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瑞哲
HSU, JUI-CHE
論文名稱: 屈原的儒道思想研究
The study on Qu Yuan'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指導教授: 陳怡良
Chen, Yi-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6
中文關鍵詞: 屈原儒家道家《楚辭》
外文關鍵詞: Qu Yuan, Confucianism, Taoism, Songs of the South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屈原的儒道思想」為主題,探討屈原與儒家、道家思想的淵源,以及他所表現的儒、道思想,而屈原的儒、道思想又如何影響到他的文學。
    首先,在緒論中,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其次,探討屈原與儒家之淵源,說明儒家思想如何傳進楚國,並分析屈原接受儒家思想的外緣與內因,而屈原的任職仕宦,其實也與他本身具有的儒家思想有關。而屈原的儒家思想,內容到底為何,為本論文的核心之一,說明屈原的儒家思想,表現在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理念與作為。
    接著,探討屈原與道家之淵源,內容先論證楚國道家思想盛行的原因,並分析屈原受到教育與生活環境的影響,以及與稷下學派的交流,使他具有道家思想。然後再探討屈原的道家思想內容為何,此為本論文的另一核心,此章主要在論述屈原的道家思想,究竟如何呈現,實際可從他的作品與相關資料,了解他的道家思想,即表現在他的「自然觀」、「歷史觀」、「修養觀」、「神話觀」中。
    再其次,是探討屈原的儒、道思想,對他的處世及文學創作,到底影響如何?故本章旨在說明,屈原的儒、道思想可說是儒、道互補,也因為他能在哲學上轉化,以致影響他的文學創作,而使屈原在文學上所突破與創新。
    總結說,屈原的文學創作,主要是除了他天賦才華外,就是博聞彊志,勤奮勵學,多方吸收諸子百家,尤其是儒、道兩家的哲理,使他學養深厚,提升他的生命境界,因而他的哲學思想極為獨特,不可忽視。透過本論文的研究,可知屈原吸收儒、道思想,精義為何?煥發為何?以致影響到屈原的行事作為,以及他的文學觀、文學創作。而屈原他的人格與作品崇高偉大,也影響中國文學與文人相當深遠而巨大,因此本論文探究屈原的儒、道思想,深具意義,也的確有其學術價值。

    SUMMARY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med with Qu Yuan'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t shows the relations between Qu Yua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at included how wer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of Qu Yuan have an influence on his literature.First, instructs study motive ,study profile,study ambits, and research method in the introduction.Second, revolv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Qu Yuan and Confucianism, explaining how was Confucianism be disseminated,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s about why did Qu Yuan embrace Confucianism.When it comes to Qu Yuan’s appointment, usually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it had a concern with Qu Yuan himself advocated Confucianism.On the other side, the content of Qu Yuan's Confucianism is one of the cores of this thesis.At the same time, expounds how did Qu Yuan execute his Confucianism on the behavior about “cultivating oneself and putting family in order”,and “ running the country well and giving the people peace and security”.Third, discusses origin of Qu Yuan and the Taoism, the content first proves the reason which the Chu country Taoism thought is in vogue.And analyzes Qu Yuan to receive the education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influence, as well as with millet under school of thought exchange, Enable him to have the Taoism. Then discusses Qu Yuan's Taoism again, this for present paper another core. This chapter mainly in elaborates Qu Yuan's Taoism thought, actually how presents, may actually from his work and the correlation data, understood his Taoism thought, namely displays in his “natural view”, “conception of history”, “tutelage view”, “myth view”.Next, discusses how did Qu Yuan’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ffect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Therefore, this chapter is for the purpose of explaining Qu Yuan’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lso because he could convert philosophy successfully. So that affects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causes Qu Yuan to break through and the innovation in it.

    Key words:Qu Yuan, Confucianism, Taoism , Songs of the South

    INTRODUCTION
    Qu Yuan had th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On the Confucianism, his“cultivating oneself” was basing on Confucianism, and “putting family in order” was in a purpose of giving life to the Qus.His“ running the country well” was basing on improving a perfect government, first was innovating politics,making Chu be stronger.And “giving the people peace and security” was basing on Chu, for unifying the whole country.
