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第一章介紹雅俗觀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節首先簡介先秦雅俗觀念的形成,從《十三經》內容了解雅俗觀念起源與社會階級意識、民情生活習慣與音樂教化的關聯;從第二節至第四節為先秦到清末年間,由先秦政治教化衍生的崇雅鍊俗、魏晉的超凡脫俗、隋唐時的雅俗融合、宋元雅俗分流到明清的雅俗徘徊,依序介紹各時代雅俗觀的發展。
第二章探討歷代文人繪畫審美意識中的雅俗觀。本章選擇魏晉以後具有重要地位、創意與影響力的畫論來做歸納分析。第一節為五代以前品評風氣下的雅俗論畫;第二節是宋代以後文人繪畫形成的避俗尚雅觀;第三節為復古盛行的元代雅俗論畫;第四節為士氣論影響下,使繪畫雅俗觀念成熟的明代成熟期;第五節則是文人繪畫雅俗觀的統合期。
第三章內容為尋求文人繪畫趨俗尚雅美學意識來源,主要參考儒釋道三家美學思想,分成入世與出世兩種角度探討。第一節中歸納出實用、正統高貴、鄙俗、人品道德、復古尚古的意義及「雅」與君子儒士的結合影響;第二節則由避世隱逸觀與脫俗觀下的與眾不同、天人合一思想歸納雅俗美學意識。其中尚雅與避俗觀主要受儒家影響,產生不變的雅原則──精緻化;脫俗與去俗觀主要受道釋思想影響,與品評風氣結合後造就另類尚雅觀。
第四章探討文人畫的尚雅觀與尚雅風格,第一節介紹士氣美學的統合下形成的詩書畫三合一理論及人品與雅的關係;第二節則歸納文人常用的尚雅題材,如山水、梅蘭竹菊、花鳥、木石等,風格上強調筆墨的平淡與設色的單淺原則。
第五章主要探討尚雅觀下的審美問題。第一節為人品階級觀念下對繪畫審美的影響;第二節則分析從南北分宗下引發劃地自限的審美問題;第三節及第四節則討論風格形式中的俗豔與淡雅、精巧與樸拙的審美問題;第五節則從題材的限制下造成的藝術與生活兩者衝突問題。
本文的雅俗論述範圍較集中於採討「對立性」的雅俗之辨,以中國美學「和」為出發點探討「互通性」的雅俗融合內容甚少。往後企圖朝向「化俗為雅」和「以俗為美」的雅俗互通上著墨,期使文人繪畫美學的雅俗內容更為完備。
none
書籍
(宋)范曄,《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民76。
(宋)歐陽修,《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民76。
(明)宋濂等撰,《新校本元史》,台北:鼎文,民76。
(明)張存紳輯,《增訂雅俗稽言四十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97,台南縣:莊嚴,1995。
(唐)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商務,台二版,民56。
(唐)房玄齡,《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民76。
(唐)魏徵,《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民76。
(清)阮元纂修,《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一八一五年阮元刻本,民44。
(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台北:鼎文,民74。
(漢)班固,《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民72。
《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冊,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初版,民64。
《美術叢刊》3,台北:國立編譯館,再版,民75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23,台灣商務,初版,民75年7月。
《叢書集成三編》,藝文出版社,民60年。
《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第1版,1985。
《叢書集成續編》子部,上海:上海書店,第78冊,1994。
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2刷,1998。
Heinrich Wolfflin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台北:雄獅,民87。
R. Keesing 著,張恭啟、于嘉雲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民78。
于玉安編輯,《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版1刷,1997。
中野三敏著,《江戶文化評判記‧雅俗融和》中公新書叢書1099,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93。
牛愛忠、方國根編著,《俗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第一版,1995。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下冊,台北:東大圖書,民國八十六年。
王定理,《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
王陽明,<王陽明傳習錄>,《王陽明全集》,台北:古新書局,民67。
市川清流編,《雅俗漢語譯解》,東京:不二出版,復刻版,1988。
石守謙等,《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3版2刷,民86。
任繼愈、杜繼文,《佛教史》,台北:曉園出版社,初版,1995。
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
朱光潛,《詩論》,台北:漢京,民71。
朱良志,《扁舟一葉:理學與中國畫學研究》,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朱熹,《楚辭集註》,台北:藝文,4版,民72。
朱熹,<朱子大全>,《四部備要》,北京:中華,民70。
朱熹,<詩集傳>卷四,《四部叢刊》3,上海:上海書店,1935。
江磯編著,《詩經學論叢》,台北:崧高書社,民國74年6月。
米芾,《畫史》,台北:商務,1版,民66年。
老子,余培林譯注,《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8版,民78。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至18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長沙:岳麓書社,1版1刷,1999。
