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紀昭君 Chi, Chao-Chun |
|---|---|
| 論文名稱: |
戀慕于祂/她:《百年孤寂》與《紅樓夢》的母體回歸及母神樣貌 Fascinated by Her : Eternal Return and The Great Mother’s Face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nd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
| 指導教授: |
王三慶
Wang, San 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5 |
| 中文關鍵詞: | 母神 、愛神 、母親原型 、少女原型 、母體回歸 |
| 外文關鍵詞: | The great mother, Goddess of love, mother archetype, damsel archetype, the eternal retur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1 下載:2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紅樓夢》以寶黛愛情悲劇及寧榮兩府興衰的雙線結構,敷衍成紅樓一夢故事。雖假借女媧神話、「真事隱」之朝,然卻亦反映了中國清代社會情狀。《百年孤寂》以魔幻神話筆法,貫串的邦迪亞六代家族史和馬康多歷史變遷的敘事,實乃承載了哥倫比亞與拉丁美洲家國興亡的歷史命運及轉變。本論文意欲從比較文學和原型批評角度,分別以神話意義上的母親原型、少女原型及母神的職能身份轉變為經緯,探討《紅樓夢》、《百年孤寂》二書中深層的母體回歸意識與母神樣貌變化發展。首章以賈母/易家蘭二主母神的守護與救世,於俗世時間消隱(肉體衰敗)關乎「家屋」與「家族」榮盛狀態,見證俗世時間的流轉並貫串著兩大百年家族的興頹。既為開枝散葉的主幹起點亦成了完美的烏羅伯洛斯圓。次章以母神裂變中的愛神形貌探討秦可卿/透娜拉,於「她房間」引領男性角色「雲雨」之事並精神啟迪,其與性愛生殖空間的關聯進而延伸出母神身體、空間、神妓與聖殿、母神角色分化(母親、情人、少女)等主題。接而以母體回歸中除卻「母親原型」外的「少女原型」,以具備「未婚處女」、「潔淨」與「少女崇拜」的瑞米迪娥、黛玉二者作為女神及潔淨少女的鍵結。末章則以擁有強衰影響動植物生殖的「女神」法力、具備「奔女」作為的柯蒂絲,作為愛神消解為「奔女」形貌的代表。總結母神形貌的變化發展,遠古「大母神」原型由原母信仰經農業發展過渡為地母,接而分化為愛與美神、女神信仰變化為神女轉女巫的過程。然至神女、女巫部分已從母神的無歷史時代進展至父系下的歷史時代,愛神形貌消融為貶抑意味的「奔女」,美神成就神女之貞守自防,母神為大地位最終於父系扉頁上被罷黜為次於男性神祇的配偶神。雖二書寫作者歷史背景、寫作筆法極端迥異,然於字裡行間,角色塑造上,對母親原型/少女原型的著重處,卻流露出人類內心深層那共同的潛意識與衝動—對於母體回歸的一種想望與渴慕。而比較文學的精義便於不同文化脈絡的文本上,追索人類所共有的意識、思想、感情等,亦即「原型」之探求。而我們從《百年孤寂》與《紅樓夢》中,找到了此點。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and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dopt fantastic writing skills that blend true and false into one part, then twine with love tragedy, decay of the principal family as Jia’s, Buendia’s into a bizarre masterpiece . Hence,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Myth in China and Latin-America, also be regarded as a realistic epitome of Ching Dynasty and short history of Columbia, Latin-America, respectively. This thesis would demonstrate the desire of eternal return and the varied appearances of the great mother. To be more exact, the former is composed by “mother archetype” and “damsel archetype”, and the later concludes capricious looks that possesses distinctive duty, status, and power from pre-history (her-story) to history. First, the great mother Jia-Mu/Ursula, as a defender and saver of clan, her exist in mortal world witnesses the variation of whole family, house and the universe. In fact, she makes up a perfect uroboros circle while representing a starting point.