    On his Taoism, in his “natural view”, was displaying in “ the Taoism” and the temporal basic cognition that he faced.His “conception of history” was basing on that he realized that everyone should take the Taoism as this, so that could give some works for history.In his “tutelage view”,lied in that he is the tutelage intrinsic with the practice external, enabled him to achieve the natural region.And his “myth view” was because thaht he understands the myth romantic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also made him could be free and unrestrained in his work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materials that the thesis used based on Qu Yuan’s works, included ”Lísāo”,”jiǔ gē” of “dōng huáng tàiyī”,”yún zhōng jūn”,”xiāng jūn”,”xiāng fūrén”,”dà sī mìng”,”shǎo sī mìng”,”dōng jūn”,”hé bó”,”shān guǐ”,”guóshāng”,”lǐ hún”,”tiān wèn”,”jiǔ zhāng” of “xī sòng”,”shè jiāng”,”āi yǐng”,”chōu sī”,”huái shā”,”sī měirén”,”xī wǎngrì”,”jú sòng”,”bēi huí fēng”,”yuǎn yóu”,”bǔjū”,”yúfū”,”zhāohún”, also use So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Hermeneutics、statistics、Induction、and Chart method to study Qu Yuan’s works and think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Penetrate the thesis and its research, we can learn the reasons that why Qu Yuan absorbed Confucianism and Taoism,and how did them getting prosper, so that affected to Qu Yuan's conducts, as well as his literature view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Besides, Qu Yuan’s personality and works also affected th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writer is quite huge and profound.

    CONCLUSION
    To sum up, Qu Yuan’sliterary works mainly two features.Not only he was full of talent, but also he was learned and accomplished.He assimilated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ir exponent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pre-Qin times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Han Dynasty ,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and Taoism,at the same time, Qu Yuan improved the levels of his life, so that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becoame very unique and can’t be ignored.Thus, by the thesis, we can discuss Qu Yuan'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it has its meaning and its academic value inde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概況 1 一、民國以前學者的觀點 1 二、民國以後學者的觀點 3 三、研究屈原思想之論文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一、傳統研究法 10 二、社會文化學 11 三、詮釋學 11 四、統計學 11 五、借鑑法 11 六、圖表法 11 第二章 屈原與儒家之淵源 13 第一節 儒家思想流傳至楚國 13 一、南北文化的交流 14 (一)鬻熊為文王之師 14 (二)周公奔楚 15 (三)王子朝奔楚 15 二、儒家思想的南漸 16 (一)孔子適楚 16 (二)孔子弟子的八個流派 18 (三)儒家典籍入楚 19 三、楚國出身的儒者 23 (一)子弓 23 (二)世碩 23 (三)陳良 24 (四)鐸椒 24 第二節 屈原接受儒家思想的外緣與內因 25 一、外緣:貴族教育與使齊經歷 25 (一)師長授業,啟發有方 25 (二)典籍教化,體悟有得 27 (三)以文會友,學者交流 27 二、內因:資質良善且好修為常 28 (一)高陽之後,楚之同姓 29 (二)吉時出世,命名寄寓 31 (三)博聞彊志,好修為常 32 (四)內外兼美,品格至善 32 第三節 屈原任職仕宦的需要 33 一、三閭大夫 34 (一)職務與地位 34 (二)授業的教材 35 二、左徒 36 (一)職務與地位 37 (二)具備的才幹 37 第三章 屈原的儒家思想 39 第一節 修身:好修為常 39 一、行為表現 39 (一)奉行儒家的修身 40 (二)遵從儒家的德目 47 二、生命體現 59 (一)秉持中正,追求理想 59 (二)重視生活,珍惜生命 65 (三)重根務本,忠君愛國 72 (四)相信天命,以德輔政 76 三、情感表達 80 (一)屈原情感的抒發 81 (二)屈賦情感的主軸 83 第二節 齊家:和家興族 88 一、屈原的世系與家族 89 (一)屈原的先祖與世系 89 (二)屈氏家族的興衰 90 二、屈原的家庭與成員 94 (一)伯庸 94 (二)女嬃 97 (三)妻室 98 (四)子女 100 三、屈原振興家族的方法 101 (一)好修為常 101 (二)培養人才 102 (三)參與政治 102 四、屈原振興家族的成效 102 第三節 治國:追求美政 103 一、推崇聖主 104 (一)上古與夏商時期的聖主 104 (二)西周與春秋時期的聖主 108 (三)屈原理想聖主的形象 110 二、舉賢授能 111 (一)輔佐聖主成功者 112 (二)為君國事殉節者 115 (三)君臣遇合的重要 121 三、栽培人才 123 (一)授業歷程 123 (二)教學內容 125 (三)親身實踐 131 四、變法改革 131 (一)楚國變法的歷史 132 (二)屈賦的法律用語 135 (三)屈原變法的內容 146 第四節 平天下:天下一統 159 一、先秦儒家的「大一統」觀 159 二、屈原的「大一統」觀 161 (一)歷史上:黃帝顓頊是為先祖 161 (二)地理上:疆域範圍概括九州 163 三、屈原實現天下一統的方式 164 (一)修齊治平,循序漸進 164 (二)輔佐國君,推行美政 165 (三)舉賢授能,人才濟濟 166 (四)君臣一心,眾志成城 167 (五)中興楚國,一統天下 167 第四章 屈原與道家之淵源 169 第一節 楚國道家思想的盛行 169 一、楚族之族學 169 (一)老童 170 (二)祝融 170 (三)鬻熊 171 二、周朝之官學 173 三、黃老思想入楚 174 四、楚國學者文人 174 (一)楚國道家學者 174 (二)楚國蘭臺文人 181 第二節 屈原生活環境的影響 184 一、成長於楚國 185 (一)屈原與老莊學者 185 (二)屈原與黃老學者 186 二、史官之家學 188 第三節 屈原與稷下學派交流 189 一、稷下黃老思想 189 二、屈原二次使齊 190 第五章 屈原的道家思想 192 第一節 自然觀 192 一、本體論 193 (一)道為根本 193 (二)道無所不在 195 (三)道不可言 196 (四)道法自然 197 二、宇宙論 197 (一)宇宙的起源 198 (二)宇宙的初生 199 (三)宇宙的發展 200 三、天地觀 202 (一)天體與天象 202 (二)九州與崑崙 210 (三)上下與四方 216 四、屈原自然觀的特色 219 (一)想像豐富 219 (二)類推漸進 222 (三)思想互融 224 第二節 歷史觀 225 一、屈原以道為本的歷史觀 226 (一)崇尚天道,闡明人事 226 (二)執古御今,追循規律 228 二、屈賦史事及其資鑑作用 230 (一)參驗考實,辨證史事 230 (二)借鑑歷史,觀往知來 233 (三)以古誡今,委婉諷諫 234 第三節 修養觀 237 一、少私寡欲,致虛守靜 237 (一)養神為重,養形次之 237 (二)少私寡欲,無所企求 239 (三)致虛守靜,無為自得 240 二、服食行氣,載魄登霞 242 (一)服食行氣,修身養形 243 (二)載魄登霞,氣變登仙 244 (三)神人形貌,風姿綽約 245 三、修能、輕形與煉形 246 第四節 神話觀 248 一、主題內容 249 (一)萬物有靈,人神交感 249 (二)優美壯美,和諧結合 253 (三)反抗現實,追求永生 257 (四)羽化飛升,驅遣神靈 262 二、思想特質 266 (一)時代性 267 (二)地域性 268 (三)宗教性 270 (四)戲劇性 271 (五)神聖性 272 (六)浪漫性 274 (七)現實性 276 (八)理想性 277 第六章 屈原的儒道思想對其處世及文學創作的影響 279 第一節 屈原儒道互補與轉化 279 一、積極用世,神遊天地 279 二、秉持中正,崇尚自然 280 三、對儒道思想的影響 282 四、對文學風格的影響 282 第二節 屈原的文學精神 284 一、發憤抒情,窮而後工 284 二、含英咀華,存留精粹 286 第三節 屈原的創新文學 287 一、取鎔經意,自鑄偉辭 288 二、突破窠臼,創新文體 290 第四節 屈原的歷史地位 293 一、文學之父,千古詩神 293 二、人品詩品,後世典範 295 第七章 結論 298 徵引文獻 301 一、楚辭著作 301 (一)傳統文獻 301 (二)近人專著 302 (三)學位論文 305 (四)單篇論文 306 二、其他著作 307 (一)傳統文獻 307 (二)近人專著 312 (三)學位論文 315 (四)單篇論文 315 三、網路資料 316

