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沛涵
Chen, Pei-Han
論文名稱: 80、90年代台語流行歌詞中的聯覺隱喻
The synaesthesia metaphors of Taiwanese popular lyrics from the 80’s and 90’s.
指導教授: 邱湘雲
Chiu, Hsiang-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台語流行歌詞通感認知隱喻聯覺隱喻
外文關鍵詞: Taiwanese, popular song, five sense, cognition metaphors, synaesthesia metaphors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流行歌曲屬於大眾文化的範疇,也是人們生活中最具普遍性和影響力的一環,作詞者透過歌詞寫作能將其深處的情感及悲喜一併融入歌詞中與聽者情感交流,因此流行歌曲具有娛樂性及抒發情感的效果,但想要打動人心、造成流行,就需要運用豐富的隱喻來增加聽者的想像空間,使歌詞的音樂性與文學性有更完美的結合。
    本論文寫作主旨在探討八O、九O年代台語流行歌詞中的聯覺隱喻現象,針對歌詞中的隱喻表現作分析,其中又分為兩大主軸,一是依據Lakoff & Johnson(1980)的認知隱喻理論來看台語歌詞中的隱喻表現,並歸納出語料中哪些是屬於實體隱喻、方位隱喻、結構隱喻等三個隱喻思維。另一主軸是透過人體五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形成的聯覺隱喻,分析出台語歌詞中聯覺表現的攝取角度,歸納語料中哪些是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的角度做切入點,讓聽者能透過身體五感的舊經驗與感覺內在心靈相通。
    八O、九O年代台語流行歌詞中隱喻的詮釋具有多樣性,聽歌者可藉由自身經驗對歌詞能有更多的了解,以產生共鳴,如此一來便能一窺歌詞隱喻背後所反映出的文化與思維,進而對台語流行歌曲也能以審美的角度來欣賞,而非視其為下里巴人之音。

    The popular song is belong to the mass culture category, and it is also most universal and influence to the link in the people’s lives. The lyric writers penetrate the lyrics writing to be able integrates happy and sad in the deep place of emotion with lyrics, and have the emotion exchange with the listener. Therefore, the popular song has the entertainment, and expresses the emotion the effect. But if they want to move the will of the people, to create popularly, they need to utilize the rich metaphor to increase listener's imagination space. They cause the musicality and literariness of the lyrics to have a more perfect union.
    The thesis is writing about discussing Taiwanese popular lyrics synaesthesia metaphors phenomenon in 80’s and 90’s, and makes th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lyrics in metaphor performance. In which divides into two big main axles. The One is discussing the metaphor performance of the Taiwanese lyrics based on the Lakoff & Johnson (1980) cognition metaphor theory, and induces in these language which is belongs to the ontological metaphors, the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the structural metaphors in these three metaphor thoughts. Another one is penetrating five kind of sense of the human body - “vision, hearing, touch, the smell and taste” to accomplish the synaesthesia metaphors. It analyzes the ingestion angle of the synaesthesia performance in the Taiwanese lyrics, which induce language from the angle of vision, hearing, touch, smell, and taste and make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t enables the listener to penetrate the old experiences of the five sense and the intrinsic feeling to be interlinked in mind.
    In the Taiwanese popular lyrics, the metaphor annotation has the multiplicity in 80’s and 90’s. The listeners have more understandings because of own experience to the lyrics and have the sympathetic chord. Therefore,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the thought, which reflect behind the lyrics metaphor. They can appreciate to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 by the esthetic angle, not treat as lightly sound by the Song of the Rustic Poor.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9 1. 實例歸納法………………………………………………..10 2. 文本分析法………………………………………………..10 3. 分類統計法………………………………………………..10 4. 研究架構及進路圖表…………………………………….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1. 時間斷限問題…………………………………………….12 2. 語料來源問題…………………………………………….13 3. 語料廣度問題…………………………………………….14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15 1. 台語流行歌………………………………………………..15 2. 聯覺隱喻…………………………………………………..17 第五節 論文架構……………………………………………………19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台語流行歌」相關的文獻……………………………..21 1. 專書部分………………………………………………….22 2. 學位論文部分……………………………………………..25 3. 期刊部分…………………………………………………..31 第二節 「聯覺隱喻」相關文獻…………………………………..32 1. 專書部分……………………………………………… ….32 2. 學位論文部分……………………………………………..34 3. 期刊部分……………………………………………………36 第三章 台語歌詞認知隱喻現象分析……………………….39 第一節 認知隱喻的類型……………………………………………39 第二節 台語歌詞中的實體隱喻…………………………………..42 1. 實體與物質隱喻………………………………………….43 2. 容器隱喻………………………………………………….54 3. 擬人化隱喻……………………………………………59 第三節 台語歌詞中的方位隱喻……………………………….64 第四節 台語歌詞中的結構隱喻……………………………….69 1. 台語歌詞中有關「人生」的結構隱喻………………71 2. 