Secondly, the great mother turns into the Goddess of love, who is responsible for sex and love. Take Ching Ke Chin/Pilar Ternera for example, “she” possesses a secret, seductive room. Thereafter she leads male protagonists into “her room” and enlightens them from brutal to civilized. Further I then discuss body and space, the legend of sacred harlot in temple, and the changeable identity as mother, lover, young girl in one character. Beside “mother archetype” of eternal return, in terms of “damsel archetype”, Dia-Yu/ Remedios the Beatuty match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ind of ” virgin worship”, that is, unmarried, pure, and innocent. The traits stated above connect with Goddess and pure young girls, including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each other. Finally, Petra Cotes, well-known as a seductive mistress, or notorious whore, in fact is a transformation of Goddess of love that holds magical power which can dominate the prosperity and adversity of the whole world.
To sum up, the varied appearances of the great mother, from original great mother transforms into “Goddess of Earth”, then her face separates into the Goddess dominates love and beauty, further while enters in patriarchal period, “her title” then turn into sorceress, witches or other negative names. In conclusion, despite the distinctive historical background, myths and writing stories, however, two books implicitly suggest the deep unconsciousness in common, especially the desire and fascinated feelings of eternal return. The true meaning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o find out the mutual archetype: thoughts, consciousness, and emotions. Now, through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and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we just do it!
中文主要參考書目
一. 文本選用
1. 馬奎斯,楊耐冬譯,《百年孤寂》。台北:志文出版社,2004。
2.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1984。
二. 古籍類
1. (清)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上海古籍,2002。
2. 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禮部,台北:文海,1991。
3.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臺灣商務,1965。
4. 德保等修,《欽定禮部則例》,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
5. 劉向著,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1994。
三. 專書
(一) 紅樓夢相關
1. 水晶,《私語紅樓夢》,台北,九歌,2002。
2. 王三慶著,《紅樓夢版本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2009。
3. 王佩琴著,《紅樓夢夢幻世界解析》,台北,文津,1997。
4. 王昆侖著,《紅樓夢人物論》,臺北市:里仁,1982。
5. 朱亮釆著,《二百年來論紅樓夢》,台北:新文豐,1993。
6. 杜景華著,《紅樓夢的心理世界》,北京:北京燕山,1993。
7. 那宗訓編著,《臺灣所見紅樓夢研究書目》,台北:新文豐,1982。
8. 周中明,《紅樓夢—迷人的藝術世界》,台北:貫雅文化,1989。
9.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台北:文津,1999。
10. 林景蘇著,《不離情色道真如:紅樓夢賈寶玉的情慾與悟道》,台北,大安,2005。
11. 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台北:里仁,1997。
12. 胡文煒著,《賈寶玉與大觀園》,北京:華藝出版,1995。
13. 張世君著,《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1999。
14.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石頭的生命循環與悲劇指歸》,上海:學林出版,1995。
15. 許玫芳著,《紅樓夢中夢幻情緣之主題學發微》,台北:許玫芳,2002。
16. 許玫芳著,《紅樓夢中夢的解析》,台北:文史哲,2000。
17. 郭玉雯著,《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2001。
18. 郭玉雯著,《紅樓夢淵源論 :從神話到明清思想》,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19.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台北:聯經,1986。
20. 楊光漢著,《紅樓夢 :一次歷史的輪迴》雲南:雲南大學,1990。
21.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台北:里仁,2006。
22. 薩孟武著,《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台北:三民,2005。
23. 關華山著,《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台中:境與象,1984。
24. 嚴明著,《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台北:紅葉文化,2003。