    一、楚辭著作
    (一)傳統文獻
    [漢]王逸章句:《楚辭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1版6刷。
    [漢]班固:〈離騷序〉,見於[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
    [漢]劉安:〈離騷傳〉,見於李誠、熊良智主編:《楚辭評論集覽》,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李善等六臣注:《六臣注文選(楚辭)》,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冊2。
    [唐]陸善經:《楚辭釋文》,見:[南朝梁]蕭統編,佚名集注:《文選集注》,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冊19。
    [宋]朱熹:《楚辭集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臺初版。
    [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25。
    [宋]黃伯思:〈翼騷序〉,見:[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宋]錢杲之:《離騷集傳》,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4。
    [明]汪仲弘:《天問注補》,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36。
    [明]汪瑗:《楚辭集解》,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4。
    [明]屠本畯:《讀騷大旨》,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22。
    [明]陳第:《屈宋古音義》,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0。
    [明]賀貽孫:《騷筏》,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24。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7。
    [明]趙星南:《離騷經訂注》,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33。
    [明]蔣之翹:《七十二家評《楚辭》》,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22。
    [清]毛奇齡:《天問補注》,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0。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收錄於[清]王夫之等著:《清人楚辭注三種》,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年3版。
    [清]王闓運:《楚辭釋》,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7。
    [清]朱冀:《離騷辯》,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2。
    [清]朱駿聲補注:《離騷賦注》,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6。
    [清]吳世尚:《楚辭疏》,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55。
    [清]李光地注:《離騷經》,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2。
    [清]周拱辰:《離騷草木史》,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8。
    [清]林仲懿:《讀離騷管見》,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3。
    [清]林雲銘:《楚辭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胡文英:《屈騷指掌》,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5。
    [清]夏大霖:《屈騷心印》,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1。
    [清]奚祿詒:《楚辭詳解》,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54。
    [清]徐煥龍:《屈辭洗髓》,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8。
    [清]馬其昶:《屈賦微》,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8。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5。
    [清]陳直:《楚辭拾遺》,收錄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臺1版,冊7。
    [清]陳培壽:《楚辭大義述》,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69。
    [清]賀寛:《山響齋別集飲騷》,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6。
    [清]劉夢鵬:《屈子章句》,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27。
    [清]劉獻廷:《離騷經講錄》,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52。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收錄於[清]王夫之等著,《清人楚辭注三種》。
    [清]鄭武撰:《寄夢堂屈子離騷論文》,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47。
    [清]魯筆:《楚辭達》,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0。
    [清]錢澄之:《屈詁》,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9。
    [清]戴震:《屈原賦注》,收錄於[清]王夫之等著:《清人楚辭注三種》。

    (二)近人專著
    文懷沙:《屈原九章今繹》,見:崔富章主編:《楚辭集校集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文懷沙:《屈原離騷今繹》,見:崔富章主編:《楚辭集校集釋》。
    方英敏:《屈原》,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毛慶:《詩祖涅槃:屈原與他的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王泗原:《楚辭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錫三、郝志達主編:《東方詩魂》,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田耕滋:《屈原與儒、道文化論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版1刷。
    朱碧蓮:《楚辭論學叢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初版。
    朱碧蓮:《還芝齋讀楚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何國治:《屈原詩歌的美學探索》,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版。
