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賓亘 Liu, Ping-Shuan |
|---|---|
| 論文名稱: |
羅聘人物畫研究 Research on the Luo Ping’s Figure Paintings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Liu, Mei-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2 |
| 中文關鍵詞: | 揚州八怪 、羅聘 、人物畫 、《鬼趣圖》 |
| 外文關鍵詞: | Yangzhou bakua, Luo PingFigure Paintings, Ghost Amusement scroll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趣在於探析「揚州八怪」中羅聘 (1733~1799) 人物畫的風格演變。羅聘是揚州八怪中年紀最輕且頗享盛名的畫家,其生長於文化多元開放、求新求異的清代揚州市場,如此環境造就其作品具有獨特的個性化;此外,羅聘受到金農的指導,使其創作更賦予內涵與趣味性。羅聘雖然是揚州八怪中年紀最小的一位,但是他的人生閱歷卻相當豐富;由於揚州市場的日漸委靡以及金農的教誨,羅聘開始出外遊歷增廣視野、體驗世態炎涼,甚至遠赴北京開拓市場,趁著志怪文學的風潮以《鬼趣圖》卷打響知名度,進而在畫壇擁有一席之地。他的「怪」主要運用在寫意人物上,描繪人物以強烈的特點來表現其神似之處;此外,羅聘的人物畫擅常運用簡單的形象來強烈表達人物的個性感受。羅聘的藝術留給後代許多思考,不論是他在南方獨特的趣味風格,或是北上京城後雅俗融和的作品,皆與他所面臨的社會環境與創作格局上有相當大的關係。其北上後的繪畫創作思想還是反映對象及創作手法,與在南方市場的風格有些相異,除了奇趣詭怪之感外,也融合了北方貴族內斂沉鬱的文雅精神。藉由本文對於羅聘在人物畫技巧方面的轉變手法,最能理解他個人的繪畫風格與人生際遇。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Luo Ping’s figure paintings. Luo Ping (1733~1799), the youngest and the most renowned artist of Yangzhou Bakuai, was born in a multicultural and innovative Yangzhou market in Qing Dynasty, where his works were blessed with plenty of uniqu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his works highly influenced by Jin Nung were profound and delightful as well. Although Luo Ping was the youngest artist of Yangzhou Bakuai, he had gone through numbers of experiences. Due to the gradual decline of Yangzhou market, and Jin Nung’s instruction, Luo Ping started off his journey to broaden his horizons, and increase his experience of human interaction, and he even traveled to Beijing to open a new market as well as to make his work “Ghost Amusement Scroll” explosively famou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his work “odd and unusual” was applied in his works for the purpose of showing the similarities with his figure paintings. Besides, Luo Ping often took advantage of “simple image”, the core element in most of his works. Luo Ping’s paintings inspired the later ages, either in the unique and interesting styles in the South or in the elegant and conventional styles in Beijing, and were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his time. Heading to the North, Luo Ping still maintained his artistic style in his works, and it was somewhat distinct from that of in the South. In addition to the sense of “odd and unusual”, his works were combined with refined spirits of north noble. Through exploring Luo Ping’s creative skills in the figure paintings, we recognized his personal painting style as well as his ups and downs.
一、中文書目
(一) 古籍
(元)倪瓚:《清閟閣遺稿》卷十四,明萬曆刻本。
(民)趙詒琛:《顧千里先生年譜》卷上,民國刻對樹書屋叢書本。
(春秋戰國)韓非:《韓非子》卷十一,四部叢刊景清景宋鈔校本。
(清)王昶:《湖海詩傳》,清嘉慶刻本。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刻本。
(清)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清宣統三年景印北平莊氏洞天山堂藏石印本。
(清)吳錫麒:《有正味齋集》,清嘉慶十三年刻有正味齋全集增修本。
(清)汪中:《述學》,四部叢刊景無錫孫氏藏本。
(清)汪鋆:《揚州畫苑錄》,清光緖十一年刻本。
(清)沈大成:《學福齋集》詩集卷三十一竹西詩鈔,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清)秦祖永:《桐蔭論畫》,清同治三年刻朱墨套印本。
(清)桂馥:《札樸》,清嘉慶十八年李宏信小李山房刻本。
(清)翁方綱:《復初齋外集》,民國嘉叢堂叢書本。
(清)黄錫蕃:《閩中書畫録》,民國三十二年合衆圖書館叢書本。
(清)張問陶:《船山詩草》,清嘉慶二十年刻道光二十九年增修本。
(清)程晉芳:《勉行堂詩集》,清嘉慶二十三年鄧廷楨刻本。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清鑄雪齋鈔本。
(清)趙翼:《甌北集》,清嘉慶十七年湛貽堂刻本。
(清)趙懷玉:《亦有生齋集》詩卷十六古今體詩著雍敦牂,清道光元年刻本。
(清)鄭夑:《板橋集》,板橋詩鈔清清暉書屋刻本。
(清)錢泳:《履園叢話》,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清)羅聘:《香葉草堂詩存》,清嘉慶刻道光十四年印本。
(漢)王充:《論衡》,四部叢刊景通津草堂本。
(漢)王逸:《楚辭》,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
(漢)鄭玄:《禮記》,四部叢刊景宋本。
(二) 專書
