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婕憶
Hung, Chieh-Yi
論文名稱: 澎湖群島早期漢人移民的考古學研究——再論轉運站說與逐步拓殖說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the Early Han Chinese Immigration of the Penghu Islands: Revisit Debates between Transportation Model and Gradual Colonization Model
指導教授: 趙金勇
Chao, Chin-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澎湖群島赤崁C遺址歷史時期早期遷移轉運站逐步拓殖
外文關鍵詞: Penghu Islands, Chih-Kan-C site, early historical period, migration, transportation, gradual colon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11下載:1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根據考古研究顯示,澎湖群島距今5,000年前後開始有人類活動,然而到了3,500年前忽然不見人群蹤跡,這段考古資料的空白持續近二千餘年,直到西元9、10世紀中國東南沿海漢人活動的痕跡零星出現,其後12-14世紀宋元時期的遺址遍佈澎湖群島,豐富的發現與無人島階段大相徑庭。對此主要有兩種解釋:其一從宋元時期繁盛的海上貿易出發,以遺址中普遍出土的中國外銷瓷,主張當時的澎湖應是對外貿易的轉運站(以下稱作「轉運站說」);另一角度則從早晚不同遺址規模的變化,以及出土物的組合,提出漢人逐步拓殖澎湖的看法(「逐步拓殖說」)。
    為嘗試解決兩種意見的爭論,釐清漢人來到澎湖的目的與開發的進程,本文以遷移理論作為思考框架,將漢人的土地利用視為有模式可循的遷移行為,並以推力-拉力模型為轉運站說和逐步拓殖說建立假設,預期相應的考古證據。其後以白沙島赤崁C遺址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地層堆積樣貌,初步理解人群在該遺址的活動,並藉由陶瓷器分析掌握遺址的年代與性質,最後,以地層中豐富的貝類遺留辨識不同階段的資源利用差異。經由以上三方面分析檢驗兩種假設,透過赤崁C遺址的分析並綜合過去相關研究,重建早期漢人在澎湖的生活樣貌,分為初、早、中、晚四期:
    初期因中國東南沿海的環境壓力,漁民向外擴張漁場,在澎湖臨時泊憩時也發現貝類加工業的資源利益;隨著對澎湖環境的適應,在濱海地帶發展出以海洋資源為主體的聚落,然而隨著遷移人潮的穩定成長,陸地資源的比重日漸增加,聚落便向內陸擴張。初、早、中期地層的逐漸變化,也強化了漢人逐步拓殖澎湖的假設。14世紀末海禁一度中斷澎湖的發展,但隨著往來商業船隻的停泊,人群逐漸回流,16世紀晚期以降拓墾人潮湧入,生業形態的轉移反映在環境區位的選擇上,以海為重的濱海聚落變成需要大規模腹地的農業聚落,晚期以來人群活動的重心轉移到腹地廣大的本島。

    Archaeolog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ince 3,500 years ago, Penghu islands had become uninhabited for over 2,000 years. Until the 9th to 10th century A.D., som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Han Chinese from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began to appear around the Penghu islands. Since, numerous historical sites dated to the 12th to 14th century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ppeared on many islands.
    Contrary to the uninhabited period, the abundance of historical sites and remains attracted academic interests for interpretations. There are two main theories for this phenomenon. One opinion starts with the abundant trade ceramics collected at the sites and on the beaches, which proposed that Penghu islands were the transit spot for overseas trad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competing theory, focusing more on the varying sizes of of sites of different time period and changing natures of assemblage of artifacts, argues that it was rather a gradual process of colonization on Penghu islands by Han Chinese people. This thesis endeavors to critically review the debates and proposes a better comprehensive process of historical Penghu islands.
