路>,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0年3月11日
    魏可風專訪,<站在邊緣的觀察者--陳芳明談《台灣新文學史》>,《聯合文學》,178期,1999年8月
    鍾 雲,<詩評的《鏡子和影子》>,《出版與研究》,第13期,1978年1月
    鍾 喬,<被曲解的「認同」史>,中國時報「開卷」,2001年6月17日
    隱 地,<發刊詞>,《書評書目》,第一期,1972年9月
    隱 地,<告別書評書目>,《書評書目》,第49期,1977年5月
    隱 地、林佩芬、郭明福,<書的故事>,《文訊》,1998年10月
    隱 地,<文學追夢五十年>,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年5月17日。
    龍應台,<上海的一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4月2日
    簡義明採訪,<全球化與華文文學語境中的台灣文學--王德威教授訪談錄(上)(下)>,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6月8、9日
    譚 石,<不該缺席的文評家:介紹《典範的追求》>,中國時報「開卷」,1994年3月31日
    羅 青,<酸甜憶往事>,收錄在:蕭蕭,《來時路》,台北:爾雅,1983年
    羅 門,陳 黎,<各家看余光中>,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5年10月7日
    蘇紹連,<小朋友的日記>,聯合報「聯合副刊」,1988年1月15日
    耀 亭(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回顧、鑒衡、展望-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二十周年>,《文藝理論》,中國北京,1997年2月
    顧秀賢訪問,<我從未缺席,而只是晚歸--越洋專訪陳芳明>,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89年6月28、29日
    顧燕翎主編,<導言>,收錄於:《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年
    二、專書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遠景,1984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2001年
    王曉波,《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東大,1988年
    王曉波,《台灣前途論集》,台北:帕米爾書店,1989年
    王曉波,《台灣意識的考察》,台北:海峽出版社,2001年
    王慶麟(亞弦),《青年筆陣-青年的文藝活動》,台北:幼獅,1983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年
    瓦歷斯‧諾幹,《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1999年
    史 明,《台灣人四百年史》,San Jose:蓬島文化,1980年
    古遠清,《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中國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7年
    台灣教師聯盟,《二二八和平週教學手冊》,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2年
    向 陽,《十行集》,台北:九歌,1984年
    向 陽,《為台灣祈安》,南投縣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
    艾琳達,《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1998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199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
    李瑞騰編,《評論二十家》,台北:九歌,1998年
    李敏勇,《戰後台灣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
    李 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上下冊,基隆:海洋台灣,1995年
    李 喬,《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高雄:春暉,2001年
    李 敖,《李敖快意恩仇錄》,台北:商周,1998年
    李筱峰,《台灣,我的選擇》,台北:玉山社,1995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1999年
    宋澤萊,《福爾摩莎頌歌》,台北:前衛,1983年
    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1988年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台北:純文學,1974年
    余光中,《與永恆拔河》,台北:洪範,1979年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水牛,1986年
    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台北:麥田,2000年
    林文寶等,《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年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1996年
    林雙不編選,《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
    林雙不,《安安靜靜想到他》,台北:草根,1996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文集》,台北:允晨,1993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年
    周慶華,《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1997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1997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1998年
    吳 晟,《吳晟詩選1963-1999》,台北:洪範,2000年
    吳潛誠,《靠岸航行》,台北:立緒,1991年
    吳潛誠,《航向愛爾蘭》,台北:立緒,1999年
    吳錦發,《做為一個新台灣人》,台北:前衛,1989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1995年
    孟 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2001年
    洪財隆,《綠林傳奇》,台北:韜略,1996年
    後浪詩社主編,《詩人季刊》創刊號, 1974年11月
    胡長松主編,《台灣e文藝》創刊號,台北:前衛,2001年1月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政院文建會,1996年
    苦 苓編,《一九八四台灣詩選》,台北:前衛,198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1997年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1998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2000年
    施懿琳,《跨語、漂泊、釘根-台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春暉,2000年
    夏 珍,《許信良的政治世界》,台北:天下,1998年
    夏 珍,《文茜半生緣》,台北:天下,1999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1998年
    陳昭瑛,《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正中,2000年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雷:台灣文學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陳秀喜,《陳秀喜全集·4·文集》(李魁賢主編),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陳婉真,《建國路上死與生》,台北:前衛,1992年
    陳婉真,《草山小蛇與民進黨的頭人們》,台北:「陳婉真服務處」出版,1997年
    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
    陳鼓應等,《這樣的詩人余光中》,台北:台笠,1989年
    陳佳宏,《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輔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台北:前衛,1998年