    何劍熏著,吳賢哲整理:《楚辭新詁》,四川:巴蜀書社,1994年。
    何錡章:《離騷天問考辨》,臺北:廣東出版社,1976年。
    吳天任:《楚辭文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初版。
    吳孟復:《屈原九章新箋》,見:崔富章主編:《楚辭集校集釋》。
    吳廣平:《宋玉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4年。
    周建忠:《楚辭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版。
    周勛初:《九歌新論》,收錄於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林庚:《〈天問〉論箋》,收錄於林庚:《林庚楚辭研究兩種》,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庚:《詩人屈原及其作品》,收錄於林庚:《林庚楚辭研究兩種》。
    金開誠:《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重印。
    金開誠:《屈原辭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版2刷。
    姚平:《離騷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年。
    姜亮夫、姜昆武:《屈原與楚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姜亮夫:《二招校注》,收錄於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冊6。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74年再版。
    姜亮夫:《重訂屈原賦校注》,收錄於姜亮夫:《姜亮夫全集》,冊6。
    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姜亮夫:《楚辭通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冊2。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收錄於姜亮夫著:《姜亮夫全集》,冊8。
    徐志嘯:《《楚辭》展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徐志嘯:《楚辭綜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初版。
    殷光熹:《楚辭注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殷光熹:《楚辭論叢》,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版1刷。
    翁世華:《楚辭考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初版。
    袁梅編:《楚辭詞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高亨:《楚辭選》,收錄於高亨著,董治安編:《高亨著作集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崇琛:《楚辭文化探微》,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1版。
    曹大中:《屈原的思想與文學藝術》,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版1刷。
    梁啟超:《屈原研究》,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25。
    章必功:《〈天問〉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許又方:《楚辭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14年。
    郭沫若:《屈原研究》,收錄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1版1刷。
    郭維森:《屈原》,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初版。
    郭維森:《屈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版1刷。
    郭銀田:《屈原之思想及其藝術》,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年初版。
    陳子展:《楚辭直解》,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1版4刷。
    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9月2刷。
    陳怡良:《屈騷審美與修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陳煒舜編著:《楚辭練要》,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6年1版1刷)。
    陸侃如:《屈原評傳》,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28。
    傅熊湘:《離騷章義》,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冊70。
    傅錫壬:《山川寂寞衣冠淚──屈原的悲歌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傅錫壬:《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3版3刷。
    彭紅衛:《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初版。
    彭澤陶:《離騷幖補注》,收錄於文清閣編委會編:《楚辭要籍選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冊17。
    游國恩:《天問纂義》,收錄於游國恩著,游寶諒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版1刷,冊2。
    游國恩:《屈原》,收入於游國恩著,游寶諒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冊3。
    游國恩:《屈賦考源》,收錄於游國恩著,游寶諒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冊3。
    游國恩:《楚辭概論》,收錄於游國恩著,游寶諒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冊3。
    游國恩:《離騷纂義》,收錄於游國恩著,游寶諒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冊1。
    湯炳正、李大明、李誠、熊良智注:《楚辭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2版。
    湯炳正:《屈賦新探》,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初版。
    湯炳正:《淵研樓屈學存稿》,北京:華齡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湯炳正:《楚辭類稿》,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
    湯炳正講述,湯序波整理:《楚辭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程嘉哲:《天問新注》,見:崔富章主編:《楚辭集校集釋》。
    黃碧璉:《屈原與楚文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詹安泰:《屈原》,收入於詹安泰:《屈原;宋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版。
    詹詠翔:《〈離騷〉意象組織論》,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雷慶翼:《楚辭正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1版。
    廖群:《詩騷考古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聞一多:《天問疏證》,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聞一多:《天問釋天》,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9。
    聞一多:《離騷解詁》,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9。
    臺靜農:《楚辭天問新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初版。
    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1版1刷。
