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煥庭 Lin, Huan-Ting |
|---|---|
| 論文名稱: |
我國勞動法制的建構與變遷(1949年至2008年):政策網絡觀點 The Construction and Change of Labor Policy Legal Framework in Taiwan, 1949-2008: The Policy Network Perspective |
| 指導教授: |
丁仁方
Ting, Jen-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6 |
| 中文關鍵詞: | 政策網絡 、勞動法制 、勞工團體 、政策社群 、議題網絡 |
| 外文關鍵詞: | policy network, labor policy legal framework, trade union, policy community, issue network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8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是資源依賴所形成的網絡,彼此之間存在某種社會關係,在此一結構內,成員互動並相互影響,不同團體因為在網絡中的位置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影響力,它是中層的分析型態,用以探討國家與社會互動之結構性或互動狀態。本文運用Rhodes R. A. W. 政策網絡理論的研究架構,以描述性方式概述「勞動法制建構過程」的網絡狀態,包含網絡之中所含的網絡成員、網絡整合程度、網絡的資源與權力關係,並進一步借用Read M. D. 環形圖,以網絡成員依其政策接近程度,描繪出不同時期的政策網絡圖像分析。
筆者著重的描述性焦點在於勞動法制形成過程中,政經環境對政策網絡成員的影響、政策網絡對勞動法制的影響和政經環境變動下的政策網絡變遷。例如解嚴前的勞動法制多由國民黨進行決策,至六零年代社會型態開始改變,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1984年「勞動基準法」的施行,加上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告解嚴,帶動了一波爭取勞工權益的抗爭行動,數個勞工團體加入議題網絡,1987年成立工黨、1989年成立勞動黨,勞工代表開始進入政治領域,有些人擔任立法委員,有些人則進入政府機關擔任機關首長,1998年全產總成立和2000年民進黨政府上台,政策網絡又一次大規模變動,全國性總工會開始可以進入政策社群,但它們又與政黨結合,逐漸失去勞工團體應有的自主性,本文對於這些現象提出政策網絡的形成和變遷說明,並驗證出勞動法制之政策網絡易受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且處於易變遷不穩定的狀態。
Policy network is a network formed by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it has its social relationship. In this structure, members interact and affect each other. Different groups produce different influences because of their position in the network. Policy network is a mid-level analytic pattern used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e apparatu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pplies the frame of Policy Network Theory by Rhodes. R. A. W. to address network status of “Labor Law Construction Process”, which includes network member, degree of integration, resource of network and power relations. In addition, Read M. D.’s acyclic graph is applied, using policy approaching level of the network member to describe the policy network graph analysis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ime. The author indicates the impact to the policy network members of political economic environment, influences to the labor law of policy network and policy network variation under the changing political econom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labor law.
一、中文部分
1. 專書
丁幼泉:《勞工問題》,(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4年)。
孔方正:《研究方法》,(台北:宏冠出版,2008年)。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年)。
王時思:〈統合主義的再思考-戒嚴體制下的國家統合主義〉,《第七屆台灣新生代論文研討會-台灣學時代論文》,(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95年)。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陽明書屋,1952年)。
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史全生等:《南京政府的建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建國百年勞動史》,(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年)。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工會法修正有關參考法規資料》,(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88年)。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年)。
朱柔若:《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台北:華泰書局,1996年)。
李允傑、丘昌泰:《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
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增訂二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何雪影、鄭村棋:《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 1987-89》,(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年)。
吳定:《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
吳惠林、張清溪:《台灣地區的勞力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台北:中華經濟研究所,1991年)。
林玉華:《政策網絡理論之研究》,(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林重新:《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揚智文化,2001年)。
林宗宏等:《打拚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台北:勞工陣線叢書,2000年)。
段承璞:《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徐正光:〈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1987年)。
陳建和:《觀光硏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
陳程政、徐國淦:《工運春秋:工會法制80年》,(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年)。
陳伸賢:《「工時案之回顧與省思」,工時革命—小兵立大功的全記錄》,(台北:台灣石油工會,2001年)。
張秀章:《蔣介石日記揭秘(第二卷)》,(北京:團结出版社,2007)。
張茂桂、鄭永年:《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2003年)。
張晉芬:《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年)。