    The author uses the migration theory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then analyzes the push and pull force of the two models to examine the hypothesis. Besides reviewing the past archaeological studies of Penghu islands, the author chose Chih-Kan C sit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By clarifying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section, and analyzing artifacts and fauna remains from the shell middens, it is argued that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Penghu island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initial, early, middle, and late phase. Each phase reflects different ways of subsistence, exploitation o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different activity localities within the the settlement.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緣起與議題 1 第二節、人群遷移的解釋理論 2 第三節、澎湖群島早期漢人移民的解釋模型 4 第四節、研究取徑 5 第二章、澎湖的環境、文獻紀錄與考古學研究 6 第一節、澎湖的自然環境 6 第二節、歷史文獻中的澎湖 12 第三節、澎湖群島史前與歷史考古研究 20 第三章、研究問題與方法 29 第一節、「轉運站說」與「逐步拓殖說」 29 第二節、研究資料與分析方法 38 第四章、地層堆積HARRIS MATRIX分析 47 第一節、地層堆積樣貌 53 第二節、小結 64 第五章、陶瓷器分析 69 第一節、方法與目的 69 第二節、陶瓷器類與其他遺物 71 第三節、小結 93 第六章、貝類分析 99 第一節、分析項目與量化標準 99 第二節、分析結果 101 第三節、小結 113 第七章、討論與結論 118 第一節、赤崁C遺址的年代與性質 118 第二節、轉運站說與逐步拓殖說再思考 120 第三節、澎湖群島的漢人拓殖過程 121 第四節、餘論 126 參考文獻 129 古籍 129 中文、日文文獻 130 英文文獻 136 網路資料 139

    參考文獻
    古籍
    王象之
    2002[1227]《輿地紀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杜臻
    1961[1699]《澎湖臺灣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汪大淵
    1981[1349]《島夷志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必大
    1983[南宋]《文忠集 卷六十七》。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謙光
    1961[1685]《臺灣紀略(附澎湖)》。收錄於《澎湖臺灣紀略》,頁64-65。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肩吾
    1994[唐代]〈島夷行〉,收錄於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建偉
    1961[1767]《澎湖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真德秀
    1989[1218]〈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上海:上海書店。
    張爕
    1979[1617]《東西洋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仁錫
    1986[1622]〈澎湖圖說〉《皇明世法錄 卷七十五海防 閩海》。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楊思謙修、徐敏學纂
    1987[1612]《萬曆重修泉州府志》。台北市:學生書局。
    趙汝适
    1996[1225]《諸蕃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地理類。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樓鑰
    1979[南宋]〈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仕贈特進汪公行狀〉《攻媿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頁807-818。
    魏徵
    1988[唐代]《隋書 列傳四十六・流求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顧祖禹
    2002[1692]《讀史方輿紀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文、日文文獻
    小宮孟
    2015《貝塚調査と動物考古学》。東京都:同成社。
    山崎健
    2014〈近現代の貝釦〉《季刊考古学 特集 水産資源と歴史考古学》128:56-59。
    川西直樹
    2014〈埋沒牡蠣殼の採取と利用〉《季刊考古学 特集 水産資源と歴史考古学》128:50-52。
    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海南省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
    2005《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北京:科學出版社。
    木下尚子
    2014〈貿易陶磁からみた10世紀から16世紀における琉球列島・中国福建・台湾の関係〉《文学部論叢》105:35-51。
    木下尚子編
    2009《13-14世紀の琉球と福建:13-14世紀海上貿易からみた琉球国成立要因の実証的研究:中国福建省を中心に》。熊本,日本:熊本大學文學部木下研究室。
    王行恭
    1979〈澎湖發現的黑釉瓷片〉《藝術家》52:60-64。
    王冠倬
    2011《中國古船圖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王淑津、劉益昌
    2010〈大坌坑遺址出土十二至十四世紀中國陶瓷〉《福建文博》2010(1):45-61。
    王鑫、馮治華
    1991《澎湖的地形景觀》。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田中克子