台語歌詞中有關「愛情」的結構隱喻………………82 第五節 台語歌中隱喻凸顯與隱藏性分析……………………..99 第四章 台語歌詞聯覺隱喻分析……………………………..103 第一節 「視覺」的聯覺隱喻…………………………………..108 1. 空間次元的聯覺隱喻…………………………………109 2. 顏色次元的聯覺隱喻…………………………………116 第二節 「聽覺」的聯覺隱喻……………………………………126 1. 「雨聲」的隱喻……………………………………….128 2. 「船螺聲」的隱喻…………………………………….130 3. 其他聲音的隱喻…………………………………….131 第三節 「觸覺」的聯覺隱喻…………………………………….132 1. 溫度的觸感隱喻…………………………………... ….133 2. 重量的觸感隱喻…………………………………….....135 3. 質地觸感隱喻…………………………………………138 第四節 「嗅覺」的聯覺隱喻…………………………………….140 1. 「香 / 芬芳」的嗅覺隱喻……………………………..141 2. 「臭 / 腥臊」的嗅覺隱喻……………………………..143 第五節 「味覺」的聯覺隱喻……………………………… …..144 1. 「酸」的味覺隱喻…………………………………........145 2. 「甜、甘」的味覺隱喻…………………………………146 3. 「苦、澀」的味覺隱喻…………………………………148 4. 「辛、辣」的味覺隱喻…………………………………149 5. 「鹹」的味覺隱喻………………………………………151 第五章 結論…………………………………………………..155 第一節 全文總結…………………………………………...155 第二節 未來期許…………………………………………. 159 參考書目 ………………………………………………………… .161 1. 專書……………………………………………………161 2. 期刊……………………………………………………162 3. 學位論文………………………………………………164 4. 英文文獻………………………………………………166 圖表索引 (1)圖次 圖一:研究架構及進路圖表………………………………………11 圖二:語言、隱喻和認知關係圖…………………………………41 圖三:身體經驗與譬喻關係圖…………………………………....42 圖四:五覺關係圖表………………………………………………105 圖五:五覺關係圖表………………………………………………106 圖六:聽覺動詞語意變化圖………………………………………127 (2)表次 表一: 台語流行歌曲「實體隱喻」表現………………………..53 表二: 台語流行歌曲「擬人化隱喻」表現……………………..64 表三: 概念譬喻「理解思維是消化食物」解析表……………..70 表四:「人生是旅行」隱喻結構表………………………………..72 表五:台語流行歌曲有關「人生」的隱喻……………………….80 表六:台語流行歌曲有關「人生」的結構隱喻………………….81 表七:台語流行歌曲有關「愛情」的隱喻……………………….95 表八:台語流行歌曲有關「愛情」的結構隱喻………………….96 表九:英漢台語「愛情」隱喻的共同性分析……………………..98

    參考文獻

    專書部分
    小野(1992)。《想要彈同調》。台北:皇冠出版社。
    史哲(2007)。《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朱光潛(1999)。《文藝心理學》。台北:臺灣開明出版社。
    李元洛(1990)。《詩美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束定芳(2000)。《譬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林金池(2006)。《台語成名曲》第一-三集。台南:宗易出版。
    林志健(2006)。《台語成名曲》第四~五集。台南:宗易出版。
    林志健(2006)。《台語常點歌》。台南:宗易出版。
    季廣茂(1998)。《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竺家寧(2005)。《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禮權(2002)。《修辭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侯吉諒(2001)。《交響詩》。台北:未來書城出版社。
    胡壯麟(2004)。《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翁嘉銘(1992) 。《從羅大佑到崔健──當代流行音樂的軌跡》台北:時報出版社。
    唐孝威(2008)。《語言與認知研究-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板社。
    莊永明(1994)。《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中梅(1996)。《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家旭(2007)。《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陳育德(2005)。《靈心妙語-藝術通感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抱甕老人(1999)。《今古奇觀》。台北:三民出版社。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出版社。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郭麗娟(2005)。《寶島歌聲》。台北:玉山出版社。
    黃裕元(2005)。《台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台北:向陽出版社。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出版社。
    趙豔芳(2001)。《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蔣勳(2006)。《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台北:遠流出版社。
    黎運漢‧張維耿。1994。《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社。
    錢鍾書(1996)。《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期刊部分
    王志紅(2005)。〈通感隱喻的認知闡釋〉。《修辭學習》,第3期。
    王霜梅(2006)。〈從漢語偏正短語中的實體隱喻看隱喻的系統性〉。《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4卷;第2期。
    王牧群(2006)。〈通感隱喻與文學語言的翻譯〉。《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
    王彩麗(2007)。〈 通感---從修辭到認知的過程分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8卷;第6期。
    方芝陽(2008)。〈 漢語「愛情」隱喻認知機制〉。《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
    江文瑜(1996)。〈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
    邱文生(2008)。〈感通意象的功能透視與語言建構〉。《東北大學學報》,第10卷;第5期。
    吳進(2000)。〈淺論當代歌詞創作中隱喻的運用〉。《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第2卷;第4期。
    汪少華、徐健(2002)。〈通感與概念隱喻〉。《外語學刊》。第3期。
    李金蘭(2005)。〈味覺隱喻化的認知結構及語義特徵〉。《修辭學習》,第3期。
    林佳禾(2008)。〈入境?過境?出境?從《南方澳海洋紀事》探討外來漁工的生活處境〉。《文化研究月報》,第88期。
    周倩漪(1996)。〈解讀流行音樂性別政治---以江蕙和陳淑樺為例〉。《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
    姚霎珊(1999)。〈談談流行歌曲歌詞的語言特色〉。《楚雄獅專學報》,第14卷,第2期︰42-45。
    范娜(2006)。〈中英文中愛情結構隱喻的比較〉。《昆明冶金高等科學學校學報》,第22卷,第6期。
    施又文(2009)。〈臺灣多元語族歌謠淺析-以閩南歌謠、客家歌謠為主〉《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
    高鳳霞(2004)。〈用概念隱喻理論闡釋英語通感現象〉。《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
