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軒綸
Zhang, Xuan-Lun
論文名稱: 元羅復《詩集傳音釋》研究
The Study of Luo fu's Shi Jizhuan Yin Shi in Yuan Dynasty
指導教授: 侯美珍
Ho, Mei-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羅復許謙《詩集傳音釋》元代《詩經》詩圖
外文關鍵詞: Luo Fu, Hsu Chien, Shi Ji Zhuan Yin Shi,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Yuan Dynasty, The pictures of The Book of Songs
相關次數: 點閱:162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元朝《詩經》論著,幾乎皆以羽翼宋代朱熹《詩集傳》為主,且於《詩經》之名物、音韻有不少相關著述,然因歷來對元人「述朱」經學傾向的負面評價,學界對元代《詩經》學的探討不多。本文以罕受關注的元羅復《詩集傳音釋》為主要研究對象,藉此更細緻呈現元代《詩經》學著述之實際情況。
    首先,筆者梳理元代《詩經》類著作,以略探元人論著體例之概況,並考察羅復生平,藉此推論羅書或作為初學教材使用,而羅氏生存於元末江西廬陵,應為出版商或藏書家。再者則探討羅復《詩集傳音釋》的版本流傳,羅書現存元刻本、清重刊本及今人點校本,而關於羅書明刊本之論述,則為前人研究未明之處,筆者亦透過版本比對加以釐清。其次探析羅氏《詩集傳音釋》之體式及內容,並由此考察羅復撰作時,對前人諸說之參考與承用。經比對,可知羅書音釋博採約七十餘種先儒之說,然其中逾八成乃襲用自許謙《詩集傳名物鈔》,並輔以劉瑾《詩傳通釋》補充,且羅書所附〈詩圖〉亦應有所本。統觀是書,羅氏之說雖前有所承,其音釋內容之彙整編排,仍可見纂輯特徵。羅書並不限於釋音,尚補充或改訂音讀、解釋詞義章旨、甄錄各家學說、勘正文字訛誤等。而〈詩圖〉則包含《詩經》學相關知識、地理節氣、實物繪製等,內容十分豐富、便於記誦。
    最後則從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明代《詩傳大全》中,標注引錄羅復《詩集傳音釋》以及相關的他書,探析兩書與羅書關係,更全面探究《詩集傳音釋》的實際影響。經考察,兩書以參閱書籍言,《詩傳大全》論述約有八成參自《詩傳通釋》等書,其餘可能採自羅書,而《詩經疏義》則抄錄自《詩傳大全》、《詩集傳名物鈔》;以實際出處言,兩書標明引用羅復、許謙之說者,大多應為許謙的說法,羅復的見解極少。而《詩經疏義》與《詩傳大全》對羅書轉引情形之差異,應是源自兩書編纂書籍之目的與性質相異,然《詩經疏義》、《詩傳大全》雖於羅說徵引方式上,存在極大的差異,但二書卷前所附圖說,卻同受羅復〈詩圖〉影響。
    綜上所述,羅復《詩集傳音釋》雖摘錄許氏《詩集傳名物鈔》頗多,然卻多有補充和修訂,可視為羅氏論《詩》之作,由其音釋纂輯、〈詩圖〉之特色,以及後人沿用的情況,更可見其具體價值。

    The Book of Songs in Yuan Dynasty is almost all based on Zhu Xi’s Shi Ji Zhuan, and there are many works related to names, objects, and rhymes of the Book of Song.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evaluation of the tendency to The Book of Songs in Yuan Dynasty,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for this aspect. This article takes Luo fu's Shi Ji Zhuan Yin Shi, which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Yuan Dynasty in more detail.