    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趙逵夫:《屈騷探幽(修訂版)》,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趙逵夫主編:《楚辭語言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趙輝:《楚辭文化背景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版1刷。
    劉永濟:《屈賦音注詳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1刷。
    劉永濟:《屈賦通箋;箋屈餘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殿爵、陳方正主編:《楚辭逐字索引》,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
    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鑑2.0版》,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4年3版。
    蔣天樞:《楚辭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蔣天樞:《楚辭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衛瑜章:《離騷集釋》,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18。
    魯瑞菁:《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初版。
    蕭兵:《楚辭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繆天華:《離騷九歌九章淺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修訂3版。
    謝無量:《楚辭新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3版。
    聶石樵:《屈原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聶石樵:《楚辭新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譚介甫:《屈賦新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譚家斌:《屈學問題綜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蘇雪林:《天問正簡》,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蘇雪林:《屈賦論叢》,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
    蘇雪林:《楚騷新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饒宗頤:《楚辭地理考》,收錄於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冊73。
    [日本]竹治貞夫著,譚繼山譯:《屈原》,臺北:萬盛出版公司,1972年。

    (三)學位論文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張玲敏:《屈原的生命風姿》,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怡蘋:《楚辭美學探微》,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曉雯:《屈作神話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曾尚志:《屈原〈遠遊〉探究──佐以氣功學角度》,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四)單篇論文
    丁力:〈關於屈原作品的真偽問題〉,收錄於木鐸出版社編:《文史集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年,第1輯。
    文崇一:〈九歌中河伯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9期,1960年。
    方銘:〈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豐富性探討──以屈原為中心的考察〉,收入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1版1刷,第1輯。
    毛慶:〈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屈原與孔子、老子文化心理之比較〉,收入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1版1刷,第15輯。
    王浩翔:〈〈離騷〉「中正」一詞析義──兼論對〈離騷〉結構之理解〉,《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2期,2008年6月。
    王婉堯:〈屈原的道家思想〉,收入於楚文化研究會編:《楚辭研究論集》,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1版1刷,第7集。
    包根弟:〈屈原的政治思想〉,《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0期,1981年6月。
    田耕滋:〈〈離騷〉「內美」與屈原的美學思想〉,《雲夢學刊》,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
    周秉高:〈論屈原的反中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收入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第16輯。
    周建忠:〈〈遠遊〉:稷下道家思想掩蓋下的文學奇葩〉,收入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版1刷,第16輯。
    林明華:〈屈原思想探源──屈賦與《黃帝四經》〉,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版1刷,第5輯。
    金健民:〈屈原之〈遠遊〉與道家思想〉,收入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第1輯。
    姜昆武:〈遠遊為屈子作品定疑〉,收錄於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姜亮夫全集》,冊8。
    段熙仲:〈楚辭札記〉,《文史哲》,1956年12期。
    許淑惠:〈〈九歌.東皇太一〉之神性探索──兼對太一詞義考辨〉,收錄於邱致清等著:《第二十屆南區中文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
    陳怡良:〈〈橘頌〉的傳承與突破──兼論屈原創作〈橘頌〉之緣因與勝處〉,《雲夢學刊》,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陳怡良:〈〈離騷〉「落英」、「彭咸」析疑〉,《成大中文學報》,第3期,1995年5月。
    陳怡良:〈天問的創作背景及其創作意識〉,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第1集。
    陳怡良:〈屈原的審美素養及其〈離騷〉的藝術美〉,見於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主辨:「蘇雪林及其同代作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2014年10月31日。
    陳怡良:〈屈原的審美素養及其審美觀、審美特質〉,收錄於財團法人蘇雪林教授學術文化基金會編:《蘇雪林及其同代作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15年初版。
    陳怡良:〈鄉野傳奇──屈原後裔出現於臺灣彰化之謎〉,《閩臺文化交流》,2009年,總第19期。
    陳開梅:〈論屈原的內政改革思想〉,《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總第63期。
    黃曉武:〈1942年郭沫若與侯外廬關於屈原思想的論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6期。
    楊胤宗:〈屈原為儒家考〉,收入於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選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初版。
    鄒天福:〈《楚辭.天問》篇中哲學思想淺論〉,收入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第16輯。
    臺靜農:〈讀騷析疑〉,《東吳文史學報》,第2號1977年。
    樊軍:〈論屈原的思想〉,收入於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1版1刷,第1輯。