    袁雨斌(2009)。〈功能和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英漢「愛情」隱喻對比〉。《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1卷;第5期。
    張小虹(1991)。〈紅男綠女:情歌、流行文化與性別巔覆〉。《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
    張釗維(1991)。〈流行歌謠詞曲作家大事記(初稿)〉。《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
    張松炎(2009)。〈英語顏色詞的文化內涵〉。《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
    張建理(2003)。〈英漢「心」的多義網絡對比〉。《語言與認知研究》第三輯。
    張明璽(2009)。〈從語意場理論視角看中西方顏色詞異同〉。《中州學刊》,11月;第6期。
    覃修桂(2008)。〈英漢語嗅覺隱喻及其投射範疇〉。《外國語文雙月刊》,第40卷;第2期。
    黃準新、吳恩鋒(2003)。〈論漢語「人生」的隱喻認知機制〉。《語言與認知研究》第三輯。
    路寒袖口述;江文瑜整理(1996)〈雅歌的春雷---路寒袖談台語歌詞創作〉。《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
    甄長慧(2008)。〈漢語「前」、「後」時間表達中的空間隱喻〉。《平原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
    劉科新(2003)。〈「紅色」在中西文化中的聯想對比〉。《集美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
    劉薇(2008)。〈淺議漢語歌詞中隱喻的語言特色〉。《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6期。
    齊振海(2006)。〈「愛情」隱喻的認知闡釋〉。《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
    趙愛萍(2005)。〈通感過程中的隱喻思維〉。《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鄧育仁(2005)。〈生活處境中的隱喻〉。《歐美研究》,35, 1: 97-140。
    鄧育仁、孫式文(2000)。〈廣告裡的圖像隱喻:從多空間模式分析〉。《新聞學研究》,第二十六期。
    戴浩一(2002)。〈概念結構與非自主性語法:漢語語法概念初探〉。《當代語言學》第四卷,第一期:1-12。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譚石(1991)。〈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方案〉。《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
    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第九期︰1-32。

    學位論文部分
    王奕儒 (2008)。〈台語流行歌曲中的母親形象:以洪榮宏和江蕙為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國禎(2004)。〈論台語歌曲反殖民的精神〉。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媺婉(2005)。〈台灣國語流行歌曲的修辭藝術〉。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森仁(2004)。〈解嚴以來台語流行歌曲研究--歷史探索與語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
    林增文(2005)。〈李清照詩詞中的譬喻運作:認知角度的探討〉。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邱秀華(2007)。〈國語中"時間就是空間"的隱喻〉。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良哲(2008)〈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宏元(2000)。〈台灣閩南語流行歌謠語文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裕元(2000)。〈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詩茜(2005)。〈三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璧瑩(2005)。〈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礪士專班碩士論文
    張雯禎 (2008)。〈台灣流行歌詞中的隱喻---以愛情為主題1990-2008〉。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杏一(2008)。〈張愛玲小說通感藝術手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楊克隆(1998)。《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純婷(2008)。〈中文裡的聯覺詞:知覺隱喻與隱喻延伸〉。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路得 (2005)。〈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的通感表現手法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蕭曼茹(2007)。〈台語歌曲與國家統治〉。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鶴田純(2007)。〈1950、60年代「日本曲台語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參考文獻:
    Frith, Simon.1991.”Why Do Song Have Words”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v.34,pp.77-106.
    John Shepherd(1991). ”Music as social text”.Polity Press in Cambridge, UK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周世箴(譯注)(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社。
    Lakoff, George, and Mark Turner.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Metaphor and thought”, ed. by Andrew Ortony, 202-25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en, Chinfa.(連金發)(1994). ”Synaesthetic words in the southern Min dialect: Their semantic structure and change ”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II: 421-451.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Reddy,Michael(1979)”The Conduit Metaphor:A Case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ed. A. Ortony 1979.
    Su,Lily I-Wen(蘇以文)(2000).”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as Evidenced in Chinese, ”〈從語用看認知:以中文之譬喻為例〉,《漢學研究》18:395-424。
    Sweetser,Eve.(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le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ambridge studies linguistics.
    Ullmann.S(1964). ”Language and Style”.Oxford Basil Blackwell.
    Williams, J.(1976). ”Synaesthetic adjectives: A possible law of semantic change”. Language 52. 461-478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