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嵇翠微 Ji, Tsui-wei |
|---|---|
| 論文名稱: |
城市中廟宇轄境構成的轉化-以台南府城四安境為例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igious Territory in the City-A Case Study of “Shi-An-Jing” in Tainan |
| 指導教授: |
徐明福
Hsu, Ming-f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2 |
| 中文關鍵詞: | 林美容 、祭祀圈 、臺南 、四安境 |
| 外文關鍵詞: | Religious Territory, Shi-An-Jing, Tainan, Lin Mei-ju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94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民間信仰祭祀圈的發展理論由日治時期學者岡田謙提出,經過不斷的觀察修正,在民國七○年代由學者林美容女士統整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並被許多後輩所沿用。「祭祀圈」、「廟境」所指涉的是一個神聖中心下的超自然的防衛圈,也是為了共神信仰而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地域單位。建構一個祭祀圈所不可或缺的三元素是:神權、境民與地域。
但筆者認為林美容女士所定義的「祭祀圈」的分析概念,具有某階段的解釋效力,但若將這個觀念置入現世社會的時空中,會發現這樣的理論有其侷限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藉由比較城市中民間信仰轄域發展的情形,來對「祭祀圈」的現況做補充。本研究選擇臺南市四安境的四間境廟做為觀察對象,試圖從觀察紀錄其空間發展過程、社群的組織及活動中,重新組構出現今民間信仰新舊統轄場域的成型發展、層級分配、範圍界線。藉由橫跨時代的比較中,證明原有對祭祀圈統轄場域發展的論點性質與意義已因時空的轉變而有所不同。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igious Territory at “Shi-An-Jing”(四安境) in Taina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Religious Territory(祭祀圈)originated by Lin Mei-jung(林美容), the antecedent articles aims to present a “model” for the study of the
settlement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 But as time goes b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s upo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organization were changed, the old model has no loger strong enough to expland the situation now. So we try to combine th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o interpret the changing of the old Religious Territory model.The exploratory is built on
certain dimensions : the effect upon the environment expand, the operation circumstance 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at “Shi-An-Jing” in Tainan.
丁日健,1867,《治臺必告錄》。
周元文,1713,《重修臺灣府志》。
姚瑩,1829,《東槎紀略》。
高拱乾,1694,《臺灣府志》。
陳文達,1720,《臺灣縣志》。
蔣毓英,1686,《臺灣府志》。
謝金鑾,1807,《續修臺灣縣志》。
臺灣總督府,1918,《臺南州寺廟臺帳》。
《臺南文化》編篡組,1954,〈西區採訪初錄〉,《臺南文化》,第3 卷,第4 期,臺南市政府:臺南市,
pp.62-75。
Earl Babbie,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雙葉:臺北市。
Mircea Eliade,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桂冠:臺北市。
王釗雯,2004,《臺南市宮廟小法團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
石萬壽,1981,〈臺南市寺廟的建置╴臺南市寺廟研究之一〉,《臺南文化》,新11 期,臺南市政府:臺南市,pp.39-74。
石萬壽,1985,《臺南府城防務的研究╴臺南都市發展史論之一》,友寧:臺南市。
成功大學中文系,1997,〈鹿港、臺南及其周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國科會:臺北市。
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臺灣(臺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1926)》,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吳秉聲,2003,〈隱沒、顯形╴初描五條港歷史區域營造計畫〉,《建築雜誌Dialogue》,72 期,建築雜誌社:臺北市,pp.90-97。
吳金翰,1998,《傳統都市空間中領域現象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宋光宇,1977,《人類學導論》,桂冠:臺北市。
李長貴,1983,《行為科學》,臺灣中華:臺北巿。
李添春,1934,〈寺廟管理人制度批判〉,《南嬴佛教》第12卷,第1號,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pp.1-3。
汪明怡,2004,《臺南寺廟聯境組織變遷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
阮昌銳,1989,《臺灣鄉村文化╴信仰篇》,行政院農委會:臺北市。