    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77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1994年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年
    郭洪紀,《台灣意識與中國情結》,台北:黎明,2002年
    傅孟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台北:天下,1999年
    尉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年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台北:前衛,1988年
    張良澤,《張良澤海外集》,第三輯磺溪文學-彰化縣作家作品集(5),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張水景,《懺覺錄》,台北:前衛,1998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高雄:春暉,2000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前衛,1988年
    黃旭初,《台灣的天空-名人開講選集之二》,台北:月旦,1993年
    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台北:純文學,1979年
    黃維樑編,《璀璨的五彩筆》,台北:九歌,1994年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2000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
    楊 牧,《年輪》,台北:洪範,1983年
    楊 照,《在我們的時代》,台北:大田,1997年
    楊 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 照,《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台北:大田,1998年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台北:皇冠,1986年
    董智森,《台北經驗‧陳水扁》,台北:月旦,1998年
    路寒袖,《我的父親是火車司機》,台北:元尊,1997年
    趙 剛,《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1998年
    趙遐秋、曾慶瑞,《『文學台獨』面面觀》,中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12月
    賈亦斌主編,《論台獨》,中國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年
    葉榮鐘等著,《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年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1983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葉石濤,《府城瑣憶》,高雄:派色文化,1996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6年
    廖永來,《廖永來詩選》,台北:草根,2000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
    虞義輝,《台灣意識的多面向》,台北:黎明,2001年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1994年
    鄭炯明編,《點亮台灣文學的火炬》,高雄:春暉,1999年
    鄭鴻生,《青春之歌》,台北:聯經,2001年
    劉鳳翰、何智霖、陳亦榮訪問記錄,《汪敬煦先生訪談錄》(國史館口述歷史叢書),台北:國史館,1993年
    鄭清文,《小國家大文學》,台北:玉山社,2000年
    劉永毅,《周夢蝶-詩壇苦行僧》,台北:時報,1998年
    劉克襄,《漂鳥的故鄉》,台北:前衛,1984年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年
    蕭 蕭,《鏡中鏡》,台北:幼獅,1977年
    蕭 蕭,《燈下燈》,台北:東大,1980年
    蕭 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1991年
    隱 地,《隱地自選集》,台北:黎明,1982年
    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張愛玲傳奇》,台北:聯經,2001年
    鍾理和,《原鄉人》,台北:遠景,1976年
    龍族詩社主編,《中國現代詩評論-龍族評論專號》,台北:林白,1973年8月。
    關博文編,《我永遠年輕:唐文標紀念集》,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蘇惠昭,《尋書年代--62位作家側記》,台北:慧眾文化,1995年
    蘇其康編,《結網與詩風》,台北:九歌,1999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年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1997年
    三、外文著作(含譯書)
    ◎史賓格勒(Oswaid Spengler,AD1880-1936)著,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台北:桂冠,1980年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嘉雷斯‧格里菲斯(Gareth Griffiths)、凱倫‧蒂芬(Helen Tiffin)合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台北:駱駝,1998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台北:麥田,1997年
    ◎艾尼斯特‧葛爾納(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台北:聯經,2001年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中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台北:麥田,1997年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台北:立緒,2001年
    ◎吉妮特‧佛斯(Jeannette Vos)、高頓‧戴頓(Gordon Dryden)著,林麗寬譯,《學習革命》(The Learning Revolution),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97年
    ◎伽達瑪(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Wahrheit and methode:grundzuge ein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台北:聯經,1997年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A Map of Misreading),台北:駱駝,1995年6月
    ◎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著,楊正潤等譯,《所謂的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台北:究竟,2002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台北:時報,1999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L'archeologie du savoir),台北:麥田,1993年
    ◎嘉爾文‧赫爾著,關人吉譯,《意識心理學》,台北:五洲,1962年
    ◎Pierre Bourdieu‧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New York :Columbia UP,1993)‧
    ◎Edward W. Said‧Orientalism(London:Penguin Books,1978)‧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1997
    ◎岡崎郁子著,葉笛等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1996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1994年
    ◎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1996年
    ◎濱崎紘一(簡茂松)著,邱振瑞譯,《我啊!》,台北:圓神,2001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2-07-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