    蔡靖泉:〈「屈賈」思想略論〉,收入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第16輯。
    鄭之問、譚家斌:〈屈原後裔探考〉,《職大學報》,2010年第1期。
    韓章訓:〈屈原理想論〉,《中州學刊》,1987年,第5期。
    蘇雪林:〈屈原〉,《學術季刊》,1953年,第1卷第4期。
    蘇慧霜:〈以情悟道──屈原對遊仙文學之影響略論〉,收錄於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第9輯。

    二、其他著作
    (一)傳統文獻
    [商]鬻熊著,鍾肇鵬校理:《鬻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
    [春秋]尹喜著:《關尹子》,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春秋]左丘明著,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春秋]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3版15刷,冊1。
    [春秋]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初版17刷,冊6。
    [春秋]老子著,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重印10刷。
    [春秋]管仲著,黎翔鳳校注,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春秋]墨翟著,王煥鑣集詁:《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版2刷。
    [春秋]墨翟著,吳毓江校注:《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春秋]墨翟著,孫詒讓撰:《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2刷。
    [春秋]鄧析著,徐忠良注譯,劉福增校閱:《新譯鄧析子》,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戰國]尸佼著,[清]孫星衍輯:《尸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戰國]文子著,李定生、徐慧君校釋:《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戰國]列子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2版。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重印。
    [戰國]宋玉:〈大言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版9刷,冊1。
    [戰國]宋玉:〈小言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1。
    [戰國]宋玉:〈風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1。
    [戰國]宋玉:〈神女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1。
    [戰國]宋玉:〈高唐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1。
    [戰國]宋玉:〈對楚王問〉,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1。
    [戰國]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戰國]鬼谷子著,許富宏校注:《鬼谷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戰國]商鞅著,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版2刷。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戰國]慎到撰,許富宏校注:《慎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戰國]鶡冠子著,黃懷信校注:《鶡冠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秦]孔鮒撰,傅亞庶校釋:《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秦]李斯:〈上書諫逐客〉,收錄[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1。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7。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1。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2。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版2刷。
    [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見:[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
    [漢]桓寬編,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版2刷。
    [漢]桓譚:《新論》,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班固:〈東都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1。
    [漢]班固等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收錄於[清]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漢]張儀:《渾天儀》,收錄於[清]洪頤煊選集:《經典集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漢]張衡:〈定情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2。
    [漢]張衡:《靈憲》,收錄於《經典集林》。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初版2刷。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版1刷。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8。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劉向撰,王叔岷:《列仙傳校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重印,
    [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
    [漢]劉安編,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3。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再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1。
    [魏]王肅編:《孔子家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版1刷。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8。
    [魏]徐幹撰,孫啟治解詁:《中論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再版。
    [魏]曹植:〈橘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2。
    [晉]左思:〈魏都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2。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8。
    [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南朝齊]王融:〈古意詩〉,收錄於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南朝梁]沈約注,[清]洪頤煊校:《竹書紀年》,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南朝梁]蕭子顯:〈文學傳論〉,《南齊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重印2版。
    [北齊]魏收撰:《魏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唐]王勃:〈採蓮賦〉,收錄於[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大通書局,1979年4版,冊4。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臺初版。