周菊香,2001,《府城今昔》,臺南市政府:臺南市。
林美容,1984,〈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3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市,pp.95-125。
林美容,1990,〈臺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研究》,第2期,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臺北市,pp.345-364。
林美容,1993,《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自立晚報:臺北市。
林美容,2003,〈五十年來民間信仰研究成果〉,《五十年來臺灣宗教研究評估計畫╴民間信仰部分之報告》,臺大國科會人文學中心:臺北市。
林瑋嬪,2005,〈臺灣廟宇的發展:從一個地方庄廟的神明信仰、企業化經營以及國家文化政策的影響談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2 期,pp.56-92。
林咏榮,1954,〈臺南古運河〉,《臺南文化》,第3 卷,第4 期,臺南市政府:臺南市,pp.16-18。
洪敏麟,1979,《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灣文獻委員會:臺中市。
相良吉哉,1933,《臺南州祠廟名鑑》,古亭書屋:臺北市。
夏鑄九、張景森,1993,〈臺灣地區國土規劃歷史的回顧與檢討〉,《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周渝:臺北市,pp.269-280。
徐明福計畫主持,1996,《臺南市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文建會:臺北市。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 卷,第6 期,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臺北市,pp.59-68。
陳其南,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臺北市。
陳其澎,1998,〈臺灣傳統聚落文化的表徵〉,《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文化:臺北市,pp.155-182。
陳坤宏,199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明文:臺北市。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臺北市。
傅朝卿,2003,〈古城年輪╴臺南市都市與建築變遷〉,《建築雜誌Dialogue》,72 期,建築雜誌社:臺北市,pp.48-55。
曾偉彰,2004,《臺灣日本時代「遊廓」之研究╴以臺南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論。
黃武達,1996,〈日治時代之臺南近代都市計畫(一)╴都市計劃之萌芽與展開〉,《建築學報》,第14 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臺北市,pp.75-10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1999,〈卷廿一,臺南市〉,《臺灣地名辭書》,臺灣省文獻會:南投縣。
臺灣省建築師公會,1988,《建築辭典》,臺灣省建築師公會:臺北市。
劉還月,2000,《臺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常民:臺北市。
劉曜華,2004,〈臺灣都市發展史〉,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臺中。
蔡勇美、郭文雄,1982,《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巨流:臺北市。
薛宗明,2003,《臺灣音樂辭典》,臺灣商務:臺北市。
謝宗榮,2003,《臺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臺中市。
鍾堅,1996,《臺灣航空決戰》,麥田:臺北市。
瞿海源,1997,《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桂冠:臺北市。
顏世樺,2003,《民間廟宇慶典在舊市區再生中的角色-以臺南市為例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1905.07.16,〈逐臭者流〉,漢文日日新報,五版。
1907.02.23,〈宜開塭利及整頓〉,漢文日日新報,四版。
1908.09.29,〈娼藔移築〉,漢文日日新報,四版。
1909.06.20,〈南部通信/徵稅分所〉,漢文日日新報,六版。
1909.10.10,〈神民以和〉,漢文日日新報,六版。
1911.01.23,〈赤崁春帆/養蠣改良〉,漢文日日新報,三版。
臺南市政府,2007.03,《臺南市總體發展計畫》,取自「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報告書查詢系統」網站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nan_city/
唐立宗,2007.03,〈臺灣西南部海岸變遷〉,取自「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
http://thcts.ascc.net/view.asp
臺南南聲社,2008.04,取自「臺南南聲社﹙南管﹚」網站http://www.tnia.org.tw/~tnnss/index.html
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7.05,取自「臺南都市計畫書圖資訊系統」網站
http://bud.tncg.gov.tw/upmis/PUBhtml/index_PUB.ht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007.10,〈Formosa City Plans, U.S. Army Map Service,1944-1945〉,取自「The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網站
http://www.lib.utexas.edu/maps/ams/formosa_city_pl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