黃彥編:《孫文選集(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台北:翰蘆出版公司,2000年)。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2年)。
傅立葉:《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改革的階級政治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2年)。
楊泰順:《利益團體政治》,(台北:民主基金會印行,1994年)。
蔣中正:〈交議本黨改造說明〉,《總裁關於黨的改造之訓示》,(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文物供應社編,1950年)。
蔡宏進:《我國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其因應對策》,(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0年)。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謝春濤:《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1997年)。
2. 翻譯專書
小谷豪治郎、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台北:中央日報社,1990年4月)。
3. 期刊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1期(1984年)。
王振寰、方孝鼎:〈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期(1992年)。
王家銓:〈三十多年前在社會司服務的回憶與隨想〉,《社區發展季刊》,109期(2005年)。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市:五南圖書,2003年)。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就業市場情勢月報(2013)》,102年第10期。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就業市場情勢月報(2014)》,103年第10期。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勞動統計年報101年》,(2013)。
朱鎮明:〈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2005年)。
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至52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清華學報》,2卷30期(2000年)。
李翠萍:〈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執行與政策議題倡導網絡之分析〉,《經社法制論叢》,第35期(2005年1月)。
李誠:〈工會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應有的功用〉,《勞工研究季刊》,35期(1974年)。
汪曉倉:〈三十年來的工會-轉載自『台灣光復三十年』〉,《勞工研究季刊》,45期(1976年)。
吳惠林:〈轉型期的台灣勞工問題〉,《經濟前瞻》,第12號(1988年)。
吳惠林:〈是危機也是轉機—勞工問題的省思〉,《經濟前瞻》,第11號(1988年)。
何明修:〈沒有階級認同的勞工運動:台灣的自主工會與兄弟義氣的極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2期(2008年12月)。
林振裕:〈工會是保障權益,還是挑戰體制?〉,《台灣勞工季刊》,21 期(2010年)。
林玉華:〈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4期(2002年6月)。
許淑晴:〈工業界弱勢總統如何搞定內部大分裂?工總新龍頭林坤鐘一個頭兩個大〉,《商業週刊》,第648期(2000年)。
孫友聯:〈台灣勞工運動的突圍與創進〉,《台灣人權學刊》,1卷2期(2012年6月)。
陳恆鈞:〈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的運作分析模式〉,《政治科學論叢》,15期(2001年)。
陳正良:〈從公務員每月二次週休二日制推出論勞基法工時基準合理化之修正〉,《勞資關係》,16卷8期(1997年12月)。
張茂桂:〈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臺灣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志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4期(1994年)。
黃安餘:〈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臺灣工會轉型〉,《工會理論研究》,6期(2008 年)。
盛杏湲:〈立法委員正式與非正式立法參與之研究: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0卷5期(2001年9月)。
湯志傑:〈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件之發生〉,《台灣社會學》,13 期(2007)。
楊通軒:〈聯盟策略與勞工政策-從工會聯盟關之〉,《勞資關係論叢》,8期(1998年)。
蕭新煌:〈民間社會的反支配性格:社會運動本質的界定〉,《中國論壇》,28卷8期(1990年)。
焦興鎧:〈從勞動三權國際勞動基準之發展看我國工會法之修正方向〉,《法令月刊》, 58卷2期(2006年)。
鄭為元:〈台灣的勞資爭議與勞動基準法立法過程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第9期(1985年)。
鄭津津:〈派遣勞動之法律關係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期(1999年)。
劉建安:〈國民黨、共產黨的工會政策的相似性比較〉,《民主論壇》,(2003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
4. 學位論文
王國慶:《從政策網絡理論看臺南市老人福利政策》,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朝枝:《台灣工業團體特質與演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沈宗瑞:《台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沈世國,《勞基法修法合法化過程之研究-以工時案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論文,2002年。
李建昌:《八十年代的臺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臺灣大學社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炫陞:《我國利益團體遊說活動之研究》,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林長造:《台灣鐵路工會變遷與發展--從國家附屬機構邁向自主》,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2003年。
茆昔文:《台灣工會參與政策與治理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洪家寧:《團結、分化、分裂—台汽工會的晚期抗爭》,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連偉舜:《全球化衝擊下東亞福利體制的回應策略分析─台灣與韓國的比較(1987-2002)》,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論文,2003年。
徐嘉隆:《台韓轉型-經濟發展策略的政經途徑分析(1987-2004)》,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迪皓:《後國家統合主義的工會體制-產業總工會組織架構與功能的變遷》,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論文。
張威儀,《臺灣勞動體制的剝削本質-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淑玲:《台灣的利益團體政治-1980年代迄今之工會運動》,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永昇:《我國工會聯和組織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梓梅:《政策網絡之研究--以臺灣南北高速鐵路計畫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陸霖:《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蕭櫻蘭:《台灣與印尼威權統合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