25. 嚴明著,《紅樓釋夢》,台北:紅葉文化,1995。
26. 龔鵬程著,《紅樓夢夢》,台北:台灣學生,2005。
(二) 百年孤寂相關
1. 王秀琦等合著;向駿主編,《拉丁美洲研究》,台北,五南,2001年10月。
2. 朱景冬,孫成敖著,《拉丁美洲小說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新華經銷,2004。
3. 朱景冬著,《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巨擘》,長春:長春出版,新華發行,1995。
4. 吳守琳,《拉丁美洲文學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5. 吳吾、章平、宗仁發著,《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長春市:時代文藝,1988。
6.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9。
7. 段若川著,《安地斯山上的神鷹-諾貝爾獎與魔幻寫實主義》,台北:世潮,2003。
8. 馬奎斯,《兩百年的孤寂:賈西亞•馬奎斯談創作》。昆明:雲南出版社,1997。
9. 陳正芳著,《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台北:生活人文。2007。
10. 陳光孚著,《魔幻現實主義》,廣州:花城,1987。
11. 陳眾議著,《南美之輝煌:魔幻現實主義》,瀋陽:遼寧大學,2001。
12. 陳衆議,《拉美當代小說流派》。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13. 達索˙薩爾迪瓦爾著,卞雙成、胡真才譯,《回歸本源:賈西亞.馬奎斯傳》,台北:遠景,2002。
14. 趙德明,《20世紀拉丁美洲小說》。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三) 其他書目
1. 丁乃通編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6。
2. 王子豪編著,《奇妙的嗅覺與費洛蒙》,台北:元氣齋,2006。
3. 王文斌,《瘋狂的教化:貞節崇拜之通觀》,瀋陽:遼寧人民出版,1993。
4.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1977。
5. 弗雷澤(J.G. Frazer),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 bough),台北:桂冠,1991。
6. 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臺北:台灣商務,1991。
7. 艾倫˙史考特(Allen Scott)等著,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
8.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台北 :麥田出版,2004
9. 何新著,《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台北:木鐸,1987
10. 宋兆麟,《中國生育與性巫術》,台北:漢忠文化,1997。
11. 李玉珍、林美玫編,《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里仁發行,2003。
12. 杜芳琴,《中國社會性別的歷史文化尋蹤》,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13. 李素平著,《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2000。
14. 派特˙瓦潤(Piet Vroon),安東˙范岸姆洛金(Anton van Amerongen),漢斯˙迪佛里斯(Hans de Vries)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 :記憶和欲望的語言》,臺北:商周,2001。
15.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2000。
16. 胡發貴,《痛苦的文明:中國古代貞節觀念探秘》,北京:中國社會出版,1992。,
17. 埃利希.諾伊曼 (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1998。(德)
18. 高平鳴海及女神研究會著,《女神:世界各地信奉的女神小百科》(Goddess),台北:可道書房,2007。
19.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20.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21. 喬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著,《千面英雄》,朱侃如譯,台北,立緒文化,1997。
22. 喬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台北:立緒文化,1996。
23. 喬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著,莫比爾(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1996。
24. 程金城著,《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1998。
25.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8。
26.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7
27. 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番禺: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28.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88。
29. 葉舒憲著,《原型與跨文化闡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
30. 葉舒憲著,《高唐神女與維納斯 :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31. 蜜雪兒˙柯帝斯 (Michelle Kodis), 大衛˙莫倫 (David T. Moran), 黛博拉˙修依 (Deborah Houy) ; 張美惠譯,《第六感官,愛的氣味:費洛蒙》,台北:時報文化,1998。
32. 趙德明,《我們看拉美文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33.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市:青島出版:1991。
34. 劉紀華,《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
35. 劉紀蕙著,《孤兒.女神.負面書寫 :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 》,台北,立緒,2000。
36. 賴惠敏,《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台北:五南圖書,2007。