    [唐]李德裕:〈進瑞橘賦狀〉,收錄於[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冊15。
    [唐]房玄齡等著,[清]吳士鑑、劉承幹校注:《晉書斠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唐]柳宗元:〈省試觀慶雲圖詩〉,收錄於[清]清聖祖編:《新校標點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82年再版。
    [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孝經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8。
    [唐]徐堅編:《初學記》,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再版。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民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新版1刷。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收錄於[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冊12。
    [唐]魏徵:《隋書》,臺北:成文出版公司,1071年初版。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宋]文天祥:《文文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1年再版。
    [宋]司馬光:〈屈平詩〉,收錄於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宋]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1版1刷。
    [宋]朱熹集注:《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臺2版。
    [宋]佚名撰:《錦繡萬花谷》,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宋]張君房纂輯,蔣力生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宋]陸佃:〈鶡冠子序〉,收錄於[戰國]鶡冠子著,黃懷信校注:《鶡冠子校注》。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1963年初版。
    [宋]歐陽脩:〈梅聖俞詩集序〉,收錄於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宋]歐陽脩:〈薛簡肅公文集序〉,收錄於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
    [宋]歐陽脩等撰:《唐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宋]羅泌撰,男苹注:《路史》,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臺3版。
    [元]吳全節:《通玄真經纘義》,收錄於嚴一萍編:《道藏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第118函。
    [元]脫脫撰:《宋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明]史謹:〈屈原廟〉,收錄於梅雲來、余波、張新明編輯:《吟屈原詩集》,武漢:湖北省秭歸縣屈原紀念館,1993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冊4。
    [明]張羽:《靜居集》,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冊72。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收錄於文懷沙主編:《四部文明》,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秦漢文明卷,冊7。
    [清]王沛膏:〈屈公祠題四首〉,收錄於梅雲來、余波、張新明編輯:《吟屈原詩集》。
    [清]朱乾著,[日本]興膳宏解說:《樂府正義》,京都:株式會社同朋舍,1980年初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
    [清]江永:《鄉黨圖考》,收錄於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經部,四書類,冊73。
    [清]吳汝綸:《古文辭類纂評點》,見:崔富章主編:《楚辭集校集釋》。
    [清]姚鼐:《惜抱軒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清]洪亮吉:《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洪亮吉撰,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版2刷。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初版。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臺北:東方書店,1963年。
    [清]劉師培著,萬仕國點校:《儀徵劉申叔遺書》,揚州:廣陵書社,2014年。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重印。
    [清]劉鶚:《老殘遊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初版4刷。
    [清]顧炎武:《日知錄》,收錄於[清]顧炎武著:《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冊19。

    (二)近人專著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2版1刷。
    中國文學史編輯小姐編著:《新編中國文學史》,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3版。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重印初版。
    方詩銘主編:《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新1版。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王國維著,施議對譯注:《人間詞話譯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淮:《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9版。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王博:《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初版1刷。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初版3刷。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月初版。
    王增永:《神話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左鵬:《楚國歷史地理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匡亞明:《孔子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版1刷。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年新2版。
    何念龍:《千古絕響:楚國的文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何新岳:《楚滅國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何邁主編:《審美學通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玉潔:《中國早期國家性質》,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2版2刷。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姚聖良:《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胡念貽:《先秦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2刷。
    徐文武:《楚國思想與學術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初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初版2刷。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1年2版。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1版2刷。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簡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正明:《楚文化史》,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
