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羿臻
Fang, Yi-Jhen
論文名稱: 構造與施工法課程現況調查之研究-以臺灣技術型高中為例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A Case Study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震宇
Chen, Chen-Yu
楊詩弘
Yang, Shih-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108課綱技術型高中構造與施工法課程
外文關鍵詞: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of Building Structures & Construction Methods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回首現今的技職教育,自教育部推廣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並廣設大學、開放技專院校升等 大幅擴張升學管道,同時也因職場缺乏吸引力,導致多數學生高中職畢業後,仍選擇繼續升學而非直接就業。因此,在升學導向的影響下,產生高職畢業生無法直接與業界接軌亦與科技院校所需的入學能力與預期不符合等狀況發生。
    教育部於民國103年發布《十二年國教課綱》,教育部透過加速類科調整、發展特色課程等作法,以突破技術型高中定位模糊之問題,並於108學年度正式上路執行。進一步聚焦於「技術型高中-土木建築群」的課綱架構中可發現,部定必修科目中新增了「構造與施工法」課程,藉此培養學生土木建築相關工程知識,以符合108課綱之要求。
    為瞭解技術型高中「構造與施工法」課程執行後的情況,本研究透過探討課程執行所遇之困難與影響因素及授課教師對於該課程的瞭解程度等課題,進一步探討課程中章節內容之重要程度及適切性,並提出構造與施工法課程內容的建議移改善。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及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問卷發放對象以全國技術型高中-土木建築群-構造與施工法課程之授課教師為主。藉由文獻蒐集與專家訪談進行前期資料準備,並研擬問卷以作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問卷共發出39份,有效回收率為90%。問卷分析則採用統計軟體SPSS進行數據統計,其中包括使用:效度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分析法,進行調查結果之統整,並進一步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論如下:
    一、構造與施工法課程執行中所遇困難及影響因素方面
    在課程的前期準備中所遇困難如:實務經驗不足、對此類課程教學經驗不足或教學方法不熟悉、沒有足夠的參考教材…等問題;在課程執行過程中較常面臨的問題如下:授課時數不足、無通過審定教科書、評量不易、教師專業能力、學生學習意願不高、本科目不受重視…等。據調查結果,以缺乏技術型高中適用之構造與施工法教科書,及教師普遍實務經驗不足為影響課程執行的主要因素。儘管多數教師有過相關實務經驗,但從調查結果中,實務年資普遍未超過3年來看,教師們將自身經驗轉換為課程教材方面仍有困難;再者,教師們的實務經驗與日新月異的工程環境是否產生脫節,仍需視教師是否仍與業界保有互動而定。
    二、新課綱之執行現況與教師瞭解程度方面
    大部分教師雖未擔任過新課綱的相關委員,對於新課綱仍具有一定程度之瞭解,但教師們對於構造與施工法的課程內涵及其相關規定之認知較模糊。再者,據調查結果可知,雖教師們參與研習的出席率高,仍無法將研習內容轉換為有效的課程內容以進行教學。
    三、構造與施工法課程章節內容適切性分析
    透過訪談及調查可知,過半數教師(54%)認為108課綱中所訂的章節單元內容範圍過於廣泛,宜適度刪減;但於後續各章節單元重要度的調查結果中,各單元認為不重要的教師同意百分也比鮮少超過10%。比較前後兩者結果後,推論教師們可能因授課時間不足故認為課程單元內容需刪減,但以後續對於現行課程內容的重要度調查上卻呈現出僅極少部分教師認為不重要的結果來看,適度增加授課時間,以達成現行課綱所規劃之課程內容,或許更能達到新課綱的目標。
    四、對於單元重要程度,土木科與建築科老師看法出現明顯差異
    從調查結果可知土木科與建築科教師對於不重要單元的科目(如:土木工程與技術、木構造之構架式構造、高層建築等科目)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建築與土木專業中仍有一定程度的區別,故同一套課程架構與課程教材是否適用於兩科系、是否會增加土木科與建築科專業度鑑別困難等問題,可供後續相關研究者繼續深入討論。