    First, arranging the works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Yuan Dynasty, in order to briefly explor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writing style in the Yuan Dynasty. Then investigating Luo Fu's life, in order to deduce that he is a publisher or bibliophile, and lived in Luling, Jiangxi at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Shi Ji Zhuan Yin Shi may be used as a textbook for beginners. Next, discussing the circulation of editions of Luo Fu's Shi Ji Zhuan Yin Shi. When looking for the existing engraved editions of Shi Ji Zhuan Yin Shi, there are the republished editions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proofread editions of today's people. In addition, the discussion of Shi Ji Zhuan Yin Shi that published in Ming Dynasty are unknown to previous studies. Through comparing the editions to clarify this issue. Secondly, exploring the style and content of Shi Ji Zhuan Yin Shi, in order to examine reference and inheritance of previous theories when Luo Fu wrote. After comparison, it can be known that Luo Fu's "Yin Shi" collected more than 70 kinds of theories of ancient Confucianism. However, more than 80% of them were borrowed from Hsu Chien's Shi ji zhuan Ming wu chao, and supplemented by Liu Jin's Shi Zhuan Tong Shi. "The pictures on The Book of Song"attached to the book should also have a copy. Looking at the book as a whole, although Luo Shi's theory has been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the compil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the phonetic interpretation can still be seen as a compilation feature. Shi Ji Zhuan Yin Shi is not limited to explaining the pronunciation, but also supplements or revises the pronunciation,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chapters, records the theories of various concepts, and corrects diction error, etc. "The pictures on The Book of Song" contains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Book of Song, geographical solar terms, and physical drawing, etc., which is very rich in content and easy to memorize.
    Finally, analyzing the condition that Shi Ji Zhuan Yin Shi and other books are quoted by Zhu Gong-Qian's Shijing Shu Yi and Shi Zhuan Da Quan in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ooks and Shi Ji Zhuan Yin Shi. After investigation, about 80% of the discussion in Shi Zhuan Da Quan is from Shi Zhuan Tong Shi and other books, and the rest may be quoted from Shi Ji Zhuan Yin Shi. Afterward, Shijing Shu Yi was copied from Shi Zhuan Da Quan, Shi ji zhuan Ming wu chao. Nevertheless, observing the aspect of actual source, most of the two books that quote Luo Fu and Hsu Chien’s statements should be Hsu Chien's opinio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hijing Shu Yi and Shi Zhuan Da Quan in citing Shi Ji Zhuan Yin Shi because the difference in the purpose and nature of the books compiled by the two books. There are wide diversity in the way of citing Luo Fu's opinions, but the accompanying illustrations before the two volumes are all influenced by Luo Fu's "The pictures on The Book of Song".
    To sum up, although Shi Ji Zhuan Yin Shi extracts quite a lot from Shi ji zhuan Ming wu chao, there are also many additions and revisions.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s on The Book of Song", and the situ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continued use, we can see its specific valu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概況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12 第二章 羅復生平及《詩集傳音釋》版本析述 15 第一節 元代《詩經》類著作 15 第二節 羅復生平考略 29 第三節 《詩集傳音釋》的版本流傳 36 第三章 《詩集傳音釋》的內容及特色 53 第一節 《詩集傳音釋》的體例及內容 53 第二節 《詩集傳音釋》的承襲與改易 60 第三節 《詩集傳音釋》的特色 74 第四章 《詩集傳音釋》的影響 85 第一節 《詩集傳音釋》與《詩傳大全》的關係 85 第二節 《詩集傳音釋》與《詩經疏義》的關係 93 第三節 羅書〈詩圖〉與〈詩傳大全圖〉的關係 113 第五章 結論 117 徵引書目 121 附錄:羅復《詩集傳音釋》相關提要彙整 129

    一、古籍
    (一)宋
    宋.歐陽脩著,宋.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元刊本)。見「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網址:https://rbook.ncl.edu.tw/NCLSearch/(2023年2月22日上網)。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統12年〔1447〕司禮監刻本)。見「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網址:https://rbook.ncl.edu.tw/NCLSearch/(2023年2月22日上網)。