    2011〈日本博多遺址及周圍地區出土的磁灶窯系陶瓷器〉,收錄於福建博物院、晉江博物館編《磁灶窯址:福建晉江磁灶窯址考古調查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頁409-424。
    2016〈日本福岡市博多遺址群出土的潮州窯產品與外銷〉《東方收藏》2016(09):22-26。
    田中敏、羅少鵬、陳泰岳、郭孟維、曹士亮
    2008〈澎湖縣馬公商港區水下考古探勘與現況分析〉。發表於第十屆水下技術研討會暨國科會成果發表會,2008年4月25日,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伊能生
    1907〈澎湖島に於ける石器の發見〉《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59:13-16。
    庄良有
    2011〈菲律賓發現的宋元磁灶窯陶瓷器〉,收錄於福建博物院、晉江博物館編《磁灶窯址:福建晉江磁灶窯址考古調查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頁400-405。
    朱伯謙
    1998〈龍泉窯〉,收錄於朱伯謙主編《龍泉窯青瓷》。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頁6-29。
    余光弘
    1988《媽宮的寺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宋文薫
    1965〈臺灣西部史前文化的年代〉《臺灣文獻》16(4):144-155
    巫文隆、陳志勇
    2009《澎湖地區貝類研究圖誌》。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村上直次郎著,石萬壽譯
    1975〈熱蘭遮城築城始末〉《臺灣文獻》26(3):112-125。
    林文鎮
    2005《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澎湖縣:澎湖縣政府。
    林朝棨
    1966〈概說臺灣第四紀的地史並討論其自然史和文化史的關係〉《考古人類學刊》28:7-41。
    1970《臺灣省通志稿 地理志地形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會承
    1994〈澎湖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上)〉《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4:1-36。
    2014〈臺灣聚落的類型與構成〉《臺灣學通訊》79:4-7。
    金武正紀
    2009a〈今帰仁タイプとビロースクタイプー設定の経緯・定義・分類-〉,收錄於木下尚子編《13-14世紀の琉球と福建:13-14世紀海上貿易からみた琉球国成立要因の実証的研究:中国福建省を中心に》,頁21-25。熊本,日本:熊本大學文學部木下研究室。
    2009b〈今帰仁タイプとビロースクタイプの編年・貿易港・生産と流通〉,收錄於木下尚子編《13-14世紀の琉球と福建:13-14世紀海上貿易からみた琉球国成立要因の実証的研究:中国福建省を中心に》,頁125-135。熊本,日本:熊本大學文學部木下研究室。
    施志昀、林家和、賴志威
    2010《沿著海岸線走:澎湖潮間帶無脊椎動物圖鑑》。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
    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報告編寫組
    1975〈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簡報〉《文物》1975(10):1-21。
    徐復觀
    1959〈與梁嘉彬先生商討唐施肩吾的一首詩的解釋問題〉《民主評論》10(16):2-5。
    栗建安
    2010〈南宋時期福建陶瓷器的外銷及相關問題〉,發表於「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11.22-24。
    2011〈福建的建窑系黑釉茶碗〉,收錄於趙嘉斌、吳春明主編《福建連江定海灣沉船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頁425-440。
    海軍大氣海洋局編
    2016《澎湖群島北部:中華民國海軍水道圖(第四版)》。海軍大氣海洋局。
    國分直一
    1942〈澎湖島良文港に於ける先民遺跡に就いて〉《南方民族》6(4):5-56。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2001《澎湖將軍一號沉船水下考古展專輯》。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考古小組
    2003《澎湖內垵中屯歷史考古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博物院、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 2017a)
    2017《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報告(1989~2000)》。北京:文物出版社。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陽江市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 2017b)
    2017《南海I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一:1989-1004年調查(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玉璜
    2005《續修澎湖縣志・卷八城市志》。澎湖縣:澎湖縣政府。
    曹永和
    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梁嘉彬
    1953〈論隋唐時代之「澎湖」〉《臺北文物》2(2):8-12。
    許祐愷
    2009《重修白沙鄉志》。澎湖縣:澎湖縣白沙鄉公所。
    許雪姬
    1996〈宋、元、明、清對澎湖群島的認識〉《硓咕石》4:34-57。
    郭素秋
    2017〈彰化平原史前末期與17世紀跨部落勢力關係探討〉,收錄於陳郁美、郭素秋主編《地下與地上的對話:十七世紀的臺灣與周邊》,頁67-11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仲玉、游桂香
    2010〈馬祖東莒島蔡園里遺址的陶瓷器〉《福建文博》2010(2):1-5、91。
    陳信雄、盧泰康
    2007《澎湖馬公港出水文物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2009《澎湖馬公港出水文物研究調查計畫(二)期末報告》。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陳信雄
    1979〈來自魂縈夢牽的家鄉 澎湖的宋代陶瓶〉《藝術家》52:78-84。
    1985a《澎湖宋元陶瓷初探》。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5b《澎湖宋元陶瓷》。澎湖縣:澎湖縣文化中心。