潘淑雯:《我國外籍勞工政策制定過程─政策網絡的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論文,2003年。
謝宜臻:《高屏溪治理運動的政策網絡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 報章雜誌
〈企業界裁員減薪自救措施〉,《經濟日報》,1985年9月7日,第2版。
〈勞基法修正邁入新階段〉,《聯合晚報》,1988 年 12 月 5 日,第1版。
〈選舉金權火力展示〉,《商業周刊》(第107 期),1989年12月11日。
〈勞委會送大禮〉,《聯合晚報》,2011年4月28日,第A05版。
〈勞動三法5.1上路 組工會大解禁〉,《聯合晚報》,2011年4月28日,第A05版。
〈縮短工時、調高基本工資 馬總統:保證勞工日子 越來越好〉,《工商時報》,2011年5月6日,第A21版。
〈新勞動三法滿周年〉,《聯合晚報》,2012年5月1日,第A09版。
〈10月失業率又升 薪資倒退14年〉,《聯合報》,2012年11月23日,第A04版。
〈近半數上班族每日工時逾10小時,4成天天加班 職場「疲勞族」 估達539萬人〉,《工商時報》,2013年11月9日,第A9版。
〈米高蒲志調查 近7成雇主:今年更多台灣人才求去〉,《工商時報》,2013年1月23日,第A04版。
6. 公報資料
《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27期(1951年)。
《立法院公報》,80卷 65期(1991年)。
《立法院公報》,82卷 50期(1993年)。
《立法院公報》,90卷1期(2001年)。
《立法院公報》,90卷31期(2001年)。
《立法院公報》,91卷64期(2002年)。
《立法院公報》,96卷84期(2007年)。
《立法院公報》,96卷26期(2007年)。
《立法院公報》,97卷32期(2008年)。
《立法院公報》,98卷3期(2009年)。
《立法院公報》,103卷 48期(2014年)。
7. 網站資料
中國網:〈台灣工業總會〉,2006年。網址: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zhuanti/txt/2006-11/29/content_7425803.htm (瀏覽日期:2014年6月5日)。
自由電子新聞網:〈勞工附加年金共識 勞委會、全產總各說各話〉,2001年8月22日。網址:http://www.ltn.com.tw/2001/new/aug/22/today-e1.htm (瀏覽日期:2014年7月17日)。
自由電子新聞網:〈全總:陳總統勞工政策 兌現率25%〉,2002年5月19日。網址:http://old.ltn.com.tw/2002/new/may/19/today-e2.htm (瀏覽日期:2015年2月10日)。
洪清海:〈從上海工運史看台灣工會法制的歷史場景〉,2009年。網址:http://www.tpfl.org.tw/article.php?id=32 (瀏覽日期:2014年5月3日)。
苦勞網:〈是《派遣雇主保護法》,還是《派遣勞工保護法》?對於勞動部2014年2月6日派遣法草案的批判與質疑〉,2014年2月25日。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517 (瀏覽日期:2014年6月10日)。
二、西文部分
1. 專書
Chien-Kou Pang, 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Taiwan Case.,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2).
Dye, T. R.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10th ed.). (New Jersey, USA: Prentice Hall,2002).
Ho, Ying-Shuet , After a Long Silence: The Emerging New Union of Taiwan, Hong Kong: (Asia Monitor Research Center, 1990).
Kenis, P. & Schneider, V., Policy network and policy analysis: Scrutinizing a new analytic toolbox. In B. Martin & R. Mayntz, Policy network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ankfurt am Main: Campus Verlag, 1991).
Marsh, D. and Rhodes, R.A.W. (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Marsh, D. & Rhodes, R. A. W. ,”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A Critique of Existing Approaches.” In D. Marsh and R. A. W. Rhodes (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eterson, J. and Bomberg, E. ,Decision-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1999).
Read, M. D. ,”Policy networks and Issue networks:the politics of smoking”, in R. A. W. Rhodes& D. March (ed.), Policy network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Rhodes, R. A. W. , Beyond Westiminster and Whitehall. (London: Unwin Hyman, 1988).
Rhodes, R. A. W. ,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
Smith, M. , 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ondon: Harverster Wheashesf, 1993).
Smith, M. J. , Policy Networks in The Policy Process: A Reader. 2nd, Michael Hill ed. ,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97).
Smith, M. J.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community: Maintaining a closed relationship.” In D. Marsh & R.A.W. Rhodes (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pp.27-50).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1992).
2. 期刊
Blom-Hansen, J. ,“ A New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5, (1997).
Hayden, F. G. ,”Policymaking Network of the Iron-Triangle Subgovernment for Licensing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36, (2002).
Hisahiro Kondoh, “Policy Networks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during the democratic era,”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5, No. 2 (2002).
Klijn, E. H. .” Analyzing and managing policy processes in complex networks: 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policy network and its problem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28, No. 1, (1996).
Marsh, D. & Smith, M. , “Understanding Policy Networks: Towards a Dialectical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 Vol.48, (2000).
Mikkelson, M. ,“Policy network analysis as a strategic tool for the voluntary sector.” Policy Studies, Vol.27 , No.1, (2006), pp.17-26.
Schmitter, Phillippe,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is, Vol.36(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