    Compared to the past,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had more means to pursue a higher education than ever. The lack of incentive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environment has caused most graduating students choose to pursue their studies over immediate employment after their senior year. This had influence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ducation to focus education towards university enrollment, consequently resulting with students that not only lack the skills required to start their career after graduating vocational senior high, but also basic abilities expec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To address the ambiguous stat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promoted education reformation by shifting categories and adding a more distinguishable curriculum with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plan. Following the education reformation, the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lusters of the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level had a new additional course-"Building Structures & Construction Methods". The additional course displays the importance and expect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for students to expand their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how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re implementing the “Building Structures & Construction Methods” course.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ion includes the contents that are taught, the educators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r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The main subject of this study are educators from the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lusters in the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level, and will not include inquiry in its connection towards University level education. An investigative questionnaire was drawn using prior studies and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and a total of 39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90%. The SPSS statics analysis tool was used for statistic methods including : validity analysis . reliability analysis .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 this research includes the analysis of following topics.
    1. Discussion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occurred when implementing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curriculum.
    2. Understand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educators’ degree of comprehension of the new course.
    3.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and suitability of the content in the chapter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curriculum.
    4. Proposing course improve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curriculum.

    摘要 I 誌謝 VIII 目 錄 IX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4 第三節、名詞定義 5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研究方法與流程 8 第二章、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技職建築教育沿革 12 第二節、構造與施工法課程相關研究 32 第三節、課程執行現況相關研究 58 第三章、研究設計 63 第一節、研究流程 63 第二節、研究架構 65 第三節、研究參與者 65 第四節、研究工具 66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76 第四章、研究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77 第二節、構造與施工法課程現況分析 79 第三節、課程內涵分析 89 第四節、自變項之影響程度分析 10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研究結論 115 第二節、研究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0 附錄 123 附錄一、相關研習議程 123 附錄二、訪談大綱與內容摘要 126 附錄三、專家問卷效度檢測 139 附錄四、正式問卷 145

    【期刊、論文】
    (1)、朱筆顯(2004)。技職院校建築系學生核心能力內涵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2)、朱源民(2016)。技術型高中土木課綱及課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3)、吳靖國、林騰蛟(2010)。台灣高等技職教育發展的理論性反思。教育資料集刊第四十七輯。
    (4)、吳清基等人(2011)。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5)、吳天元(2012)。台灣高等技職教育發展策略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第五十五輯。
    (6)、林銘毅(2003)。高工建築科學生建築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7)、林鈞瑩(2015)。以中小型建築師事務所觀點探討當今建築設計教育(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8)、陳定宏(2001)。高職土木建築科專業課程與營建業基礎人力之供需影響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9)、陳麗娥(2013)。高職建築99總綱課程實施現況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
    (10)、陳佩瑜、洪育成(2013)。台灣的建築課程與建築師養成之關係。建築學報第八十三期,37~61頁。

    【相關書籍】
    (1)、王聰榮(2016)。50為當代建築家論臺灣建築教育。臺北: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2)、王聰榮(2017)。當教育正在質變,臺灣建築教育展望論集。臺北: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3)、永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86)。由單位行業能力本為教育進軍群集教育工職新課程起步。彰化:永靖高工。
    (4)、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5)、吳卓夫、葉基棟(2010)。營造法與施工下冊。台北市:茂榮書局。
    (6)、徐裕健、施植明、黃志弘等(1997)。大學院校建築教學改革研究。臺北:建築學會。
    (7)、楊朝祥(1987)。技術職業教育辭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8)、教育部(2003)。技術及職業教育百科全書。臺北:教育部。
    (9)、教育部(2011)。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臺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10)、教育部(2013)。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臺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法令、規範】
    (1)、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86)。工業職業學校土木建築群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臺北:中正書局。
    (2)、黃政傑、李隆盛(1996)。技職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3)、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8)。課程綱要宣導手冊-土木與建築群。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4)、國立埔里高級工業職業學校(2010)。群科課程綱要總體課程計畫書。南投縣:埔里。
    (5)、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中群科課程綱要-土木建築群。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相關網頁】
    (1)、土木與建築群科中心
    (2)、國家教育研究院
    (3)、108課綱資訊網
    (4)、技職3.0

    下載圖示 校內:2024-02-09公開
    校外:2024-02-09公開
    QR CODE