    1994《越窯在澎湖:五代十國時期大量越窯精品的發現》。臺南市:文山書局。
    1995〈澎湖歷史發展的獨特性—獨特的分期與特性〉《思與言》33(2):131-156。
    2012〈澎湖馬公水下考古與馬公港歷史探索〉《水下考古学研究》1:189-218。
    陳羿錡
    2016〈金門縣烈嶼鄉宋元時期陶瓷調查研究〉《南藝學報》12:1-38。
    陳憲明、林文鎮編
    2002《澎湖的農漁產業文化:西嶼鄉與白沙鄉離島篇》。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陳擎光
    1979〈澎湖陶瓷的窯址與傳播路線〉《藝術家》52:71-77。
    森達也
    2010〈從出土陶瓷來看宋元時期福建和日本的貿易路線〉,收錄於栗建安主編《考古學視野中的閩商》閩商文化研究文庫第2。上海:中華書局,頁173-187。
    2014〈元代龍泉窯分期研究〉,收錄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編著《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沈船遺址》。北京:科學出版社,頁210-239。
    2015〈越州窯青瓷の編年〉《中国青瓷の研究:編年と流通》。東京:汲古書院,頁11-69。
    2019〈大陸と列島をつなぐ陶瓷器流通ルートの様相—11~12世紀を中心に〉,收錄於藪敏裕、森達也、徳留大輔編《貿易陶磁器と東アジアの物流:平泉、博多、中国》。東京:高志書院,頁79-110。
    黃士強
    1979〈新發現的澎湖新石器時代遺址〉《藝術家》52:42-47。
    1981〈澎湖古代文化〉《人類與文化》15:61-64。
    黃漢彰
    2012〈澎湖白沙島海域出土越窯青瓷初探〉《田野考古》15(2):105-126。
    黑住耐二
    2014〈江戶の剝き身貝〉《季刊考古学 特集 水産資源と歴史考古学》128:40-42。
    福建博物院、晉江博物館
    2011《磁灶窯址:福建晉江磁灶窯址考古調查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臧振華
    1987〈從考古證據看漢人的拓殖澎湖〉《臺灣風物》37(3):77-96。
    1989〈澎湖群島拓殖史的考古學研究〉,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歷史與考古組》,頁87-112。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2008《澎湖考古遺址調查及補遺計畫期末報告(第一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執行。
    2009《澎湖考古遺址調查及補遺計畫期末報告(第二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執行。
    2017〈澎湖縣白沙鄉赤崁C遺址試掘成果簡報〉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度考古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2017年2月10日。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8《「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驗證、管理維護計畫」期末報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趙金勇、陸泰龍
    2019《連江縣周邊海域水下文化資產史料收集研析及遙測探勘評估計畫 成果報告書》。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臺灣考古學會執行。
    趙金勇、陸泰龍、洪婕憶
    2020〈從馬祖列島灘岸考古調查發現芻探宋元時期中琉航線〉《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2:27-49。
    趙嘉斌、吳春明主編
    2011《福建連江定海灣沉船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
    樋泉岳二
    2009〈園生貝塚2008年調查で採集された動物遺体群〉,收錄於財団法人千葉市教育振興財団埋蔵文化財調査センター《千葉市園生貝塚 平成19、20年度発掘調査報告書》。日本千葉縣:千葉市教育委員,頁45-71。
    蔡丁進
    2002〈澎湖地名由來研究-以東石為例〉,收錄於王國裕編《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頁49-67。
    蔡玫芬
    1979〈澎湖出土的瓷器與宋元瓷路〉,收錄於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六十八年會友年會編《臺灣史蹟研究論文選輯》。臺中市: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頁90-115。
    蔡萬生、劉繼源
    1986《澎湖淺海養殖規劃報告書》。澎湖: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
    盧柔君
    2017〈臺灣金屬器時代的島外交易模式初探:以淇武蘭遺址下文化層出土陶瓷為例〉,收錄於《2016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會議論文集》藍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盧泰康
    2001〈澎湖風櫃尾荷據時期陶瓷遺物之考證〉《故宮文物月刊》221:116-134。
    2010〈臺灣與澎湖發現之越南釉下褐彩瓷及其意涵〉《史物論壇》10:119-138。
    賴景陽
    2008《臺灣貝類圖鑑》。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賴福順
    1996〈唐施肩吾澎湖「島夷行」糾謬〉《硓咕石》2:36-58。
    謝明良
    1996〈日本出土唐宋時代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3(4):85-140。
    2002〈記黑石號(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國陶瓷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3:1-60、277。
    2005〈臺灣海域發現的越窯系青瓷及相關問題〉《臺灣史研究》12(1):115-163。
    2012〈有關蘭嶼甕棺葬出土瓷器年代的討論〉《臺灣史研究》19(2):193-208。
    顏廷伃、劉益昌
    2016〈澎湖風櫃尾荷蘭城堡考古學調查新發現成果〉《硓咕石》84:2-37。
    顏尚文
    2005《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澎湖縣:澎湖縣政府。
    英文文獻
    Anthony, David W.
    1990 “Migration in Archaeology: The Baby and the Bathwater.”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2(4): 895-914.