于德山:《中國圖像敘述傳播》,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5月。
文物出版資料室:《揚州八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8月。
王伯敏:《山水畫縱橫談》,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年1月。
王海之編輯:《揚州畫派書畫全集──金農上、下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發行,1996年12月。
王菡薇:《揚州畫派》,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年2月。
王孺童:《王孺童佛學論著集:佛教三字經匯解──含金剛經述義、正信錄校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李萬才:《海上畫派》,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
李曉廷、蔡芃洋:《花之寺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1月。
李靈年:《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邢立宏編輯:《揚州畫派書畫全集──羅聘》,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發行,1999年。
阮榮春、劉濯:《中國歷代畫擷苑英──揚州八怪》,瀋陽:遼寧出版社,2000年。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
岳娟娟、顧迎新:《鬼神》,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
林秀薇:《揚州畫派》,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9年4月。
林禮明:《鬼蜮世界》,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范正紅:《金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徐建融:孫丹妍,《傳統的興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2月。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9月。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高居瀚 (James Cahill);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一五七0~一六四四)》,臺北:石頭出版社,1997年。
高居瀚 (James Cahill);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5版11刷。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張輝:《紀昀與閱微草堂筆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梅爾清:《清初揚州文化》,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許凱等著,《中國清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陳清香:《羅漢圖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
陳韻如:《造型美感: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畫看中國繪畫的發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1月。
雄獅編委會:《中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美術出版社,1997年10月。
馮明珠:《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恭賀陳捷先教授八秩華誕論文集 / 馮明珠主編》,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11月。
楊臣彬:《揚州繪畫》,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7年4月。
楊惠東:《羅聘》,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雷子人:《人迹於山──明代山水畫境中的人物、結構與旨趣》,北京宏偉雙華印刷有限公司,2010年5月。
劉斌:《圖像時空論》,山東:山東美術,2006年7月刷。
樊波:《中國畫藝術專史──人物卷》,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12月。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臺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10月。
閻志堅:《袁枚與子不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薛永年:《江山代有人才出》,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薛永年:《橫看成嶺側成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三) 外文翻中文書目
亞諾.豪斯 (Arnold Hauser);邱彰譯:《西洋藝術進化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高居瀚 (James Cahill);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一五七0~一六四四)》,臺北:石頭出版社,1997年。
高居瀚 (James Cahill);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5版11刷。
潘諾夫斯基 (Erwin Panofsky);李元春譯:《造形藝術的意義》,臺北: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7月。
二、西文書目
Hsu Ginger Cheng-chi, “A Bushel of Pearls-Paintings for Sale in Eighteenth century Yangchow”,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Karlsson Kim, “Luo Ping: The Life, Career, And Art Of An 18th-century Chinese Painter”, Peter Lang Pub Inc, 2004.
Katherine Paige Farrington, “Seeing Ghosts in Late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in Luo Pin’s 1766 Guiqu tu (Ghost Realm Amusements) Scroll”, Harvard University, 2008.
三、期刊論文
(一) 中文期刊
一藏:〈羅聘的鬼趣圖〉,《藝術家》6期(1975年),頁38~41。
丁志安:〈羅聘家世考〉,《江蘇大學學報》2期(1982),頁90~92。