37.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 :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Identity, difference and subjectivity from feminism to post-colonial cultural imagination〉,台北:立緒文化,1997。
38.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臺灣學生,2007。
四. 碩博士論文
(一) 紅樓夢相關
1. 吳梅屏著,《在理想與現實的衝撞中追尋生命之真義——試論《紅樓夢》之色、情、空 》,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 吳麗卿著,《紅樓夢的女性認同》,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3. 汪玉玫著,《紅樓夢中賈府女性人物論》,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4. 張育如著,《《布頓柏魯克世家》與 《紅樓夢》 中的家族沒落》,台北:輔仁大學德國語言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5. 莊朝鈞著,《安東.契可夫的《櫻桃園》:舊時代的沒落-並與曹雪芹之「大觀園」略作比較》,台南:成功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 陳玲瑩著,《賈寶玉的道家生命型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 彭家正著,《莊嚴與詼諧的對話:《紅樓夢》的禮俗與節慶書寫》,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 黃懷萱著,《《紅樓夢》佛家思想的運用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 楊平平著,《父權社會下的女兒國:《紅樓夢》女性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0. 劉冠伶著,《煉石、水域、迷宮:《紅樓夢》的逆成結構之神話詮釋》,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
11. 鄭靜芸著,《紅樓夢人物死亡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2. 駱水玉著,《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二) 百年孤寂相關
1. 毛蓓雯著,《馬奎斯三部小說中愛與死之分析》,台北: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2. 王慧儒著,《〈百年孤寂〉中的情慾與禁忌》,台中: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 余愛羚著,《賈西亞‧馬奎斯的短篇小說〈藍狗的眼睛〉:在虛實迷離之間》,台中: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 吳孟真著,《伊莎貝˙阿言德「精靈之屋」與林語堂「京華煙雲」之比較》,台北: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 吳嘉華著,《〈百年孤寂〉四中譯本之名詞翻譯探討》,台中: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 吳維緯著,《然而在清新的屋外,在放下家務前--凝視〈百年孤寂〉》,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7. 呂美貴著,《百年孤寂中時間之探索》,台北:淡江大學,西洋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8. 邱紫穎著,《宿寂:評馬奎斯〈百年孤寂〉》,台北: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9. 邵毓娟著,《「生機再現」:〈百年孤寂〉中歷史的表意力量》,台北: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0. 張秀惠著,《馬奎斯小說〈沒有人寫信給上校〉中譯本翻譯探討》,台中: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1. 連家瑩著,《從馬奎斯的「愛與群魔」看愛情觀與宗教觀》,台北:輔仁大學西班牙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2. 陳雅婷著,《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中的死亡密碼分析》,台中:靜宜大學西班牙語研究所,2008。
13. 陳緯恩著,《枯榮裡》,台北: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4. 廖俊逞著,《從波赫士到馬奎斯── 文學轉譯劇場的想像與實踐》,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5. 賴韻筑著,《從榮格理論談〈百年孤寂〉中「夢」與「上帝」的象徵》,台中: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三) 其他相關
1. 王儒婷,《基督宗教的女性觀-以西方婦女在婚姻中的地位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
2. 余建昌,《從母親到母神:論聖母的神聖與崇拜》,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3. 何麗霞,《在女性主義脈絡中對女性神學的探討》,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4. 吳慕雅,《中國原母神神話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5. 李憶湘,《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6. 張美玲,《漢代女性觀-以《列女傳》與《女誡》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7. 許雅貴,《劉向《列女傳》中的貞操觀及正史《列女傳》》,台北:輔大中研所學刊,2009。
8. 陳文和,《女論語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9. 黃麗玲著,〈《女四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0. 雷靜梅,《婚前守貞的性愛觀-天主教與人學的了解》,台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1. 廖彩真,《明清婦女的社會生活--以《醒世姻緣傳》為中心》,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2. 劉榮和,《瑪利亞處女形象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3. 蔡亞欣,《古代教會對貞潔概念的初步探討》,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4. 蔡明慧,《女性神學對女性形象之重構》,桃園: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5. 駱水玉著,《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五. 期刊論文