    1997 “Prehistoric Migration as Social Process.”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664: 21-32.
    Banning, Edward B.
    2000 ”Quantification: Abundance and Other Measures in Archaeology.” In The Archaeologist's Laboratory: The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pp. 93-115.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Burmeister, Stefan
    2000 “Archaeology and Migration Approaches to an Archaeological Proof of Migra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41(4): 539-567.
    Butler, Kim D.
    2001 “Defining Diaspora, Refining a Discourse.” 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10(2): 189-219.
    Campbell, Greg
    2015 “’What do I do with all these shells?’ Basic Guidance for the Recovery, Processing and Retention of Archaeological Marine Shell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http://dx.doi.org/10.1016/j.quaint.2015.09.013
    Glassow, Michael A.
    2000 “Weighing vs. Counting Shellfish Remains: A Comment on Mason, Peterson, and Tiffany.” American Antiquity 65(2): 407-414.
    Harris, Edward C.
    1989 Principles of 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 second edit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Liu, Yi-chang and Wang, Su-chin
    2017 ”Encountering the Wider World before the Transition to History: Chinese Ceramics in Proto-History (Tenth through Sixteen Centuries).” I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Early Modern Colonialism in Asia-Pacific, edited by Maria Cruz Berrocal and Chen-hwa Tsang, pp. 270-312. Florida: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Madsen, David B. and Schmitt, Dave N.
    1998 “Mass Collecting and the Diet Breadth Model: A Great Basin Exampl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5: 445-455.
    Mason, Roger D., Peterson, Mark L. and Joseph A. Tiffany (Mason et al.)
    1998 “Weighing vs. Counting: Measurement Reliability and the California School of Midden Analysis.” American Antiquity 63(2): 303-324.
    McSparron, Cormac, Donnelly, Colm, Murphy, Eileen, and Jonny Geber (McSparron et al.)
    2020 “Migration, Group Agency, and Archaeology: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 24: 219-232.
    Meehan, Betty
    1975 Shell Bed to Shell Midden. Canberra: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boriginal Studies.
    Ross, Douglas E.
    2013 “Diaspora and Transnationalism.” In An Archaeology of Asian Transnationalism, pp. 29-61. Florida: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Schiffer, M. B.
    1972 “Archaeological Context and Systemic Context.” American Antiquity 37(2): 156-165.
    Szabo, Katherine and Amesbury, Judith R.
    2011 “Molluscs in a World of Islands: The Use of Shellfish as a Food Resource in the Tropical Island Asia-Pacific Regio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39(2011): 8-18.
    Tsang, Cheng-hwa
    1992 The Archaeology of the P'eng-hu Islands.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Warren, Jim
    1977 “Balambangan and the Rise of the Sulu Sultanate, 1772-1775.”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50(1): 73-93.
    Waselkov, Gregory A.
    1987 “Shellfish Gathering and Shell Midden Archaeology.” In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ume 10, pp.93-210, edited by Michael Schiffe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cademic Press.
    Weisler, Marshall I
    2001 On the Margins of Sustainability: Prehistoric Settlement of Utrok Atoll, Northern Marshall Islands. Oxford: BAR Publishing.
    Weisler, Marshall I.
    1999 “Atolls as Settlement Landscape: Ujae, Marshall Islands.” Atoll Research Bulletin 460: 1-51.
    Winterhalder, Bruce and Smith, Eric Alden
    1992 “Evolutionary Ec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Evolutionary Ecology and Human Behavior, edited by E.A. Smith & B. Winterhalder, pp.3-23. New York : Aldine de Gruyter.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軟體動物學研究室
    「臺灣貝類資料庫」。https://shell.sinica.edu.tw,2020年12月17日上線。
    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
    〈海水隱形的推手-海流〉。https://pweb.cwb.gov.tw/PopularScience/index.php/marine/212-海水隱形的推手—海流,2020年12月17日上線。
    許雅筑、林慧秋、廖紫嬿、謝恆毅
    〈傳統海島飲食文化-澎湖珠螺膎(k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https://www.tfrin.gov.tw/News_Content.aspx?n=4086&s=231734,2020年12月17日上線。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堆肥〉。https://penghu.info/OB57EB13960F006B6A0E,2020年12月17日上線。
    〈澎湖石灰業起源〉。https://penghu.info/OBA1CD8DB024D5D66371,2020年12月17日上線。
    澎湖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地理位置〉。https://www.penghu.gov.tw/ch/home.jsp?id=5,2020年12月17日上線。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