方盛良:〈文化互動“揚州二馬”與“揚州八怪”──考察清代文藝發展的一個視角〉,《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期(2007),頁14~18。
王小檸:〈論“揚州八怪”的時代性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美術大觀》9期(2010),頁248~249。
王伯敏:〈中國人物畫的產生與發展〉,《中國畫畫刊》1期(2010),頁5~9。
王英志:〈結交揚州八怪──袁枚紀事之四〉,《文史知識》2其(1999),頁69~74。
余清清:〈兩淮預提鹽引案〉略論,《鹽業史研究》2期(2009),頁30~38。
宋千儀:〈羅聘(1733-1799)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9期(1995),頁1~32。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第四卷第四期(1997), 頁97~139。
李秀華:〈揚州八怪及其藝術風格〉,《人文國際雜誌》6期(1994),頁137~151。
李亞如:〈試論“揚州八怪”的形成〉,《揚州大學學報》3期(1981),頁105~108。
李倩:〈羅聘《鬼趣圖》研究〉,《美與時代》3其 (2010),頁49~50。
李家池:〈論揚州鹽商與揚州八怪的依存關系〉,《揚州教育學院學報》1期(2000),頁57~59。
李霖燦:〈揚州八怪的新形象〉,《雄獅美術》4期(1987),頁140~147。
沈以正:〈揚州八怪的詩、書、畫(6)--談羅聘的繪畫〉,《美育》8期(1993),頁1~6。
周延:〈論揚州八怪的題畫〉,《收藏界》9期(2008),頁64~67。
周欣:〈近二十年揚州八怪研究綜述〉,《揚州大學學報》6期(2009),頁92~98。
尚可:〈“揚州八怪”歷史定位的論辯〉,《藝術百家》6期(2007),頁192~194。
林谷芳:〈婆子點心──羅聘、可翁《寒山拾得圖》〉,《藝術家》8期(2007)年,頁283~285。
金文:〈試論揚州八怪傳說中士商沖突主題的文化價值〉,《濟寧師專學報》2期(1999),頁92~98。
施世昱:〈揚州八怪〉,《明道文藝》3期(1990),頁95~100。
胡太南:〈走向世俗的明清人物畫〉,《美術教育研究》4期(2012),頁14。
徐良玉:〈試析清代「揚州八怪」形成的原因〉,《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8期(1999),頁51~59。
徐邠:〈論中國傳統繪畫中“鬼”形象的寓意演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期(2012),頁64~67。
高金玉:〈鬼才羅聘的鬼趣圖〉,《美與時代》6期(2008),頁52~54。
高原:〈藝術贊助與揚州八怪新風〉,《浙江藝術職業學苑報》4期(2007),頁88~92。
張郁明:〈羅聘三上北京及其藝術風格之嬗變〉,《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期(1999),頁41~47。
梁田:〈繪畫功能的另一種解析──以鹽商與揚州八怪為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5期(2008),頁102~105。
淩祖綿:〈揚州八怪--羅聘(附圖版) 〉,《書畫家》7期(1979),頁13~36。
莊申:〈羅聘與其鬼趣圖──兼論中國鬼畫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0期(1972),頁403~434。
陳兵:〈揚州八怪: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種市民文化現象〉,《藝術百家》1
陳兵:〈繪畫商品化是導致揚州八怪現象的重要元素〉,《藝術教育》12期(2006),頁107~109。
陳瑩瑩:〈羅聘的鬼趣圖解讀〉,《中國教師》1期(2009),頁189~190。
陳學廣:〈形象文本中的“語-圖”互文關系──以揚州八怪為例〉,《江西社會科學》9期(2007),頁15~18。
期(2010),頁202~204。
程章燦:〈一場同題競賽的百年雅集──讀南海霍氏藏本羅聘《鬼趣圖卷》題詠詩文〉,《文藝研究》7期(2011),頁70~79。
賀萬里,:〈城市的衰微與畫家的去留──後八怪時代的揚州畫壇〉,《藝術百家》4期(2011) 頁170~179。
楚國仁:〈離經叛道狂狷浪漫──談揚州八怪的書畫風貌與市場現況〉,《典藏藝術雜誌》8期(1999),頁199~203
賈佳:〈論揚州八怪藝術風格的“怪”〉,《北方文學》2期(2010),頁69。
趙煜:〈論揚州八怪繪畫作品的世俗化傾向〉,《吉林師範大學學報》5期(2006),頁114~115。
蔡雲峰:〈自辟蹊徑 開拓創新──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綜述〉,《蘇州文博論叢》00期(2010),頁82~85。
談云雷:〈揚州八怪的題畫詩與市場意識〉,《常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5期(2003),頁29~31。
鮑時東:〈“揚州八怪”與“文人畫”〉,《華東交通大學學報》1期(2011),頁123~126。
薛永年:〈八怪與收藏家們──揚州八怪與鹽商富賈的互動〉,《炎黃藝術》8期(1994),頁80~86。
薛永年:〈從「我在人間」出發──論揚州八怪的藝術成就〉,《炎黃藝術》6期(1994),頁65~72。
薛永年:〈揚州八怪對正統藝術的疏離〉,《九州學刊》10期(1994),頁121~130。
薛春霞:〈畫壇“揚州八怪”與鹽商〉,《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期(2008),頁74~77。
薛然:〈談陳洪綬人物畫的風格特徵〉,《科技風》4期(2011),頁225。
藍玉琦:〈鬼才羅聘鬼畫連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獨特的視角-羅聘的藝術世界」特展〉,《典藏古美術》11期(2009),頁130~135。
顧澤旭:〈論清代揚州畫派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社會時代社會條件〉,《學術探索》5期(2003) 頁85~87。
(二) 西文期刊
Hsu, Ginger:“The Drunken Demon Queller:Chung Kuei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台大藝術史研究集刊》vol.3 (1996),p.141~169。
Jonathan Hay :“Culture、Ethnicity、Empire in the Works of Two Eighteenth-century Eccentric Artists,” Res 35 Spring(1999), p.201~223.
四、碩士論文
李倩:《羅聘三上北京研究》,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8月。
張啟文:《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04年1月。
章靜:《羅聘及其詩歌研究》,陝西師範大學,2010年5月。
五、參考網站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Web site.Eccentric Visions: The Worlds of Luo Ping (1733–1799) October 6, 2009–January 10, 2010
http://www.metmuseum.org/special/se_event.asp?OccurrenceId={061AABC7-8FEE-4597-98A3-E490F52DD2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