1. 孔禎懿,〈亦真亦幻兩相映——試比較《百年孤獨》與《紅樓夢》〉,《安徽文學》,2007,頁63-64。
2. 毛蓓雯,〈以實證幻,以幻襯實-從《百年孤寂》看魔幻寫實〉,《中外文學》,2002年10月,第5期,頁19-34。
3. 王芳,〈紅樓夢》與魔幻現實主義——《紅樓夢》與《百年孤獨》比較〉,《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頁 54-58。
4. 王穎卓、夢紅,〈論《紅樓夢》死亡描寫的藝術表現手法〉,《紅樓夢學刊》,2008年 03期,頁157-173。
5. 杜娟,〈《紅樓夢》與《百年孤獨》的家族敘事結構探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頁27-31。
6. 李祝喜,〈兼美與淫喪本身—論秦可卿的生命存在〉,《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 01期,頁80-86。
7. 李素卿、吳嘉華,〈臺灣《百年孤寂》中譯本之人名翻譯探討〉,《翻譯學研究集刊》,2003年12月。第八輯。頁60-81。
8. 杜奮嘉,〈一個塔狀的心理需求多層系統──論《紅樓夢》的賈母形象〉,《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4月,頁14-20。
9. 杜奮嘉,〈深埋于心理底層的情愫─—論李紈評價的一個盲點〉,《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3月。頁68-80。
10.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 卷 3 期,1993,頁101-130。
11. 沈少容,〈賈母——寶黛愛情悲劇的罪魁〉,《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年 04期,頁18-23。
12. 季學源,〈賈母: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母儀〉,《人文中國學報》,香港,第九期,2002年12月,頁51-81。
13. 林素娟,〈古代婚禮「廟見成婦」說問題探究〉,《漢學研究》,2003。頁47-76。
14. 林素娟,〈漢代經師對媵婚制度的理解及其主張的背景〉,《臺大中文學報》,2002,頁49-104。
15. 姜平,〈《紅樓夢》女性當家做主及其主體雙重身份的探究〉,《美與時代》,2006年 09期,頁82-83。
16. 段江麗,〈女正位乎內:論賈母、王熙鳳在賈府中的地位〉,《紅樓夢學刊》,2002年 02期,頁201-218。
17. 胡文煒,〈李紈的命運和地位〉,《紅樓夢學刊》,《江南學院學報》,2000。頁50-59。
18. 孫彩霞,〈《百年孤獨》的雙重文本與聖經隱喻〉,《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 69-73。
19. 徐定寶,〈《紅樓夢》后四十回是造成賈母性格邏輯混亂的主要原因〉,《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 02期,頁138-144。
20. 馬婭,〈人世興滅的隱喻——《百年孤獨》與《紅樓夢》的簡單比較〉,《中州學刊》,2002。頁74-76。
21. 張文珍,〈賈母對賈府覆亡應負的領導責任探析——對《紅樓夢》中賈母形象的政治解讀〉,《紅樓夢學刊》,2006年 05期,頁 319-332。
22. 張孟珠,〈人身安全之憂:清代貞節實踐的困境〉,《政大史粹》,2006。頁89-130。
23. 張珣,〈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95年6月,頁9-33。
24. 張訓濤,〈形固有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紅樓夢》中李紈形象新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頁74-77。
25. 張淑英,〈加西亞.馬奎斯歷史小說與小說中的歷史〉,《歷史月刊》,1997年10月,第 117期,頁128-138。
26. 張淑英著,〈馬奎斯的愛情與文學〉,《聯合文學》,1999年2月,第172期。頁74-75。
27. 崔曉耘,〈寒冰之下有激流——試論李紈形象及精神世界〉,《陰山學刊》,, 2001年3月。46-49。
28. 畢兆明,〈假作真時真亦假 實為虛處虛也實——《百年孤獨》與《紅樓夢》事件描寫的虛與實〉,《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24-27。
29. 許玫芳,〈《紅樓夢》中秦可卿之情性與生死之謎〉,《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94年3月。頁195-232。
30. 陳小芳,〈《百年孤獨》與《紅樓夢》的思想觀念之比較〉,《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2。頁26-27。
31. 陳秋蓮,〈《紅樓夢》與清代女性家長權研究〉,《韶關學院學報》,2009年4月,頁100-103。
32. 陳國學,〈大家態度論賈母——對《紅樓夢》前八十回賈母形象的重新審視〉, 《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4月,頁65-67。
33. 陸嘉明,〈悲歡同曲一挽歌——漫議賈母形象的雙重性格及其悲劇意味〉,《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 02期,頁102-109。
34. 陳瑩芝,〈史學研究從西方生育崇拜由母神至父神的轉變看唯一父神的興起與西方婦女地位的改變〉,2001年7月,頁139-155。
35. 陳韻竹,〈紅樓引夢者——論秦可卿形象的實際定位〉,《安徽文學》,2008年 11期,頁151-152。
36. 傅述先,〈百年孤寂的家族傳奇〉,《中外文學》,1984年1月,第8期,頁30-42。
37. 楊立瓊,〈論《紅樓夢》與《百年孤獨》的相似意境〉,《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009,頁39-43。
38. 楊眉,〈毀滅後的永生——析《百年孤獨》中的女性形象〉,《才智》,2009, 頁223-224。
39. 楚愛華,〈女性統治神話的張揚和終結——《紅樓夢》和《創世紀》中兩個祖母形象的文化比較〉,《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 01期,頁54-75。
40. 楚愛華,〈從賈母形象的塑造看曹雪芹的母親崇拜〉,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5年 04期,頁34-37。
41.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期,2002年03月,頁383-445。
42. 萬直純,馮敬學,〈從《紅樓夢》和《百年孤獨》看文學預言現象的生成〉,《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頁3-8。
43. 萬直純、馮敬學,〈論《百年孤獨》和《紅樓夢》中預言現像的差異性〉,《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頁1-5。
44. 葉家儀,〈試論秦可卿之死〉,《紅樓夢研究專刊》,1973年7月。頁112-114。
45. 鄒平,〈《紅樓夢》中的十二金釵——關於妙玉、李紈、寶釵和巧姐〉,《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頁15-21。