    宋.佚名:《景印宋本纂圖互註毛詩》(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影印宋刊本)。
    宋.唐仲友:《帝王經世圖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楊甲:《六經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二)元
    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收入田國福編:《歷代詩經版本叢刊》第11冊(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影印明嘉靖2年〔1523〕稻香齋刻本)。
    元.朱倬撰,吳嬌點校:《詩經疑問》(與《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合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元.梁益:《詩傳旁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年)。
    元.許謙:《詩集傳名物鈔》,收入清.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訂:《通志堂經解》第18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影印清康熙19年[1680〕通志堂刊本)。
    元.許謙、羅復撰,方媛、李鳳立整理:《詩集傳名物鈔(附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收入黃靈庚、李聖華主編:《北山四先生全書 許謙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元.郭明如輯,元.劉瑾增廣:《新編詔誥章表事文擬題》,收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宋元漢籍選刊》第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元至正刻本)。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劉玉汝撰,李劭凱等點校:《詩纘緒》(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元.劉瑾:《詩傳通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劉瑾:《詩傳通釋》,收入田國福編:《歷代詩經版本叢刊》第9冊(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影印元至正12年〔1352〕日新堂刊本)。
    元.羅復:《詩經集傳音釋》(北京:中國書店,1993年,影印清光緒15年〔1889〕江南書局重刻本)。
    元.羅復:《詩集傳音釋》(天津:天津圖書館藏,清光緒15年〔1889〕江南書局重刻本)。見「中華古籍資源庫」,網址:http://read.nlc.cn/thematDataSearch/toGujiIndex(2023年2月22日上網)。
    元.羅復:《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元至正11年〔1351〕雙桂書堂刻本)。
    元.羅復:《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收入《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編》第48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影印元至正11年〔1351〕雙桂書堂刻本)。
    元.羅復:《詩集傳音釋》,收入田國福編:《歷代詩經版本叢刊》第11冊(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影印清光緒7年〔1881〕山西濬文書局重刊本)。
    元.羅復:《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收入《閩刻珍本叢刊》第4冊(北京:鷺江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影印元至正11年〔1351〕雙桂書堂刻本)。
    元.羅復撰,孫慧琦等點校:《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年)。
    元.劉詵:《桂隱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三)明
    明.朱睦㮮:《授經圖義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收入《二十五史》第4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影印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明.李東陽等修:《明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邵芝南:《新刻金陵原板詩經開心正解》(東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館藏,明熊氏種德堂刊本)。見「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網址: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2023年2月22日上網)。
    明.胡廣等輯:《詩傳大全》(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永樂13年〔1415〕內府刊本)。見「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網址:https://rbook.ncl.edu.tw/NCLSearch/(2023年2月22日上網)。
    明.胡廣等輯:《詩傳大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天啟刻本)。
    (四)清
    清.于敏中、彭元瑞等著,徐德明標點:《天祿琳瑯書目》《天祿琳瑯書目後編》,收入《中國歷代書目題跋》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編審,侯美珍等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年)。
    清.江藩著,鍾哲整理:《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民國10年〔1921〕刻《吳興叢書》本)。
    清.紀昀奉敕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刻《廣雅書局叢書》本)。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張文虎著,陳大康整理:《張文虎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清.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緖13年〔1887〕吳縣靈芬閣集字版校印本)。
    清.陸心源:《儀顧堂續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刻《潛園總集》本)。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曾廉:《元書》,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肆輯第1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宣統3年〔1911〕層漪堂刻本)。
    清.錢大昕:《元史藝文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嘉慶《潛研堂全書》本)。
    清.魏源:《元史新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3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31年〔1905〕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
    清.瞿鏞撰,瞿果行標點,瞿鳳起覆校:《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蘇萬芳:《詩經小序備覽》,收入田國福編:《歷代詩經版本叢刊》第42冊(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影印清咸豐6年〔1856〕稻香齋刻本)。