    張其成主編:《易學大辭典(增訂本)》,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版3刷。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張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軍、劉乃叔主編:《古漢語多用通假字典》,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張振犁:《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考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初版。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梁啟超:《孔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臺4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再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許地山:《道教的歷史》,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收錄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青銅時代》,收錄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
    郭超主編:《駐馬店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修訂6版。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司,1993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文學史簡編》,收錄於陸侃如、馮沅君著:《陸侃如馮沅君合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冊3。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黃裕宜:《《老子》自然思想的考察》,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黃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楊向奎:《大一統與儒家思想》,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
    楊碩夫:《孔子教育思想與儒家教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再版。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詹石窗、謝清果:《中國道家之精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初版1刷。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11年3版。
    蔡靖泉:《楚文學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初版。
    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收錄於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冊5。
    魏昌:《楚國史》,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2版。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

    (三)學位論文
    王景:《楚懷王時期的楚秦關係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四)單篇論文
    于春海、卞良君:〈《易經》中的君子觀〉,《周易研究》,總第34期(1997年)。
    吳永章:〈楚官考〉,見:[明]董說著,繆文遠訂補:《七國考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版1刷。
    吳郁芳:〈從橘樹的分布看楚人的遷徙及楚疆的開拓〉,《江漢論壇》,1987年第12期。
    李守奎:〈清華簡《系年》「莫囂昜為」考論〉,《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李建毛:〈楚宮建築〉,收錄於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李學勤:〈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年2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的整理和意義〉,《文物》,1995年第12期。
    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求是學刊》1980年3期。
    胡家聰:〈《尹文子》與稷下黃老學派──兼論《尹文子》並非偽書〉,《文史哲》,1984年,第2期,總第161期。
    徐文武:〈庚桑楚其人其書考〉,《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袁建平:〈楚國的鐵器〉,收錄於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
    馬敘倫:〈列子偽書考〉,收錄於[戰國]列子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
    張鴻亮:〈楚國聯姻考述〉,《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7/02)。
    曹學群:〈楚國的音樂〉,收錄於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
    許抗生:〈初讀〈太一生水〉〉,收錄於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
    陳國安:〈楚國的服飾〉,收錄於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
    陳國安:〈楚國的玻璃器〉,收錄於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
    傅聚良:〈楚國的青銅禮器〉,收錄於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
    喻燕姣:〈楚國的天文學〉,收錄於熊傳薪:《楚國.楚人.楚文化》。
    喻燕姣:〈楚國的玉器〉,收錄於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
    游振群:〈楚國的帛畫〉,收錄於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
    葉舒憲:〈莊子與神話〉,收錄於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趙建琴、邊曉智:〈說「縱橫」〉,《雁北師范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02)。
    趙娜:〈戰國時期的齊楚關係〉,《管子學刊》,第3期(2004年)。
    禚柏紅、孫昉:〈齊楚關係與齊長城〉,《泰山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5/7)。
    蕭漢明:〈〈太一生水〉的宇宙論與學派屬性〉,《學術月刊》,2001年第12期。
    聶菲:〈墨髹朱裡的楚國漆器〉,收錄於熊傳薪主編:《楚國.楚人.楚文化》。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魏文彬:〈淺談《周易》「中正」與「和合」的辯證關係〉,《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1997年)。
    龐樸:〈一段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介紹楚簡〈太一生水〉〉,收錄於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第17輯。
    蘇雪林:〈神話與文學〉,《東方雜誌》,第2卷第3期,1969年。
    顧頡剛:〈從《呂氏春秋》推測《老子》之成書年代〉,收錄於羅根澤編:《古史辨》,臺北:明倫書局,1970年臺版,冊4。

    三、網路資料
    陳郁夫: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取自:http://210.69.170.100/S25/。

    下載圖示 校內:2018-07-01公開
    校外:2018-07-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