呂自揚編,《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高雄:河畔出版社,再版,民75。
李辰冬,《詩經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第2版,民國七十九年。
李渝,《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台北:雄獅,2001。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金楓,1991。
李澤厚、劉綱紀,《先秦美學史》,台北:金楓出版,1987。
李澤厚、劉綱紀,《兩漢美學史》,台北:金楓出版,1987。
阮籍,倪其心譯注,《阮籍詩文‧達莊論》,台北:錦繡,民81。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林樹中,<山與飛鳥圖>的說明,《中國名畫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1997。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苟人民著,李春青、李珺平主編,《雅風美俗之金元俗趣》,台北:雲龍出版社,初版,1996。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1988。
孫克強,《教化百科:詩經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5。
孫克強,《雅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第一版,1995。
孫克強,《雅俗之辨》,北京:華文出版社,1版,1997。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初版12刷,1998。
國學整理社原輯,《諸子集成》,北京:中華,1954。
張正國、郝昭慶,《雅風美俗之大清餘境》,台北:雲龍出版社,初版,1996。
張海鷗著,李春青、李珺平主編,《雅風美俗之兩宋雅韻》,台北:雲龍出版社,初版,1996。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第1版,1987。
郭英德、過常寶,《雅風美俗之明人奇情》,台北:雲龍出版社,初版,1996。
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形》,台北:聯經,初版10刷,1997。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初版,民85。
提婆造,鳩摩羅什譯,《百論》,台北:佛教大系刊行會,1992。
黃宗羲,<明儒學案>,《四部備要》,北京:中華,民70。。
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四部備要》,北京:中華,民70。
黃庭堅,《山谷題跋》,台北:廣文書局,民60。
楊合鳴、李中華著,《詩經主題辨析》,廣西教育出版社,第1版,1989。
葉舒賓,《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版,1994。
鄒一桂,《小山畫譜》,北京:中華,1版,1985。
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台北:文殊,再版,民79。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4版1刷,民89。
劉玉耀,《雅韻俗情:樂府詩與民歌》,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劉義慶著,劉省齋註譯,《世說新語》台南:大行出版社,4版,民79。
劉勰著,詹金英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版,1989。
劉勰著,趙仲邑譯注,《文心雕龍譯注》,台北:貫雅文化,初版,民80。
蔡若虹、石理俊編,《中國古今題畫詩詞全璧》,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鄧實主編,《美術叢書》4,初輯第八集,藝文印書館,4版,民國36年。
錢濟鄂,《中國文學縱橫談-論雅俗、駢文及其他》,台北:書林,第1版,民國八十四年。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中論》,台北:台灣印經處,民48。
鍾嶸著,趙仲邑譯注,《鍾嶸詩品譯注》,台北:貫雅文化,初版,民80。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蘇軾,《東坡題跋》,台北:廣文書局,民60。
蘇軾,《蘇軾詩》,台北:商務,5版,民71年。
龔賢等,《山水畫論》,台北:藝術圖書公司,年代?。
期刊論文集
令狐彪,<徐、黃二體之爭辨析>,《美術研究》,第3期,1982,頁70-72。
令狐彪,<院體畫與宣和體>,《朵云》,第4集,1982年11月,頁54-59。
李立信,<亦雅亦俗的唐聲詩>,《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第二屆全國學術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民90,頁125-150。
傅錫壬,<偷字俗不俗-以梅溪詞為例>,《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第二屆全國學術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民90,頁151-162。
黃錦珠,<晚清(1897-1911)寫情論述中的雅俗意蘊>,《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第二屆全國學術研討會》,頁361-378。
劉梅琴、王祥齡,<沈周「夜坐圖」與莊子<齊物論>思想研究>,《故宮學術季刊》14:2,民86,頁127-166。
潘絜茲,<復興工筆重彩的殷切期望>,《美術》,第5期,1979,頁15-16。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羅叔子,<院體畫的藝術特點和院內外的鬥爭>,《江海學刊》,第10期,1963,頁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