    清.顧廣譽:《學詩正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3年〔1877〕刻本)。
    二、近人編著(按作者姓氏筆畫)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編著:《中華再造善本總目提要.金元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
    付佳:〈元代《詩經》著述雜考〉,收入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编:《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5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93–196。
    付佳:〈朱熹《詩集傳》刊刻與流傳新探──以二十卷本系統為研究對象〉,《文學遺產》2019年第2期(2019年3月),頁71–81。
    史甄陶:〈朱公遷《詩經疏義》對《詩集傳》的繼承與發展――以「興」體詩的闡釋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第63期(2018年12月),頁57–102。
    史甄陶:〈從《大學》論《詩經》──劉玉汝《詩纘緒》研究〉,收入王曉興主編:《國學論衡》第8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頁193–213。
    朱傑人:〈論八卷本《詩集傳》非朱子原帙兼論《詩集傳》之版本──與左超先生商榷〉,收入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5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頁87–110。
    呂昱瑱:《許謙《詩集傳名物鈔》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佳明:《梁益《詩傳旁通》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周彥文:《千頃堂書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周茶仙、胡榮明:《宋元明江西朱子後學群體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周洪才、楊立民編著:《遼夏金元著述總目》(北京:中國書店,2021年)。
    屈燨:《雉尾集》(上海:世界書局,1947年)。
    侯美珍:〈郭明如《新編詔誥章表機要》探析──兼論金、元科場公文的出題與備考〉,《國文學報》第76期(2020年6月),頁113–146。
    姜龍翔:〈趙悳《詩辨說》初探〉,《中正漢學研究》第26期(2015年12月),頁1–27。
    姜龍翔:〈朱倬《詩經疑問》成書性質及其擬題特色析探〉,《東吳中文學報》第44期(2022年11月),頁69–105。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胡玉縉撰,吳格整理:《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續編》,收入《續四庫提要三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夏傳才、董治安主編:《詩經要籍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增注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雲萍:〈許謙《詩集傳名物鈔》對朱熹《詩集傳》的補充、糾正與發揮〉,《書目季刊》第43卷第2期(2009年9月),頁17–33。
    崔志博、盧矜:〈《詩集傳名物鈔》對《詩經集傳》的增益補缺之功〉,《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2010年2月),頁27–31。
    張圻清:《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張宏生:〈元代《詩經》學初論〉,收入楊晋龍主編:《元代經學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頁463–464。
    張祝平、蔡燕、蔣玲:〈元代科舉《詩經》試卷檔案的價值〉,《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頁79–86。
    張祝平:〈《詩經》與元代科舉〉,《江海學刊》1994年第1期(1994年2月),頁134–139。
    張軒綸:〈元羅復《詩集傳音釋》初探〉,《書目季刊》第55卷第4期(2022年3月),頁37–55。
    陳梅香等:《聲韻學與用》(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20年)。
    曹繼華:〈元代《詩經》學述論〉,《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頁58–62。
    曹繼華:〈元代江西的《詩經》學〉,《東方論壇》2014年第4期(2014年10月),頁10–14。
    盛玉霞:〈朱熹《詩集傳》的形成與版本源流〉,《武夷學院學報》第37卷第4期(2018年4月),頁5–8。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陳明義:〈劉玉汝《詩纘緒》對朱熹《詩集傳》的闡釋與推拓──以論比興為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43期(2019年7月),頁39–56。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程嫩生:〈元代詩經芻議〉,《中州學刊》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頁216–218。
    舒大剛主編:《儒學文獻通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馮浩菲:《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馮浩菲:《中國訓詁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楊晋龍:〈《詩傳大全》來源問題探究〉,收入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頁317–346。
    楊晋龍:〈論《詩傳大全》與《詩傳通釋》的差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頁105–146。
    董文舉:《元代《詩經》文獻研究》(瀋陽:瀋陽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0年)。
    趙沛霖:〈劉瑾《詩傳通釋》淺說〉,收入楊晋龍主編:《元代經學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頁469–487。
    趙薇:〈《詩傳通釋》版本源流述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2014年2月),頁88–91。
    劉毓慶:《歷代詩經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劉成群:〈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2013年6月),頁204–223。
    劉曦:《劉玉汝《詩纘緒》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4年)。
    劉鎂硒:〈劉瑾《詩傳通釋》的撰述體例與解經方式〉,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28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頁295–308。
    劉樹勝:〈元代《詩經》著述者籍里分布規律及原因蠡測〉,《荊楚學刊》第20卷第5期(2019年10月),頁23–31。
    戴維:《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謝鈺馳:《《詩經疏義》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顧永新:〈《詩集傳》音釋本考〉,《文獻》2012年第4期(2012年10月),頁3–17。
    顧永新:《經學文獻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時代的傳刻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