46. 趙秋棉,〈東西方現實主義的撞擊與融合——談談《紅樓夢》與《百年孤獨》的異同〉,《江漢論壇》,2007,頁123-125。
47. 趙繼承,〈秦可卿:“兼美”理想的世俗極限——秦可卿的形象內涵索解〉,《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 03期,頁38-42。
48. 劉廣定,〈從「秦可卿淫喪天香樓」談《紅樓夢》的「脂批」〉,《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年3月。頁93-116。
49.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紅杏」與「紅梅」:李紈論〉,《臺大文史哲學報》,2001,頁339-341。
50. 歐麗娟,〈母性.母權.母神--《紅樓夢》中的王夫人新論 〉,《臺大中文學報》, 29期,2008年12月,頁317-360。
51. 緱廣飛,〈古老智慧在當代的復活——《百年孤獨》與《聖經》〉,《社科縱橫》,2007,頁197-199。
52. 蔡佩真,〈淡極始知花更豔--李紈形象面面觀〉,《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2009,頁1-24。
53. 黎小冰,〈骸骨上的紅百合——評《百年孤獨》中的女性〉,《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頁45-48。
54. 霍彤彤,〈20世紀賈母研究綜述〉,《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 04期,頁13-17。
55. 羅嘉慧,〈賈寶玉性夢解析與秦可卿形象定位〉,《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 04期,頁106-115。
56. 顧紹炯,〈向初期民主主義者前進的封建節婦──李紈──兼評品學兼優、重“歷練”的賈蘭〉,《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頁37-43。
Selected Bibliography
I. Primary Sources
Garcia Marquez, Garbriel.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Trans. Gregory Rabassa.
New Work: Avon, 1971.
II. Secondary Sources
A. Books
Bell, Michael.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Solitude and Solidarit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3.
Bell-Villada, Gene H. García Márquez: The man and his work,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0.
Chiu, Tzu Ying. Eternal damnation to solitude: A thematic study on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1991.
Shao, Yuh Jiuan. A second Chance on Earth: History as signifying Power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Taipei: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1995.
McMurray, George R.. Critical Essays on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Boston: G. K. Hall &
Co., 1987.
McNerney, Kathleen. Understanding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Sou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89.
Mellen, Joan. Literary Masters: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Boston: The Gale Group,
2000.
Valdés, María Elena, y Valdés, Mario J. Approaches to teaching García Márquez´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0.
Williams, Raymond L.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Boston:Twayne Publishers, 1985.
B. Articles
Deveny, John J.Jr., and Juan Manuel Marcos. ”Women and society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2.1 (1988): 83-90.
Montague, Laura, “The Woman’s Role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Dom Casmurro, and Surfac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American Literature: Special Collections, Jean and Alexander Heard Library, Vanderbilt University (2002) .
Penuel, Arnold M. “Death and the Maiden: Demythologization of Virginity in García Márquez’s Cien años de soledad”, Hispania, 66:4 (1983), pp. 552-60.
Roses, Lorraine Elena. “The Sacred Harlots of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n Gene Bell-Villada (ed.),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 Casebook (Oxford, 2002), pp. 67-78.
Sims, Robert Lewis. “Matriarchal and Patriarchal Patterns in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Leaf Storm, Big Mama’s Funeral, and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The Synergic, Mythic and Bricolage Synthesis” in Bradley Shaw and Nora Vera-Godwin (ed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Nebraska, 1986), pp. 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